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市图书馆
莆田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莆田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诗词赋画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江梅妃》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20000555
颗粒名称:
诗词赋画篇
分类号:
J222.7;I222.7
页数:
37
页码:
179-215
摘要:
本文记述了千年吟赞江梅妃诗词赋画的介绍,其中概括了宋代的作品、元明与清代前中期的作品、清后期以来的作品等。
关键词:
江梅妃
诗词
赋画
内容
第十章千年吟赞江梅妃
第一节宋代的作品
一、李纲首喻梅妃
北宋后期,李纲的《梅花赋》首次以梅花比喻梅妃。李纲(1083—1140),字伯纪,福建邵武人,徙居无锡。北宋政和二年(1112)进士,官至丞相。据《李纲年谱》,宣和三年(1121),李纲转宣教郎,泛大江归在海陵(今江苏泰州)的父亲膝下,因唐时宋广平的《梅花赋》已阙,而梅花非特占百卉之先,且标格清高为余花未及,遂作《梅花赋》:梅花,“丰肌莹白,娇额涂黄,俯清溪而弄影,耿寒月而飘香;娇困无力,嫣然欲狂,又如梅妃临镜严妆。”在小说笔记篇,笔者已分析,由其“丰肌”、“娇额涂黄”、“临镜严妆”,可知与《梅妃传》的梅妃对不上。《梅妃传》里的梅妃:偏瘦,讥杨贵妃为肥婵;“铅华不御得天真”。《梅花赋》中的梅妃,是宋本《梅妃传》以前的梅妃形象,而为宋本《梅妃传》的创作提供了一些素材。
《全宋诗》27册载李纲咏梅诗32首及咏开元天宝史事诗10多首,仅宣和元年(1119)李纲1监沙县(属今福建)时作的《用韵赋梅花三首·再赋一首》与此后《梅妃传》中的梅妃事相近。即“粉质不浴骊汤温”,天生丽质,不需像杨贵妃的浴骊汤;“吹残楼角真可惜”,但却不是《楼东赋》中的楼东!
二、晁说之诗咏梅妃
晁说之(1059—1129),字以道、进道、伯以。号景迂生、老法华、国安堂主。河南开封人。元丰五年(1082)进士,元祐(1086—1093)时相继任兖州司法参军、蔡州教授。绍圣(1094—1097)时为宿州教授,元符(1098—1100)中知磁州武安县。他上书指斥王安石政事之非与绍述诸臣之谬,入党籍邪等,崇宁二年(1103)知定州无极县,后相继任嵩山中岳祠、陕州集津仓、华山西岳祠。大观(1107—1110)间监明州船场。政和四至六年(1114—1116)通判鄜州,宣和元年(1119)提点南京鸿庆宫。三年初春知成州。五年因岁旱尽蠲其税,而转运使大怒,乞致仕。靖康元年(1126)二月应诏封事,任中书舍人兼太子詹事;坚决反对太子读《孟子》,遂免职流放,九月出京逃亡后避兵高邮。高宗继位,授以徽猷阁待制兼侍读,后提举杭州洞宵宫。建炎二年(1128)寓居海陵,三年正月七日卒于建康,71岁。赠通奉大夫、后累赠至光禄大夫。
说之的《枕上和圆机绝句梅花十有四首》之五咏道①:
莫道梅花取次开,馨香须待百层台。
不同碧玉小家女,宝策皇妃元姓梅。
该诗未点明是哪个朝代哪个皇帝的梅妃。而此后《梅妃传》中的梅妃姓江,不姓梅。
《枕上和圆机绝句梅花十有四首》(简称《枕》诗)是组诗。《全宋诗》卷1211晁说之集中载有说之与圆机酬和的诗57首。
从这些诗中可知:
圆机,即郭执中。《万姓统谱》卷一百十九与《记纂渊海》卷二十五引《舆地纪胜》记载:郭执中,华亭人,累官枢密承旨,建中靖国初应诏言事切直,忤蔡京,籍为元祐党,入邪等,斥居同谷(今甘肃成县)20多年,因家焉。绍兴初,执中集乡豪御金,立斩来招降的金使,后以功累迁新安郡王。郭执中多才多艺:“却问人间梅几种,郭仙尔有古人辞①”;“君乎学问二刘比,南北该通酸自甘②”;他“淡墨书名二十年③”;“当年郭有道,今日更谈禅④”。
(一)时间。《枕》诗作于北宋后期。《枕》诗之二载“梨园弟子强因依,羯鼓声中学御诗。十月胡雏来唤仗,新梅谁复增新辞。”即宋金协议夹攻辽国之事。《续资治通鉴》卷九十三载:宣和二年(1120)八月,宋金签订联合夹攻辽国的《海上盟约》。
冬十月,金主草国书,遣哈噜与政等来报。聘书中大略云:“前日赵良嗣等回,许燕京东路州镇,已载国书,若不夹攻,应难如约。今若更欲西京,请便计度收取,若难果意,冀为报示。”
《枕》诗之五有句:“莫道梅花取次开,罄香须待百层台(四库本注:今洛中名园犹竞于梅台,贵自上接其香)。”程杰《宋代咏梅文学研究》一书指出:宋代李格非《洛阳名园记》中记载富郑公梅台、湖园梅台、大隐庄早梅都是梅花专题景观。张氏(景昱、景昌兄弟)南园“凭高种岭梅”,“纷披百株密⑤”。品种也有多样;中有高台俯临,是赏梅的最佳处,极负盛名①。仁宗嘉祐(1056—1063)以来,尤是神宗熙宁(1068—1077)间,洛中名流园林雅集,诗酒游观,梅作剧增。这是说之回忆并联想洛阳的梅景。
《枕》诗之七喻梅是霜女、月娥下降人间。据查,元丰五年(1082)苏轼咏《红梅》三首。此后,诗人们普遍以月宫嫦娥、瑶池仙姝、姑射神女、深宫贵妃、林中美人、幽谷佳人等美人形象来喻梅。
《枕》诗之十四自注:“今日天庆节,两处朝拜。又孝惠忌行香疲,且手寒,草草增愧也。然不犯从前梅事如前村之类,亦可一笑也”。据查,宋真宗掩饰澶渊城下之盟的耻辱,景德五年(1008)伪造天书下降承天门,下令改元为大中祥符,并于十一月决定正月三日为天庆节,命各州兴建天庆观。百官赴宫观或僧寺进香,朝廷赐百官御宴。京城宫观斋醮七天,后相继减为三天、一天。宋仁宗初年,因天庆等5节“费用尤广”,遂将各宫观同时设醮改为轮流设醮②,后渐废罢。到南宋时,京城不再庆祝;仅外州官员赴天庆观朝拜和休假两天③。由上可知:说之一天内朝拜二处,是北宋后期。
《枕》诗后还有:《亡友陈无已有立春诗,云:朱门谁送青丝莱,下里难酬白雪歌,颇为都下诗人所称,今日立春诵之而作》。
陈无已即陈师道,逝于建中靖国元年(1101)。还有《七月一日作(昨日闻陈莹中卒)》。陈瓘(1057—1122),字莹中,号了翁、了斋,沙县人。元丰二年(1079)进士,徽宗时历右司谏,权给事中。《宋史》本传称其最被蔡京、蔡卞忌恨,故得祸最酷。崇宁中,以党籍除名,卒于楚州。靖康中,赠谏议大夫。绍兴中,赠溢忠肃,有《了斋集》。
(二)地点。《枕》诗的前面,有《依韵谢圆机送梅绝句二首》、《再和圆机梅绝句》、《申前意和圆机绝句梅花》,均是说之在西安与执中的酬和。《枕》诗之一有句“据渭浮泾雪浪开”。之三有句“泾南渭北花如锦,太白山头只有梅”。泾水、渭河、太白山(终南山)均在今陕西。之四有句“孤芳寒艳绝难依,鄴下关中不赋诗”。关中的范围相当于今之陕西。之六有句“梅寒恨不出豳诗”。《诗》国风有“豳风”,共7篇27章。唐开元十三年(725),改豳州为邠州,故治在今陕西彬县。
程杰教授查知,《枕》诗作于宣和四年(1122)春,晁说之知成州(今甘肃成县)时①。该地在甘肃东南部,与陕西相邻,距西安不远。
