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南宋起衍化梅妃故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江梅妃》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20000567
颗粒名称: 第十二章 南宋起衍化梅妃故事
分类号: K825.6
页数: 29
页码: 234-262
摘要: 本章记述了南宋起衍化梅妃的故事,其中包括了南宋前期(1127—1162)改写《梅妃传》、南宋中期(1163—1224)衍出诸杂砌《梅妃》与方志《莆阳比事》、南宋后期(1225—1279)刘克庄诗咏江梅妃、明始梅妃的神灵化、清前期的双线发展、清中期以后的传播等。
关键词: 江梅妃 人物 研究 南宋

内容

第一节 南宋前期(1127—1162)改写《梅妃传》
  一、以小说批判时事
  靖康二年(1127)五月,南宋高宗在南京起用李纲为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苦心经营,逐渐稳定了政局。但李纲八月就被罢相;太学生陈东因上书留用李纲、迁都东京而被杀。此后,李纲在实行投降路线的高宗朝难于施展才能,绍兴十年(1140)正月病逝福州,终年58岁。朱熹指出:李纲“知有君父而不知有其身,知天下之有安危而不知其身之有祸福”,是爱君忧国之一世“伟人”①。
  建炎元年(1127),金军第一次大举南攻,进抵扬州,占同(今陕西大荔)、华(今华县)二州。三年,金军第二次大举南攻,败于黄天荡(今南京东北)、建康,陷延安、鄱州(今富县)。自建炎四年至绍兴四年(1134),宋军在川陕两败(渭水北富平、凤翔府西南和尚原)一胜(甘肃徽县南仙人关),保全了巴蜀。
  面对金军的一再攻击,宋朝官员也与唐开元天宝时事相比。如向宗厚(履方),建炎末为枢密院计议官,美髯而滑稽,裹华阳巾,缠足极弯,长于钩距。同舍王侑(公为)曾戏之曰“君似唐明皇时的四人合一:状类黄繙绰、头巾类叶法善、脚类杨贵妃、心肠似安禄山②”。
  宋高宗放弃中原,偷安一隅,十几年东躲西藏,不断派使臣向金求和。由于前方的奋战,绍兴二年(1132)以后,逐步形成南宋东起淮水、西至秦岭的战线;八年,高宗正式在临安(今杭州)建行都。宋行宫(钱王旧宫)后苑植梅花千树,有梅冈亭③。宋高宗重用奸佞,八年放弃胜利成果与金屈辱议和:向金称臣,每岁贡银50万两、绢50万匹,金把河南、陕西赐予南宋。十年,金撕毁和议,再次南攻,占领陕西。宋军收复郑州、洛阳等地,但被高宗迫令退兵。十一年初,金军渡淮攻宋,在木石皋(今巢湖市西北)大败。高宗收回三大帅兵权,杀害岳飞等人,奸相秦桧于十一月降金和议,划淮为界,割去河南、陕西半数土地,每岁贡银25万两、绢25万匹。史称绍兴和议。
  岳飞(1103—1142),字鹏举,相州汤阴(今属河南)人,南宋三大帅(韩世忠、张俊、岳飞)之一,金军以为“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绍兴十一年(1141),岳飞被以“莫须有”的罪名赐死,年仅39岁,子岳云、部将张宪也处死,家产籍没,家属发配广南、福建。三十二年平反昭雪,后追封鄂王、追赠太师,追谥武穆、忠武。岳飞死难后,仍与兴化军有关。
  宋代曾三异《同话录》记:岳飞狱案,今在莆阳陈鲁公家,本无狱辞,但大书“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八字罪案乃是细书,与前笔迹不同,不知后来如何粘成卷也①。
  秦桧妾曾孕,其妻逐之,生子为仙游林氏子,曰一飞,仕至侍郎。曹泳曾劝桧迎一飞,未果而绍兴二十五年(1155)桧死。宋代周密《齐东野语》、无名氏《樵书》云:秦桧卒后,(秦嬉生母)王氏自陈林一飞非秦桧子,遂贬②。秦嬉为秦桧养子。南宋黄岩孙的《仙溪志》卷四载:林一飞,字陛卿。官至朝请郎,权给事中。南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载:绍兴二十二(1152)至二十五年,林一飞相继任枢密院编修官、屯田员外郎、右司员外郎。
  绍兴三十一年(1161)九月,金军全面攻宋,十一月金世宗继位于东京(今辽阳),金帝完颜亮所率金军败于东采石(今安徽马鞍山市南)后被金将杀于扬州,南攻金军遂渡淮北返。对此事,文人记载又与唐开元天宝事相联。宋代王明清《摭青杂说》记:绍兴辛已(1161)年冬,北人南侵,朝廷遣大军屯准东。何兼资领五六十人在六合县西,遇见唐张巡、许远、雷万春、南霁云奉天府而领一队鬼兵来助。不半月,有皂角林之捷。未几,虏主有龟山之祸①。
  南宋前期的传奇小说,写宋徽宗信道士林灵素等人,梦林灵素游广寒宫;吸收并略当于唐明皇信道土张果、叶法善、罗公远等人的故事。还有耿延禧(?—1136)撰的《林灵素传》一卷,赵鼎(1085—1147)的《林灵素传》一卷。后书包含政治批判,写林灵素对徽宗指斥说:“蔡京鬼之首”、“童贯国之贼”。
  南渡后,张安国诗云:“锦绷儿啼思塞酥,重床燎香驱群胡。黄裙锦袜无寻处,一夜惊眠摇帐柱。朔方天子神为谋,三郎归来长庆楼。楼前拜舞作奇祟,中兴之功不赎罪。日光玉洁十丈碑,蛟龙蟠拿与天齐。北望神京双泪落,太息何人老文学?②”张孝祥(1132—1169),字安国,号于湖居士,简州(今属四川)人,后移居历阳乌江(今安徽和县)。绍兴二十四年(1154)状元,官至安抚使,有《于湖集》。
