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北宋时催生与梅花相联的梅妃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江梅妃》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20000561
颗粒名称: 第十一章 北宋时催生与梅花相联的梅妃
分类号: K825.6
页数: 19
页码: 216-234
摘要: 本章记述了北宋时催生与梅花相联的梅妃,其中包括了《妆楼记》的唐宫“梅妃”、北宋前期(960—1022)梅花成为重要的文学意象、北宋中期(1023—1067)梅花“独向江南发”、神宗哲宗(1068—1100)时事与咏梅、徽宗钦宗(1100—1126)时事与咏梅等。
关键词: 江梅妃 人物 研究 北宋

内容

第一节 《妆楼记》的唐宫“梅妃”
  梅树喜欢温暖与湿度较大的气候,一般不能抗御零下15度的低温。隋唐之际,中国气候进入“第三个温暖期①”。北方颇多植梅,但南方的野生梅远远多于北方。
  隋炀帝宫女侯夫人《春日看梅诗二首》之二,赞叹梅花“香清寒艳”,“是天真”本色,略具品格称美;这一意向在中唐以后继续发展。侯夫人的形象,后在《隋唐演义》中得到了塑造。
  盛唐时,宋璟宰相写有《梅花赋》;但该赋不见于宋初编成的《文苑英华》、《唐文粹》,南宋周密等人疑为伪托。
  开元名相张九龄的《和王司马折梅寄京邑昆弟》诗称梅花为“南国树”;《庭梅咏》写出梅花在雪妒风欺时,“不受岁寒移”;寄托守正不阿的人格气节。
  山西人王维的《杂诗》中,梅花成为思乡之情的最难忘的对象。
  李峤的《梅》,几乎用了此前发生的有关梅花的重要典故:庾岭、南枝、梅花妆、梅梁、望梅止渴等。
  《全唐诗》中有咏梅诗102首,多在中唐以后。
  杜甫是唐代第一个对梅花着笔较多的大诗人。在成都时,杜甫写下著名的《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标志着梅花从最初的闺怨意象完全转变为文人表现时序之心、乡国之愁的意象。
  中唐闽越诗人朱庆余的《早梅》诗,开了南宋绍兴间开始流行的“岁寒三友”松、竹、梅的先河。
  安史之乱以来,士人流寓南方的越来越多,江南文人也渐趋活跃;咏梅之作逐渐增多。尤是通过比较来突显梅花的精神品位。如韩偓《梅花》:“风虽强暴翻添思,雪欲侵凌更助香。应笑暂时桃李树,盗天和气作年芳”。
  唐末五代的莆田人徐寅《梅花》诗,有句:“举世更谁怜洁白,痴心皆尽爱繁华。”他把梅花的素洁与穠春的浮华作对比,注入诗人反悖世情、超越世俗的精神,这在唐诗中很少见。
  罗邺的《梅花》诗,隐有以吴越甚多的梅花与京洛贵族的富贵花相抗衡的用意。
  由五代入宋的陶穀《清异录·花》门“花经九品九命”条对于花的品类,应是代表了唐五代以来的一般观念。其中,兰、牡丹、腊梅等5种为一品九命,茉莉等5种为二品八命,芍药、垂丝海棠、千叶梅等7种为三品七命,梅等9种为四品六命,杨花等6种为五品五命,海棠等6种为六品四命。可知,当时梅花品位不高。
  唐人咏梅时以美人拟喻的作品不多。
  武则天时王适《江滨梅》有句:“开花汉水滨”,“疑是弄珠人”。此诗用郑交甫汉皋逢神女典故,还出于曹植《洛神赋》:
  “或采明珠,或拾翠羽,从南湘之二妃,携汉滨之游女。”
  安史之乱后,始用美人比喻梅之高洁。如杜牧《梅》:“轻盈照溪水,掩敛下瑶台”。
  中唐王初《春日咏梅花》,有句:“靓妆才罢粉痕新,递晓风回散玉尘。”
  晚唐皮日休《行次野梅》,有句:“茑拂萝梢一树梅,玉妃无侣独裴回”;唐彦谦《梅》,有句“玉人下瑶台”;韩偓《梅花》,有句“燕钗初试汉宫妆”。韩偓是唐末五代时入闽的最重要诗人。