《全宋诗》中收有晁说之24首咏梅诗,其他23首再未提及梅妃。笔者查阅说之的《景迂生集》二十卷、《儒言》一卷、《晁氏客语》一卷,也未谈及梅妃。可知这是北宋中期以来喻梅为美人的文风中,继李纲喻梅花为梅妃后,再喻梅花为梅妃。皆为特例,均跟《梅妃传》中的梅妃形象不同。但值得注意的是:晁说之笔下的梅妃比李纲笔下的梅妃更具体,她不是碧玉小家女,而是皇妃;该诗似乎还对张泌笔下的梅妃予以塑造,即与梅花相关联而咏。
三、江妃转化为江梅妃
南宋时,高观国的《满江红》词有句:“十万江妃留醉梦,二三沙鸟惊吟魄”。项安世(1129—1208)的《腊尽仅得微雪》
诗有句:“可是江妃悭笑粲,都能无意管呻吟”。
卒于乾道、淳熙间(约1173—1174)的侯置是最早咏及梅妃的词人,其《水龙吟·老人寿》词有句:“正梅妃月姊,雪肌粉面,争妆点、潇湘好”。可知,梅妃的故事传衍在潇湘(今湖南)一带。
赵以夫(1189—1256),字用父,号虚斋,福建长乐人。嘉定十定(1217)进士,资政殿学士,吏部尚书兼侍读,与刘克庄同纂修国史,可能因此与闻福建诞生的宋本《梅妃传》、《莆阳比事》梅妃入侍条。其《解语花》词序曰:东湖赋莲后五曰,双苞呈瑞。昌化史君持以见遗,因用时父韵。词为:
红星湿月,翠影停云,罗袜尘生步。并肩私语。知何事、暗遣玉容泣露。闲情最苦。任笑道、争妍似妒。倒银河、秋夜双星,不到佳期误。
拟把江妃共赋。当时携手,烟水深处。明珠溅雨。凝脂滑、洗出一番铅素。凭谁说与。莫便化、彩鸾飞去。待玉童,双节来迎,为作芙蓉主①。
词中咏及“争妍似妒”、“拟把江妃共赋”,隐约点到江梅妃的故事。联系到关于解语花的典故,才能明瞭。《开元天宝遗事》解语花条载:明皇秋八月,太液池有千叶白莲数枝盛开,帝与贵戚宴赏焉。左右皆叹羡。久之,帝指贵妃示于左右曰:“争如我解语花”?而宋代比赵以夫更早的文人已谈到解语梅花的典故。
李之仪,字端叔,沧州无棣人,进士。政和七年(1117)终朝请大夫。年80余,有姑溪居士文集。其《清平乐·橘》有句:“画屏斜倚窗纱。睡痕犹带朝霞。为问清香绝韵,何如解语梅花②”。
笔者认为,唐时明皇喻杨贵妃为解语花(千叶百莲)后,北宋时文人又喻梅花为解语花。到南宋初,赵以夫的《解语花》词就联系了杨、梅两妃的故事。
但是,还有认为江妃是水神的。如黄公绍,字直翁,邵武人,咸淳元年(1265)进士,隐居樵溪。有在轩集。其《汉宫春·郡圃赏白莲》词,就有句:“青冥世界,向龙宫、涌出江妃①”。
淳祐十年(1250)至咸淳五年(1269)间,莆田人刘克庄写了6首关于梅妃的诗。
景定三年(1262)进士的庐陵人刘辰翁,其《酹江月·北客用坡韵改赋访梅》词有句:“戴花人去,江妃空弄明月”。到《八声甘州(春雪奇丽,未能赋也,因古岩韵志喜)》词,又有句“招得梅妃魂也,好似去年春”。
综上所述,诗词中,江妃转化为江梅妃的时间为乾道、淳熙间(1173—1174)至咸淳五年(1269)。
四、刘克庄三咏江梅妃
南宋后期的莆田人刘克庄(1178—1260),所咏梅妃的诗词最多。
开禧元年(1205),刘克庄19岁,在临安,补国子监生。嘉定二年(1209),以门荫补将仕郎。次年,初仕靖安主簿。嘉定六年(1213)七月至七年父卒乡居,十二年初夏至十四年冬监南岳祠,十五年冬至十六年八月辞广西经略安抚使幕乡居。十七年春,刘赴临安改秩宣教郎,看到并赋诗《明皇按乐图》。绍定元年(1228)秋至六年,刘因梅花案而贬主仙都观,端平三年(1236)春至嘉熙元年(1237)春贬主玉局观,嘉熙元年中秋至三年九月贬主云台观,淳祐元年(1241)冬至四年秋贬主崇禧观。六年,刘以文名久著、史学尤精,赐同进士出身,除秘书少监,兼国史院编修官、实录院检讨官等,十二月至十一年三月贬主明道宫①。而“祠官之任,家居而食厚禄②”。刘克庄乡居时,或是看到莆田同乡李俊甫写的《莆阳比事》(内录有“梅妃入侍”条)或是看到宋本《梅妃传》,淳祐十年(1250)始咏梅妃。即《梅花十绝答石塘二林》三叠之五:
半卸红绡出洞房,依稀侍辇幸温汤。
三郎方爱霓裳舞,珍重梅姬且素妆。
温泉宫在骊山,距西京长安60里。唐玄宗虽方爱善跳霓裳羽衣舞的杨贵妃,但仍珍重素妆的梅姬。
淳祐十一年(1251)四月,刘克庄在里居5年后复出,以秘书监兼太常少卿等官,闰十月又罢官。乡居时,刘克庄于宝祐元年(1253)看到两妃的像,遂咏诗《唐二妃像(梅妃、杨妃)》:
不但烹三庶,东宫亦屡危。
元来玉环子,别有锦绷儿。
素艳羞妆额,红膏妒雪肤。
宁临白刃死,不受赤眉污。
唐开元二年(714)十二月,玄宗因宠赵丽妃而封其子李瑛为太子。赵丽妃亡故后,玄宗因宠武惠妃而钟爱其子寿王。二十四年十一月,武惠妃诬陷:太子结党、欲害惠妃母子并指斥玄宗。玄宗欲废太子与鄂王、光王,中书令张九龄据理力谏而丢了宰相之职。二十五年四月,惠妃又指使女婿杨洄诬陷太子与鄂王、光王及太子妃之兄薛锈异谋兵变。四月乙丑日,玄宗废太子、鄂王、光王为庶人,流薛锈于瀼州,同日又赐死4人,坐流贬者数十人,株连甚众。宋代史学家欧阳修评曰:“明皇一日杀三庶人,昏蔽甚矣①”。
平卢、范阳、河东三节度使安禄山包藏祸心而认杨贵妃为母;杨亦用锦绣做大襁褓洗儿裹之、生日赐钱,演出干母子的丑剧。唐元和十二年(817)元稹《连昌宫祠》已有句:“开元之末姚宋死,朝廷渐渐由妃子。禄山宫里养作儿,虢国门前闹如市”。
姚崇、宋璟是名宰相。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纪三十三天宝十载(751)下记:“自是安禄山出入宫掖不禁,或与贵妃对食,或通宵不出,颇有醒声闻于外,上亦不疑也”。这些记载与《开元天宝遗事》卷下《金牌断酒》条相符。唐玄宗等人与杨贵妃三姐虢国夫人有私情。安禄山随后率军叛乱,屡危朝廷。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虽然素妆但天姿国色的江梅妃,屡被杨贵妃嫉妒而贬至冷宫,在安史之乱时宁死而不受污辱。“素艳羞妆额”的出处在《白氏六帖》卷四《人日》的“梅花妆”。五代末明经及第的莆田人徐昌图《木兰花令》,最早咏及:“汉宫花面学梅妆②”。
此后,刘克庄看到《明皇幸蜀图》,并赋诗。
宝祐四年(1256),克庄《冬夜读几案间杂书,得六言二十四首》,其十七咏道:
李妹玉曜肤色,梅娘淡妆素衣。
大主嗔老奴爱,三郎怕肥婢知。
唐代,陈鸿的《长恨歌传》喻杨贵妃为汉武帝所宠的李夫人。李夫人出身于中山国的音乐歌舞之家,容貌姣好,早卒。武帝怜而画其像,作《悼李夫人赋》,以皇后规格礼葬,封其两个兄长。唐末,莆田人徐寅曾咏《李夫人二首》,有句:“人间乐极即须悲”,“汉王不及吴王乐”。梅妃玉肤明亮,似李夫人的妹妹。她淡妆素衣,仍美貌无比,连太监高力士也望之动心。玄宗既嗔斥高力士,又怕自己亲近梅妃时被杨贵妃知道。
《资治通鉴》卷二一四开元二十六年(738)五月条载:高力士是“我(玄宗)家老奴”。淳祐四年(1244)秋,刘克庄除江东提刑时,作《杂咏一百首·高力士》,已咏:“五十年间事,浑如晓梦余。三郎南内里,何况老家奴”。南内即唐代长安的兴庆宫,原为玄宗当藩王时的故宅。玄宗即位后,高知内侍省事,宠任极专。杨贵妃体态丰满。景定元年(1260),克庄《海棠七首》之四描述:“一种穠纤态,三郎未必知。浪将妃子比,妃子太浓肥”。
景定元年(1260)十一月,刘克庄权兵部侍郎等官。三年三月,权工部尚书,兼侍读,九月告老归里。四年封莆田县开国子,加食邑三百户。五年,克庄的《诸公载酒贺余休致水村农卿有诗次韵》之八也有句:“论定会盼银信召,眷浓漫妒玉环肥(梅妃目太真为肥婢)”。
五、刘克庄《读〈开元天宝遗事》一首》
