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市图书馆
莆田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莆田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二节 元明与清代前中期的作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江梅妃》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20000558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元明与清代前中期的作品
分类号:
J222.7;I222.7
页数:
13
页码:
193-205
摘要:
本节记述了江梅妃元明与清代前中期的作品,其中包括了元时梅妃与杨贵妃多混为一人、明代的诗词和画作、清代前中期的诗词和画作等。
关键词:
作品
诗词赋画
江梅妃
内容
一、元时梅妃与杨贵妃多混为一人
《元诗选》一套9大册,全无正面咏及江梅妃的诗。只有以下数首,隐约点到江梅妃的史事,或是将江梅妃与杨贵妃混为一谈。
明本(1262—1323),钱塘人,朝廷赐为佛慈圆照广慧禅师。其《梅花百咏和冯学士海栗作·录十二》之三有句:“三郎正爱《霓裳》舞,珍重椒房自惜春”。椒房,代称后妃;指自己惜春的梅妃。之十有句:“云开巫女多娇面,浴出杨妃一丽人②”。早在北宋时,大诗人王安石的《次韵徐仲元咏梅二首》有句:“额黄映日明飞燕,肌粉含风冷太真”。“肌冰绰约如姑射,肤雪参差是太真”。《西江月·红梅》词有句:“真妃初出华清池。酒入琼姬半醉。”三次喻梅为杨贵妃。苏轼《十一月二十六日松风亭下梅花盛开,花落复次前韵》也有句:“玉妃谪坠烟雨村,先生作诗与招魂”。“嫡坠”二字出《杨太真外传》。玉妃,即贵妃也。韩子苍云③。可知北宋时,王安石、苏轼等大诗人皆喻梅为杨贵妃。南宋时,莆田人刘克庄的《汉宫春·秘书弟家赏红梅》也有句:“还似得、华清汤暖,薄绡半卸冰肌”。以杨贵妃浴罢喻梅花的娇艳光鲜。
王冕(约1310—1359),元时诸暨(今属浙江)布衣,工于画梅,其《红梅四首》之三有句:“昭阳殿里醉春风”,“玉箫吹过小楼东①”。汉成帝时,赵飞燕居后宫昭阳殿。此后,多以昭阳指皇后之宫。这里借喻杨贵妃享皇后之礼而“醉春风”;隐指梅妃的被贬东宫而写《东楼赋》。
《元诗选》以外,倒是发见数首咏及梅妃的诗。
段克己(1196—1254),字复之,号遁庵,绛州稷山(今属山西)人。幼时与弟成己并以才名,礼部尚书赵秉文誉为“二妙”。金末,克己以进士贡,金亡,与其弟隐居于龙门山中,兄弟俩有《二妙集》,是“河汾诸老”的领军人物,今存的作品多写于元初。《雪梅》诗未载于《元诗选》二集上册,而载于《中华梅兰竹菊诗词选·梅》。该诗批评唐玄宗不珍惜梅妃:“风流谁似李三郎,不记仙姿委路旁。天上人间无觅处,风流罗幂只闻香。”