  晚唐时张泌编《妆楼记》,其中一条记载:除夕,梅妃与宫人戏镕黄金散以卜来年,梅妃一泻得金凤一只。南京师大教授程杰考证认为:虽然此事与《梅妃传》之本事了不相关,但由《妆楼记》所收事类可稽者止于中唐可知,梅妃的生活时间也应在这个范围之内①。程教授还认为:由《妆楼记》,“可见梅妃之事至迟在晚唐已见于著述。这与今本《梅妃传》跋文所记‘大中二年’写本,正为同时。”
  木斋著的《宋诗流变》,第207页指出:宋代具有二重性:自安史之乱以来封建社会的衰落、自北宋以来内外交困的政治经济状况等,构成危机;但尽管塞外金戈铁马、狼烟不熄,内地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内战频仍,文人地位之高、学术文化研究之讲求、科学文化之繁荣,则为中国历史上的一座高峰,以致士大夫仍倚红偎翠、闭门觅句,这是相对的稳定性。
  笔者下面要探讨的是:文人的吟咏,多与唐玄宗时的时事相比、相喻。
  第二节 北宋前期(960—1022)梅花成为重要的文学意象
  一、梅亭、梅花堂等
  建隆元年(960)正月宋朝建立,都东京开封,以洛阳为西京;真宗时以宋州(今河南商丘南)为南京应天府;仁宗时以大名府(今河北大名)为北京。
  北宋一建立,致力于统一祖国,各地割据政权中的陈洪进最早纳土称臣。陈洪进,仙游人,平海军节度使、泉南等州观察使。太平兴国三年(978)四月,洪进入朝献出2州14县,史称泉、漳(包括莆仙两县)纳土;受到宋廷的优厚礼遇,任武宁军节度使、同平章事,居于首都,奉朝请,后封歧国公,雍熙初(985或986年)病卒。
  北宋一直同辽对峙。太平兴国四年(979)攻辽,在高梁河(今北京西直门外)大败,宋太宗中箭受伤。随后,宋军击退辽军的三次攻宋战争。
  雍熙三年(986),宋军分三路攻辽。东路军在歧沟关(今涿县西南)北大败;西路军的杨业部复没。宋太宗此后对辽改采防御战略。
  至道四年(998)辽攻宋,宋辽战争再次进入高潮。
  景德元年(1004),辽军攻宋,真宗亲征,十二月与辽订立“澶渊之盟”。宋真宗称辽承天太后为叔母,岁输辽国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此后,宋辽和平相处至北宋末年。
  据明代嘉靖二十五年(1546)版印的李濂《汴京遗迹志》记载:宋时建琼林苑,在城西郑门外,俗呼为西青城,为宴进士之所,有梅亭、牡丹亭等(卷八)。开封府后衙有蜡梅一株,人以为奇,遂创梅花堂(后因包公而改为公生明堂)(卷三)。大中祥
  符七年(1014),皇城内建成玉清昭应宫,共2620楹。天圣七年(1029)六月丁未夜大雷雨,宫内火起,至晓仅存长生、崇寿二小殿,遂改为万寿观(卷八)。
  长生殿,与唐玄宗时杨贵妃的故事有关。衍至开封也建。梅亭、梅花堂,则成为此后宋本《梅妃传》的素材。
  李剑国《宋代志怪传奇叙录》记载:北宋前期,史官乐史创作历史人物传奇,今存的《杨太真外传》,“以窒祸源”、“惩祸阶”为动机,“荟萃稗史成文①”。李剑国说《杨太真外传》作者可能未看到长期湮没的《梅妃传》,而未添入杨、江两妃的绝好关目。实际上,当时宋本《梅妃传》还未问世。
  二、梅花是高洁人格的象征
  宋初,作为政治、文化重心的汴洛地区,梅花尚未引起特别的注意。真宗朝以来,林逋、晏殊、梅尧臣等南方士人写了一些梅作,产生了“疏影横斜”等佳作,但影响未能展开。
  林逋(967—1028),字君复,钱塘人。他隐居江南独爱梅花,成了第一个着意咏梅的诗人。他开创了梅花作为高洁人格象征的新主题,开创了梅花作为重要文学意象的历史。宋人高度评价林逋咏梅的地位。辛弃疾《浣溪沙·种梅菊》有句:“自有渊明方有菊,若无和靖即无梅”。吴锡畴《林和靖墓》有句:“清风千载梅花共,说着梅花定说君。”“孤山八梅”中有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林逋发现了梅树的秀枝曲干之美,并始以梅枝、梅香、水、月组合,而凸显梅花幽静疏瘦之美。此后,这种组合逐渐流行。在咏梅中,林逋开始了“水”、“月”渐为梅花“表德”的过程。
