莆田市图书馆
莆田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莆田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前言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莆仙十音八乐》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20000928
颗粒名称:
前言
页数:
2
页码:
7-8
内容
《礼记·乐记》云:“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借用丝竹管弦表达内心的喜怒哀乐,音乐可以起到移情、共情、娱耳、动心的重要作用。
莆田,向有“文献名邦”“海滨邹鲁”的美誉,民间音乐蔚为大观。阳春白雪,下里巴人,雅俗共赏,各有千秋:大鼓吹源于南北朝的军旅遗音;梆鼓咚则是莲花落的莆田形式;车鼓声调威武雄壮;铃鼓音韵神秘热烈;山歌吟唱质朴而悠扬;童谣传唱天真且浪漫……林林总总,不一而足。然而要论遍及城市乡村,大众最喜闻乐见,到处丝竹悠扬,走街串巷总能耳目一新的,唯有十音八乐。
莆田从汉唐以来,社会人文日渐繁盛。在音乐发展的过程中,汉唐民间应该早就存在山歌野曲,但在韵律上未必十分动听。等到余善遁走莆田,在越王台张乐对舞;阮咸后裔避居莆田,协律郎一正音韵。那时,便有宫廷雅乐开始融入民间。而唐玄宗赐颁梨园、乐师雷海青受封戏神等,虽然只是民间故事,但也可以从侧面佐证宫廷雅乐的走向。到这时候,随着宫廷大曲、法曲渐次流入,民间小调也饱满丰富了起来。乐器的种类也渐渐增多,形成规模。
宋元时期,杂剧发展到了巅峰,南戏也开始酝酿生成。兴化戏曲也随之兴起。此时,戏曲的曲牌,舞台的演奏都变成了音乐的补充。戏曲因为民间音乐的加盟,腔调日益婉转;民间音乐因为戏曲的推动,曲调日益丰富。两者相互补充,交错融合,莆仙十音八乐就此趋于大成。
十音又称十番,因初有十人成乐队,操乐器奏乐成伍而称。文十音的乐器有笙、箫、堘、三弦、琵琶、云锣、老胡、尺胡、丹皮、拍板;十音原为一个人操云锣,二个人吹横笛,五个人拉胡琴,一个人弹八角琴,一个人弹奏三弦。
八乐在十音的基础上,加上了锣、鼓、吹的器乐,同时配以演唱,与跟莆仙戏音乐特别相近。它的得名可能是取自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音的称谓。
莆仙十音八乐的乐器制作尤其精良。材质采用莆仙特产的龙眼木,乐器上的雕刻描画构思协调,具体而微。图案往往饱含寓意:福禄寿喜,不一而足。
至于文十音的曲调低沉古雅,唱腔韵味悠长,十音的乐声欢快流畅,悦耳动人,八乐的热烈活跃,别有风味,都各逞风采,不分伯仲。
莆仙十音八乐的兴盛,盛于民间,几乎村村社社都有乐队。山陬海角,但逢过年度节、迎神赛会、里社喜庆、行傩游神都能听到丝竹管弦之声。因为其易教易学,只要人数足够且器乐齐备,就可以成队演奏;教会数个曲牌之后,就可以在演奏中自学、自我成长,在相互磨合中增长技艺。所以其能够冠绝一方,遍及乡野。
莆田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历来重视十音八乐的传承与保护工作,多头并进加以落实推进:开展项目培训、搜整民间曲谱、举办乐器展览、组织专家论证、举办各种形式的展演展示活动,特别是连续几届的全市性十音八乐大赛,更是激活了十音八乐潜藏于民间的活力与激情。莆仙十音八乐演奏的社会氛围因之更加浓厚,演奏的技艺水平得以整体提升。
厚积终薄发,水到而渠成。《莆仙十音八乐》如今得以结集出版,由著名鼓师、莆仙戏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郑清和担任主编,莆仙戏著名剧作家杨美煊先生作序,另有诸多方家名士亦在本书整编过程中提供了热忱有益的帮助。《莆仙十音八乐》一书的出版得人和,聚民心,应该说是莆仙民间传统音乐传承保护中的一件大事,好事,盛事。
文献名邦的文化之根生生不息,莆仙十音八乐的传承保护代代相传!
知识出处
《莆仙十音八乐》
出版者:海峡文艺出版社
本书共收集“十音”“文十音”曲目五十多首,“八乐”曲目一百多首。曲牌选自20世纪“文革”以前民间十音八乐所奏,参考莆仙戏音乐底本作为资料依据。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