胡祗遹(1227—1295),字绍开,号紫山,磁州武安(今属河北)人,官至江南浙西道提刑按察使,赠礼部尚书,谥文靖。《元史》有传,著《紫山大全集》。《永乐大典(残卷)》2813卷《紫山集》中录诗《题杜君复家藏王黄华〈雪梅图〉》,有句:“罗浮窗户愧庸俗,江妃篱落羞寒乞。赵昌徐熙尘土人,办与凡花逞颜色。仙人飞升今几秋,高气清香尚蒸湿。人间宝墨有如此,锦囊玉轴如珍惜”。这是今见最早的咏及江梅妃的雪梅图。
胡天游,名乘龙,别号松竹主人,自号傲轩,平江人,元隐居不出,其《傲轩吟稿》中录有《黄梅谷》诗,有句:“高人卒岁守穷谷,自笑谷中无一物。何年招得玉妃魂,夜半挥锄种明月”。“北风吹面君始归,正恐梅妃有嗔语”。该诗中玉妃即梅妃,高人在黄梅谷中浮想联翩,赋成长诗。
高棅(1350—1423),名廷礼,字彦恢,号漫士,福建长乐人,永乐间自布衣征为翰林侍诏,升典籍,见《明史·文苑传·林鸿传附》,是闽中十子之一。高棅于明洪武十七(1384)至二十六年编成《唐诗品汇》,三十一年又增补,共100卷。《唐诗品汇》标举盛唐,推崇李、杜,在反对宋末“猥杂细碎”和元人“妖治俶诡”的诗风方面起了很大作用,拉开了文论中唐、宋之争的帷幕,开了明人摹拟复古倾向的先河,引导了整个文学潮流,对中国文学史和批评史的研究具有特殊贡献。卷五十五载《杨妃·谢赐珍珠(玄宗有题梅妃图,真妃故有此谢)》:“桂叶双眉久不描,残妆和泪污红绡,长门尽日无梳洗,何必珍珠与寂寥”。该书所录的《谢赐珍珠》诗,是元时流传的,也把梅妃与杨贵妃混为一人。直到清时,还有人这样认为。如高凤翰(1683—1748),字西园,号南村,胶州(今山东胶县)人,乾隆元年(1736)举博学鸿词,赋诗《题梅花册》①,有句:“月底衣裳舞太真”。杨贵妃,号太真。
二、明代的诗词和画作
岳正(1420—1474),字季方,号蒙泉,顺天(今北京)人,明正统十三年(1448)进士,成化元(1465)至三年任兴化知府,五年致仕。《无题四首追和元马伯庸韵》之三有句:“宫婢貌难当万乘,玉环心不在三郎②”。叹曰:宫婢江采苹的美貌留不住唐玄宗,万岁爷倾心杨贵妃但贵妃心不在玄宗。
俞泰,字国昌,号正斋,无锡人。弘治十五年(1502)进士,官户科给事中,擅诗文工书画。赋诗《梅妃吹笛图》:“音律从来寿邸长,宫中新调称新妆。谁知吹出无双曲,究为嵬坡诉断肠①”。该诗认为杨玉环赐死后,梅妃仍在。
仇英(1498—1520),字实父,号十洲,江苏太仓人,后居苏州。初为漆工,曾向周臣学画,后在鉴赏家项元汴、周六观家观摩大量古代名作,技艺大进,自成一家,擅长山水、人物。“世称之为有明人物第一大家②”。仇英的人物画以工笔重彩为主,尤善仕女画,体态俊美、笔法细微、敷色妍柔、雅俗共赏,有“仇派”仕女之誉;亦能作精简的水墨人物画。仇英的《汉宫春晓图》(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和《梅妃写真图》(藏徐悲鸿纪念馆),布局、画法几乎完全一样。前者笔墨灵秀,是真迹。后者较为工板,应是摹本③。