  北宋前期,喻梅只在色貌。咏江梅多称寿阳粉妆,写红梅多说胭脂香腮。雍熙元年至三年(984—986),王禹偁任苏州长州知县,作《红梅花赋》;吴感有《折红梅》词。这时的红梅花,在吴王旧囿还是稀有之物。
  第三节 北宋中期(1023—1067)梅花“独向江南发”
  一、范仲淹喻宋仁宗为唐明皇
  北宋一直受到辽与西夏两大外敌的侵扰。
  宋太宗时,宋军多次攻西夏,均失败。宝元元年(1038),西夏立国,宋与西夏维持30年的和局破裂。康定元年(1040)起,宋军与西夏三战皆败。
  庆历二年(1042),辽宋重订和约,宋岁增给辽银10万两、绢10万匹。四年十月,宋与西夏和议,元昊削去帝号对宋称臣,自号西夏国主。宋年赐西夏银7.2万两,绢帛15.3万匹,茶3万斤。
  庆历三年(1043),宋仁宗擢范仲淹为参知政事,开始改革。九月,范上《十事疏》,推行庆历新政。五年,范被罢官,改革失败。范仲淹作《西湖绝句》:“长忆西湖胜鉴湖,春波千顷绿如铺。吾皇不让明皇美,可赐疏狂贺老无?①”将宋仁宗比喻为唐明皇。
  北宋中期,陈道光的传奇小说《蔡筝娘记》调侃了传说中成仙的杨贵妃,陈道光与杨妃饮款终宵而全无肌肤之亲。
  二、文人始喻梅为高品美人
  北宋中期,“梅花畏高寒,独向江南发②”。苏颂《本草图经》说:“今襄汉、川蜀、江湖、淮岭皆有之”。文人探春赏梅渐成雅事。“风山亭下赏江梅”成为杭州一景①。
  英宗时,杭州人强至在长安任职6年,《立春》诗有句:“六年不见江梅影,长觉归心似旆摇。”
  约在仁宗庆历三、四年(1040—1041)间,宰相晏殊(元献)从姑苏移植红梅到开封西冈第中,“北人应作杏花看”,“自尔名园争培接,遍都城矣。”文人宴饮,有《红梅集》传世②。
  北宋中期,始喻梅为高品美人。如1057年进士王观的《江城梅花引》,有句:“疑是月宫、仙子下瑶台。”
  第四节 神宗哲宗(1068—1100)时事与咏梅
  一、比附唐朝时事的图文与杨妃小说
  熙宁间,宋神宗拓熙河,对西夏进行抑制。元丰间五路攻西夏,战果不大。
  熙宁二年(1069)二月,宋神宗拜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变法图治、富国强兵。七年春大旱,守旧势力以“天变”为借口围攻变法,四月王安石被罢相。八年二月,王安石再相,但变法不能推进。九年天上出现慧星,十月,王被再罢相。但神宗朝,新法基本上得以执行。
  福清人郑侠(1040—1119),字介夫,治平四年(1067)进士,熙宁六年(1073)画呈《流民图》,神宗视后夜不能寝,次日下旨免除新法。王安石因此辞宰相,泉州人吕惠卿继宰而打击改革派。七年,郑侠取唐书魏征、姚崇、宋璟及李林甫、杨国忠、卢杞传为两轴,分别题为:正直君子社稷之臣事业图、邪曲小人容悦之臣事业图;迹在位佞臣欺君误国之事,暗合林甫辈而反于姚、宋者,各以类标题,复为书上之事皆画一①。吕大怒,上则谓之忠臣,乃窜英州②。梁桂元《闽画史稿》34页认为:郑侠画作,见于文字记载的只有这两图;未见有其他画迹之记录,故这两图可能出于代笔。但由此可知,北宋人感于时事,而以图画形式评论唐代的忠臣与奸臣。
  熙宁间,无名氏作《玄宗遗录》传奇小说,宋人喜言明皇、杨妃事,该录是其佼佼者。期间,秦醇撰《骊山记》一卷,该小说独有禄山伤杨妃乳、杨妃出浴而明皇、禄山咏乳艳事;新旧《唐书》均未载杨妃秽乱宫闱事,伤乳、咏乳实是宋人的想象。秦醇还撰《温泉记》一卷,写西蜀张俞夜被太真仙妃召去骊山温泉、对浴共饮同眠,但未成其好事。还有岷山叟撰的《杨贵妃遗事》二卷。
  元丰八年(1085),宋哲宋继位,司马光执政后废新法。史称“元祐更化”。元祐初,副相刘挚提出调和新旧两党关系但被太皇太后高氏拒绝,新旧党争不断加剧。