  南宋人将时事写入小说,与宋高宗的嗜好有关。余嘉锡《宋江36人考实》载③:宋高宗偏安江左,居尝以欣赏诸色伎艺自娱,尤喜小说。《系年要录》卷一百六(绍兴六年)注引赵甡之《中兴遗史》曰:“睿思殿祗候李絪者,能讴词、善小说”。《武林旧事》卷六记:“小说人朱修、孙奇隶德寿宫”。《三朝北盟会编》卷一百四十九云:“绍兴元年(1131)十二月,邵青受招安。
  ……乃依于内侍纲。纲善小说,上喜听之。”余嘉锡《杨家将故事考信录》载:“余以为杨业父子之名,在北宋本不甚著,今流俗之所传说,必起于南渡之后。时经丧败,民不聊生,恨金人之侵扰,痛国耻之不复,追惟靖康之祸,始于徽宗之约金攻辽、开门揖盗。因念当太宗之时,国家强盛,傥能重用杨无敌以取燕云,则女真蕞尔小夷,远隔塞外,何敢侵陵上国。由是讴歌思慕,播在人口,而令公六郎父子之名,遂盛传于民间。吾意当时必有评话小说之流,敷演杨家将故事,如讲史家之所谓话本者。
  盖凡一事之传,其初尚不甚失实。传之既久,经无数人之增改演变,始愈传而愈失其真。使南宋之时,无此类话本,则元明人之词曲小说,不应失真如此也①”。
  宋本《梅妃传》的问世,与《宋江36人》故事、《杨家将故事》的诞生相类似。一是由于宋高宗尤喜小说,二是老百姓“恨金人之侵扰,痛国耻之不复”。《梅妃传》即依据张泌、李纲、晁说之的梅妃素材,综合唐宋关于杨贵妃与唐玄宗故事的史志、小说、笔记等记载,由无名氏对唐本《梅妃传》予以修改,成书于绍兴十九年(1149)之前。因为:叶廷圭的《海录碎事》首载《梅妃传》的六个条目,而《海录碎事》成书于绍兴十九年。
  萧相恺著《宋元小说史》,浙江古籍社1997年6月出版,第九章一节二目《北宋中后期的传奇小说》中列入《骊山记》、《温泉记》与《梅妃传》,认为是历史题材传奇小说逐渐成熟的体现。
  相恺赞同鲁迅关于《梅妃传》的观点,并指出:“估计作者也为北宋末、南宋初人”。与《杨太真外传》相比:《梅妃传》只表现宫妃间的争宠。从梅妃来说体现“宫怨”,从杨贵妃来说至多说明她嫉妒。在艺术方面较《杨太真外传》有明显的发展。传奇性明显增强,事虽无稽,却为下层人尤其是市民所喜闻乐道,娱乐性增强而劝戒性相对减弱;小说围绕着中心人物展开故事,不像《杨太真外传》那样芜杂。
  二、梅入列“岁寒三友”与四君子
  南渡初期(1127—1162),咏梅时普遍以君子仕人、高人骚客取代神女仙姝、嫦娥玉妃。如周紫芝《双梅阁》、郑刚中《梅花三绝》序、冯时行《题墨梅花》、李处权《梅花赋》。南渡后,杨无咎的墨梅擅名。宁海方元善(岳),尝著诗集《梅史》行于世;周煇辑《梅赋》三十卷;惜均失传。宋人多有论述咏梅创作的。杨万里《洮湖和梅诗序》:“盖梅之有遭未有盛于(此)时者也”。罗大经《鹤林玉露》丙编卷四载:“至本朝,则诗与歌词,连篇累牍,推为群芳之首,至恨《离骚》集众香草而不应遗梅”。元代方回《瀛奎律髓》卷二十梅花类序,对梅花文学的历史也有细致的勾勒。认为“美人”形象“终恨有儿女子态①”,遂改“以神仙、隐逸、古贤士君子比之,不然则以自况②”。
  张元干(1091—绍兴末)《豆叶黄》二首有句:“雪里精神淡伫人”,“风韵情知似玉人”。则又喻梅为雪中美人。
  绍兴(1131—1161)始,“岁寒三友”屡为咏梅诗词所称。梅花获得了与松、竹鼎足而立的道德和人格象征地位。岁寒三友与四君子(梅、兰、竹、菊)成了宋元以来文学艺术中最普遍的题材之一。
  南宋派往金国的使臣洪皓,在被拘的十余年间,咏梅而表达自己的气节与对祖国的怀念。洪皓(1088—1155),字光弼,鄱阳(今江西波阳)人。建炎三年(1129),任大金通问使,屡遭软禁、威逼、利诱,历尽艰辛,向南宋传递情报。绍兴十一年(1141)和议成,宋向金称臣岁贡。金送回宋徽宗棺木及高宗母韦后。次年,洪写《江城梅花引》四首咏梅词和《江梅引》词。
  可见,梅花作为传统民族文化意象,在表达气节品格的同时,又渐凝聚着故国之思的情感①。
  第二节 南宋中期(1163—1224)衍出诸杂砌《梅妃》与方志《莆阳比事》
  一、孝宗、宁宗相继比附唐玄宗
  建炎三年(1129),金军奔袭扬州,宋高宗独子病死。南宋朝野认为应选太祖后裔为嗣子继承帝位,才能稳固南宋②。高宗遂于绍兴二年(1132)选了宋太祖后裔赵伯琮(瑗)养于宫中,三十年赐名玮,进封建王,确立为皇子,三十二年即位为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宋、金符离之战均伤亡重大。二年,在高宗压迫下,宋金和议,为叔侄之国,易岁贡为岁币,减十万之数,地界如绍兴之时,史称隆兴和约。
  宋孝宗是南宋的中兴之主。他尤爱古梅③。淳熙十二年(1185)上半年,孝宗和洪迈侍制诗,与唐明皇时相比,有句“不似华清当日事,五家车骑烂如花④”。
  淳熙十六年(1189)光宗继位,次年就受制于李皇后,南宋逐渐衰弱。绍熙五年(1194)宫廷政变,光宗被迫退位,宁宗继位。
  开禧二年(1206)五月,宋军北伐失败,金军进抵长江北岸。次年四月,宋金议和;十一月,奸臣史弥远诛韩侘胄,治其党。嘉定元年(1208)宋金嘉定和议成,改叔侄为伯侄之国,增岁币为银30万两、绢30万匹,一次性犒军费300万贯钱,给南宋人民带来最沉重的经济负担;函侘胄首以赎淮南地。此后史弥远擅权25年,南宋一蹶不振。五年十二月,蒙古破金东京。七年七月,金迁都南京(开封),南宋停止对金的岁币。八年五月,蒙古攻下金中都;与金军争夺潼关等地。十年五月,宋伐金(此后连年征战,但规模不大)。十三年八月,宋与西夏定议攻金。