咸淳三年(1267),克庄81岁,致仕里居,失明,进封莆田县开国男,食邑达九百户。四年五月,特除龙图阁学士,仍致仕。克庄失明后,赋诗《读〈开元天宝遗事〉一首》,曰:
环子受兵火涴,梅姬如玉雪清。
二妃未免遗恨,三郎可煞无情。
该诗把受兵火沾污的杨妃与如白雪清的梅妃作了对比,放弃了从前已咏的杨妃祸国的看法,矛头直指宠用奸相权宦、沉溺声色的唐玄宗。早在唐时,莆田人、乾宁元年(894)进士徐寅
《开元即事》诗已归罪于杨国忠,有句评价杨贵妃:“未必蛾眉能破国,千秋休恨马嵬坡”。莆田人、乾宁二年进士黄滔也有类似看法,《马嵬》诗咏道:“锦江晴碧剑锋奇,合有千年降圣时。天意从来知幸蜀,不关胎祸自蛾眉”。
《开元天宝遗事》一书,五代后周王仁裕著。王仁裕(880—956),字德辇,天水人,以文辞知名于秦陇间,唐末任秦州节度判官,五代时官至兵部尚书、太子少保。工诗文、晓音律,与和凝等以文章知名于五代。有《西江集》、《唐末见闻录》等著作。
新旧《五代史》有传。
南宋时,晁公武的《郡斋读书志》载《开元天宝遗事》为4卷159条。1985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开元天宝遗事十种》一书,言明传世刻本有:明张氏建业铜活字本、《顾氏文房小说》本,均二卷。2006年3月,中华书局出版《开元天宝遗事》,言明张氏铜活字本有黄丕烈跋3条;日本宽永十六年(1639)刻本二卷,有王仁裕自序,目录列146条、但正文缺“暖玉鞍”条;两种版本均重印自宋绍定戊子(1228)桐江学宫刊本(山阴陆子遹书)。可知,绍定刊本时已只有146条。
如今我们看到的只有146条,其中没有江梅妃的内容。北宋大诗人苏轼,赋有《读〈开元天宝遗事〉三首》;南宋时王灼的笔记《碧鸡漫志》,汇有《开元天宝遗事》的《凌波曲》佚文。刘克庄所见的《开元天宝遗事》,应是兴化军学刊本。笔者认为,这有两种可能:一是《开元天宝遗事》足本中有记载江梅妃,详见下述。二是刘克庄失明后浮想联翩的作品。值得注意的是唐末五代时,莆田两位诗人的作品均未提江梅妃。
黄滔(840—911),字文江,乾宁二年(895)进士,国子四门博士,寻弃职返乡。闽王王审知奏请朝廷授为监察御史里行,充威武军(今福州)节度推官。黄滔规劝王审知放弃称帝,是闽中诗坛的领袖,有《马嵬》诗、《马嵬二首》诗、《明皇回驾经马嵬赋》等①,并在《答陈磻隐论诗书》中评论《长恨歌》,皆未提到江梅妃。清代李调元的《赋话·新话》卷四指出:“唐人咏马嵬诗甚多,文江更演为赋耳。芊眼凄戾,不减《长恨歌》、《连昌宫词》。”马积高《赋史》372页指出:唐朝的盛衰,玄宗时期是个关键。且中唐以后,皇帝常常播迁,晚唐尤甚,故诗人多喜咏玄宗及贵妃事,晚唐律赋中除莆田人黄滔的《明皇回驾经马嵬赋》外,尚有徐寅(莆田人)、王棨及张读各一篇,而黄滔这一篇写得最为凄凉,充满着感叹帝王末路的感情,尤显有讽谕时世之义,不独以对语为工。
徐寅,字昭梦(865?—928?)②,乾宁元年(894)进士,秘书省正字。唐亡后,闽王王审知聘为书记官,后唐同光元年(923)李存勖要闽王诛杀徐寅,寅遂辞官隐居家乡。其诗作之多,为唐五代闽人之冠。徐寅有《华清宫》、《再幸华清宫》、《开元即事》、《马嵬》等诗和《过骊山赋》等,也未谈及江梅妃。
南宋洪迈(1123—1201)著《容斋随笔》一书,卷一《浅妄书》驳《开元天宝遗事》一书4事而认为:《开元天宝遗事》是浅妄之书;近岁,兴化军学所刊此书,可毁。据《四库全书总目》,洪迈,字景庐,鄱阳人,绍兴十五年(1145)进士,《容斋随笔》先成十六卷(一笔),刻于婺州。淳熙(1174—1189)间传入禁中。此后,续笔有隆兴二年(1164)自序,称作一笔18年,作续笔13年。则一笔作于靖康元年至绍兴十四年(1126—1144)。由此可知,“近岁”的兴化军学所刊《开元天宝遗事》,早于绍定刊本80年左右。应是4卷159条的。
2006年3月,曾贻芬的《开元天宝遗事·点校说明》指出:该书的舛谬不仅南宋洪迈《容斋随笔》卷一所指出的4条。但这也不足以证明此书托名王仁裕,是伪书当毁。晁公武《郡斋读书志》曰:“蜀亡,仁裕至镐京,采摭民言,得《开元天宝遗事》159条,分为4卷”。该书中记的内容,源于民言委巷相传而语多失实,王仁裕又未能详核史实,疏失舛误自然不免。何况《宋史艺文志》著录有《唐末见闻录》,说明王仁裕对唐代史事的关注,可以作为《开元天宝遗事》出于王仁裕之手的一个佐证。其次,从《开元天宝遗事》所记玄宗、姚崇、宋璟、卢奂事与旧唐书的记载联系比较,可以认为《开元天宝遗事》所述史事有相当的可靠性,而这确实得到后世的认同。第三,《资治通鉴》天宝十一载下的记述,与《开元天宝遗事》一书《依冰山》条的部分内容相近。《资治通鉴》采用《开元天宝遗事》的记载,充分肯定了《开元天宝遗事》的史料价值。
六、刘克庄的《梅妃》叹惜梅妃
咸淳五年(1269)正月,刘克庄赋诗《梅妃》,同月去世,享年83岁,赠银青光禄大夫,谥文定。《梅妃》是克庄咏江梅妃的最后之作①。
箫能妻弄玉,琴可挑文君。
吹彻宁哥笛,梅妃未必闻。
该诗短短四句,用了三个朝代的四个典故。魏晋间《列仙传》记载:箫史善吹箫,秦穆公因而将好吹箫的女儿弄玉嫁给箫史。数年后,箫史乘龙、弄玉御凤,双双升天而仙。《史记》卷一一七《司马相如传》描述了相如对文君的巧恋:“文君新寡,好音。故相如缪与令相重,而以琴心挑之。”卓文君因此动心,夜奔相如,同归成都。景云元年(710),临淄郡王李隆基平韦氏乱有功,太子宁王(680—741)因此让位于平王隆基。先天元年(712),隆基即位为玄宗,称兄宁王为宁哥。宁王以识曲辨声而闻名,唐代温庭筠《弹筝人》诗有句:“天宝年中事玉皇,曾将新曲教宁王”。嘉定十七年(1224),克庄《明皇按乐图》诗,也有句:“戏呼宁哥吹玉笛,催唤花奴打羯鼓。”花奴即汝南王李琎。玄宗要宁王、汝南王吹笛打鼓,但“梅妃未必闻”。
唐世宫禁与外廷不相隔绝、唐诗对此也不避讳。南宋《容斋随笔》“翰苑亲近”、“唐诗无避讳”两条已载,并引白乐天、元稹、杜子美等人的诗为证。宋代《杨太真外传》载:玄宗与贺怀智、马仙期、张野狐、李龟年、宁王、杨贵妃等演奏乐器,秦国夫人在旁观赏。宋代《莆阳比事·梅妃入侍》也载:玄宗顾诸王戏曰:梅妃“吹玉笛、作惊鸿舞,一一光辉”。可知,唐室诸王与玄宗妃子常在一起;其中的笛、舞爱好者如宁王、梅妃、杨贵妃等的互演互评,习以为常。83岁的刘克庄临去世时,为何叹惜开元二十九年(741)宁哥去世前“梅妃未必闻”到宁哥笛呢?由于史料流失甚多,又事隔700多年;如今无从考查。
莆田人卢兆荫研究员20世纪80年代初有考证,在《江采苹有无其人》一文中指出①:《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均未记载梅妃。唐玄宗即位前,宠赵丽妃、皇甫德仪、刘才人等人。先天元年(712)即位后,专宠武惠妃。开元二十五年(737)十二月武惠妃死后,专宠杨贵妃;《莆阳比事·梅妃入侍》说梅妃遭妒遂迁东都上阳宫。史载:开元二十四年十月,玄宗从东都洛阳迁回西京长安后,再未去过东都;二十五年十二月杨玉环入侍后,也未去过东都;此后,不存在唐玄宗再去东都会梅妃的史实①。总之,正史记载中,均未见与唐玄宗生活在一起的江梅妃。如今,我们必须发掘正史以外的文字记载。
第二节 元明与清代前中期的作品
一、元时梅妃与杨贵妃多混为一人