  蔡京(1047—1126),字元长,兴化军仙游县枫亭人,熙宁三年(1070)进士。在任地方官时支持王安石变法,十年起入朝为官。元祐元年(1086)罢除大部分新法,权知开封府蔡京投靠司马光,在二月份五日内率先恢复差役法,一些大臣说蔡京为保官而投机,应罢黜;而且蔡京绚私枉法的事被揭露;蔡京遂调任地方官。八年九月,哲宗亲政,支持变法。蔡京回任京官,支持宰相章淳实行雇役法,有见识的官员从蔡京十年间两次更改此法,看出其奸。元符三年(1100)正月,哲宗病死。哲宗亲政时期,打击守旧派愈演愈烈,而不是集中精力进行改革,导致奸臣蔡京擅权后,北宋逐渐走向灭亡。
  二、苏黄时代普遍喻梅为美人
  神宗熙宁尤是哲宗元祐以来,梅花开始出现于京洛的皇家和公卿园林。程杰《宋代咏梅文学研究》一书133页考证指出:京洛两地至少有8种梅,即早梅、单白(江梅)、多叶(百叶缃梅、千叶缃梅、千叶黄香梅)、椒萼、绿萼、红梅、蜡梅、消梅。北宋后期(1068—1126),洛阳富弼园、王直方汴京城南私园均有梅景营置。千叶梅、蜡梅等梅花新品种相继发现,文人赏梅、咏梅渐成风气,开始出现十首以上的咏梅组诗,“梅格”与咏梅成了常见话题。与此同时,画界的“梅画”走向独立。会稽人、衡山华光寺长老释仲仁首开墨梅画法,以水墨替丹彩而用晕染法;与孤山之咏一样是梅花神韵的最好体现。“墨梅”题咏开始成为诗词的重要题材。
  王安石(1021—1086)作于熙宁七年(1074)的《独山梅花》诗,以美人、志士比喻梅花,是他被罢官而不屈的精神写照。《枣林杂俎》载:天台县桃源洞,人烟断绝。其间古桃树,年深化为精魅。梅月照轩窗时,王安石夜读易。桃精变为丽姝,与之谈易,发人所未发,安石喜甚。司马光来访,该姝隐身;后对安石云:妾乃梅花月之妖,不敢见正人司马光①。梅月,即十月。此事,是傍梅读易的雏形。
  苏轼(1036—1101)于元丰二年(1079)贬授黄州(今属湖北)团练副使本州安置后,赋梅渐多。元丰五年苏轼写下著名的《红梅三首》,维护了红梅的高格。后人的描述或是拟人,或是比较。如楼钥《谢潘端叔惠红梅》诗:“自昔梅花雪作团,红梅晚出可人看。江梅不解追时好,只守冰姿度岁寒”。苏轼描写最多的是月下之梅,好以谪妃怨妇作比,寄托其幽洁雅逸、不甘沦弃的志向。如“盈盈解佩临烟浦,脉脉当炉傍酒家①”。“纷纷初疑月挂树,耿耿独与参横昏②”。苏轼以来,梅月相映成了咏梅的热点,“月下赏梅”也成了文人的流行活动。继林逋之后,苏轼在咏梅方面的贡献最大,尤是晚年的岭南松风亭之作。苏轼的《哨遍·春词》,还有句“急趋檀板,霓裳入破惊鸿起③”。后人把霓裳舞、惊鸿舞分别视为杨贵妃、梅妃的代称。
  宋元丰八年(1085),苏门四学士之一的黄庭坚入京任秘书省校书郎,此后二三年间屡咏蜡梅,孔武仲应邀同赋④。元祐六年(1091),苏轼、陈师道在颖州唱和蜡梅。由于苏、黄是文坛巨子,蜡梅因此闻名。北宋末以来,蜡梅在南方渐渐普及。梅花属蔷薇科;而蜡梅属蜡梅科,最主要特征是黄色与浓香。晁补之《谢王立之送蜡梅十首》有句:“恐是凝酥染得黄,月中清露滴来香”。陈师道《次韵苏公蜡梅》诗有句:“羽衣霓裳涴香蜡,从此人间识尤物”。均想像为月宫、天仙化到人间的奇葩。张先《汉宫春·蜡梅》以江梅为背景,托出蜡梅“奇葩异卉,汉家宫额涂黄”,“中央正色”。
  从苏黄时代起,普遍以月宫嫦娥、瑶池仙姝、姑射神女、深宫贵妃、林中美人、幽谷佳人等“美人”形象比喻梅花。如:仲殊⑤的《洞仙歌》,有句:“广寒晓驾,姑射寻仙侣”;晁补之(1053—1110)的《生查子·梅》有句:“惟有许飞琼,风味依稀近”;张耒(1052—1112)的《观梅》有句:“天姝星艳下人世,灵真高秀无比方”。
  宋人把一种熏香称为返魂梅。方回《瀛奎律髓》卷二十中曾几《返魂梅》诗注与向子諲《浣溪沙》序、周紫芝《汉宫春》等均载。宋代梅词,多用王昭君、绿珠、潘玉儿等古代美人的典故,而且经常言梅花为美人之魂,其民俗基础即在于返魂梅。
  第五节 徽宗钦宗(1100—1126)时事与咏梅
  一、蔡京似唐时的贤相?