《梅妃写真图》有二十二个人物,梅妃端坐厅堂的中央、屏风之前。梅妃的左侧有6个宫女在交头接耳,且带惊诧之情。图的左侧,两个宫女从里屋探头而出,和屏风右侧探头的宫娥一样,是听到梅妃画像场面的声音,带着好奇欲出的表情。图右侧也有4个宫女,其中3个正聚精会神地看画家在为梅妃画像,另一个宫女头转向后看,暗示右边也有宫女欲出。厅堂四周是雕梁画栋、浓彩的围栏柱廊,显出豪华气派。围栏之外、玉阶之下有2个太监作议论之态。为梅妃作像的画师面向梅妃,端坐姿态的背影前、图幅上,有艳丽的梅妃像,画中像与图中人物酷真毕俏,工笔重彩,人物栩栩如生。1950年初,北京举办画展,徐悲鸿前往参观时看到这幅佳作。一位外国驻华大使正在与主人讨价还价,要买此图。徐悲鸿不愿这幅国宝流落国外,就毅然上前说:“我买了,不还价。”本来这位驻华大使与徐悲鸿有私交,而且已商议过邀请他到大使的国家去办画展。大使怪悲鸿夺其所爱,一气之下,就取消邀请徐悲鸿去办画展的事。但徐悲鸿一点也不后悔,他把国家的历代名画看成是自己的生命。但徐悲鸿儿子、中央美院美术史学研究生导师徐庆平副教授却说:《梅妃写真图》是元代王振鹏的作品。元刻本《图绘宝鉴》卷五载:“王振鹏,字朋梅,永嘉人,官至漕运千户,界画极工致。仁宗眷爱之,赐号孤云处士”。
成书于明代的《新镌绣像列仙传》有张果图,四川新都人(时居成都府)、还初道人洪自诚辑,木刻本卷首有吉石金尔珍的题记,谈及:虽然这些插图的画工及镌刻匠的姓名不详,但可与明代名画家仇英所绘的《列女传》相媲美。今所见的木刻本,是光绪十三年(1887)扫叶山房校刊;1921年上海大成书局以木刻本为底本石印。1996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时,插图采用石刻本。《隋唐演义》载:安史之乱时,张果救助梅妃。
明代,裘昌今《太真全史》卷首有幅木刻插图,题为《惊鸿舞》,描绘梅妃身穿长袖舞衣,长裙曳地,肩披长巾,正在做纵身飞舞的动作,犹如惊飞的鸿雁。
唐寅(1470—1523),字子畏,号伯虎,别号桃花庵主,又号六如居士,吴县(今苏州)人。16岁时,秀才考试得第一名;他随父到仙游县九鲤湖祈梦求取功名。25岁时,父、母、妻、妹在一年内相继去世。他悲痛读书,弘治十一年(1498)应天府试得第一名,名震江南,诗、书、画三绝,自称“江南第一才子”。有《六如居士集》。《唐伯虎全集》卷三,载诗《梅妃嗅香》:
梅花香满石榴裙,底用频频艾纳熏。
仙馆已于尘世隔,此心犹不负东昏。
画家文征明的二子文嘉,在《写生逸致图》上题诗《梅花》,有句:“瑶篇曾呈梅妃传,素箑新窥点额图①”。
唐、文的这两首吟咏,此后却被收入江砢玉的《珊瑚网》,分别题为《梅妃》(载卷十五)、《梅花》(载卷四十六)。江砢玉,字玉水,徽州(属今安徽)人,寄籍嘉兴,崇祯时官山东盐运使判官,所撰的《珊瑚网》48卷,成书于崇祯十六年(1643)。
明万历以前,云间(今上海市松江)女诗人王凤娴与女引元两人吟唱了《梅妃怨》三首②。因同是女性而感叹:“多才纵有东楼赋,不入离宫弦管声。”“宁将哀怨赋东楼”,“始知笑语在西宫”。梅妃咏有《东楼赋》,西宫指杨贵妃所居处。
费元禄,字无学,又字学卿,江西铅山人,其《甲秀园集》刻于万历二十五年(1575)。录《梅妃村(兴化府)》、《梅妃谢珠》两诗,详见五章三节二目。