《元诗选》一套9大册,全无正面咏及江梅妃的诗。只有以下数首,隐约点到江梅妃的史事,或是将江梅妃与杨贵妃混为一谈。
明本(1262—1323),钱塘人,朝廷赐为佛慈圆照广慧禅师。其《梅花百咏和冯学士海栗作·录十二》之三有句:“三郎正爱《霓裳》舞,珍重椒房自惜春”。椒房,代称后妃;指自己惜春的梅妃。之十有句:“云开巫女多娇面,浴出杨妃一丽人②”。早在北宋时,大诗人王安石的《次韵徐仲元咏梅二首》有句:“额黄映日明飞燕,肌粉含风冷太真”。“肌冰绰约如姑射,肤雪参差是太真”。《西江月·红梅》词有句:“真妃初出华清池。酒入琼姬半醉。”三次喻梅为杨贵妃。苏轼《十一月二十六日松风亭下梅花盛开,花落复次前韵》也有句:“玉妃谪坠烟雨村,先生作诗与招魂”。“嫡坠”二字出《杨太真外传》。玉妃,即贵妃也。韩子苍云③。可知北宋时,王安石、苏轼等大诗人皆喻梅为杨贵妃。南宋时,莆田人刘克庄的《汉宫春·秘书弟家赏红梅》也有句:“还似得、华清汤暖,薄绡半卸冰肌”。以杨贵妃浴罢喻梅花的娇艳光鲜。
王冕(约1310—1359),元时诸暨(今属浙江)布衣,工于画梅,其《红梅四首》之三有句:“昭阳殿里醉春风”,“玉箫吹过小楼东①”。汉成帝时,赵飞燕居后宫昭阳殿。此后,多以昭阳指皇后之宫。这里借喻杨贵妃享皇后之礼而“醉春风”;隐指梅妃的被贬东宫而写《东楼赋》。
《元诗选》以外,倒是发见数首咏及梅妃的诗。
段克己(1196—1254),字复之,号遁庵,绛州稷山(今属山西)人。幼时与弟成己并以才名,礼部尚书赵秉文誉为“二妙”。金末,克己以进士贡,金亡,与其弟隐居于龙门山中,兄弟俩有《二妙集》,是“河汾诸老”的领军人物,今存的作品多写于元初。《雪梅》诗未载于《元诗选》二集上册,而载于《中华梅兰竹菊诗词选·梅》。该诗批评唐玄宗不珍惜梅妃:“风流谁似李三郎,不记仙姿委路旁。天上人间无觅处,风流罗幂只闻香。”胡祗遹(1227—1295),字绍开,号紫山,磁州武安(今属河北)人,官至江南浙西道提刑按察使,赠礼部尚书,谥文靖。《元史》有传,著《紫山大全集》。《永乐大典(残卷)》2813卷《紫山集》中录诗《题杜君复家藏王黄华〈雪梅图〉》,有句:“罗浮窗户愧庸俗,江妃篱落羞寒乞。赵昌徐熙尘土人,办与凡花逞颜色。仙人飞升今几秋,高气清香尚蒸湿。人间宝墨有如此,锦囊玉轴如珍惜”。这是今见最早的咏及江梅妃的雪梅图。
胡天游,名乘龙,别号松竹主人,自号傲轩,平江人,元隐居不出,其《傲轩吟稿》中录有《黄梅谷》诗,有句:“高人卒岁守穷谷,自笑谷中无一物。何年招得玉妃魂,夜半挥锄种明月”。“北风吹面君始归,正恐梅妃有嗔语”。该诗中玉妃即梅妃,高人在黄梅谷中浮想联翩,赋成长诗。
高棅(1350—1423),名廷礼,字彦恢,号漫士,福建长乐人,永乐间自布衣征为翰林侍诏,升典籍,见《明史·文苑传·林鸿传附》,是闽中十子之一。高棅于明洪武十七(1384)至二十六年编成《唐诗品汇》,三十一年又增补,共100卷。《唐诗品汇》标举盛唐,推崇李、杜,在反对宋末“猥杂细碎”和元人“妖治俶诡”的诗风方面起了很大作用,拉开了文论中唐、宋之争的帷幕,开了明人摹拟复古倾向的先河,引导了整个文学潮流,对中国文学史和批评史的研究具有特殊贡献。卷五十五载《杨妃·谢赐珍珠(玄宗有题梅妃图,真妃故有此谢)》:“桂叶双眉久不描,残妆和泪污红绡,长门尽日无梳洗,何必珍珠与寂寥”。该书所录的《谢赐珍珠》诗,是元时流传的,也把梅妃与杨贵妃混为一人。直到清时,还有人这样认为。如高凤翰(1683—1748),字西园,号南村,胶州(今山东胶县)人,乾隆元年(1736)举博学鸿词,赋诗《题梅花册》①,有句:“月底衣裳舞太真”。杨贵妃,号太真。
二、明代的诗词和画作
岳正(1420—1474),字季方,号蒙泉,顺天(今北京)人,明正统十三年(1448)进士,成化元(1465)至三年任兴化知府,五年致仕。《无题四首追和元马伯庸韵》之三有句:“宫婢貌难当万乘,玉环心不在三郎②”。叹曰:宫婢江采苹的美貌留不住唐玄宗,万岁爷倾心杨贵妃但贵妃心不在玄宗。
俞泰,字国昌,号正斋,无锡人。弘治十五年(1502)进士,官户科给事中,擅诗文工书画。赋诗《梅妃吹笛图》:“音律从来寿邸长,宫中新调称新妆。谁知吹出无双曲,究为嵬坡诉断肠①”。该诗认为杨玉环赐死后,梅妃仍在。
仇英(1498—1520),字实父,号十洲,江苏太仓人,后居苏州。初为漆工,曾向周臣学画,后在鉴赏家项元汴、周六观家观摩大量古代名作,技艺大进,自成一家,擅长山水、人物。“世称之为有明人物第一大家②”。仇英的人物画以工笔重彩为主,尤善仕女画,体态俊美、笔法细微、敷色妍柔、雅俗共赏,有“仇派”仕女之誉;亦能作精简的水墨人物画。仇英的《汉宫春晓图》(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和《梅妃写真图》(藏徐悲鸿纪念馆),布局、画法几乎完全一样。前者笔墨灵秀,是真迹。后者较为工板,应是摹本③。
《梅妃写真图》有二十二个人物,梅妃端坐厅堂的中央、屏风之前。梅妃的左侧有6个宫女在交头接耳,且带惊诧之情。图的左侧,两个宫女从里屋探头而出,和屏风右侧探头的宫娥一样,是听到梅妃画像场面的声音,带着好奇欲出的表情。图右侧也有4个宫女,其中3个正聚精会神地看画家在为梅妃画像,另一个宫女头转向后看,暗示右边也有宫女欲出。厅堂四周是雕梁画栋、浓彩的围栏柱廊,显出豪华气派。围栏之外、玉阶之下有2个太监作议论之态。为梅妃作像的画师面向梅妃,端坐姿态的背影前、图幅上,有艳丽的梅妃像,画中像与图中人物酷真毕俏,工笔重彩,人物栩栩如生。1950年初,北京举办画展,徐悲鸿前往参观时看到这幅佳作。一位外国驻华大使正在与主人讨价还价,要买此图。徐悲鸿不愿这幅国宝流落国外,就毅然上前说:“我买了,不还价。”本来这位驻华大使与徐悲鸿有私交,而且已商议过邀请他到大使的国家去办画展。大使怪悲鸿夺其所爱,一气之下,就取消邀请徐悲鸿去办画展的事。但徐悲鸿一点也不后悔,他把国家的历代名画看成是自己的生命。但徐悲鸿儿子、中央美院美术史学研究生导师徐庆平副教授却说:《梅妃写真图》是元代王振鹏的作品。元刻本《图绘宝鉴》卷五载:“王振鹏,字朋梅,永嘉人,官至漕运千户,界画极工致。仁宗眷爱之,赐号孤云处士”。
成书于明代的《新镌绣像列仙传》有张果图,四川新都人(时居成都府)、还初道人洪自诚辑,木刻本卷首有吉石金尔珍的题记,谈及:虽然这些插图的画工及镌刻匠的姓名不详,但可与明代名画家仇英所绘的《列女传》相媲美。今所见的木刻本,是光绪十三年(1887)扫叶山房校刊;1921年上海大成书局以木刻本为底本石印。1996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时,插图采用石刻本。《隋唐演义》载:安史之乱时,张果救助梅妃。
明代,裘昌今《太真全史》卷首有幅木刻插图,题为《惊鸿舞》,描绘梅妃身穿长袖舞衣,长裙曳地,肩披长巾,正在做纵身飞舞的动作,犹如惊飞的鸿雁。
唐寅(1470—1523),字子畏,号伯虎,别号桃花庵主,又号六如居士,吴县(今苏州)人。16岁时,秀才考试得第一名;他随父到仙游县九鲤湖祈梦求取功名。25岁时,父、母、妻、妹在一年内相继去世。他悲痛读书,弘治十一年(1498)应天府试得第一名,名震江南,诗、书、画三绝,自称“江南第一才子”。有《六如居士集》。《唐伯虎全集》卷三,载诗《梅妃嗅香》:
