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市图书馆
莆田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莆田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三节 清后期以来的作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江梅妃》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20000559
颗粒名称:
第三节 清后期以来的作品
分类号:
J222.7;I222.7
页数:
11
页码:
205-215
摘要:
本节记述了江梅妃清后期以来的诗词赋画作品,其中包括了清后期诗作、丘逢甲的诗作、民国时期内地诗作、日据时期台湾诗作、郭沫若、张大千等分咏梅妃等。
关键词:
作品
诗词赋画
江梅妃
内容
一、清后期诗作
道光(1821—1850)时,山阴(今绍兴)人高颂禾任职闽地,有诗四首和刘左黄的《题梅妃小像绝句》,载于《暴麦亭集·闽游集》卷下,由画而咏梅妃,详见史志篇。
鸦片战争以后,九江府德化县万梦丹的《梅妃》诗有句:“纵使珍珠倾万斛,算来不敌泪珠多②”。她从女性诗人的角度,感叹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压迫下女同胞的悲哀。同治时,湖南长沙女诗人杨蕙卿的《梅花四首》其一也是同样的情怀,有句:“一枝初绽名园里,凄绝梅妃带泪看③”。
莆田人郭篯龄(1825—1886),字子寿,号山民,道光二十一年(1841)县学秀才,后例贡入太学,选为州同知,候补浙江。太平天国起义后隐居莆田。有诗《江妃村》④,赞曰:“灵秀千秋毓此村”;以荔喻杨贵妃、以梅喻江梅妃:“荔子竟遮天暗昧,梅花能耐月黄昏”。
道光十五年(1835)举人、莆田人宋际春,同治时任台湾教谕,对江梅妃推崇备至,诗咏《江妃村》6首⑤。在《绿天偶笔》中评曰:江梅妃的一首《一斛珠》岂抵一本诗集;在《竹素园诗·序》中,认为《一斛珠》是千年莆诗之倡⑥;在《闽中论诗绝句》中两赞梅妃①;在《莆中名迹》中再咏江妃村②。
咸丰时,莆田儒妇陈淑英著《竹素园集句》、《竹素园诗钞》,咏及梅妃的有7首。林有珠、唐韵、刘璋寿、杨端、江大球、江宪章、翁大奎各有题词,誉陈淑英为江梅妃之后莆田又一女诗人,详见史志篇。
清光绪二十年(1894)以后,广西象州县壮族诗人、曾任户部主事的韦陟云《羁栖四十韵》,有句:“地与生番界,溪曾大甲沿。鸡笼云漠漠,沪尾月娟娟。人忆梅妃丽,男宜草席妍。轮舟通曲折,铁路绕回旋”。载《历代壮族文人诗选》288页。
清末,新安(属今河南)人程羽文(荩臣)撰写有《鸳鸯牒》:“江采苹,俊朗高洁,抱恨楼东,宜遥配孟浩然、林君复,肆癖湖山,共对梅花索句③”。赞誉江梅妃也是高士。
孟浩然(689—740),襄阳(今湘北襄樊)人,盛唐诗人,怀有用世之心,因不涉事务,拙于奉迎,功名无着,遂以漫游为事;后为荆州从事,开元末卒于疽。孟浩然与张九龄、王维为忘形交。王维私邀孟浩然入内署,适明皇至,浩然匿床下。帝喜曰:朕闻其人而未见也。诏浩然出,孟诵诗至“不才明主弃”。帝曰:卿不求仕,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孟有《早梅》诗:“园中有早梅,年例犯寒开。少妇争攀折,将归插镜台。犹言看不足,更欲剪刀裁④”。吴乔《围炉诗话》卷二说:“孟浩然诗宛如高士”。
