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仙游联册》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20000761
颗粒名称:
页数: 2
页码: 1-2

内容

从史料记载来看,仙游在宋代就有蔡襄为西明寺撰写对联“月出长空渡,人由大道行”,随之有傅楫、蔡京、蔡攸、郑侨等名人巧对故事。大概从明代中期起,对联在仙游境内盛行,题联、贺联、祝寿联、乔迁联等门类基本上都出现了。到了清代更加流行,以至成为知识界文化人爱好风雅的常用方式。特别是清后期直至民国,仙游民间常演“大棚戏”,戏联创作走向顶峰。现在,不管是大户豪门还是小户人家,遇到新春、佳节,喜事、丧事,传统的双开门(堂、室、窗等),都会贴上相应内容的联语,以营造恰宜的氛围,这是今天仙游最普遍的习俗。
  《红楼梦》中写到大观园竣工后,“偌大景致,若干亭榭,无字标题,也觉寥落无趣,任有花柳山水,也断不能生色”,故作者在各景点上都认真撰额题联。对联之于园林意境上的深化、形象上的醒目,起着装饰、烘托等作用,给人以审美和联想,使山水富有人文内涵,吸引人们去旅游和观光。仙游名山多,景区也多,留下的对联遗产自然不少,成为仙游景观文化的一个标志。又仙游人恪守祖训,尊宗敬祖、光宗耀祖观念强烈,这里许多宗祠对联以宗经明道、敦品立德为要旨,以缅怀先人、激励后人为内义,成为仙游地方宗族文化的一个标志。还有各种其他对联应用,存在着大量的从内容、方式到刻制、张挂目的不同的对联,神圣的、特色的,多彩多姿,反映了民间的特别景象和生活状态。正因为如此,在仙游这块热土上,产生了独特的地方对联文化。但是,迄今为止,并无人去撩开其曼妙的面纱,遑论欣赏其绰约的风姿。
  有感于斯,编者故园寻梦,自觉担当起编纂地方对联文化书籍的职责来,从四大部份(篇)着力。资料收集上费尽心机,上访宿耆,下探坊间,不但广搜,而且细校,保证第一手资料的准确无误。据此,完成了本书的地方对联文化掠影和境内名联选萃二大部份。其次,对联展示靠书法来传达,本书重点关照了当代仙游书家对联书法创作的情况(古代仙游书家所书的对联已入编在拙作《仙游书法志》一书中)。最后,根据仙游古邑民居的特色,其厅堂、大小房等联句内容遵循一定的规矩,又结合现代新居的情况,简明地分门别类地归纳出可资参照的实用联句,别立为一大部份。
  本书收集了许多难能可贵的民间对联素材,是认识仙游乡土人文文化的一座桥梁。充满神奇色彩的仙游,一代又一代的人们乐居在这里,遗留下来的对联,既是当时风土人情、民众生活的实录,也是民间历史的真实写照。许多先贤,偶有联作,注入智慧,虽吉光片羽,亦大有可观,读者徜徉其中自会有一种深沉的感觉。本书对联所反映的方方面面的内容,在研究地方历史、社会生活、道德修养、宗教信仰上都有重要参考价值。
  仙游对联文化积淀着岁月的印痕,承载着时光的记忆,历久弥新,值得继承与弘扬。编者厚禀乡土地气,对先辈和古贤心存敬仰,又遵循治学谨严的准则,效法史书、工具书的程式,篇目上精心设计,既容纳了主体,还点缀了各方面的附件,尽量使本书丰满、新颖、风趣。
  本书的编成,说明了一点,仙游传统文化的挖掘和整理工作正在走向分门别类的纵深层次。要成专帙,必须见解独到,富有学术观点,在理论性与实用性的结合上构建良好的体系。为此,编者绞尽脑汁,用宏取精,十易其稿,付出大量心血。凭此蓝本,仙游地方文化的其他方面如绘画、戏曲、雕刻等(各类遗产也相当丰厚、独特)也可形成类似的专著。当代仙游这方水土所养育的每一分子,应珍惜先辈们所创造的宝贵文化遗产,再奋发进取,拼搏有为,创造出明天更加辉煌灿烂的地方文化。
  天开图画。在推动乡土文化各项事业的发展上编者义不容辞,倾情尽力,愿与大家共勉!

知识出处

仙游联册

《仙游联册》

出版者:海峡书局

本文记述了仙游地区的对联及其文化内涵,反映了民间的特别景象和生活状态,主要分为四个部分。其一,作者在资料收集上费尽心机,上访宿耆,下探坊间,不但广搜,而且细校,完成了本书的地方对联文化掠影和境内名联选萃二大部份。其次,对联展示靠书法来传达,本书重点关照了当代仙游书家对联书法创作的情况。最后,根据仙游古邑民居的特色,其厅堂、大小房等联句内容遵循一定的规矩,又结合现代新居的情况,简明地分门别类地归纳出可资参照的实用联句。书中汇集了许多难能可贵的民间对联素材,是认识仙游乡土人文文化的一座桥梁。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