梅花香满石榴裙,底用频频艾纳熏。
仙馆已于尘世隔,此心犹不负东昏。
画家文征明的二子文嘉,在《写生逸致图》上题诗《梅花》,有句:“瑶篇曾呈梅妃传,素箑新窥点额图①”。
唐、文的这两首吟咏,此后却被收入江砢玉的《珊瑚网》,分别题为《梅妃》(载卷十五)、《梅花》(载卷四十六)。江砢玉,字玉水,徽州(属今安徽)人,寄籍嘉兴,崇祯时官山东盐运使判官,所撰的《珊瑚网》48卷,成书于崇祯十六年(1643)。
明万历以前,云间(今上海市松江)女诗人王凤娴与女引元两人吟唱了《梅妃怨》三首②。因同是女性而感叹:“多才纵有东楼赋,不入离宫弦管声。”“宁将哀怨赋东楼”,“始知笑语在西宫”。梅妃咏有《东楼赋》,西宫指杨贵妃所居处。
费元禄,字无学,又字学卿,江西铅山人,其《甲秀园集》刻于万历二十五年(1575)。录《梅妃村(兴化府)》、《梅妃谢珠》两诗,详见五章三节二目。
徐渭(1521—1593),字文长,浙江山阴(今绍兴)人,秀才,16世纪著名的文学艺术家。其《书唐伯虎所画美人·眼儿媚》词也对比了梅妃与贵妃,有句:“可是华清春昼永,睡起海棠么。只将穠质,欺梅压柳,雨罢云拖③”。北宋时,乐史的《杨太真外传》已载:唐玄宗说杨妃醉时,似“海棠睡未足耳”。《梅妃传》则载:江梅妃是柳叶眉。徐渭的《双调清江引·题花卉卷》,由题花而起兴:“瘦梅妃、肥太真,恁自忖④”。
明代坊贾托名钟惺(1574—1625)的《名媛诗归》,卷十载有《一斛珠》,评“桂叶双眉久不描”句:“桂叶”二字便新,若入“柳叶”等语,却陋极矣。又评“残妆和泪湿红绡”句:他本作“污”,不如“湿”字宛闲。崇祯三年(1630),海盐人胡震亨(1569—1642?)编成《唐音统签》1033卷,卷一三录有江梅妃的《一斛珠》。清时,陆昶的《历朝名媛诗词》卷四也评《一斛曲》:诗少婉曲,一气而出,可以想其怨愤不觉触发之意。
朝鲜半岛的柳潚(1564—1636),字渊叔,号醉吃,1597年进士,有诗《喜春雪》;南龙翼,字云卿,号壶谷,明末为副使出使中国,有诗《问梅花》、《和赤谷〈惜花〉十绝之八〈玉梅花〉》;均咏及梅妃。
董以宁(1630—1669),字文友,常州人。明末诸生,有才子之称。早年的《蓉渡词》录有《虞美人·限韵咏池上杨妃海棠》,下阕为:“梅妃应笑胭脂重,欲唤从前梦,临池照处映鱼茵,疑向三郎传语倩双鳞”。
三、清代前中期的诗词和画作
清顺治、康熙时,兴化府诗人林尧英、林宾王、陈延彬、游谦征、林琅玉均咏及莆田的江妃村,载《莆风清籁集》卷四十、三十八、四十一与《兴安风雅》卷三,都是指东华村,详见史志篇。
周亮工(1612—1672),河南祥符(今开封)人,官至福建左布政使,有诗《竹枝词为胡彦远纳姬赋》①。胡彦远,名介,钱塘(杭州)人,有《旅堂诗集》,布衣,妻女皆能诗;晚逃于禅,年未五十而卒②。顺治中,彦远游京师③,旧姬是唐山人。
亮工为其新姬而咏诗:“蛮妆新样木兰陂,学得金陵百事宜(姬初至榕城,学为秣陵妆)。莫羡江苹黄石好(江苹,莆之黄石人),我侬乡里有西施。”诗由新姬(涵江人)的蛮妆(木兰陂妆)改为秣陵妆(金陵妆)而联想,把(福建莆田涵江)美女江[采]苹(江梅妃)与春秋时越国苧罗山(今浙江诸暨县南)美女西施相比。
陈维崧(1626—1682),字其年,号迦陵,江苏宜兴人,以博学鸿词科授翰林院检讨,清初阳羡词派领袖。他以梅妃喻梅花,《画堂春·小春》有句:“记得年时岭外,梅妃犹未胜妆。如今花满纸糊房,红紫成行①”。《花发沁园春(月夜布席绿萼梅花下、同友人小饮)》有句:“念月姊、彻夜孤寒,梅妃自小幽独”。“夜深沉,我醉休扶,和月和花同宿”。《贺新郎·月夜看梅花》评说杨贵妃与梅妃:“忽忆开元当日事,中有梅妃蛾绿。何必羡玉奴新浴,可惜楼东三十树,雨霖铃,都做连昌竹。花应叹,睡难足②”。
吕履恒,字元素,河南新安人,康熙三十三年(1694)进士,官至户部侍郎,有《梦月岩集》。其《江妃怨》诗有句:“羯鼓听残宫漏沉,楼东赋就更微吟③。”
山东德平诗人、康熙间举人李鹏九的《江水儿》,也有句:“月落光犹在,情留梦不舒,伤心雁唳楼东赋”。载《骨董三记》卷一。
朝鲜半岛的金万重(1637—1692),字重叔,号西浦,1665年文科状元,1674年《读班婕妤、梅妃故事,感而赋之》。
王士禛(1634—1711),别号渔洋山人,山东新城(今桓台)人。顺治十二年(1655)进士,官至刑部尚书。少时作《咏梅妃·减字木兰花》①,点及一斛珠与东楼赋。此后,《骊山怀古八首》之三增加对比:“舞罢惊鸿岁月徂”,“君王自爱霓裳序②”。《季园赏白牡丹》,则加调侃:“太真霞脸带醉色,睹次亦学江妃酸。”
张宗橚(约1700年前后在世),字永川,号思崖,浙江海盐人,监生。其《琐窗寒·珍珠梅篱间盛开》把南海鲛人泪、江汉江妃的典故都融入江梅妃的故事:“似鲛人易泣,泪珠都陨。解佩携来,梦绕湘皋无准。想惊鸿、舞罢妆残,楼东一斛愁瘦损③”。《述异记》载:南海中有鲛人室,水居如鱼,不废机织,其眼泣则出珠。
尤侗(1618—1704),字同人,号悔庵,又号艮斋,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康熙时举博学鸿词,官至侍讲。其词《疏影·黄梅花》将江妃喻为江梅妃④,有句:“前身本是江妃种,催妆早、先来一霎”。还有词《摸鱼儿·春怨》,有句:“梅妃休怨楼东赋,吊取马嵬黄土”。
江南武进(今属江苏人)董大伦(1666—1705),字敷五、畴叙,号叔鱼,著《梅坪诗钞》三卷,《竹夫人词》八首之五有句:“清绝梅妃较若何,冷然姑射不争多⑤”。
冯光裕,字叔益,号损庵,代州人,康熙五十年(1711)举人,官至湖南巡抚,有《柴门老树村稿》。其《古意》二首之二有句:“谁知月下江妃树,别殿无人慰寂寥”,载《晚晴簃诗汇》卷五十八。
黄唐棠,名之隽,官中允,曾视学闽中,以事去官①。黄集唐诗百余联,咏梅妃之句有“却嫌脂粉污颜色,何必珍珠慰寂寞”。乾隆二十五年(1760)进士、闽县人孟超然有《沈学子文自淮南寄示同黄唐棠先生山游诗因题其后》,载《国朝全闽诗录》初集卷十七。
朱仕玠,字壁丰,号筠园,贡生,福建建宁人,乾隆二十八年(1763)任台湾凤山县教谕。《过江妃故里》四首对比杨妃②:“翻笑上皇诚错计,马嵬亡国竟何人?”认为:梅妃“古来嫔御谁相匹”,“青塚魂归同寄恨”。
乾隆三十七年(1772),莆田人郑王臣编有《莆风清籁集》(附《兰陔诗话》),卷五十一录有郑王臣《过江妃村》五首,郑远芳《莆阳二十四景古今名人题咏集》上册还录有郑王臣《江妃村》一首。这时的江妃村,是江东村,详见史志篇。
舒位,字立人,又字铁云,大兴人,乾隆五十三年(1788)举人,其《瓶水斋集·冷枚(华清新浴图〉》有句:“江妃辞去念奴陪,迟日熏风汤殿开”。叙及杨玉环、江梅妃、念奴、安禄山等人与唐玄宗之间的故事③。
梅妃的故事还引起乾隆皇帝的诗兴。《御制诗集三集》卷五十七载有《山茶》诗,有句:“设拟唐宫斗绝色,梅妃侧畔有杨妃”。《御制诗集四集》卷三十九载有《红梅》诗:
气味本来自相亲,妆成不语亦传神。
试看泪污红绡处,合唤唐宫江采蘋。
兴化府教授林朝阳赋诗《江梅妃思莆》,有句“春光独占锦江隈”,“美人终有荒村在”。乾隆《莆田县志》未载林朝阳,应是乾隆后任职的。
袁枚(1716—1797),字子才,号简斋,浙江钱塘(今杭州)人,乾隆四年(1739)进士,官至江宁知县。十七年,袁赋诗《再题马嵬驿》①,有句:“听说西宫恩幸少,梅花犹得落昭阳”。