林逋(967—1028),字君复,钱塘人。无意仕途、虚名,隐居西湖孤山,终身不娶,所居植梅蓄鹤,人因称“梅妻鹤子”,溢号和靖先生。其诗大多表现了隐者的高雅情怀,其对雅格品位的追求,影响了整个宋代文化的品位。林逋开了宋人顶礼膜拜梅花的先河。梅花已经化入其心魄,梅花即我、我即梅花矣①。
《香艳丛书》三集卷三还载有吴江(属今江苏)人杨淮(蓣远)的《古艳乐府·楼东怨》,其咏有句:“海棠开、江梅落”。“空留月影伴楼东”。海棠指杨贵妃,江梅即江梅妃。
文廷式(1857—1904),字道希,号云阁,晚号纯常子、罗霄山人、芗德。江西萍乡人,生长岭南。光绪十六(1890)进士,官至侍读学士,二十一年参与发起强学会提倡变法,次年被革职。戊戌政变后避居上海。精子史之学,尤工诗词。有《纯常子枝语》、《补晋书艺文志》、《云起轩词钞》、《文道希先生遗诗》、《闻尘偶记》、《罗霄山人醉语》等。其诗《落花》十二首之九有句:“有情湖畔三生石。无用楼东一斛珠”。
二、丘逢甲的诗作
丘逢甲(1864—1912),字仙根,晚号仓海君,台湾淡水(今苗栗县铜锣镇)人。光绪十五年(1889)进士,任工部虞衡司主事。赋诗《题杨太真外传》②,十首之一有句:“双陆家风传李老,斛珠恩宠妒梅精。谁知得宝宫中乐,惊破开元曲太平”。
甲午战后(1895),丘逢甲倡建“台湾民主国”,声明永奉中国。次年内渡广东办学,任临时参议院参议员。三十四年赋诗《李湘文(启隆)邀同雪澄实甫陶阳二子上涌村啖荔枝作》③,有句:“少年最爱十八娘,至今追忆神犹驰。自来岭南日啖三百颗,临风辄念天人姿。门书荔子甲天下,已生荔子生梅妃(兴化府署大书:‘荔子甲天下,梅妃是部民’为楹联)。梅妃生闽杨妃粤,杨妃宠盛梅妃衰。人间选色论品目,两皆尤物天所遗。亦如荔枝各具色香味,相看不厌不见常相思。奈何玉环不自爱乡味,坐令蜀产称珍奇。蜀荔之佳万万逊闽粤,维髯蜀客亦谓言非欺。惜髯但啖粤荔未到闽海湄”。以下予以赏析。
北宋时仙游枫亭人蔡襄的《荔枝谱》载:“十八娘荔枝:色深红而细长,时人以少女比之。俚传闽王王氏有女第十八,好啖此品,因而得名。其塚在(福州)城东报国院,塚旁有此树云”。北宋李纲《初食荔枝四绝句(所居报国,有十八娘荔枝)》之四咏道:“平昔传闻十八娘,丰肌秀骨有余香。今朝亲到芳丛下,应许幽人餍饫尝”。
南宋淳熙九年(1182)成书的《三山志》土俗三记载:“十八娘红,色深红而细长,以少女比之。俚传闽王有女第十八,好啖此品,因而得名(蔡公所谱)”。“状元红,于荔枝为第一,出东报国院(曾公巩所记)”。同书寺观一载:易俗里的东报国院。
笔者奇怪的是:《三山志》未记十八娘红荔枝在东报国院,只记状元红荔枝在东报国院;可知北宋末李纲到东报国院尝食十八娘红荔枝后,到南宋《三山志》成书时该树已无。福州人遂将院中另有的状元红讹为十八娘红。而状元红确出于宋代的枫亭。熙宁九年(1076),莆田人徐铎中文状元,将延寿红荔种赠亲家枫亭人、同年武状元薛奕。宋神宗赋诗:“一方文武魁天下”,延寿红遂称状元红。南宋宝祐五年(1257)成书的《仙溪志》,物产荔枝目中未记载十八娘红。
