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宋代的作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江梅妃》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20000557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宋代的作品
分类号: J222.7;I222.7
页数: 15
页码: 179-193
摘要: 本节记述了江梅妃诗词宋代的作品,其中包括了李纲首喻梅妃、晁说之诗咏梅妃、江妃转化为江梅妃、刘克庄三咏江梅妃、刘克庄《读〈开元天宝遗事》一首》、刘克庄的《梅妃》叹惜梅妃等。
关键词: 作品 诗词赋画 江梅妃

内容

一、李纲首喻梅妃
  北宋后期,李纲的《梅花赋》首次以梅花比喻梅妃。李纲(1083—1140),字伯纪,福建邵武人,徙居无锡。北宋政和二年(1112)进士,官至丞相。据《李纲年谱》,宣和三年(1121),李纲转宣教郎,泛大江归在海陵(今江苏泰州)的父亲膝下,因唐时宋广平的《梅花赋》已阙,而梅花非特占百卉之先,且标格清高为余花未及,遂作《梅花赋》:梅花,“丰肌莹白,娇额涂黄,俯清溪而弄影,耿寒月而飘香;娇困无力,嫣然欲狂,又如梅妃临镜严妆。”在小说笔记篇,笔者已分析,由其“丰肌”、“娇额涂黄”、“临镜严妆”,可知与《梅妃传》的梅妃对不上。《梅妃传》里的梅妃:偏瘦,讥杨贵妃为肥婵;“铅华不御得天真”。《梅花赋》中的梅妃,是宋本《梅妃传》以前的梅妃形象,而为宋本《梅妃传》的创作提供了一些素材。
  《全宋诗》27册载李纲咏梅诗32首及咏开元天宝史事诗10多首,仅宣和元年(1119)李纲1监沙县(属今福建)时作的《用韵赋梅花三首·再赋一首》与此后《梅妃传》中的梅妃事相近。即“粉质不浴骊汤温”,天生丽质,不需像杨贵妃的浴骊汤;“吹残楼角真可惜”,但却不是《楼东赋》中的楼东!
  二、晁说之诗咏梅妃
  晁说之(1059—1129),字以道、进道、伯以。号景迂生、老法华、国安堂主。河南开封人。元丰五年(1082)进士,元祐(1086—1093)时相继任兖州司法参军、蔡州教授。绍圣(1094—1097)时为宿州教授,元符(1098—1100)中知磁州武安县。他上书指斥王安石政事之非与绍述诸臣之谬,入党籍邪等,崇宁二年(1103)知定州无极县,后相继任嵩山中岳祠、陕州集津仓、华山西岳祠。大观(1107—1110)间监明州船场。政和四至六年(1114—1116)通判鄜州,宣和元年(1119)提点南京鸿庆宫。三年初春知成州。五年因岁旱尽蠲其税,而转运使大怒,乞致仕。靖康元年(1126)二月应诏封事,任中书舍人兼太子詹事;坚决反对太子读《孟子》,遂免职流放,九月出京逃亡后避兵高邮。高宗继位,授以徽猷阁待制兼侍读,后提举杭州洞宵宫。建炎二年(1128)寓居海陵,三年正月七日卒于建康,71岁。赠通奉大夫、后累赠至光禄大夫。
  说之的《枕上和圆机绝句梅花十有四首》之五咏道①:
  莫道梅花取次开,馨香须待百层台。
  不同碧玉小家女,宝策皇妃元姓梅。