  徽宗继位后,蔡京屡被政敌弹劾而贬官,至以正议大夫提举杭州洞霄宫。蔡京勾结出差在杭州数月的供奉官童贯,逐渐取得徽宗的好感。建中靖国元年(1101)二月,徽宗亲政,蔡京屡被提拔。崇宁元年(1102)起,开始了徽宗、蔡京腐朽统治集团的黑暗统治。如:以推行新法为名搜括民脂民膏①,“蔡京既贵而贪益甚”,贿赂公行、卖官鬻爵、增税加赋、强征花石纲;排斥异已打击反对者,刻立元祐党人碑,又列元符党籍,甚至打击改革派陆佃等10多人;倡为“丰、亨、豫、大”之说,大兴土木、挥霍浪费,视官爵财物如粪土,累朝所储扫地矣②。
  徽宗登极后,相信方士的话,政和初在京城东北隅培土筑山以求生男,号寿山艮岳。其地的梅岭植梅万本,山根构建萼绿华堂;还有梅岗、梅池、梅渚(金军攻城后废之)③。政和三年(1113)十一月郊祀时,徽宗等君臣见到空中楼阁(当是海市蜃楼),遂说天神降临,而掀起崇道高潮。七年,温州道士林灵素宣说徽宗是上帝长子下凡,奸臣蔡京、王黼、童贯等都是仙吏下凡,徽宗遂自称“教主道君皇帝①”,修建神霄玉清万寿宫②。
  政和时“文忌”酷烈,蔡京颛国,士子程文一言一字稍涉疑忌,必暗黜之③。董贞元忤蔡京,携家居乌程梅林里,嗜梅,《梅》诗有句:“三槐九棘浮云外,一树寒梅寄我心。”
  宋代蔡寀之《碧湖杂记》“宫禁不严”条载:杜牧之《华清宫》诗云“雨露偏金穴,乾坤入醉乡。”许彦周谓如此天下焉得不乱。盖以明皇宠幸妃族,赏赍无极,君臣终日酣宴,所以兆渔阳之变耳。予闻东都宣政间,禁中有保和殿。殿西南庑有玉真轩,轩内有玉华阁,即安妃妆阁也。妃姓刘氏,入宫进位贵妃。林灵素以左道得幸,谓上为长生帝君、妃为九华玉真安妃。是时群臣惟蔡元长最承恩遇,尝赋诗题殿壁,常侍宴于保和殿,上令妃见京。先有诗,命京赓补成篇。须臾命京入轩,但见妃像。京又有咏诗。己而至阁,妃出见京,劝酬至再,日暮而退。且君门九重、睡榻之侧,岂容它人咳唾。至令人臣纵步亵饮于其间,当时恩幸可从而知矣。然极其它日之祸,殆甚于天宝之季。此可以为万世君臣之戒。蔡京《保和殿曲燕记》载此事为宣和元年(1119)九月十二日,“妃素妆,无珠玉饰,若仙子。”
  政和五年(1115)正月,金国在中国东北成立,大败辽军。宣和二年(1120)八月,宋与金国签订“海上盟约”,夹攻辽国。二至三年,爆发方腊与宋江起义,后被宋军镇压。
  宣和四年(1122),童贯、蔡攸(蔡京儿子)两次领宋军攻打辽国燕京(今北京),均败;十二月,金军攻取燕京,索得宋原给辽的岁币及100万贯代税钱后将燕京归宋。七年,金军擒得天祚帝,辽亡。宋代周煇《清波杂志》载:蔡攸副童贯出师北伐。徽宗与其父亲曰:“攸辞日奏,功成后问朕觅念四、五都,知其英气如此。”京但谢以小子无状。二人乃上宠嫔,念四者阎婕妤也。①世传唐时安禄山对杨贵妃想入非非;宋时的蔡攸也毫不逊色,竟开口向徽宗索两个嫔妃。
  《宋史》传记与清代郑祖庚《侯官县乡士志·耆旧录(外编·事功)》均载:张柔直,怀安人,政和五年(1115)进士。性方介,不与世诡随。尝馆于蔡京家,严毅异他师。叫诸子弟学走,因天下被蔡京破坏至此,旦夕贼至而家,惟善走庶可免。蔡京听其言,擢用杨时。建炎间,范汝为陷建州,柔直守南剑,率州兵破贼,让功于统制任士安,未几贼大至,士安与州兵夹攻,大败之。按柔直之让功于士安,犹张巡之让功于贺兰进明也。柔直后进秘阁修撰,卒,邵武人立庙祀之。