  十四年六月,宋蒙遣使通好。十七年闰八月,宁宗卒,理宗继位,宋金停战。宋代张义端《贵耳集》载:唐天宝间,杨妃宠盛,安史乱作,遂有杨安史之谣。宁宗嘉定(1208—1224)间,杨太后、史丞相、安枢密亦有杨安史之谣①。
  南宋中期,在《梅妃传》的基础上,衍出诸杂砌《梅妃》和《莆阳比事》“梅妃入侍”条。前者,约在《东京梦华录》成书的1147年至《云麓漫钞》成书的1206年间诞生。后者,莆田人李俊甫成书于嘉定七年(1214)。
  东武人侯置南渡后居长沙,卒于乾道、淳熙间(约1173—1174),其《水龙吟·老人寿》词有句:“正梅妃月姊,雪肌粉面,争妆点、潇湘好。”可证,此时湖南一带已知梅妃故事。
  二、“花中气节最高坚”
  宋隆兴、乾道、淳熙、绍熙及前后间30多年(1163—1224),是南宋的中兴时期。范成大的《梅谱·序》说:“梅,天下尤物,无问智贤愚不肖,莫敢有异议。学圃之士必先种梅,且不厌多,他花有无多少,皆不系轻重”。范成大最赏红梅、倡导老梅。萧德藻有《古梅二绝》,此后江湖诗人咏古梅的明显增多。
  陆游(1125—1210)的咏梅贡献,尤是提高了梅花的气节品格。其《梅花绝句》之二对比梅与牡丹,指出“一丘一壑过姚黄(牡丹)”。他屡咏梅为高士、仙人(少用佳人)。黄珅《陆游〈梅花绝句〉欣赏》指出:梅花,林逋重其韵;放翁重其格①。陆游爱梅甚至爱到自己想化作梅花:“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其《卜算子·咏梅》可看作他一生爱国的艺术概括。
  杨万里咏梅,多喻为月姐玉妃。其《瓶中梅花长句》注:予独倚一株老梅,摘花嚼之。人笑谓予曰:“韵胜如许,谓非摘仙可乎?”稍后,林洪的《山家清供》推衍出“蜜渍梅花”、“梅粥”两道菜肴。
  绍熙二年(1191)冬,姜白石在苏州范成大家共赏梅花,自度新腔新词《暗香》、《疏影》。前者抒写今昔盛衰之感。后者感徽、钦二帝被掳而寄慨偏安。张炎《词源》说:“词人咏梅,唯白石《暗香》、《疏影》二曲,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自立新意,真为绝唱”。林诗“曲尽梅之体态②”,陆词《卜算子·咏梅》借梅喻诗人品德,白石此词则促进个人品格与身世盛衰之感。
  南宋庆元(1195—1200)以来,“举世皆咏梅,无论山林之士,虽市朝之人,莫不有作③”。“人人共说梅花好④”。江湖士人特别着眼于梅花的“清”。如赵汝燧《汪丞招饮问梅》有句:“含香嚼蕊清无奈,散入肝脾尽是诗”。嘉定三年(1210)至六年知安溪县的莆田人陈宓,《赋梅堂十首》,其五有句:“只知风骨清于玉,敢把精神看作花!”其五有句:“造物全将素作华,牡丹哪得号真花⑤”!
  南宋中期起,梅花成了完美无缺的全德形象:“天边差有雪堪亚,世上更无花敢清①”;“雪虐风饕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②”。
  第三节 南宋后期(1225—1279)刘克庄诗咏江梅妃
  一、理宗比附唐玄宗
  宝庆元年(1225),南宋的内乱频繁,且京东河北54城复入蒙古,梁成大、莫泽、李知孝排斥名贤殆尽,时人目为“三凶”。此后内忧外患不断。三年,蒙古灭西夏。绍定四年(1231)八月,蒙古攻宋,五年,蒙古与宋合议伐金。六年,理宗亲政。端平元年(1234)正月,蒙古与宋联军攻入蔡州,灭金。次年六月,蒙古南下攻宋。达今蜀、甘、湖北、安徽、河南等地。三年四月,理宗以开衅蒙古下诏罪己。淳祐五年(1245)南宋大造战舰以固江防。十一年起,蒙古军又攻宋。十二年,临安大火,诏求直言。宝祐元年(1253),蒙古军攻陷大理、招降吐蕃。五年,蒙古军大举攻宋,达今蜀、武汉、长沙等地。开庆元年(1259)闰十一月,贾似道私请划江为界,奉币乞和。忽必烈引兵北还。景定元年(1260),忽必烈登基元世祖。五年十月,理宗卒,度宗继位。
  南宋逐渐走向灭亡,理宗屡被喻为乃至自比唐明皇。
  癸丑(1253)元夕,理宗呼妓入禁中,侍郎牟子才奏谏:“此皆〔宦官〕董宋臣辈引诱,坏陛下30年清修之操”。子才作《高力士脱靴图》,宋臣怒谓上曰:牟骂官家,“彼谓陛下为明皇、阎妃为太真、臣为力士,而以太白自居”。自此上不悦。理宗时,宋臣在禁苑改荷亭为梅亭,上愈称赏之①。
  元代无名氏《宋季三朝政要》载:宝祐三年(1255),臣珰董宋臣,逢迎上意,起梅堂、芙蓉阁,招权纳贿,无所不为。时人以“董阎罗”目之。阎妃怙宠,马天骥、丁大全用事。无名子书八字于朝门曰:“檐马丁当,国势将亡②”。丁大全,后任相。宋代陈世崇《随隐漫录》载:姚勉述敕《祭阎妃文》曰:“五云缥缈,谁叩玉扃?”上曰:“朕虽不德,未如明皇之甚也③”。
  莆田人刘克庄以诗描述和评论了《梅妃传》。淳祐十年(1250)的《梅花十绝答石塘二林》三叠之五,有句:“三郎方爱霓裳舞,珍重梅姬且素妆”。宝祐元年(1253),克庄题诗《唐二妃像·梅妃、杨妃》,赞扬梅妃“宁临白刃死,不受赤眉污”。到《冬夜读几案间杂书,得六言二十首》之十七,就描述了翠华西阁的临幸梅妃:“三郎怕肥婢知”。到景定五年(1264)的《诸公载酒贺余休致水村农卿有诗次韵》之八,继续评述此事:“论定会盼银信召,眷浓漫妒玉环肥(自注:梅妃目太真为肥婢)”。咸淳四年(1268),刘克庄有《读〈开元天宝遗事〉一首》,批判的矛头直指唐玄宗:杨、梅“二妃未免遗恨,三郎可煞无情”。次年,刘克庄逝世前作《梅妃》,叹息:“吹彻宁哥笛,梅妃未必闻”。