事指明皇密召被贬的梅妃到翠华西阁叙旧爱,次晨被杨妃发觉而仍归东宫。安史之乱时死,葬于温泉池侧梅树下。袁枚39岁就辞官终养,诗倡性灵说,是乾隆三大家之首。莆田人、兰州知府郑王臣以弟丧去官,载万卷书回莆,在袁枚处舣舟三天索序,袁枚遂写《兰陔堂诗序》。四十四年,袁枚又赋《元日牡丹诗》贬杨妃褒梅妃②,有句:“如何绝代玉环姿,蜂未闻香蝶未知。想与梅妃争早起,严妆同对雪飞时。”
赵翼(1727—1814),字雪菘,号瓯北,江苏阳湖(今常州)人,乾隆二十六年(1761)探花,官至贵州分巡道贵西兵备道,是乾隆三大诗家之一、著名史学家。五十三年,两广总督李侍尧为镇压台湾林爽文起义备办军需,赵翼与浙江孝廉李莪州同在李侍尧幕府,赵翼赋诗《莪州以陕中游草见示,和其五首》,之五《马嵬坡》抨击唐明皇“宠极强藩已不臣”,“召乱何关一美人”。由杨贵妃想到:“谁知几点胭脂泪,别有生离江采苹③”。
嘉庆六年(1801)举人、江西籍著名诗人乐钧的词《探春·宋云墅仪曹座上咏白丁香花》,下阕有句:“是小玉娇魂,烟外吹坠。屈与添香,烦教贴翠,除是梅妃才可④”。
王筠(1749—1819),字松坪,号绿窗女史,长安县(今属陕西省西安市)人,清代戏曲女作家,诗歌200多首附于其父王元常的《西园瓣香集》中,其诗《江梅妃》有句:“有金难买楼东赋,寂寞梅花老上阳”。
刘嗣绾(1762—1820),字醇甫,号英初,江苏阳湖(今常州)人,嘉庆十三年(1808)进士。其《鬲溪梅令·烟陇探梅》词有句;“好在东风庭院、见梅妃。绿苔生卧衣①”。
嘉庆(1796—1820)时,莆田县诗人郭尚先、陈池养与福清诗人、尚先的叔叔郭龙光也诗咏江梅妃,分载于《郭大理遗稿》卷二、《慎余书屋诗集》卷一、《韶溪诗集》卷一,详见史志篇。
王翙,字钵池,寿春(今安徽寿县)人,活动于清乾、嘉(1736—1820)时期。王氏善山水、花鸟、虫兽,“而于人物为尤著”,“曾供奉内廷”。绘有《百美新咏图传》,刊于嘉庆时。河北美术出版社1995年影印为《百美图谱》,可惜删去了颜鉴塘的题诗。书首有“雪月华岁最信君”“犹疑照颜印”《题王钵池画图并序》;嘉庆九年(1804)十一月,小西涯居士法式善《序》。梅妃图传载于《百美图谱》图传二十一。
萧重,字远村,静海(今属天津)人,嘉庆十七(1812)起任职莆田,道光六年(1826)由莆田县尹调摄金门篆,道光十年后再游莆田。赋诗中10多次咏及江梅妃②,使人们了解到梅花书屋、江妃墓、江妃墩、梅岭、梅花村等的情况。作者所吟丰富了梅妃的故事,详见史志篇。
日本诗人田能村竹田(1777—1831)的《梅花》诗联吟杨贵妃与梅妃的故事:“梅月影香云母屏,桂眉不画立闲庭。君王徒有真珠赐,唯道海棠眠未醒①”。
第三节 清后期以来的作品
一、清后期诗作
道光(1821—1850)时,山阴(今绍兴)人高颂禾任职闽地,有诗四首和刘左黄的《题梅妃小像绝句》,载于《暴麦亭集·闽游集》卷下,由画而咏梅妃,详见史志篇。
鸦片战争以后,九江府德化县万梦丹的《梅妃》诗有句:“纵使珍珠倾万斛,算来不敌泪珠多②”。她从女性诗人的角度,感叹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压迫下女同胞的悲哀。同治时,湖南长沙女诗人杨蕙卿的《梅花四首》其一也是同样的情怀,有句:“一枝初绽名园里,凄绝梅妃带泪看③”。
莆田人郭篯龄(1825—1886),字子寿,号山民,道光二十一年(1841)县学秀才,后例贡入太学,选为州同知,候补浙江。太平天国起义后隐居莆田。有诗《江妃村》④,赞曰:“灵秀千秋毓此村”;以荔喻杨贵妃、以梅喻江梅妃:“荔子竟遮天暗昧,梅花能耐月黄昏”。
道光十五年(1835)举人、莆田人宋际春,同治时任台湾教谕,对江梅妃推崇备至,诗咏《江妃村》6首⑤。在《绿天偶笔》中评曰:江梅妃的一首《一斛珠》岂抵一本诗集;在《竹素园诗·序》中,认为《一斛珠》是千年莆诗之倡⑥;在《闽中论诗绝句》中两赞梅妃①;在《莆中名迹》中再咏江妃村②。
咸丰时,莆田儒妇陈淑英著《竹素园集句》、《竹素园诗钞》,咏及梅妃的有7首。林有珠、唐韵、刘璋寿、杨端、江大球、江宪章、翁大奎各有题词,誉陈淑英为江梅妃之后莆田又一女诗人,详见史志篇。
清光绪二十年(1894)以后,广西象州县壮族诗人、曾任户部主事的韦陟云《羁栖四十韵》,有句:“地与生番界,溪曾大甲沿。鸡笼云漠漠,沪尾月娟娟。人忆梅妃丽,男宜草席妍。轮舟通曲折,铁路绕回旋”。载《历代壮族文人诗选》288页。
清末,新安(属今河南)人程羽文(荩臣)撰写有《鸳鸯牒》:“江采苹,俊朗高洁,抱恨楼东,宜遥配孟浩然、林君复,肆癖湖山,共对梅花索句③”。赞誉江梅妃也是高士。
孟浩然(689—740),襄阳(今湘北襄樊)人,盛唐诗人,怀有用世之心,因不涉事务,拙于奉迎,功名无着,遂以漫游为事;后为荆州从事,开元末卒于疽。孟浩然与张九龄、王维为忘形交。王维私邀孟浩然入内署,适明皇至,浩然匿床下。帝喜曰:朕闻其人而未见也。诏浩然出,孟诵诗至“不才明主弃”。帝曰:卿不求仕,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孟有《早梅》诗:“园中有早梅,年例犯寒开。少妇争攀折,将归插镜台。犹言看不足,更欲剪刀裁④”。吴乔《围炉诗话》卷二说:“孟浩然诗宛如高士”。
林逋(967—1028),字君复,钱塘人。无意仕途、虚名,隐居西湖孤山,终身不娶,所居植梅蓄鹤,人因称“梅妻鹤子”,溢号和靖先生。其诗大多表现了隐者的高雅情怀,其对雅格品位的追求,影响了整个宋代文化的品位。林逋开了宋人顶礼膜拜梅花的先河。梅花已经化入其心魄,梅花即我、我即梅花矣①。
《香艳丛书》三集卷三还载有吴江(属今江苏)人杨淮(蓣远)的《古艳乐府·楼东怨》,其咏有句:“海棠开、江梅落”。“空留月影伴楼东”。海棠指杨贵妃,江梅即江梅妃。
文廷式(1857—1904),字道希,号云阁,晚号纯常子、罗霄山人、芗德。江西萍乡人,生长岭南。光绪十六(1890)进士,官至侍读学士,二十一年参与发起强学会提倡变法,次年被革职。戊戌政变后避居上海。精子史之学,尤工诗词。有《纯常子枝语》、《补晋书艺文志》、《云起轩词钞》、《文道希先生遗诗》、《闻尘偶记》、《罗霄山人醉语》等。其诗《落花》十二首之九有句:“有情湖畔三生石。无用楼东一斛珠”。
二、丘逢甲的诗作
丘逢甲(1864—1912),字仙根,晚号仓海君,台湾淡水(今苗栗县铜锣镇)人。光绪十五年(1889)进士,任工部虞衡司主事。赋诗《题杨太真外传》②,十首之一有句:“双陆家风传李老,斛珠恩宠妒梅精。谁知得宝宫中乐,惊破开元曲太平”。
甲午战后(1895),丘逢甲倡建“台湾民主国”,声明永奉中国。次年内渡广东办学,任临时参议院参议员。三十四年赋诗《李湘文(启隆)邀同雪澄实甫陶阳二子上涌村啖荔枝作》③,有句:“少年最爱十八娘,至今追忆神犹驰。自来岭南日啖三百颗,临风辄念天人姿。门书荔子甲天下,已生荔子生梅妃(兴化府署大书:‘荔子甲天下,梅妃是部民’为楹联)。梅妃生闽杨妃粤,杨妃宠盛梅妃衰。人间选色论品目,两皆尤物天所遗。亦如荔枝各具色香味,相看不厌不见常相思。奈何玉环不自爱乡味,坐令蜀产称珍奇。蜀荔之佳万万逊闽粤,维髯蜀客亦谓言非欺。惜髯但啖粤荔未到闽海湄”。以下予以赏析。