蔡襄《荔枝谱》流传后,宋代诗人苏轼《减字木兰花》、苏辙《干荔枝》、洪炎《初食生荔枝二首》之二、王十朋等人,都吟诗咏到了著名的十八娘红荔枝。
明时,王世贞赠诗嘉靖举人、全椒知县弃归的莆田人佘翔,
有句:“十八娘红莆荔枝①”。明末,福州人曹学佺《荔枝叹》诗有句:“十八娘家粉黛残,玉肌罗帐泪阑干。枫亭三日无消息,马上空歌行路难”。该诗明确指出:十八娘红荔枝在枫亭。
清康熙时,郑德来《连江里志》记载:忠顺王女陈机,号二十小娘,捐首饰买地开圳,深8尺阔1.2丈,抵驿坂,远15里余,灌之。父洪进所舍法石禅寺之田,号金钗庄,立石记之。可知陈洪进之女名二十小娘,不叫十八娘。
但乾隆《仙游县志》列女传则改为:“陈玑,别字十八娘,洪进女,尝捐钗钏买地开沟,深八尺阔丈二尺,自枫亭抵惠安县之驿坂十五里以灌田,号为金钗沟,其庄为金钗庄。又尝手植荔支,至今称为十八娘,香味尤绝。”
乾隆《福州府志》寺观载:东报国院,在易俗里,久废。由于枫亭位于驿道,自宋至明,十八娘红荔枝在枫亭的传说逐渐占了上风,而福州的东报国院已废。此后,乾隆《仙游县志》遂附会为北宋时陈洪进的第十八女所植。
到道光时,林朗如的《枫亭志》仍表示怀疑,他引述蔡襄《荔枝谱》始载的闽王女十八娘红与康熙《连江里志》以后枫亭所传陈洪进女十八娘红“并同,然则十八娘荔枝,犹有二种也与?”
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进士的江苏人石韫玉,官至山东按察使,被劾归乡,掌教20多年,有《梅妃作赋》杂剧,已说梅妃是广南人。民国时许啸天的《唐宫二十朝演义》,也衍说是广南人。
三、民国时期内地诗作
杭州诗人陆微照(1899—1980),民国时吟诗《杨玉环》,咏道:“一样烟尘埋玉骨,九原应不妒梅妃①”。
民国建立时的参议院议员、北京女子学校校长、贵阳人姚华(1876—1930),赋词《一斛珠·梅妃》,有句:“长门尽日,残妆坐,懒梳慵栉,双眉冷淡春风笔②”。
1915年,莆田人李光荣(1850—1920年后)辑成《兴安风雅》诗集,卷三收录咏梅妃村的诗作甚多。有刘尚文3首、李光荣4首、林津4首,黄尚忠、林习伦、黄家鼎、程登瀛、唐焕章、周天章、周维新、陈维新各1首。咏及江梅妃的故宅、祖塚等;李光荣还有《村妇》竹枝词,写出江家妆的具体装扮,均详见史志篇。
陈衍(1856—1937),字叔伊,号石遗,侯官(属今福州)人,近代著名诗人、学者、教育家。有《陈石遗集》(上、中、下),《陈衍诗论合集》(上、下),共320多万字。其《岂有》诗咏道:
岂有宁哥玉笛声,更无肥婢与梅精。
方床大被还长枕,不忍楼将花尊名。
该诗作于戊午(1918),载《陈石遗集》上册252页。陈衍史学亦著,他认为没有杨玉环与梅妃争宠事。可知梅妃故事,在史学界一直有争论。
1920年五月四日,莆田人林翰、关佛心发起成立壶社,创会期历二年有余,社友10多人,一个月诗咏一题,遂成《壶社诗草》。贞部28卷的《梅妃村》录有14人诗作:林翰、关佛心、萧敦甫、陈耀枢(2首)、陈敬汤、温筱珊、方西湖、林及锋、郑渠、陈元璋、张景棠、游介园(4首)、黄祖汉、宋仁陶。他们到村访俗,抚今怀古,浮想联翩,佳咏争辉,详见史志篇。林翰1913年始任福建省议长,其《梅妃村》诗道:
一乡轶事唐天宝,千载齐名越苎萝。
故老相传鹅脰冢(东华村有小阜,在水中,
形如鹅脰,相传为妃归骨处),当年竟殉马嵬坡。
野梅树树精魂在,江水澌澌怨恨多。