  该诗未点明是哪个朝代哪个皇帝的梅妃。而此后《梅妃传》中的梅妃姓江,不姓梅。
  《枕上和圆机绝句梅花十有四首》(简称《枕》诗)是组诗。《全宋诗》卷1211晁说之集中载有说之与圆机酬和的诗57首。
  从这些诗中可知:
  圆机,即郭执中。《万姓统谱》卷一百十九与《记纂渊海》卷二十五引《舆地纪胜》记载:郭执中,华亭人,累官枢密承旨,建中靖国初应诏言事切直,忤蔡京,籍为元祐党,入邪等,斥居同谷(今甘肃成县)20多年,因家焉。绍兴初,执中集乡豪御金,立斩来招降的金使,后以功累迁新安郡王。郭执中多才多艺:“却问人间梅几种,郭仙尔有古人辞①”;“君乎学问二刘比,南北该通酸自甘②”;他“淡墨书名二十年③”;“当年郭有道,今日更谈禅④”。
  (一)时间。《枕》诗作于北宋后期。《枕》诗之二载“梨园弟子强因依,羯鼓声中学御诗。十月胡雏来唤仗,新梅谁复增新辞。”即宋金协议夹攻辽国之事。《续资治通鉴》卷九十三载:宣和二年(1120)八月,宋金签订联合夹攻辽国的《海上盟约》。
  冬十月,金主草国书,遣哈噜与政等来报。聘书中大略云:“前日赵良嗣等回,许燕京东路州镇,已载国书,若不夹攻,应难如约。今若更欲西京,请便计度收取,若难果意,冀为报示。”
  《枕》诗之五有句:“莫道梅花取次开,罄香须待百层台(四库本注:今洛中名园犹竞于梅台,贵自上接其香)。”程杰《宋代咏梅文学研究》一书指出:宋代李格非《洛阳名园记》中记载富郑公梅台、湖园梅台、大隐庄早梅都是梅花专题景观。张氏(景昱、景昌兄弟)南园“凭高种岭梅”,“纷披百株密⑤”。品种也有多样;中有高台俯临,是赏梅的最佳处,极负盛名①。仁宗嘉祐(1056—1063)以来,尤是神宗熙宁(1068—1077)间,洛中名流园林雅集,诗酒游观,梅作剧增。这是说之回忆并联想洛阳的梅景。
  《枕》诗之七喻梅是霜女、月娥下降人间。据查,元丰五年(1082)苏轼咏《红梅》三首。此后,诗人们普遍以月宫嫦娥、瑶池仙姝、姑射神女、深宫贵妃、林中美人、幽谷佳人等美人形象来喻梅。
  《枕》诗之十四自注:“今日天庆节,两处朝拜。又孝惠忌行香疲,且手寒,草草增愧也。然不犯从前梅事如前村之类,亦可一笑也”。据查,宋真宗掩饰澶渊城下之盟的耻辱,景德五年(1008)伪造天书下降承天门,下令改元为大中祥符,并于十一月决定正月三日为天庆节,命各州兴建天庆观。百官赴宫观或僧寺进香,朝廷赐百官御宴。京城宫观斋醮七天,后相继减为三天、一天。宋仁宗初年,因天庆等5节“费用尤广”,遂将各宫观同时设醮改为轮流设醮②,后渐废罢。到南宋时,京城不再庆祝;仅外州官员赴天庆观朝拜和休假两天③。由上可知:说之一天内朝拜二处,是北宋后期。
  《枕》诗后还有:《亡友陈无已有立春诗,云:朱门谁送青丝莱,下里难酬白雪歌,颇为都下诗人所称,今日立春诵之而作》。
  陈无已即陈师道,逝于建中靖国元年(1101)。还有《七月一日作(昨日闻陈莹中卒)》。陈瓘(1057—1122),字莹中,号了翁、了斋,沙县人。元丰二年(1079)进士,徽宗时历右司谏,权给事中。《宋史》本传称其最被蔡京、蔡卞忌恨,故得祸最酷。崇宁中,以党籍除名,卒于楚州。靖康中,赠谏议大夫。绍兴中,赠溢忠肃,有《了斋集》。