  咸淳九年(1273),樊城失陷,元军三路攻宋。十年,恭帝继位。德祐二年(1276),元军攻陷临安,恭帝降,端宗继位。景炎三年(1278)末帝继位。祥兴二年(1279),左丞相陆秀夫背负末帝在崖山投海,南宋亡。
  二、“梅之德遍天下”
  南宋中后期,在咏梅中大用理学观点的是魏了翁(1178—1237),《十二月九日雪融夜起达旦》诗有句:“起傍梅花读《周易》,一窗明白四檐声”。魏后贬渠阳,在古梅下立读易亭①。“傍梅读易”后成咏梅事例,意寓理学家的仁者意度、名教之乐。
  南宋后期,园林之中植梅盛行,“所至必种梅,殷勤发培滋②”。文人嗜梅自标、梅格比德者越来越多,江湖派诗人无不借梅以自重。刘辰翁(1232—1297)《梅轩记》载:“数年来,梅之德遍天下”。赵春谷梅亭曰“东风第一”,贾秋壑梅亭曰“第一春③”。
  “南宋以来,遂以咏梅为诗家一大公案④”。刘克庄,本名灼,字潜夫,号后村居士,莆田(属今福建)人。他是真德秀的弟子,朱学传人,官至龙图阁直学士。刘因《落梅》诗被史弥远免去建阳县令,之后十年间,朝廷压制言论,理宗竟因此“诏禁士大夫作诗⑤”,但刘却逆潮流而上,反而与梅花结下不解之缘,共写123首咏梅诗、8首咏梅词,寄托了傲骨清芳。陈衍《石遗室诗话续编》卷四指出:“梅花诗作者太多,甚难出色。林和靖、陈简斋、刘后村,皆以早生千百年,好语被其捷手先得矣”。林和靖,即林逋。陈简斋,即陈与义。刘后村,即刘克庄。
  诗人们还咏梅而痛吟南宋的国运。
  吴文英(1027?—1269?),字君特,号梦窗,又号觉翁,四明(今宁波)人。其《金缕歌·陪履斋先生沧浪看梅》,通过看梅而歌咏南宋抗金名将韩世忠。履斋即吴潜,知平江(苏州)。
  苏州名园沧浪亭,为韩世忠别墅。下阕痛感南宋苟且偷安,呼唤国家的振作。
  高观国,生卒年不详,字宾王,山阴(今绍兴)人。以“题太真出浴图”作《思佳客》词,作者从画中看到“天宝梦,马嵬尘。断魂无复到华清。恰如伫立东风里,犹听霓裳羯鼓声”。感慨北宋的灭亡与南宋的下场①。其《满江红》词大为感叹:“十万江妃留醉梦,二三沙鸟惊吟魄②。”
  由于奸相贾似道当政,莆田人陈文龙(1232—1277)于德祐元年(1275)参知政事任内愤而乞归,经三湘而赋《清凉居士》诗,有句:
  解柄归来日,骑驴岁月长。
  闲居仍感慨,烈士托清凉。
  莼菜深机远,梅花傲骨强。
  寒心图自处,灸手让人忙。
  他自喻为梅花傲骨强,会回到皇帝身旁继续为国效力③。
  在宋遗民中,梅花是忠国大节的象征与遗民悲情的寄托。抗元兵败后,谢枋得的《武夷山中》有句:“天地寂寥山雨歇,几生修得到梅花”。宋恭帝赵顯《在燕京作》哀吟:“寄语林和靖,梅花几度开。黄金台下客,应是不归来”。
  王永波《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一文④指出:两宋时期的咏梅诗人与咏梅作品,既是前无古人,又为后少来者。主要原因是:唐人崇尚肥美故喜爱牡丹,宋人推崇清瘦所以特衷梅花;梅花在宋代得到大面积的栽种,为文学家提供了创作素材,如张道洽作梅花诗三百余首①;两宋党争激烈,战争频仍,大批志士或被贬谪或遭罢官,大都借梅花不畏严寒、不惧冰雪的精神为寄托。
  黄杰著《宋词与民俗》一书,96页统计:《全宋词》、《全宋词补辑》中专咏花卉54种。其中第一位咏梅1157首,第二位咏荷173首。咏梅词不但数量占花卉词的绝大多数,而且名家辈出、组词众多。一套《全宋词》中,咏到杨贵妃的,均未旁及江梅妃的故事。
  宋代文献中单从审美艺术角度对花木品评记述的专著,唯梅独有。即:华光道人的《画梅谱》一卷,言画梅之技法诀窍;张滋的《梅品》,品梅之精神境界“梅花为天下神奇,而诗人尤所酷好”;宋伯仁的《梅花喜神谱》,写梅花百图,各缀五绝而赞;画家赵子固画梅自成一家,作梅谱二卷,叙述画梅法式;黄大舆编《梅苑》十卷,收载由唐至宋南渡期间的梅词。
  第四节 明始梅妃的神灵化
  一、梅妃形象通过元代剧坛走向民间
  北宋元丰元年(1083)莆田县的木兰陂筑成,设立林墩陡门,此后,天华□村地域才露出浦岸,吴姓等逐渐徙居此地,并设立里社浦口宫②。南宋后期,莆田人刘克庄虽是江湖诗派的领袖,但其吟咏江梅妃的6首诗却未在元代诗坛产生影响。主要原因是其后期著作未能立即刻版印刷而流传到社会上,直到清乾隆时编修《四库全书》,也只收录其早期诗作等的《后村集》五十卷(淳祐九年〈1249〉林希逸序)。
  南宋嘉定七年(1214)成书的《莆阳比事》,卷一《乌石官职、莆阳朱紫》条载有莆仙两县的著姓,但未有江氏。清道光黄石《江氏族谱》濙公条,载:“宋将迁鼎,梦皇妃示之曰:‘盍居海东,其宁乎’?于是卜居宁海之东。其厅事林环状元题句曰:‘宁海桥横江水聚,城山峰、济阳居,遂为肇迁始祖。’”元元统二年(1334),龟洋寺僧越浦募建宁海桥,并于桥北建吉祥寺。
  莆田人林环(1375—1414),字崇璧,号纲斋,明永乐四年(1406)状元,预修《永乐大典》,为《书经》总裁官,两为会试考官。有《纲斋集》十卷。可知,南宋逐渐南迁并灭亡后,莆田的宁海桥于元元统二年(1334)建成,汀州济阳派的江濙随后才迁居宁海桥之东的天华□村地域;为江氏在莆仙的始祖。此后,该地域人口增殖,衍为东华村、垕江村(浦口宫所在地)。
  元代的梅妃文坛,主要集中于戏剧与诗词两方面。
  元代剧作中,有关汉卿的《月落江梅怨》,题义自明,应是以梅妃为主角,可惜剧本已佚。但在戏剧舞台上,以白朴的《唐明皇秋夜梧桐雨》最著名,梅妃是配角。王国维的《人间词话》认为该剧是元曲冠冕,此后影响了《长生殿》等作品。王伯成的《天宝遗事》诸宫调是总集元剧天宝时事诸作的大成者,是白朴《梧桐雨》以后的作品,现存只有辑本,虽然无法窥其全貌,郑振铎的《中国俗文学史》下册仍推崇为“伟大”的作品。