徐渭(1521—1593),字文长,浙江山阴(今绍兴)人,秀才,16世纪著名的文学艺术家。其《书唐伯虎所画美人·眼儿媚》词也对比了梅妃与贵妃,有句:“可是华清春昼永,睡起海棠么。只将穠质,欺梅压柳,雨罢云拖③”。北宋时,乐史的《杨太真外传》已载:唐玄宗说杨妃醉时,似“海棠睡未足耳”。《梅妃传》则载:江梅妃是柳叶眉。徐渭的《双调清江引·题花卉卷》,由题花而起兴:“瘦梅妃、肥太真,恁自忖④”。
明代坊贾托名钟惺(1574—1625)的《名媛诗归》,卷十载有《一斛珠》,评“桂叶双眉久不描”句:“桂叶”二字便新,若入“柳叶”等语,却陋极矣。又评“残妆和泪湿红绡”句:他本作“污”,不如“湿”字宛闲。崇祯三年(1630),海盐人胡震亨(1569—1642?)编成《唐音统签》1033卷,卷一三录有江梅妃的《一斛珠》。清时,陆昶的《历朝名媛诗词》卷四也评《一斛曲》:诗少婉曲,一气而出,可以想其怨愤不觉触发之意。
朝鲜半岛的柳潚(1564—1636),字渊叔,号醉吃,1597年进士,有诗《喜春雪》;南龙翼,字云卿,号壶谷,明末为副使出使中国,有诗《问梅花》、《和赤谷〈惜花〉十绝之八〈玉梅花〉》;均咏及梅妃。
董以宁(1630—1669),字文友,常州人。明末诸生,有才子之称。早年的《蓉渡词》录有《虞美人·限韵咏池上杨妃海棠》,下阕为:“梅妃应笑胭脂重,欲唤从前梦,临池照处映鱼茵,疑向三郎传语倩双鳞”。
三、清代前中期的诗词和画作
清顺治、康熙时,兴化府诗人林尧英、林宾王、陈延彬、游谦征、林琅玉均咏及莆田的江妃村,载《莆风清籁集》卷四十、三十八、四十一与《兴安风雅》卷三,都是指东华村,详见史志篇。
周亮工(1612—1672),河南祥符(今开封)人,官至福建左布政使,有诗《竹枝词为胡彦远纳姬赋》①。胡彦远,名介,钱塘(杭州)人,有《旅堂诗集》,布衣,妻女皆能诗;晚逃于禅,年未五十而卒②。顺治中,彦远游京师③,旧姬是唐山人。
亮工为其新姬而咏诗:“蛮妆新样木兰陂,学得金陵百事宜(姬初至榕城,学为秣陵妆)。莫羡江苹黄石好(江苹,莆之黄石人),我侬乡里有西施。”诗由新姬(涵江人)的蛮妆(木兰陂妆)改为秣陵妆(金陵妆)而联想,把(福建莆田涵江)美女江[采]苹(江梅妃)与春秋时越国苧罗山(今浙江诸暨县南)美女西施相比。
陈维崧(1626—1682),字其年,号迦陵,江苏宜兴人,以博学鸿词科授翰林院检讨,清初阳羡词派领袖。他以梅妃喻梅花,《画堂春·小春》有句:“记得年时岭外,梅妃犹未胜妆。如今花满纸糊房,红紫成行①”。《花发沁园春(月夜布席绿萼梅花下、同友人小饮)》有句:“念月姊、彻夜孤寒,梅妃自小幽独”。“夜深沉,我醉休扶,和月和花同宿”。《贺新郎·月夜看梅花》评说杨贵妃与梅妃:“忽忆开元当日事,中有梅妃蛾绿。何必羡玉奴新浴,可惜楼东三十树,雨霖铃,都做连昌竹。花应叹,睡难足②”。
吕履恒,字元素,河南新安人,康熙三十三年(1694)进士,官至户部侍郎,有《梦月岩集》。其《江妃怨》诗有句:“羯鼓听残宫漏沉,楼东赋就更微吟③。”
山东德平诗人、康熙间举人李鹏九的《江水儿》,也有句:“月落光犹在,情留梦不舒,伤心雁唳楼东赋”。载《骨董三记》卷一。
朝鲜半岛的金万重(1637—1692),字重叔,号西浦,1665年文科状元,1674年《读班婕妤、梅妃故事,感而赋之》。