隔岸犹听村女唱,斛珠一阙当山歌。
轶事即不见于正式记载的事迹。林将江梅妃与出生于苎萝山的越国美女西施相提并论,又将“相传”骨葬鹅脰冢的江梅妃与赐死马嵬坡的杨贵妃分别褒贬。林翰还有《秋日杂兴并留别里中诸友》之四,载《山与楼诗集》卷二;宋仁陶还有《题宋宫人斜》、载《宋仁陶遗集》,《福州西湖强小姐墓(分来字)》六首之二、载《宋幼石诗草》,均咏及江梅妃,详见史志篇。
四、日据时期台湾诗作
日据时期,台湾的殖民统治不断深化,诗人们的梅妃诗作,抒发了爱国反抗的心声。
洪弃生(1867—1929),原名攀桂,又名一枝,字月樵,后改名儒,字弃生。日人居台后,他拒不出任伪职,不与日吏交往,是日据初期文学成就最高的作家之一,尤以歌行体闻名台湾诗坛。他到过莆仙,《寄鹤斋诗选》中有《过枫亭偶眺》、《过濑溪偶咏》、《兴化渡口三首》等。其咏梅妃诗4首中均寓入中国惨遭日寇侵略的悲痛心情。《闽中杂咏》有句:“半楼明月梅妃里”,“不堪萧瑟送残阳①”。《闻病偶咏》有句“愧落歌中一斛珠”,“不知瘴入梅花树②”。《虞美人·咏花二十韵》有句:“梅妃貌比菊妃扬”,“河山回首恨苍茫①”。《记梦》有句“敢将杜牧耽轻薄,欲与梅妃慰寂寞②”。
台湾诗人王效良,其《美人十咏·美人舞》有句:“唱彻江妃一斛珠,族扶倩影十毡毹③”。
陈髯僧,字佑余,福建晋江人,清末民初寓台10多年,曾鬻字集资而刻先人遗墨。《题忆梅诗录》有句:“驿使何人传庾岭,江妃尽日怨长门④”。
林仲衡(1877—1940),号壶隐,台中人,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加入栎社,为雾峰三诗人之一,其《仲衡诗集》1992年3月收入《台湾先贤诗文集汇刊》第1辑,龙文出版社出版。其中的《吊梅吟有序》有句:“红颜自古天相妒,不见梅妃憔悴身”。
谢汝铨(1871—1953),字雪渔,号奎府楼主,日据后从台南迁居台北。前清秀才,在《台湾新新日报》工作,兼《风月报》主笔。宣统元年(1909)参与倡设台北瀛社,有《奎府楼诗草》、《蓬莱角楼诗存》。其《疏梅》有句:“几枝无赖怯风霜,对镜江妃未竟妆⑤”。
陈静园,台南诗人。其《迎春》有句:“想到唐宫催羯鼓,江妃依旧怨东风⑥”。
东明,笔名,新竹人,其《美人蕉》有句:“潇潇雨滴芳心碎,遮莫梅妃一段愁⑦”。
义山,笔名,嘉义丽泽吟社社员,其《白扇》有句:“几度深闺评玉貌,满车皎洁比梅妃①”。
郑雨轩,新竹人,20世纪20年代的台湾书画家。其《春妆》有句:“轻涂浓抹坐清晨,对镜梅妃点额真②”。
王则修,台南县新化镇人,清光绪廪生,1928年8月在新化创办虎溪吟社,任社长,日据时是台南县的诗文名家,其《香冢》有句:“敢是梅妃死后魂,香留窀穸月黄昏。葬身艳说花无语,埋骨深怜玉比温③”。他认为鹅脰是梅妃的骨葬坟。
林又春,屏东人,1940年在东港区林边乡创办兴亚吟社,任社长。其《画梅》有句:“可怜静草楼中夜,添写江妃泪暗垂④”。
蔡旨禅(1900—1958),女,名罔甘,道号明慧,澎湖才女。1926年参与创建高雄莲社,弘扬佛法。晚居新竹,1957年返澎主持马公澄源堂。弟子辑其作为《旨禅诗画集》。其中1949年前所作的:《红梅》有句:“梅妃宠罢雪交加,偶着红绡韵孔嘉”;《红梅鹊》有句:“疑是梅妃初睡起,如何晕颊印霞新”。