  (二)地点。《枕》诗的前面,有《依韵谢圆机送梅绝句二首》、《再和圆机梅绝句》、《申前意和圆机绝句梅花》,均是说之在西安与执中的酬和。《枕》诗之一有句“据渭浮泾雪浪开”。之三有句“泾南渭北花如锦,太白山头只有梅”。泾水、渭河、太白山(终南山)均在今陕西。之四有句“孤芳寒艳绝难依,鄴下关中不赋诗”。关中的范围相当于今之陕西。之六有句“梅寒恨不出豳诗”。《诗》国风有“豳风”,共7篇27章。唐开元十三年(725),改豳州为邠州,故治在今陕西彬县。
  程杰教授查知,《枕》诗作于宣和四年(1122)春,晁说之知成州(今甘肃成县)时①。该地在甘肃东南部,与陕西相邻,距西安不远。
  《全宋诗》中收有晁说之24首咏梅诗,其他23首再未提及梅妃。笔者查阅说之的《景迂生集》二十卷、《儒言》一卷、《晁氏客语》一卷,也未谈及梅妃。可知这是北宋中期以来喻梅为美人的文风中,继李纲喻梅花为梅妃后,再喻梅花为梅妃。皆为特例,均跟《梅妃传》中的梅妃形象不同。但值得注意的是:晁说之笔下的梅妃比李纲笔下的梅妃更具体,她不是碧玉小家女,而是皇妃;该诗似乎还对张泌笔下的梅妃予以塑造,即与梅花相关联而咏。
  三、江妃转化为江梅妃
  南宋时,高观国的《满江红》词有句:“十万江妃留醉梦,二三沙鸟惊吟魄”。项安世(1129—1208)的《腊尽仅得微雪》
  诗有句:“可是江妃悭笑粲,都能无意管呻吟”。
  卒于乾道、淳熙间(约1173—1174)的侯置是最早咏及梅妃的词人,其《水龙吟·老人寿》词有句:“正梅妃月姊,雪肌粉面,争妆点、潇湘好”。可知,梅妃的故事传衍在潇湘(今湖南)一带。
  赵以夫(1189—1256),字用父,号虚斋,福建长乐人。嘉定十定(1217)进士,资政殿学士,吏部尚书兼侍读,与刘克庄同纂修国史,可能因此与闻福建诞生的宋本《梅妃传》、《莆阳比事》梅妃入侍条。其《解语花》词序曰:东湖赋莲后五曰,双苞呈瑞。昌化史君持以见遗,因用时父韵。词为:
  红星湿月,翠影停云,罗袜尘生步。并肩私语。知何事、暗遣玉容泣露。闲情最苦。任笑道、争妍似妒。倒银河、秋夜双星,不到佳期误。
  拟把江妃共赋。当时携手,烟水深处。明珠溅雨。凝脂滑、洗出一番铅素。凭谁说与。莫便化、彩鸾飞去。待玉童,双节来迎,为作芙蓉主①。
  词中咏及“争妍似妒”、“拟把江妃共赋”,隐约点到江梅妃的故事。联系到关于解语花的典故,才能明瞭。《开元天宝遗事》解语花条载:明皇秋八月,太液池有千叶白莲数枝盛开,帝与贵戚宴赏焉。左右皆叹羡。久之,帝指贵妃示于左右曰:“争如我解语花”?而宋代比赵以夫更早的文人已谈到解语梅花的典故。
  李之仪,字端叔,沧州无棣人,进士。政和七年(1117)终朝请大夫。年80余,有姑溪居士文集。其《清平乐·橘》有句:“画屏斜倚窗纱。睡痕犹带朝霞。为问清香绝韵,何如解语梅花②”。
  笔者认为,唐时明皇喻杨贵妃为解语花(千叶百莲)后,北宋时文人又喻梅花为解语花。到南宋初,赵以夫的《解语花》词就联系了杨、梅两妃的故事。
  但是,还有认为江妃是水神的。如黄公绍,字直翁,邵武人,咸淳元年(1265)进士,隐居樵溪。有在轩集。其《汉宫春·郡圃赏白莲》词,就有句:“青冥世界,向龙宫、涌出江妃①”。
  淳祐十年(1250)至咸淳五年(1269)间,莆田人刘克庄写了6首关于梅妃的诗。