  宋徽宗在位26年中,七到京第,赏赐无数。蔡京担任宰相的时间达十七、八年,人称为六贼之首,还有王黼(宰相)、童贯与梁师成(大宦官)、朱勔与李彦(主要爪牙)②。钦宗为了维护帝位,相继贬逐、处置王黼、李彦、梁师成、童贯、朱勔(均处死)与蔡京(靖康元年七月病死于贬途的潭州,即今长沙)。
  蔡京子蔡攸、蔡翛被杀于贬所,蔡绦赐死,其他子孙20多人(除驸马蔡鞗外)分别贬窜于湖南、福建边郡。
  宋代,王明清《挥麈录》后录卷八264条载:蔡京卒,“门人吕川卞老醵钱葬之,为作墓志,乃曰‘天宝之末,姚、宋何罪’云(冯于容云)。”意谓:天宝末年发生安禄山叛乱,不能归罪于贤相姚崇和宋璟;金兵入侵,也不能归罪于五次任相的蔡京。事实胜于雄辩,《宋史·蔡京传》指出:蔡京天资凶谲,竭四海九州之力以自奉,为保官无复廉耻,见利忘义,抛弃纪纲法度,至于兄弟之间互不往来,父子之间也成路人,终于导致国家复灭。他病卒后,天下人仍恨不能用国法处死他。
  南宋陆游著《老学庵笔记》,卷十载:谢任伯参政在西掖草蔡太师谪散官制,大为士大夫所称。其数京之罪曰:“列圣诒谋之宪度,扫荡无余;一时异议之忠贤,耕锄略尽。”其语出于张文潜(1052—1112)论唐明皇曰:“太宗之法度,废革略尽;贞观之风俗,变坏无余”也。张文潜即张未,号柯山,苏门四学士之一,绍圣中屡受新党打击。
  自宋神宗时期激化的新旧党争,首先受到追究的是权相蔡京等人,正是在他们的蒙蔽下,徽宗一朝才政事荒弛、决策失误、自取外侮。而蔡京本是附于新党的,于是荆公新政成为宋亡的攻击目标。自北宋末至南宋初,宋人对王安石变法以至其新学的批评上升到政治层面。《三朝北盟汇编》卷五一载:靖康元年(1126)宰相吴敏“因司业杨时上言,王安石《三经新义》邪说聋瞽学者,致蔡京、王黼因缘为奸,以误上皇,皆安石启之也。又谓安石不当继十哲,宜依郑康成画壁从祀。”《宋史》卷四二八《杨时传》载杨时请求追夺王安石爵位的奏疏。
  把宋末危局落到王安石及荆公新学上,这是当时的偏见;未把王安石变法与此后挂羊头卖狗肉的蔡京集团区别开来。
  二、李纲、晁说之笔下的梅妃
  李纲(1083—1140),字伯纪,邵武人,政和二年(1112)进士,累官至监察御史兼权殿中侍御史,因得罪权贵改任比部员
  外郎、起居郎。宣和元年(1119),谪监沙县(今属福建)税务。有《用韵赋梅花三首·再赋一首》,谈及“十年不踏江南村”,“我行闽岭喜入眼”;诗咏“粉质不浴骊汤温”,“吹残楼角真可惜”;梅妃的形象呼之欲出。到三年时,又作《梅花赋》以梅妃喻梅花,这是从苏黄时代起普遍喻梅花为美人的文风发展的必然结果,即从喻为美人而升格喻为皇妃。
  晁说之(1059—1129),宣和四年(1122)作有《枕上和圆机绝句梅花十有四首》,之五有句:“不同碧玉小家女,宝策皇妃元姓梅。”说之是开封人,元丰五年(1082)进士。该诗也喻梅花为梅妃。笔者认为:张泌《妆楼记》中的皇宫“梅妃”在晁说之笔下有了发展,关键是与梅花联在一起。