  元初的段克己(1196—1254),有《雪梅》诗咏道:“风流谁似李三郎,不记仙姿委路旁。天上人间无觅处,风流罗幂只闻香”。前句风流即三郎李隆基,后句风流应指翠华西阁事件中的江梅妃。
  诗坛上,多把梅妃混为杨贵妃。如马祖常(1279—1338)的
  《拟唐宫词十首》之八、之九,各将两人的典故揉在一起:既是梅花“寿阳妆”,又养雪衣女、“偷将玉笛送宁王”;“妾身不怨命如萍”,却又“银河七夕度双星”。马祖常,字伯庸,延祐二年(1315)进士,官至御史中丞。
  福建长乐人高棅(1350—1423)编于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的《唐诗品汇》,卷五十五录有《谢赐珍珠》,仍把杨贵妃与梅妃混为一人。
  莆田人洪希文(1282—1366)《种竹》诗有句:“不妨更了岁寒计,早晚栽松兼种梅”。在梅妃的故乡,没有发见吟咏梅妃的诗作①。
  但武安人胡袛遹、平江人胡天游,各有一诗咏及江梅妃。
  可知整个元代的诗坛,多数诗人认为梅妃即是杨妃。这里的原因值得探讨。笔者初步认为:南宋前期宋本《梅妃传》问世后,一些文人据以改编为诸杂砌《梅妃》、杂剧《月落江梅怨》与《唐明皇秋夜梧桐雨》等,大受观众欢迎。而正统文人仍质疑梅妃的存在,因此在元诗中多把梅妃混为杨贵妃。换言之,宋本《梅妃传》中的梅妃,是依靠戏剧的力量而走向民间的,而且得到了老百姓的赞赏。此后,梅妃的形象才明确与杨贵妃区别开来。
  二、明弘治时梅妃落籍东华
  明初,东华至遮浪间有海堤,东华村内含华堤(海堤所在地)、华中、华东三片;由于海堤外延,在东华村西的垕江村又称巷东村②。
  明成化年间(1465—1487),兴化知府岳正有诗《无题四首追和元马伯庸韵》,其三有句:“宫婢貌难当万乘,玉环心不在三郎”。感叹宫婢江采蘋的容貌留不住三郎唐玄宗,而三郎专宠的杨贵妃却心不在三郎。
  莆田人黄仲昭(1435—1508)纂的《八闽通志》刊于弘治三年(1490),卷八十六《拾遗》载:江梅妃是莆田人,这是沿袭《梅妃传》的说法。13年后,同是黄仲昭纂的弘治十六年刊《兴化府志》,卷四十七则说:江梅妃是莆田东华人。同书卷十三有《浮萍》条,这是莆田人周瑛(1430—1518)纂的。该条引唐朝高供奉的《(本草)采萍(时日)歌》,一说江东人呼萍为藻;二说不同时间所采之萍有不同的治病功效;三说萍可加工为食物;四说,采蘋以供祭祀。
  此后,郑岳(1468—1539)的《莆阳文献》卷六沿袭江梅妃是东华人的说法,该书撰于嘉靖四年(1525)。
  嘉靖元年(1522)以后,收录《梅妃传》的《顾氏文房小说》传入日本。1597年以后,朝鲜半岛的诗人柳潚、南龙翼均咏及梅妃。
  早在南宋,刘克庄的《贺新郎·端午》词就认为莆田的端午节赛龙舟是“争旗鼓”的游戏,不是讨好谗蛟怒龙。明弘治《兴化府志》载:端午竞渡达五天,民众乐为之,官府禁不了。万历四十六年(1618),《莆舆纪胜》卷七载有隆庆五年(1571)余一鹏的记事:七月二十日当午大雨,双龙从东角外海拥至大孤屿前,其一飞升;另一涌至大孤、小孤之间的华江潭中,所历禾树、草藻皆无损。九五(皇帝)在天,是飞龙;九二在田,是见龙。以后老百姓传为唐玄宗送江梅妃归乡,东华江潭是“神龙窟穴也”。余一鹏,字朝举,莆田人,嘉靖二十三年(1544)进士,广西按察佥事。此后,何乔远的《闽书》卷二十四也引用这条记载,传播得以扩大。明万历年间,“神龙”两次显灵,东华民众
  祈龙护乡,端午竞渡越加热闹,遂成兴化府有名的龙舟村。乾隆十六年(1751)“神龙”再次显灵。因此东华村拥有“专利”,共有4艘龙舟,赛会时间长达3个月,为闽地乃至南中国之最。
  隆庆五年(1571)余一鹏的这条记载,为江梅妃的神灵化奠定了基础。万历十年(1582)左右创作的《惊鸿记》传奇,说江妃美于杨妃,守正俟死而无误国之罪,是天下女子的姣姣者,因此歌词品题以寄哀。唐玄宗、江贵妃的前身各是孔升真人、西王母侍女许飞琼。江梅妃既然是仙女下凡,六年后的万历十六年,福州举人徐熥就创作《荔支假梦》小说①;说江梅妃推荐的侍女福州十八娘也因得幸于唐玄宗,而在福州城东报国院成仙。《惊鸿记》还首说太上皇返京后接梅妃入宫,升为贵妃。此后,康熙时的《隋唐演义》、乾隆时的杂剧《梅妃作赋》,也衍说梅妃是贵妃。
  唐玄宗幸过的贵妃、妃、侍女等都可以成仙,民间基本上接受了这种说法。如明代莆仙戏《江梅妃》后段说:安史之乱时梅妃欲自尽,得仙人张瓜老夫妇救居仙境,后与太上皇团圆。张瓜老即八仙之一的张果。张果在唐朝武则天时已数百岁,而宋《高道传》一书,才有张果乘纸白驴的记载;此后,张瓜老的情节得到扩充,形成清初莆仙戏小折戏《张瓜老》,演绎张瓜老八十成婚携妻骑白驴仙去的故事。
  第五节 清前期的双线发展
  一、对《梅妃传》的发展
  吴志达著《中国文言小说史》,663至664页指出:《梅妃传》是描写唐玄宗腐败的宫廷生活、揭示玄宗后期由治至乱几乎使唐王朝覆灭原因的传奇名篇。梅妃具有高雅脱俗的美,自尊自①载《幔亭集》。
  重、善良温柔。作者同情梅妃而贬杨妃。篇末的议论,对以往的女人祸水之论表示异议而批判了明皇的罪恶本质,颇精辟,发前人之未发。明《惊鸿记》据此传改编,清《长生殿》采用了该传的部分情节。
  康熙七年(1668),王晫《看花述异记》摹仿牛僧儒《周秦行记》,自记在山阴(今绍兴)沈氏园梦遇古代各妃主:夫人总隶天下草木花卉,其中梅妃司梅,还有司花女袁宝儿、永新、杨贵妃、薛琼琼、红线女、弄玉、绿珠、念奴等人①。该文旨在以爱花之心爱美人、以爱美之心爱花。这是全国小说界首称江梅妃死后成仙。