北宋时仙游枫亭人蔡襄的《荔枝谱》载:“十八娘荔枝:色深红而细长,时人以少女比之。俚传闽王王氏有女第十八,好啖此品,因而得名。其塚在(福州)城东报国院,塚旁有此树云”。北宋李纲《初食荔枝四绝句(所居报国,有十八娘荔枝)》之四咏道:“平昔传闻十八娘,丰肌秀骨有余香。今朝亲到芳丛下,应许幽人餍饫尝”。
南宋淳熙九年(1182)成书的《三山志》土俗三记载:“十八娘红,色深红而细长,以少女比之。俚传闽王有女第十八,好啖此品,因而得名(蔡公所谱)”。“状元红,于荔枝为第一,出东报国院(曾公巩所记)”。同书寺观一载:易俗里的东报国院。
笔者奇怪的是:《三山志》未记十八娘红荔枝在东报国院,只记状元红荔枝在东报国院;可知北宋末李纲到东报国院尝食十八娘红荔枝后,到南宋《三山志》成书时该树已无。福州人遂将院中另有的状元红讹为十八娘红。而状元红确出于宋代的枫亭。熙宁九年(1076),莆田人徐铎中文状元,将延寿红荔种赠亲家枫亭人、同年武状元薛奕。宋神宗赋诗:“一方文武魁天下”,延寿红遂称状元红。南宋宝祐五年(1257)成书的《仙溪志》,物产荔枝目中未记载十八娘红。
蔡襄《荔枝谱》流传后,宋代诗人苏轼《减字木兰花》、苏辙《干荔枝》、洪炎《初食生荔枝二首》之二、王十朋等人,都吟诗咏到了著名的十八娘红荔枝。
明时,王世贞赠诗嘉靖举人、全椒知县弃归的莆田人佘翔,
有句:“十八娘红莆荔枝①”。明末,福州人曹学佺《荔枝叹》诗有句:“十八娘家粉黛残,玉肌罗帐泪阑干。枫亭三日无消息,马上空歌行路难”。该诗明确指出:十八娘红荔枝在枫亭。
清康熙时,郑德来《连江里志》记载:忠顺王女陈机,号二十小娘,捐首饰买地开圳,深8尺阔1.2丈,抵驿坂,远15里余,灌之。父洪进所舍法石禅寺之田,号金钗庄,立石记之。可知陈洪进之女名二十小娘,不叫十八娘。
但乾隆《仙游县志》列女传则改为:“陈玑,别字十八娘,洪进女,尝捐钗钏买地开沟,深八尺阔丈二尺,自枫亭抵惠安县之驿坂十五里以灌田,号为金钗沟,其庄为金钗庄。又尝手植荔支,至今称为十八娘,香味尤绝。”
乾隆《福州府志》寺观载:东报国院,在易俗里,久废。由于枫亭位于驿道,自宋至明,十八娘红荔枝在枫亭的传说逐渐占了上风,而福州的东报国院已废。此后,乾隆《仙游县志》遂附会为北宋时陈洪进的第十八女所植。
到道光时,林朗如的《枫亭志》仍表示怀疑,他引述蔡襄《荔枝谱》始载的闽王女十八娘红与康熙《连江里志》以后枫亭所传陈洪进女十八娘红“并同,然则十八娘荔枝,犹有二种也与?”
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进士的江苏人石韫玉,官至山东按察使,被劾归乡,掌教20多年,有《梅妃作赋》杂剧,已说梅妃是广南人。民国时许啸天的《唐宫二十朝演义》,也衍说是广南人。
三、民国时期内地诗作
杭州诗人陆微照(1899—1980),民国时吟诗《杨玉环》,咏道:“一样烟尘埋玉骨,九原应不妒梅妃①”。
民国建立时的参议院议员、北京女子学校校长、贵阳人姚华(1876—1930),赋词《一斛珠·梅妃》,有句:“长门尽日,残妆坐,懒梳慵栉,双眉冷淡春风笔②”。
1915年,莆田人李光荣(1850—1920年后)辑成《兴安风雅》诗集,卷三收录咏梅妃村的诗作甚多。有刘尚文3首、李光荣4首、林津4首,黄尚忠、林习伦、黄家鼎、程登瀛、唐焕章、周天章、周维新、陈维新各1首。咏及江梅妃的故宅、祖塚等;李光荣还有《村妇》竹枝词,写出江家妆的具体装扮,均详见史志篇。
陈衍(1856—1937),字叔伊,号石遗,侯官(属今福州)人,近代著名诗人、学者、教育家。有《陈石遗集》(上、中、下),《陈衍诗论合集》(上、下),共320多万字。其《岂有》诗咏道:
岂有宁哥玉笛声,更无肥婢与梅精。
方床大被还长枕,不忍楼将花尊名。
该诗作于戊午(1918),载《陈石遗集》上册252页。陈衍史学亦著,他认为没有杨玉环与梅妃争宠事。可知梅妃故事,在史学界一直有争论。
1920年五月四日,莆田人林翰、关佛心发起成立壶社,创会期历二年有余,社友10多人,一个月诗咏一题,遂成《壶社诗草》。贞部28卷的《梅妃村》录有14人诗作:林翰、关佛心、萧敦甫、陈耀枢(2首)、陈敬汤、温筱珊、方西湖、林及锋、郑渠、陈元璋、张景棠、游介园(4首)、黄祖汉、宋仁陶。他们到村访俗,抚今怀古,浮想联翩,佳咏争辉,详见史志篇。林翰1913年始任福建省议长,其《梅妃村》诗道:
一乡轶事唐天宝,千载齐名越苎萝。
故老相传鹅脰冢(东华村有小阜,在水中,
形如鹅脰,相传为妃归骨处),当年竟殉马嵬坡。
野梅树树精魂在,江水澌澌怨恨多。
隔岸犹听村女唱,斛珠一阙当山歌。
轶事即不见于正式记载的事迹。林将江梅妃与出生于苎萝山的越国美女西施相提并论,又将“相传”骨葬鹅脰冢的江梅妃与赐死马嵬坡的杨贵妃分别褒贬。林翰还有《秋日杂兴并留别里中诸友》之四,载《山与楼诗集》卷二;宋仁陶还有《题宋宫人斜》、载《宋仁陶遗集》,《福州西湖强小姐墓(分来字)》六首之二、载《宋幼石诗草》,均咏及江梅妃,详见史志篇。
四、日据时期台湾诗作
日据时期,台湾的殖民统治不断深化,诗人们的梅妃诗作,抒发了爱国反抗的心声。
洪弃生(1867—1929),原名攀桂,又名一枝,字月樵,后改名儒,字弃生。日人居台后,他拒不出任伪职,不与日吏交往,是日据初期文学成就最高的作家之一,尤以歌行体闻名台湾诗坛。他到过莆仙,《寄鹤斋诗选》中有《过枫亭偶眺》、《过濑溪偶咏》、《兴化渡口三首》等。其咏梅妃诗4首中均寓入中国惨遭日寇侵略的悲痛心情。《闽中杂咏》有句:“半楼明月梅妃里”,“不堪萧瑟送残阳①”。《闻病偶咏》有句“愧落歌中一斛珠”,“不知瘴入梅花树②”。《虞美人·咏花二十韵》有句:“梅妃貌比菊妃扬”,“河山回首恨苍茫①”。《记梦》有句“敢将杜牧耽轻薄,欲与梅妃慰寂寞②”。
台湾诗人王效良,其《美人十咏·美人舞》有句:“唱彻江妃一斛珠,族扶倩影十毡毹③”。
陈髯僧,字佑余,福建晋江人,清末民初寓台10多年,曾鬻字集资而刻先人遗墨。《题忆梅诗录》有句:“驿使何人传庾岭,江妃尽日怨长门④”。
林仲衡(1877—1940),号壶隐,台中人,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加入栎社,为雾峰三诗人之一,其《仲衡诗集》1992年3月收入《台湾先贤诗文集汇刊》第1辑,龙文出版社出版。其中的《吊梅吟有序》有句:“红颜自古天相妒,不见梅妃憔悴身”。
谢汝铨(1871—1953),字雪渔,号奎府楼主,日据后从台南迁居台北。前清秀才,在《台湾新新日报》工作,兼《风月报》主笔。宣统元年(1909)参与倡设台北瀛社,有《奎府楼诗草》、《蓬莱角楼诗存》。其《疏梅》有句:“几枝无赖怯风霜,对镜江妃未竟妆⑤”。
陈静园,台南诗人。其《迎春》有句:“想到唐宫催羯鼓,江妃依旧怨东风⑥”。
东明,笔名,新竹人,其《美人蕉》有句:“潇潇雨滴芳心碎,遮莫梅妃一段愁⑦”。
义山,笔名,嘉义丽泽吟社社员,其《白扇》有句:“几度深闺评玉貌,满车皎洁比梅妃①”。
郑雨轩,新竹人,20世纪20年代的台湾书画家。其《春妆》有句:“轻涂浓抹坐清晨,对镜梅妃点额真②”。
王则修,台南县新化镇人,清光绪廪生,1928年8月在新化创办虎溪吟社,任社长,日据时是台南县的诗文名家,其《香冢》有句:“敢是梅妃死后魂,香留窀穸月黄昏。葬身艳说花无语,埋骨深怜玉比温③”。他认为鹅脰是梅妃的骨葬坟。
林又春,屏东人,1940年在东港区林边乡创办兴亚吟社,任社长。其《画梅》有句:“可怜静草楼中夜,添写江妃泪暗垂④”。