  宣和七年(1125)十月,金军南下攻宋直逼开封。十二月,在太常少卿李纲等大臣坚持下,徽宗传位钦宗。靖康元年(1126)正月初一,礼部尚书蔡翛(蔡京儿子)上疏:太上皇到南方组织力量,少皇帝到四川、陕西组织力量,伺机合攻外敌①。钦宗同意,升蔡翛为资政殿大学士,知永兴军。正月初,徽宗带童贯、蔡攸等人出逃镇江,截留东南各地的报告、物资、军队,企图复辟。蔡京首先出逃,“尽室数百辈,治舟楫,拥宝资,一夕遁去②”杭州,引起群臣的攻击③。晁说之嫉恶如仇,指斥新党小人的蔡京、童贯之辈。《舟子语》诗有句:“冲风如小人,熟风若君子。……京贯黼攸辈,万货他手委。”《实纪二十韵》有句:“董卓灯脐照傕汜,禄山肠流盛安使。京不及刑家自全,黼弗显诛恩尚委④”。两诗皆作于靖康元年(1126),十一月,金军二路会师开封,汴京失陷。
  靖康元年(1126)正月初徽宗南下,钦宗想放弃开封而去四川、陕西。吴敏、李纲等大臣反对钦宗出走,建议坚守以待勤王之师。钦宗遂留京,并升李纲为尚书右丞(副相)。次日,钦宗又要出逃,李纲鼓动禁卫们死守宗社,钦宗终于留下。李纲主持防务,打退金军多次进攻;但钦宗却派人议和,二月初又背着李纲匆匆派将夜袭金营,因失利而推卸责任,解除李纲职务。首都军民几十万人聚集皇宫抗议,钦宗只得重新起用李纲。李重整军务,勤王之师陆续赶到。但钦宗继续求和,割让太原、中山、河间三镇,付给犒师金五百万两、银五千万两,以肃王赵枢、太宰张邦昌为人质。二月九日,金军从开封退兵。李纲等坚持抗金,三府人民抗拒割地。中旬,钦宗废除割地议和的协议;下诏徽宗不得于预政事,徽宗被迫于四月回到开封,寻被软禁。八月,金军第二次南侵;李纲却以“专主战议、丧师费财”的罪名被罢官。十一月,金军再围,开封军民多次击退金军,但钦宗竟听信骗子郭京以所谓“六甲神兵”出战,二十五日郭开城门逃跑,金军攻占开封。十二月初二,钦宗投降。靖康二年二月六日,金废徽、钦二帝。四月初,押着二帝及宗族470多人北归。北宋灭亡。南宋词人刘辰翁《减字木兰花·乙亥上元》词有句:“铜驼故老。说著宣和似天宝。五百年前。曾向杭州看上元①”。
  《汴京遗迹志》卷十三载无名氏的《宋史笔断·论汴京难守》,指出:唐玄宗遇安禄山之乱,力不能支,幸蜀,乃留太子募兵讨贼。宋钦宗宜鉴此,而送上皇南幸,已与李纲、宗泽等大召援兵,婴城固守。奈何吴敏、李纲坚意苦留,遂使徽宗父子蒙尘、贻辱千载。靖康元年(1126)正月,钦宗取消西幸计划后,蔡绦与蔡脩在颖桥镇遇到给事中王云,谈到城守事。王云说:“国家不过开元、天宝事尔!今却城守,致大祸者某人①”。徽宗也赞同蔡翛的提议:“我知此虏(金军)不可当也!予既往东南,教皇帝去陕右,起兵图收复②”。实际上,北宋的灭亡,是因为徽宗、蔡京集团的腐朽统治,钦宗忽而袭金、忽而求和的昏庸指挥;把责任全推到李纲身上是极不公平的。刘克庄说了公道话,《汴京遗迹志》载其诗云:“初为御笔行中旨,渐取兵权付左珰。玉带解来颁贵幸,珠袍脱下赐降羌”。“兵来尚恐妨恭谢,事去徒知悔夹攻。丞相自言芝产第,太师频奏鹤翔空。如何直到宣和季,始忆元城与了翁”。盖言徽、钦之失,非止奢侈淫佚之极,亦由罢黜贤臣、任用阉宦,崇尚祥瑞、赏赍无功,以致祸变也。元城刘公、了翁陈公,皆以谏官得罪去。
  三、梅是花王,始喻为士人形象