  康熙十年(1671)的《天宝曲史》以《梅妃传》为基础,把江梅妃塑造得更贤:玄宗赞梅妃为“宫中之良友”,梅妃忧虑安禄山大有跳梁之意,杨国忠不是宰相之才,玄宗兵甲无备、信任非人,单为一介肥婢的杨贵妃;国事甚危。梅妃死于安史之乱。该戏对以梅妃为主角的李、杨、梅戏影响很大。
  大文人王士禛,康熙十一年(1672)以前有《骊山怀古八首》之三与《减字木兰花·咏梅妃》,均以《梅妃传》为基础吟咏梅妃。由于他是清初的诗坛领袖,梅妃的故事得以在诗词领域扩大了影响。
  1674年,朝鲜半岛状元出身的著名作家金万重咏诗《读班婕妤、梅妃故事,感而赋之》。
  康熙二十三年(1684),褚人获创作小说《隋唐演义》,共100回,总括了此前的梅妃故事并加以塑造,说蕊珠宫仙女下凡为隋炀帝的侯妃子,自尽后转世为唐玄宗的梅贵妃,安史之乱后与玄宗团圆,此后回归天庭。该书确立了历史小说的独立地位,广为流传。此后的文坛据此增衍。如莆仙戏《秦国祯》,即由此改编。
  《隋唐演义》出版后,传入朝鲜①。此后还有韩文写本。《隋唐演义》流传到日本后,村田通信等人编译为《唐玄宗军谈》20卷。康熙五十三年(1714),《唐诗品汇》也传入日本。雍正三年(1725),《兴化府志》传入日本。乾隆七年(1742),《全唐诗》始传日本。二十年,日本大阪书林编辑一本中国《小说字汇》,收录《西湖二集》、《隋唐演义》等。乾隆年间,《唐诗品汇》还传入朝鲜。其中均有收录梅妃的故事。
  康熙二十七年(1688)脱稿的《长生殿》,对《梅妃传》作了改动:梅妃在翠华阁与玄宗重续旧情,因被杨贵妃闯阁而“忍气回来,一病而亡”。该剧在以杨贵妃为主角的戏剧中是典范。清人凌廷堪誉为:自明以来400年,是以梅妃为配角的李、杨、梅戏曲的“中流砥柱”。此后也确实流芳千古。
  名列乾隆三大家的袁枚、赵翼都有诗咏及江梅妃。乾隆后期,江苏人程枚根据《梅妃传》,创作传奇《一斛珠》,凌廷堪认为:程枚亦如洪升,“不废元人绳墨,诚斯道之功臣”。乾隆六十年(1795)成书的《小豆棚》,收入《十八娘外传》,这是山东人曾衍东所写,他仕宦闽粤20余年,由嗜荔而忆及明万历时闽人所写的《荔枝假梦》小说,遂予抄录。
  二、江舜居始迁巷东村
  顺治时,河南人周亮工的《闽小记》以画作的神品、能品、逸品喻闽中海鲜及全国美女:江瑶柱逸品,以冷逸胜并梅,“江瑶柱产涵江,癖梅妃子亦生其地,其妃子之玉骨乎!”其《竹枝词为胡彦远纳姬赋》有句:“莫羡江蘋黄石好(江蘋,莆之黄石人)”。黄石,与涵江相邻;清初截界,因此《闽小记》泛说黄石人江采蘋是涵江人。与此同时,莆田诗人纷纷揽胜,林尧英的《杂忆二首》之二称:黄石东华有“江妃堤”。陈延彬的《江妃村》称东华江梅妃“故宅只荒苔”。东华大村包含华东、华中、华堤三片,均在木兰江(溪)之东,游谦征的《江妃村》遂称东华为“江东梅媛村”。诗人“踏遍前村又后村”,寄兴而赋诗。
  乾隆二十二年(1757)成书的《莆田县志》,卷二说:东华“沟中有田如鹅脰,田中有石一片,至今相传为江梅妃祖坟”。实际上,这是江瑫与妻子吴氏的“合葬鹅脰”坟①,江瑫的母亲林淑贞载入明弘治《八闽通志·列女》、清乾隆《莆田县志·列女》。可知江瑫是明弘治时人。这个鹅脰坟,到乾隆《莆田县志》时传为江梅妃祖坟。乾隆三十七年(1772)刊本的《莆风清籁集》载有郑王臣的诗和《兰陔诗话》,则衍为江梅妃骨葬墓。建宁人朱仕玠《过江妃故里》四首之一有句:“青冢魂归同寄恨,莆阳端不让荆门。”
  《莆风清籁集》卷五十一载郑王臣的《过江妃村》诗五首及《兰陔诗话》,说江梅妃故居在江东村(不是14年前乾隆《莆田县志》说的东华村)。
  道光黄石《江氏族谱》说江冬(江国舅之子)由东华始迁江东。此说有误;而是同谱所载,是明弘治前江舜居迁巷东(江东),娶林淑贞,舜居年20(遗腹子瑫未逾月)而卒,淑贞养孤鞠子,有司奏立孝节坊在垕江(巷东),周方伯书,皇清特旨崇祀节孝祠,春秋致祭。子瑫,以孝而官族其家,娶东华吴氏,合葬鹅脰,生两男。
  垕江村,是元始的地名,明初又称巷东村,到清代乾隆时,巷东因在木兰溪入海口,而又成为海港,遂称为港东村、江丹村。周方伯,尊称周瑛(1430—1518),莆田连江里(今黄石镇)清江村人,官至四川右布政使。弘治初,周瑛因母丧回乡守制,此后不再出仕,弘治十四年(1501),与黄仲昭同修《兴化府志》,黄负责人物志部分,其余部分均由自称“莆阳拗史”的周瑛写。由于周瑛是地方史志专家,又与江舜居同是黄石人,遂题垕江村的林淑贞孝节坊。弘治三年(1490)《八闽通志·列女》说:江舜居20岁卒(遗腹子瑫未逾月),林淑贞寡居抚子攻举子业,养舅,舅卒时81岁。清乾隆《莆田县志》载:弘治三年以后,有司奏旌其门,并请旨崇祀节孝祠。以此推断,江舜居约是宣德至天顺年间(1426—1464)从东华迁至巷东,为江氏在巷东的始祖。因此,林淑贞的贞节坊立在巷东。舜居以后第七代的孟淮,号梅谷,始修族谱。到清乾隆时,就衍说江梅妃的故居在港东村。
  元元统二年(1334)宁海桥建后,江氏迁宁海东岸的江濙与明弘治三年(1490)《八闽通志·列女》所载的江舜居及妻林淑贞,相距155年,约7代(每代20年左右),代系传衍可靠。
  第六节 清中期以后的传播
  一、清中期“梅妃是部民”