王士禛(1634—1711),别号渔洋山人,山东新城(今桓台)人。顺治十二年(1655)进士,官至刑部尚书。少时作《咏梅妃·减字木兰花》①,点及一斛珠与东楼赋。此后,《骊山怀古八首》之三增加对比:“舞罢惊鸿岁月徂”,“君王自爱霓裳序②”。《季园赏白牡丹》,则加调侃:“太真霞脸带醉色,睹次亦学江妃酸。”
张宗橚(约1700年前后在世),字永川,号思崖,浙江海盐人,监生。其《琐窗寒·珍珠梅篱间盛开》把南海鲛人泪、江汉江妃的典故都融入江梅妃的故事:“似鲛人易泣,泪珠都陨。解佩携来,梦绕湘皋无准。想惊鸿、舞罢妆残,楼东一斛愁瘦损③”。《述异记》载:南海中有鲛人室,水居如鱼,不废机织,其眼泣则出珠。
尤侗(1618—1704),字同人,号悔庵,又号艮斋,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康熙时举博学鸿词,官至侍讲。其词《疏影·黄梅花》将江妃喻为江梅妃④,有句:“前身本是江妃种,催妆早、先来一霎”。还有词《摸鱼儿·春怨》,有句:“梅妃休怨楼东赋,吊取马嵬黄土”。
江南武进(今属江苏人)董大伦(1666—1705),字敷五、畴叙,号叔鱼,著《梅坪诗钞》三卷,《竹夫人词》八首之五有句:“清绝梅妃较若何,冷然姑射不争多⑤”。
冯光裕,字叔益,号损庵,代州人,康熙五十年(1711)举人,官至湖南巡抚,有《柴门老树村稿》。其《古意》二首之二有句:“谁知月下江妃树,别殿无人慰寂寥”,载《晚晴簃诗汇》卷五十八。
黄唐棠,名之隽,官中允,曾视学闽中,以事去官①。黄集唐诗百余联,咏梅妃之句有“却嫌脂粉污颜色,何必珍珠慰寂寞”。乾隆二十五年(1760)进士、闽县人孟超然有《沈学子文自淮南寄示同黄唐棠先生山游诗因题其后》,载《国朝全闽诗录》初集卷十七。
朱仕玠,字壁丰,号筠园,贡生,福建建宁人,乾隆二十八年(1763)任台湾凤山县教谕。《过江妃故里》四首对比杨妃②:“翻笑上皇诚错计,马嵬亡国竟何人?”认为:梅妃“古来嫔御谁相匹”,“青塚魂归同寄恨”。
乾隆三十七年(1772),莆田人郑王臣编有《莆风清籁集》(附《兰陔诗话》),卷五十一录有郑王臣《过江妃村》五首,郑远芳《莆阳二十四景古今名人题咏集》上册还录有郑王臣《江妃村》一首。这时的江妃村,是江东村,详见史志篇。
舒位,字立人,又字铁云,大兴人,乾隆五十三年(1788)举人,其《瓶水斋集·冷枚(华清新浴图〉》有句:“江妃辞去念奴陪,迟日熏风汤殿开”。叙及杨玉环、江梅妃、念奴、安禄山等人与唐玄宗之间的故事③。
梅妃的故事还引起乾隆皇帝的诗兴。《御制诗集三集》卷五十七载有《山茶》诗,有句:“设拟唐宫斗绝色,梅妃侧畔有杨妃”。《御制诗集四集》卷三十九载有《红梅》诗:
气味本来自相亲,妆成不语亦传神。
试看泪污红绡处,合唤唐宫江采蘋。
兴化府教授林朝阳赋诗《江梅妃思莆》,有句“春光独占锦江隈”,“美人终有荒村在”。乾隆《莆田县志》未载林朝阳,应是乾隆后任职的。
袁枚(1716—1797),字子才,号简斋,浙江钱塘(今杭州)人,乾隆四年(1739)进士,官至江宁知县。十七年,袁赋诗《再题马嵬驿》①,有句:“听说西宫恩幸少,梅花犹得落昭阳”。