  景定三年(1262)进士的庐陵人刘辰翁,其《酹江月·北客用坡韵改赋访梅》词有句:“戴花人去,江妃空弄明月”。到《八声甘州(春雪奇丽,未能赋也,因古岩韵志喜)》词,又有句“招得梅妃魂也,好似去年春”。
  综上所述,诗词中,江妃转化为江梅妃的时间为乾道、淳熙间(1173—1174)至咸淳五年(1269)。
  四、刘克庄三咏江梅妃
  南宋后期的莆田人刘克庄(1178—1260),所咏梅妃的诗词最多。
  开禧元年(1205),刘克庄19岁,在临安,补国子监生。嘉定二年(1209),以门荫补将仕郎。次年,初仕靖安主簿。嘉定六年(1213)七月至七年父卒乡居,十二年初夏至十四年冬监南岳祠,十五年冬至十六年八月辞广西经略安抚使幕乡居。十七年春,刘赴临安改秩宣教郎,看到并赋诗《明皇按乐图》。绍定元年(1228)秋至六年,刘因梅花案而贬主仙都观,端平三年(1236)春至嘉熙元年(1237)春贬主玉局观,嘉熙元年中秋至三年九月贬主云台观,淳祐元年(1241)冬至四年秋贬主崇禧观。六年,刘以文名久著、史学尤精,赐同进士出身,除秘书少监,兼国史院编修官、实录院检讨官等,十二月至十一年三月贬主明道宫①。而“祠官之任,家居而食厚禄②”。刘克庄乡居时,或是看到莆田同乡李俊甫写的《莆阳比事》(内录有“梅妃入侍”条)或是看到宋本《梅妃传》,淳祐十年(1250)始咏梅妃。即《梅花十绝答石塘二林》三叠之五:
  半卸红绡出洞房,依稀侍辇幸温汤。
  三郎方爱霓裳舞,珍重梅姬且素妆。
  温泉宫在骊山,距西京长安60里。唐玄宗虽方爱善跳霓裳羽衣舞的杨贵妃,但仍珍重素妆的梅姬。
  淳祐十一年(1251)四月,刘克庄在里居5年后复出,以秘书监兼太常少卿等官,闰十月又罢官。乡居时,刘克庄于宝祐元年(1253)看到两妃的像,遂咏诗《唐二妃像(梅妃、杨妃)》:
  不但烹三庶,东宫亦屡危。
  元来玉环子,别有锦绷儿。
  素艳羞妆额,红膏妒雪肤。
  宁临白刃死,不受赤眉污。
  唐开元二年(714)十二月,玄宗因宠赵丽妃而封其子李瑛为太子。赵丽妃亡故后,玄宗因宠武惠妃而钟爱其子寿王。二十四年十一月,武惠妃诬陷:太子结党、欲害惠妃母子并指斥玄宗。玄宗欲废太子与鄂王、光王,中书令张九龄据理力谏而丢了宰相之职。二十五年四月,惠妃又指使女婿杨洄诬陷太子与鄂王、光王及太子妃之兄薛锈异谋兵变。四月乙丑日,玄宗废太子、鄂王、光王为庶人,流薛锈于瀼州,同日又赐死4人,坐流贬者数十人,株连甚众。宋代史学家欧阳修评曰:“明皇一日杀三庶人,昏蔽甚矣①”。
  平卢、范阳、河东三节度使安禄山包藏祸心而认杨贵妃为母;杨亦用锦绣做大襁褓洗儿裹之、生日赐钱,演出干母子的丑剧。唐元和十二年(817)元稹《连昌宫祠》已有句:“开元之末姚宋死,朝廷渐渐由妃子。禄山宫里养作儿,虢国门前闹如市”。
  姚崇、宋璟是名宰相。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纪三十三天宝十载(751)下记:“自是安禄山出入宫掖不禁,或与贵妃对食,或通宵不出,颇有醒声闻于外,上亦不疑也”。这些记载与《开元天宝遗事》卷下《金牌断酒》条相符。唐玄宗等人与杨贵妃三姐虢国夫人有私情。安禄山随后率军叛乱,屡危朝廷。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虽然素妆但天姿国色的江梅妃,屡被杨贵妃嫉妒而贬至冷宫,在安史之乱时宁死而不受污辱。“素艳羞妆额”的出处在《白氏六帖》卷四《人日》的“梅花妆”。五代末明经及第的莆田人徐昌图《木兰花令》,最早咏及:“汉宫花面学梅妆②”。