  明万历四年(1576),巷东村重建浦口宫,入奉并主祀玄天上帝。清嘉庆十八年(1813)再修浦口宫,江东江氏参与捐修。浦口宫增加陪祀江梅妃与江国舅,“更新合殿神像,丹楹刻桷,金碧辉煌①”。莆田人郭尚先(1785—1832)《江妃村》诗有句:“秋风团扇班姬怨,夜雨淋铃蜀道难①”。喻江梅妃为汉宫的班姬,因被赵飞燕夺宠而怨。而唐时的李白己喻杨贵妃为赵飞燕,宋时乐史的《杨太真外传》引此典故。这时,郭尚先在浦口宫里看到江梅妃的神像,旁有团扇分侍。江东村还衍有“三郎洋民田”的名称,三郎,即排行第三的唐玄宗。江兰官续修江东的《江氏族谱》,其子江宗高创建江东荣庆祠,有正月春祭、中元节秋祭等仪式。浦口宫有春祭、梅妃诞辰、梅妃中秋赏月日三个宫会。
  嘉庆后期至道光中期,在莆官至县丞的萧重对梅花情有独锺,在黄石建三十六湾梅花书屋,“柴门正对江妃墓”。此时,莆田还有“江妃墩②”。但道光十年(1830),萧从金门解任返莆时,却说仙游梅岭是传说中梅妃的葬地。其他人再未咏及。与此同时,诗人们纷喻江东为梅花村(萧重)、梅妃村(郭龙光)等。
  嘉庆时成书的《闽都别记》,120回套袭《隋唐演义》的两世姻缘故事,说闽王王延羲是唐明皇后身,尚贤妃是杨贵妃再世,李红皇后是江采苹托生。与此同时,江梅妃忠君报国的形象深入民间。蓉欧漫叟作有杂剧《莫愁湖江采苹命字》,写一女行为举措像江梅妃,时人遂称为江采蘋。
  嘉庆时,寿春人王翙绘刊《百美新咏图传》,其中有江梅妃。
  道光四年(1824),英国人托姆斯始将梅妃的《一斛珠》诗直译为英文;七年,德国著名作家歌德据此意译为德文;梅妃的故事得以传入欧洲。此后,陈铨教授、张威廉教授均认为歌德的译诗最好。
  道光前期,兴化知府王广业撰写府署对联:荔子甲天下,梅妃是部民。该联此后名闻海内外。
  二、清后期梅妃的文坛地位
  道光后期,宦游闽地的山阴人高颂禾与安徽人刘三,见到梅妃像,相互咏诗酬和。江东女性所梳的倭髻俗称为江梅妃的江家妆①。咸丰时,莆田黄石壶塘村人陈淑英始有《梅花亭》诗;同治元年(1862),莆田才子宋际春的《江妃村》诗咏及梅花亭是碑亭。宋际春还评价:江梅妃的词赋可配汉时的“班家”,其《一斛珠》为全闽诗之倡,能抵莆田大诗人的一本诗集;赞千年后的陈淑英应之,江妃之后有嗣音矣。
  道光二十八年(1848),载有梅妃像、诗的《百美新咏》传入日本。咸丰元年(1851),法国《亚洲杂志》译介了元剧《梧桐雨》。该剧以梅妃为配角。
  同治时,安徽人许奉恩撰写《林妃雪》一文②,说江梅妃原是黄姑之妹,谪满后升天,掌梅花,辖南昌夫人、罗夫人、寿阳公主、林妃雪等人。姑苏太湖厅熊秀才在邓尉山中寻见梅妃的仙宫,与妃雪成就良缘,获赐良多。两月后熊秀才回归人间,绣江妃及群仙像祀之。一年后得见妃雪所生子。熊秀才日以玉杯浇水红梅,十年后与妃雪团圆,各见玄孙后,双双仙去。与康熙初的《看花述异记》相比,司梅的梅妃形象更丰满了,列出了梅妃管辖的许多仙女,并具体描写了其中一位仙女林妃雪下凡后的美满姻缘。
  同治四年(1865)至光绪三年(1877),浦口宫重修,共鸠金三千余,其中江氏共捐白金三十两、银十六两。清末,莆田诗人揽胜江东村,誉为梅花村、梅媛村(刘尚文)、才女村(李光荣)、江妃村等;纷纷瞻仰浦口宫,村女们常唱梅妃的《一斛珠》,俗为山歌(林翰)。梅妃被评为承江汉江妃启莆田陈淑英的关键才女(杨端、江大球等)。
  光绪时,新安人程羽文的《鸳鸯牒》说:江梅妃俊朗高洁,宜遥配唐朝孟浩然、北宋林逋,“肆癖湖山,共对梅花索句”。评价甚高。五年(1879)版本的许奉恩《里乘》,此后传入朝鲜。十年,朝鲜翻译士李钟泰组织翻译近百种中国小说,其中有《隋唐演义》。十二年起,印尼翻译出版了《隋唐演义》。
  宣统时,黑白旗械斗包含龙舟赛会,衍及莆田的东华与江东,发生一起大命案,东华共耗赔10多万金,官府才了事。
  三、民国时的梅妃影响
  民国初,关佛心的《莆田史话》又有发展,说:梅妃墓在江东,德国人将梅妃的《一斛珠》译成德文。关佛心就梅妃的问题提问:唐时莆田尚未发达,江采蘋却是一个文学家?她人在港东,因何选贡入宫?1923年,德国汉学家佛尔克翻译了元代杂剧《梧桐雨》等。1929年,德国人卫礼贤直接将江梅妃的《一斛珠》从汉语译为德文。20年代,盐谷温将《长生殿》译为日文;《香艳丛书》则传入日本;其中均有梅妃故事。
  民国时,蔡东藩的《唐史演义》、许啸天的《唐宫二十朝演义》均述及梅妃。前书没有新义,后书说梅妃流产后病弱,死于安史之乱,太上皇以妃礼改葬在东陵。
  民国时,剧坛的梅妃戏中,京剧多以《梅妃传》等为基础,闻名者有程砚秋的《梅妃》。但也有胡编情节的,如《白虹贯日》。其他剧种的更为离奇,如莆仙戏《平三寇》,潮剧《凤凰山》、《唐玄宗游月宫》、《锦香亭》等,脱离《梅妃传》、《隋唐演义》的基础,乱写乱演,这是中国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黑暗社会后的戏剧悲鸣。
  1920年后,鲁迅屡次提及《梅妃传》,认为是宋南渡前后之
  作。此后,许多文学家认可鲁迅的意见,如刘大杰的《中国文学发展史》;还有郭箴一1936年著的《中国小说史》第五章第三节。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莆田的壶社诗人纷纷题咏梅妃村。江东荣庆祠的“祠堂香火自晨昏”(萧浚颐),梅妃的《一斛珠》“歌咏遍村中”(陈敬汤);梅妃故事普及,“灯前儿女话梅妃”(林翰);游人纷呈,“踏青人自说梅妃”(游介园);莆仙人甚感荣幸,“八壶清气本乾元,酿出梅精千载魂”(陈耀枢)。
  1941年,江东村重修浦口宫。1943年,陪祀于浦口宫的江国舅神像三次出宫祈雨。民国时期,莆田县共有龙舟200多只,经常赛会;其中东华村最多,13只。