  黄大舆编于南宋建炎三年(1129)的《梅苑》是现存仅见的宋人咏梅总集,收录北宋词400余阙。宋徽宗时,多人因咏梅被赏识,获超次擢拔:晁冲之《汉宫春》梅词为蔡京赏识,除大晟府丞③;宋齐愈召对《眼儿媚》梅词,为宋徽宗所喜④;宋徽宗见陈与义所赋《墨梅》诗善,召对后遂登册府、擢掌符玺⑤。
  诗人们认为梅与水、月,是“清净”品性上的比德齐贤。如谢逸(1068—1112)《月中观梅花怀月上人》:“梅清不受尘,月净本无垢。……但想月中梅,作诗清如昼”(指皎然)。王从叔《浣溪沙·梅》有句:“水月精神玉雪胎,乾坤清气化生来。”《梅苑》中无名氏的《选冠子》有句:“傲冰霜,雅态清香,花里自称三绝”。
  南宋初张邦基《墨庄漫录》卷九《东坡罢扬州万花会》条载:西京牡丹闻名天下,花盛时,太守作万花会。扬州名产芍药。“蔡元长知维扬日,亦效洛阳,亦作万花会,其后岁岁循习而为,人颇病之。”元祐七年(1092)东坡知扬州,罢之,“人皆鼓舞欣悦”。
  北宋后期,陆佃《依韵和查许国梅花六首》,其六有句:“论功纵在姚黄下,果子花中合是王”,尊梅花为花王,已夺牡丹之席。王洋的《以前韵再继五绝》,其四有句:“洛阳花谱今有否,借问谁居第一流”。无名氏,《南乡子》之二有句:“把酒对江梅。个是花中第一枝①”。《好事近·咏梅》词下阕咏道:“天生潇洒谢夫人,绝世有谁识。何必嫣然一笑,已倾城倾国②”。卢炳《汉宫春》说:梅花“搀占花魁”。陈允平《木兰花慢·丙辰寿叶制相》说:梅花是“百花魁”。1154年进士甄龙友《南乡子·寿木状元(十月二十二)》有句:“放榜梅花作状元③”。王质(1127—1189)的《一斛珠·十一月十日知郡宴吴府判坐中赋海棠》有句:“梅花原是群花首④”。南北宋之交的洛阳人陈与义、朱敦儒分别以诗词称雄文坛,他们的作品中梅花在数量上和价值意义上都超过牡丹。陈与义以《墨梅》诗得宠。朱敦儒的《鹧鸪天·西都作》有句:“玉楼金阙慵归去,且插梅花醉洛阳”。
  奸臣蔡京嗜牡丹、芍药,文人们则开始推崇梅花为花王。南宋初,《梅妃传》中的梅妃形象,则成为杨贵妃、蔡京的对立面。
  古代常用玉笛、《梅花落》曲及梅花的飘零来写迁客之悲与故国之思。如宋徽宗被俘后赋词《眼儿媚》,下片有句“家山何处,忍听羌笛,吹彻梅花①”。
  北宋后期至南宋前期,梅花由“花品”走向“人品”,始明确以士人形象喻品梅花。如刘敞《忆梅》有句:“譬彼君子质,幽沉道逾彰”。刘一止《道中杂兴五首》其二有句:“我尝品江梅,真是花御史”。南宋以来,人们的认识更明确。如,刘克庄《梅花十绝》,三叠有句:“高标端可配先贤”。苏炯《和赵宫管看梅三首》,其一有句:“唯有梅花是丈夫”。方岳《即事》有句:“世间所谓奇男子,除却梅花更是谁”。南宋末期,又喻梅为民族贞士。由此可知,文学史上与梅花相联的梅妃,只能诞生于北宋后期,即李纲、晁说之所咏的梅妃;而不可能诞生于以后。

知识出处

江梅妃

《江梅妃》

出版者:海风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江梅妃的研究成果及资料汇编。有关梅妃的记载散见于史志、诗词歌赋、小说笔记与戏剧中,为了进行系统的研究,笔者收集整理了六年,终成此书。

阅读

相关人物

江梅妃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