事指明皇密召被贬的梅妃到翠华西阁叙旧爱,次晨被杨妃发觉而仍归东宫。安史之乱时死,葬于温泉池侧梅树下。袁枚39岁就辞官终养,诗倡性灵说,是乾隆三大家之首。莆田人、兰州知府郑王臣以弟丧去官,载万卷书回莆,在袁枚处舣舟三天索序,袁枚遂写《兰陔堂诗序》。四十四年,袁枚又赋《元日牡丹诗》贬杨妃褒梅妃②,有句:“如何绝代玉环姿,蜂未闻香蝶未知。想与梅妃争早起,严妆同对雪飞时。”
赵翼(1727—1814),字雪菘,号瓯北,江苏阳湖(今常州)人,乾隆二十六年(1761)探花,官至贵州分巡道贵西兵备道,是乾隆三大诗家之一、著名史学家。五十三年,两广总督李侍尧为镇压台湾林爽文起义备办军需,赵翼与浙江孝廉李莪州同在李侍尧幕府,赵翼赋诗《莪州以陕中游草见示,和其五首》,之五《马嵬坡》抨击唐明皇“宠极强藩已不臣”,“召乱何关一美人”。由杨贵妃想到:“谁知几点胭脂泪,别有生离江采苹③”。
嘉庆六年(1801)举人、江西籍著名诗人乐钧的词《探春·宋云墅仪曹座上咏白丁香花》,下阕有句:“是小玉娇魂,烟外吹坠。屈与添香,烦教贴翠,除是梅妃才可④”。
王筠(1749—1819),字松坪,号绿窗女史,长安县(今属陕西省西安市)人,清代戏曲女作家,诗歌200多首附于其父王元常的《西园瓣香集》中,其诗《江梅妃》有句:“有金难买楼东赋,寂寞梅花老上阳”。
刘嗣绾(1762—1820),字醇甫,号英初,江苏阳湖(今常州)人,嘉庆十三年(1808)进士。其《鬲溪梅令·烟陇探梅》词有句;“好在东风庭院、见梅妃。绿苔生卧衣①”。
嘉庆(1796—1820)时,莆田县诗人郭尚先、陈池养与福清诗人、尚先的叔叔郭龙光也诗咏江梅妃,分载于《郭大理遗稿》卷二、《慎余书屋诗集》卷一、《韶溪诗集》卷一,详见史志篇。
王翙,字钵池,寿春(今安徽寿县)人,活动于清乾、嘉(1736—1820)时期。王氏善山水、花鸟、虫兽,“而于人物为尤著”,“曾供奉内廷”。绘有《百美新咏图传》,刊于嘉庆时。河北美术出版社1995年影印为《百美图谱》,可惜删去了颜鉴塘的题诗。书首有“雪月华岁最信君”“犹疑照颜印”《题王钵池画图并序》;嘉庆九年(1804)十一月,小西涯居士法式善《序》。梅妃图传载于《百美图谱》图传二十一。
萧重,字远村,静海(今属天津)人,嘉庆十七(1812)起任职莆田,道光六年(1826)由莆田县尹调摄金门篆,道光十年后再游莆田。赋诗中10多次咏及江梅妃②,使人们了解到梅花书屋、江妃墓、江妃墩、梅岭、梅花村等的情况。作者所吟丰富了梅妃的故事,详见史志篇。
日本诗人田能村竹田(1777—1831)的《梅花》诗联吟杨贵妃与梅妃的故事:“梅月影香云母屏,桂眉不画立闲庭。君王徒有真珠赐,唯道海棠眠未醒①”。
知识出处
《江梅妃》
出版者:海风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江梅妃的研究成果及资料汇编。有关梅妃的记载散见于史志、诗词歌赋、小说笔记与戏剧中,为了进行系统的研究,笔者收集整理了六年,终成此书。
阅读
相关人物
江梅妃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