  此后,刘克庄看到《明皇幸蜀图》,并赋诗。
  宝祐四年(1256),克庄《冬夜读几案间杂书,得六言二十四首》,其十七咏道:
  李妹玉曜肤色,梅娘淡妆素衣。
  大主嗔老奴爱,三郎怕肥婢知。
  唐代,陈鸿的《长恨歌传》喻杨贵妃为汉武帝所宠的李夫人。李夫人出身于中山国的音乐歌舞之家,容貌姣好,早卒。武帝怜而画其像,作《悼李夫人赋》,以皇后规格礼葬,封其两个兄长。唐末,莆田人徐寅曾咏《李夫人二首》,有句:“人间乐极即须悲”,“汉王不及吴王乐”。梅妃玉肤明亮,似李夫人的妹妹。她淡妆素衣,仍美貌无比,连太监高力士也望之动心。玄宗既嗔斥高力士,又怕自己亲近梅妃时被杨贵妃知道。
  《资治通鉴》卷二一四开元二十六年(738)五月条载:高力士是“我(玄宗)家老奴”。淳祐四年(1244)秋,刘克庄除江东提刑时,作《杂咏一百首·高力士》,已咏:“五十年间事,浑如晓梦余。三郎南内里,何况老家奴”。南内即唐代长安的兴庆宫,原为玄宗当藩王时的故宅。玄宗即位后,高知内侍省事,宠任极专。杨贵妃体态丰满。景定元年(1260),克庄《海棠七首》之四描述:“一种穠纤态,三郎未必知。浪将妃子比,妃子太浓肥”。
  景定元年(1260)十一月,刘克庄权兵部侍郎等官。三年三月,权工部尚书,兼侍读,九月告老归里。四年封莆田县开国子,加食邑三百户。五年,克庄的《诸公载酒贺余休致水村农卿有诗次韵》之八也有句:“论定会盼银信召,眷浓漫妒玉环肥(梅妃目太真为肥婢)”。
  五、刘克庄《读〈开元天宝遗事》一首》
  咸淳三年(1267),克庄81岁,致仕里居,失明,进封莆田县开国男,食邑达九百户。四年五月,特除龙图阁学士,仍致仕。克庄失明后,赋诗《读〈开元天宝遗事〉一首》,曰:
  环子受兵火涴,梅姬如玉雪清。
  二妃未免遗恨,三郎可煞无情。
  该诗把受兵火沾污的杨妃与如白雪清的梅妃作了对比,放弃了从前已咏的杨妃祸国的看法,矛头直指宠用奸相权宦、沉溺声色的唐玄宗。早在唐时,莆田人、乾宁元年(894)进士徐寅
  《开元即事》诗已归罪于杨国忠,有句评价杨贵妃:“未必蛾眉能破国,千秋休恨马嵬坡”。莆田人、乾宁二年进士黄滔也有类似看法,《马嵬》诗咏道:“锦江晴碧剑锋奇,合有千年降圣时。天意从来知幸蜀,不关胎祸自蛾眉”。
  《开元天宝遗事》一书,五代后周王仁裕著。王仁裕(880—956),字德辇,天水人,以文辞知名于秦陇间,唐末任秦州节度判官,五代时官至兵部尚书、太子少保。工诗文、晓音律,与和凝等以文章知名于五代。有《西江集》、《唐末见闻录》等著作。
  新旧《五代史》有传。
  南宋时,晁公武的《郡斋读书志》载《开元天宝遗事》为4卷159条。1985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开元天宝遗事十种》一书,言明传世刻本有:明张氏建业铜活字本、《顾氏文房小说》本,均二卷。2006年3月,中华书局出版《开元天宝遗事》,言明张氏铜活字本有黄丕烈跋3条;日本宽永十六年(1639)刻本二卷,有王仁裕自序,目录列146条、但正文缺“暖玉鞍”条;两种版本均重印自宋绍定戊子(1228)桐江学宫刊本(山阴陆子遹书)。可知,绍定刊本时已只有146条。