蔡旨禅(1900—1958),女,名罔甘,道号明慧,澎湖才女。1926年参与创建高雄莲社,弘扬佛法。晚居新竹,1957年返澎主持马公澄源堂。弟子辑其作为《旨禅诗画集》。其中1949年前所作的:《红梅》有句:“梅妃宠罢雪交加,偶着红绡韵孔嘉”;《红梅鹊》有句:“疑是梅妃初睡起,如何晕颊印霞新”。
五、郭沫若、张大千等分咏梅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有两位大文人也咏及梅妃。
1962年11月,郭沫若及夫人于立群到莆,其《途次莆田》诗有句:“梅妃生里传犹在⑤”。1983年3月,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郭沫若纪游诗选注》一书,由林东海、史为乐联合选注,其中录有《途次莆田》诗,郭沫若的原注是:“唐玄宗初宠梅妃,莆田江东村人,村中有浦口宫纪念之,今尚存①”。由此可见,郭沫若确认这个史实。郭沫若早年对梅花已偏爱,1920年3月30日咏《梅花树下的醉歌(游日本太宰府)》。太宰府,在日本九州福冈市,该诗收入《女神》。
80年代,浦口宫修复,江梅妃由陪祀变为主祀。
张大千(1899—1983),四川内江人,学名正权,乳名小八。
1917—1919年留学日本,回国后学名援、爱、季爰、爰,法号大千。1927年,他开始“行万里路”的艺术历程。1949年9月,张大千离川去海外。1953年后移居巴西。1956年7月28日,大千夫妇与毕加索相见,互相赠画。这是中西画坛两巨子的高峰会晤。1958年,大千被纽约国际艺术学会选为世界第一大画家,并授予金质奖章。
1972年,张大千夫妇移居美国加利福尼亚的环筚庵,其名取自《左传》“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典故,含有创业维艰之意。他同侯北人经常切磋画艺,“环筚庵种梅百本,颇有非议者,百本栽梅亦知嗟,看花坠泪倍思家,眼中多少颇无耻,不认梅花是国花”。于是,大千于“上元后二日,写艺新衡吾兄环筚厂添种垂枝梅”,诗曰:
万里从君乞一株,柔枝瘦影正须扶。
濛濛月色开生面,得似江妃对镜无。
大千还有首《题红梅图》:
十年流荡海西涯,结个茅堂不似家。
不是不归归自好,只愁移不得梅花。
大千思乡情切,1976年移居台北。他的画曾在二三十个国家巡展,足迹遍及欧美、日本及东南亚各国,是中国的“文化大使①”。
张大千对莆田亦有印象。1930年农历十一月二十三涵江发生大火灾,延烧200多户、损失数十万金。原莆田县长黄缃组织“涵江火灾善后委员会”,请省里长官林森、萨镇冰、杨树庄发动全国名流捐赠书画作品,一年来征集到1000多人5000件,其中有张大千的作品。作品的一部分展览义卖后,据以重建涵江。
至于其他诗人所咏,那就更多了。例如莆田裔马来西亚的华侨陈少白《访莆田江东梅妃故里》、莆田学院副教授刘福铸《和乡侨陈少白〈梅妃故里〉》、《莆田县志》副主编李光岱《浦口宫集句》三首之三、《湄洲日报》专刊部主任林金松《忆江南·梅妃》等。
美籍江西九江人、英国皇家艺术学会会员、美国艺术科学院院士蒋彝(1905—1977)撰《香港竹枝词》,五十首之四十六有句:“而今人造珠充斥,梅妃不必苦吟哦”。科技的发展,使当代人对梅妃故事有了新的感触②。
附注
①载《全宋诗》卷1211。 ①《枕》诗之十。 ②《谢圆机梅子》。 ③《圆机用墨淡甚辄以上色三丸为好》。 ④《方上人处见圆机五字辄用其韵作》。 ⑤司马光《和君贶宴张氏梅台》。 ①邵雍《同诸友城南张园赏梅十首》:“台边况有数十株,仍在名园最深处”。“梅花四种或红黄,颜色不同香颇同”。 ②《宋会要》礼·五七之28—31。 ③《容斋五笔》卷一《天庆诸节》。 ①程杰《江梅妃研究·序》。 ①载《全宋词》1797页。 ②载《全宋词》240页。 ①载《全宋词》2256页。 ①载《刘克庄年谱》。 ②《宋会要辑稿·职官五四·任宫观》。 ①《新唐书·南蛮传中·赞》。 ②载《兴化文痕》。 ①载《黄御史集》。 ②据许更生《徐寅生卒考辨》,载《湄州日报》2003年3月24日。 ①均载《全宋诗》58册。 ①载《莆田文史资料》第6辑。 ①卞孝萱《唐人小说与政治》113页则考证为:开元二十六年十月,杨玉环才入侍。 ②载《元诗选》二集下册。 ③载宋代曾季狸《艇斋诗话》。 ①载《元诗选》二集下册。 ①载《中华梅兰竹菊诗词选·梅》。 ②载《类博稿》卷二。 ①载《历代题画诗类》卷四十三。 ②郑午昌《中国画学全史》289页。 ③单国强在《美术报》书画鉴定研修班的讲课。 ①载《明清花鸟画题画诗选注》79页。 ②载《笔精》卷五。 ③载《徐文长三集》卷十二·词。 ④载《明曲三百首》236页。 ① 载《赖古堂集》卷十一。 ② 《静志居诗话》。 ③ 见王士禛《渔洋诗话》。 ①载《清名家词》。 ②均载《迦陵词全集》。 ③引自清代杨际昌《国朝诗话》卷二。 ①载《香祖笔记》卷十二。 ②载《渔洋精华录集注》577页。 ③载《中华梅兰竹菊诗词选·梅》。 ④载《中华梅兰竹菊诗词选·梅》。 ⑤载清代顾禄《桐桥倚棹录》卷十一。 ①载嘉庆时,海宁吴骞《拜经楼诗话》卷四。 ②载道光林扬祖《莆田县志稿》古迹卷。 ③载《晚晴簃诗汇》卷一百六。 ①载《小仓山房诗文集》诗集卷八。 ②同上,诗集卷二十六。 ③载《瓯北集》卷三十一。 ④载《历代名家咏花词全集》。 ①载《中华梅兰竹菊诗词选·梅》。 ②载《剖瓠存稿》卷九、卷十、卷十三、卷十七、卷十八与《莆阳乐府》。 ①载《日本汉诗撷英》。 ②载《国朝闺阁诗钞》。 ③载《湘雅摭残》841页。 ④载《吉雨山房遗集》卷五。 ⑤载《柘耕诗文集》卷三。 ⑥载《竹素园诗钞》卷一。 ①载《柘耕诗文集》卷五。 ②载《柘耕诗文集》卷六。 ③载《香艳丛书》一集一卷。 ④《全唐诗》卷一百六十。 ①木斋《宋诗流变》61—63页。 ②载《丘逢甲集》柏庄诗草。 ③载《丘逢甲集》岭云海日楼诗钞卷十一。 ①朱维干《莆田县简志》二十章·镇前。 ①载《兼于阁诗话》,陈声聪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出版。 ②载《弗堂词》卷一。 ①载《八州诗草》卷五。 ②载《披晞集》卷七。 ①载《枯烂集》。 ②载《壮悔余集》。 ③载《台湾时报》1922年5月号。 ④载《林小眉三草·天池草》。 ⑤载台湾《风月报》1939年2月1日。 ⑥载《诗报》1940年3月1日。 ⑦载《诗报》1940年6月27日。 ①载《诗报》1941年5月19日。 ②载台湾《风月报》1939年7月号上卷。 ③载《诗报》1942年7月24日。 ④载《诗报》1940年5月8日。 ⑤载《莆田县志》彩照。 ①林青松《郭沫若确认唐朝莆田有江梅妃》,载《莆田侨乡时报》2005年7月1日。 ①《郑板桥与张大千画传》、《历代梅花写意画风》。 ②载《蒋彝诗集》。
知识出处
《江梅妃》
出版者:海风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江梅妃的研究成果及资料汇编。有关梅妃的记载散见于史志、诗词歌赋、小说笔记与戏剧中,为了进行系统的研究,笔者收集整理了六年,终成此书。
阅读
相关人物
江梅妃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