  四、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的梅妃文化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年代,浦口宫废。但文化界仍关心梅妃。1950年,霍夫曼再译梅妃的《一斛珠》诗为德文。1962年11月,全国人大副委员长郭沫若经莆,咏赋《途次莆田》七律,有句“梅妃生里传犹在”。1966年,《元曲》俄译本出版,其中有《梧桐雨》。1976年,俄译的《长生殿》问世。两剧都演及梅妃。与此同时,中国旅外的大画家张大千,也有一首《梅花》题画诗,咏及梅妃。
  80年代,浦口宫修复,江梅妃始成为主祀,该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与此同时,出现了继鲁迅之后,对梅妃进行科学研究的第二波浪潮。择其要者,有:
  1981年,林元伯的《梅妃和梅妃故里》一文发表于菲律宾的《东方日报》,叙及梅妃的族人;莆田县政协文史委主任蔡麟发表《从江东话梅妃》一文,考证唐时江东还属海地。1982年据以整理为《江采苹考》短文,发表于《福清师专学报》第一期,赞同鲁迅的观点。稍后,陈瞻岵写作《给江梅妃的来历做一个初步的鉴定》一文,认为方志、族谱、笔记、杂志、小说可证
  实梅妃其人。1984年,莆田人、中国社科院考古所研究员卢兆荫受莆田市政协文史委的委托,考证并发表《“梅妃”其人辩》一文,指出:《莆阳比事》与《梅妃传》可能同出一源,成型于绍兴之后到嘉定年间。卢先生挖掘了元明清的剧作与地方史志、诗作,指出清人凌廷堪对唐人杜甫《丽人行》“杨花雪落复白蘋”一句理解有误,《梅妃传》与历史事实多相抵牾。江采蘋的身世,类似白居易所咏的《上阳白发人》。梅妃出于后人传奇小说,不一定实有其人①。该文的影响很大,如1992年3月,赵克尧、许道勋合著的《唐玄宗传》第十五章第二节引用卢文,并认为《莆阳比事》是创作梅妃传的蓝本。笔者认为:按时间顺序来说,《莆阳比事》应是《梅妃传》的摘录。
  1986和1987年,林如求发见《江氏族谱》中的《一斛珠》诗异文,并与傅音进行了学术研讨;此后,林如求还记录江金泉、吴开泉的口述,撰写了《梅妃别传》,有其独特的价值。1991年,林祖韩执笔《莆田县宗教志》,其中对浦口宫的沿革和江梅妃由陪祀转为主祀作了记述。
  1992年,温州人张乘健发表《〈长恨歌》与〈梅妃传》:历史与艺术的微妙冲突》一文,考证指出:宋时,《梅妃传》的产生与福建大有关系。《梅妃传》的出现,是对《长恨歌》的反动,是宋明文化对唐文化的反动。唐肃宗前妻韦妃的命运似嫁接到梅妃身上。该文的影响很大,如1999年,程毅中的《宋元小说研究》一书引用了张文。该书指出:宋代尤袤的《遂初堂书目》首录《梅妃传》书目,李纲的《梅花赋》首咏梅妃,叶廷圭的《海录碎事》首摘《梅妃传》。《梅妃传》是宋代小说的上乘之作。
  梅妃资料的译介,主要有以下著作。1984年,马祖毅著《中国翻译简史》一书,209至210页介绍了歌德的梅妃译诗。
  2003年,马先生与任荣珍合著《汉籍外译史》第二版,其中介绍了梅妃故事、诗文的外译情况。此外,还有严绍璗1992年著的《汉籍在日本的流布研究》,卫茂平1996年著的《中国对德国文学影响史》,日本大庭修1998年著《江户时代中国典籍流播日本之研究》,韩国闵宽东1998年著《中国古典小说在韩国之传播》,李锐清1999年编著《日本见藏中国丛书目初编》,等等。
  1997年,浦口宫被评为全国300个著名旅游景区之一。2000年重修,2001年1月公布为福建省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莆仙人对梅妃的兴趣更浓了,地方报刊上时见文章。如莆田市文联主席许培元2000年6月的《梅妃生里传犹在》一文,认为:梅妃是老百姓认可的人格高尚的伟大女性。福建人民出版社编审李瑞良,2001年在《炎黄纵横》3期发表《梅妃之迷》一文,认为梅妃只能作为传说人物。福建省艺术研究所副研究员杨榕,2002年3月5日在《福建文化报》发表《江梅妃与“梅妃戏”》一文,简述了从元到今的梅妃剧作。莆田市荔城区人大常委会江国兴2003年4月在《人民政协报》上发表《梅妃确有其人》一文,反对鲁迅的观点,认为史志、族谱、碑刻中确有梅妃。2007年1月,莆田市律师朱金明发表《刘克庄咏梅妃诗发微》一文,推断《开元天宝遗事》足本记有梅妃。
  全国学术界对梅妃的探讨也日益深入。如南京师大教授程杰,2002年著作《宋代咏梅文学研究》,论述了古代至宋代咏梅文学的发展,挖掘出北宋晁说之的吟咏梅妃诗作《枕上和圆机绝句梅花十有四首》之五。他还函告笔者一些研究的线索。南京大学教授卞孝萱,2003年著作《唐人小说与研究》一书,第二部分第二讲介绍了明清的四部剧作,都涉及了江梅妃。此外,互联网上也有一些讨论的文章,此不缕述。2006年4月,程杰教授
  应笔者之邀,写作《江梅妃研究·序》,指出晁说之咏梅妃诗的写作时间,考证了最早记载梅妃的是五代前蜀张泌的《妆楼记》。

知识出处

江梅妃

《江梅妃》

出版者:海风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江梅妃的研究成果及资料汇编。有关梅妃的记载散见于史志、诗词歌赋、小说笔记与戏剧中,为了进行系统的研究,笔者收集整理了六年,终成此书。

阅读

相关人物

江梅妃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