  如今我们看到的只有146条,其中没有江梅妃的内容。北宋大诗人苏轼,赋有《读〈开元天宝遗事〉三首》;南宋时王灼的笔记《碧鸡漫志》,汇有《开元天宝遗事》的《凌波曲》佚文。刘克庄所见的《开元天宝遗事》,应是兴化军学刊本。笔者认为,这有两种可能:一是《开元天宝遗事》足本中有记载江梅妃,详见下述。二是刘克庄失明后浮想联翩的作品。值得注意的是唐末五代时,莆田两位诗人的作品均未提江梅妃。
  黄滔(840—911),字文江,乾宁二年(895)进士,国子四门博士,寻弃职返乡。闽王王审知奏请朝廷授为监察御史里行,充威武军(今福州)节度推官。黄滔规劝王审知放弃称帝,是闽中诗坛的领袖,有《马嵬》诗、《马嵬二首》诗、《明皇回驾经马嵬赋》等①,并在《答陈磻隐论诗书》中评论《长恨歌》,皆未提到江梅妃。清代李调元的《赋话·新话》卷四指出:“唐人咏马嵬诗甚多,文江更演为赋耳。芊眼凄戾,不减《长恨歌》、《连昌宫词》。”马积高《赋史》372页指出:唐朝的盛衰,玄宗时期是个关键。且中唐以后,皇帝常常播迁,晚唐尤甚,故诗人多喜咏玄宗及贵妃事,晚唐律赋中除莆田人黄滔的《明皇回驾经马嵬赋》外,尚有徐寅(莆田人)、王棨及张读各一篇,而黄滔这一篇写得最为凄凉,充满着感叹帝王末路的感情,尤显有讽谕时世之义,不独以对语为工。
  徐寅,字昭梦(865?—928?)②,乾宁元年(894)进士,秘书省正字。唐亡后,闽王王审知聘为书记官,后唐同光元年(923)李存勖要闽王诛杀徐寅,寅遂辞官隐居家乡。其诗作之多,为唐五代闽人之冠。徐寅有《华清宫》、《再幸华清宫》、《开元即事》、《马嵬》等诗和《过骊山赋》等,也未谈及江梅妃。
  南宋洪迈(1123—1201)著《容斋随笔》一书,卷一《浅妄书》驳《开元天宝遗事》一书4事而认为:《开元天宝遗事》是浅妄之书;近岁,兴化军学所刊此书,可毁。据《四库全书总目》,洪迈,字景庐,鄱阳人,绍兴十五年(1145)进士,《容斋随笔》先成十六卷(一笔),刻于婺州。淳熙(1174—1189)间传入禁中。此后,续笔有隆兴二年(1164)自序,称作一笔18年,作续笔13年。则一笔作于靖康元年至绍兴十四年(1126—1144)。由此可知,“近岁”的兴化军学所刊《开元天宝遗事》,早于绍定刊本80年左右。应是4卷159条的。
  2006年3月,曾贻芬的《开元天宝遗事·点校说明》指出:该书的舛谬不仅南宋洪迈《容斋随笔》卷一所指出的4条。但这也不足以证明此书托名王仁裕,是伪书当毁。晁公武《郡斋读书志》曰:“蜀亡,仁裕至镐京,采摭民言,得《开元天宝遗事》159条,分为4卷”。该书中记的内容,源于民言委巷相传而语多失实,王仁裕又未能详核史实,疏失舛误自然不免。何况《宋史艺文志》著录有《唐末见闻录》,说明王仁裕对唐代史事的关注,可以作为《开元天宝遗事》出于王仁裕之手的一个佐证。其次,从《开元天宝遗事》所记玄宗、姚崇、宋璟、卢奂事与旧唐书的记载联系比较,可以认为《开元天宝遗事》所述史事有相当的可靠性,而这确实得到后世的认同。第三,《资治通鉴》天宝十一载下的记述,与《开元天宝遗事》一书《依冰山》条的部分内容相近。《资治通鉴》采用《开元天宝遗事》的记载,充分肯定了《开元天宝遗事》的史料价值。