五、郭沫若、张大千等分咏梅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有两位大文人也咏及梅妃。
1962年11月,郭沫若及夫人于立群到莆,其《途次莆田》诗有句:“梅妃生里传犹在⑤”。1983年3月,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郭沫若纪游诗选注》一书,由林东海、史为乐联合选注,其中录有《途次莆田》诗,郭沫若的原注是:“唐玄宗初宠梅妃,莆田江东村人,村中有浦口宫纪念之,今尚存①”。由此可见,郭沫若确认这个史实。郭沫若早年对梅花已偏爱,1920年3月30日咏《梅花树下的醉歌(游日本太宰府)》。太宰府,在日本九州福冈市,该诗收入《女神》。
80年代,浦口宫修复,江梅妃由陪祀变为主祀。
张大千(1899—1983),四川内江人,学名正权,乳名小八。
1917—1919年留学日本,回国后学名援、爱、季爰、爰,法号大千。1927年,他开始“行万里路”的艺术历程。1949年9月,张大千离川去海外。1953年后移居巴西。1956年7月28日,大千夫妇与毕加索相见,互相赠画。这是中西画坛两巨子的高峰会晤。1958年,大千被纽约国际艺术学会选为世界第一大画家,并授予金质奖章。
1972年,张大千夫妇移居美国加利福尼亚的环筚庵,其名取自《左传》“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典故,含有创业维艰之意。他同侯北人经常切磋画艺,“环筚庵种梅百本,颇有非议者,百本栽梅亦知嗟,看花坠泪倍思家,眼中多少颇无耻,不认梅花是国花”。于是,大千于“上元后二日,写艺新衡吾兄环筚厂添种垂枝梅”,诗曰:
万里从君乞一株,柔枝瘦影正须扶。
濛濛月色开生面,得似江妃对镜无。
大千还有首《题红梅图》:
十年流荡海西涯,结个茅堂不似家。
不是不归归自好,只愁移不得梅花。
大千思乡情切,1976年移居台北。他的画曾在二三十个国家巡展,足迹遍及欧美、日本及东南亚各国,是中国的“文化大使①”。
张大千对莆田亦有印象。1930年农历十一月二十三涵江发生大火灾,延烧200多户、损失数十万金。原莆田县长黄缃组织“涵江火灾善后委员会”,请省里长官林森、萨镇冰、杨树庄发动全国名流捐赠书画作品,一年来征集到1000多人5000件,其中有张大千的作品。作品的一部分展览义卖后,据以重建涵江。
至于其他诗人所咏,那就更多了。例如莆田裔马来西亚的华侨陈少白《访莆田江东梅妃故里》、莆田学院副教授刘福铸《和乡侨陈少白〈梅妃故里〉》、《莆田县志》副主编李光岱《浦口宫集句》三首之三、《湄洲日报》专刊部主任林金松《忆江南·梅妃》等。
美籍江西九江人、英国皇家艺术学会会员、美国艺术科学院院士蒋彝(1905—1977)撰《香港竹枝词》,五十首之四十六有句:“而今人造珠充斥,梅妃不必苦吟哦”。科技的发展,使当代人对梅妃故事有了新的感触②。
知识出处
《江梅妃》
出版者:海风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江梅妃的研究成果及资料汇编。有关梅妃的记载散见于史志、诗词歌赋、小说笔记与戏剧中,为了进行系统的研究,笔者收集整理了六年,终成此书。
阅读
相关人物
江梅妃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