  六、刘克庄的《梅妃》叹惜梅妃
  咸淳五年(1269)正月,刘克庄赋诗《梅妃》,同月去世,享年83岁,赠银青光禄大夫,谥文定。《梅妃》是克庄咏江梅妃的最后之作①。
  箫能妻弄玉,琴可挑文君。
  吹彻宁哥笛,梅妃未必闻。
  该诗短短四句,用了三个朝代的四个典故。魏晋间《列仙传》记载:箫史善吹箫,秦穆公因而将好吹箫的女儿弄玉嫁给箫史。数年后,箫史乘龙、弄玉御凤,双双升天而仙。《史记》卷一一七《司马相如传》描述了相如对文君的巧恋:“文君新寡,好音。故相如缪与令相重,而以琴心挑之。”卓文君因此动心,夜奔相如,同归成都。景云元年(710),临淄郡王李隆基平韦氏乱有功,太子宁王(680—741)因此让位于平王隆基。先天元年(712),隆基即位为玄宗,称兄宁王为宁哥。宁王以识曲辨声而闻名,唐代温庭筠《弹筝人》诗有句:“天宝年中事玉皇,曾将新曲教宁王”。嘉定十七年(1224),克庄《明皇按乐图》诗,也有句:“戏呼宁哥吹玉笛,催唤花奴打羯鼓。”花奴即汝南王李琎。玄宗要宁王、汝南王吹笛打鼓,但“梅妃未必闻”。
  唐世宫禁与外廷不相隔绝、唐诗对此也不避讳。南宋《容斋随笔》“翰苑亲近”、“唐诗无避讳”两条已载,并引白乐天、元稹、杜子美等人的诗为证。宋代《杨太真外传》载:玄宗与贺怀智、马仙期、张野狐、李龟年、宁王、杨贵妃等演奏乐器,秦国夫人在旁观赏。宋代《莆阳比事·梅妃入侍》也载:玄宗顾诸王戏曰:梅妃“吹玉笛、作惊鸿舞,一一光辉”。可知,唐室诸王与玄宗妃子常在一起;其中的笛、舞爱好者如宁王、梅妃、杨贵妃等的互演互评,习以为常。83岁的刘克庄临去世时,为何叹惜开元二十九年(741)宁哥去世前“梅妃未必闻”到宁哥笛呢?由于史料流失甚多,又事隔700多年;如今无从考查。
  莆田人卢兆荫研究员20世纪80年代初有考证,在《江采苹有无其人》一文中指出①:《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均未记载梅妃。唐玄宗即位前,宠赵丽妃、皇甫德仪、刘才人等人。先天元年(712)即位后,专宠武惠妃。开元二十五年(737)十二月武惠妃死后,专宠杨贵妃;《莆阳比事·梅妃入侍》说梅妃遭妒遂迁东都上阳宫。史载:开元二十四年十月,玄宗从东都洛阳迁回西京长安后,再未去过东都;二十五年十二月杨玉环入侍后,也未去过东都;此后,不存在唐玄宗再去东都会梅妃的史实①。总之,正史记载中,均未见与唐玄宗生活在一起的江梅妃。如今,我们必须发掘正史以外的文字记载。

知识出处

江梅妃

《江梅妃》

出版者:海风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江梅妃的研究成果及资料汇编。有关梅妃的记载散见于史志、诗词歌赋、小说笔记与戏剧中,为了进行系统的研究,笔者收集整理了六年,终成此书。

阅读

相关人物

江梅妃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