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市图书馆
莆田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莆田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一节 关于江梅妃的传说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江梅妃》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20000553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关于江梅妃的传说
分类号:
K825.6
页数:
11
页码:
159-169
摘要:
本节记述了关于江梅妃的传说,其中包括了皇宫格调的民居、“于归俱赐銮驾”、击石通话、赐归梨园、镇鼓石狮等。
关键词:
江梅妃
传说
人物研究
内容
一、皇宫格调的民居?
莆田传说:梅妃想家,明皇特旨梅妃家乡房屋依皇宫形式降格起造,因此莆田民居建筑的形式,带有一定皇宫格调①。我们对此应该有客观的认识。
沈福煦《中国古代建筑文化史》203页载:河南嵩山中岳庙,唐玄宗时始建,宋、金、元、明、清均有修葺。主体建筑峻极殿,面阔九间、进深五间,重檐庑殿顶(为中国古代屋顶的最高等级),七铺作斗拱,挑檐抹角,四龙吞脊,黄琉璃瓦盖顶,殿内顶上盘龙藻井。中国古代建筑中使用龙纹,多见于寺庙与宫殿。至今能见到的实物,早在北宋元祐二年(1807)道教建筑的山西太原晋祠圣母殿,就有8条蟠柱金龙。到了元代,龙纹用于建筑已十分普遍、成熟。明代,鼎盛②。
浦口宫原来主祀玄天上帝,当然可建为皇宫式建筑。百姓则传为唐明皇特旨。
至于莆田民居带有一定的皇宫格调,书中未举例,实际上也没有这样的例子。封建时代,住宅的等级制度很严格。如北宋时规定除官僚宅邸和寺观宫殿以外,不得用斗拱、藻井、门屋及彩绘梁枋。明代以后,等级制度更为繁琐而严格,详见《明史·舆服志》。清初对房屋的格式规定甚严。顺治五年(1648)正月庚申,旨禁官员房柱涂朱及民间屋梁贴金。正月辛酉,旨定王公府第制:和硕亲王绘金彩五爪龙柱,施纯色红青,不雕龙首,殿楼门基地高与室基等。多罗郡王绘金彩四爪龙。以下品级的只能绘各色花卉①。鸦片战争以后,朝廷的控制无力,地方各行其事,才有可能出现房建逾制的情况。
唐代龙纹的典型形态是尾部与右腿缭绕,3爪。宋代,有3爪、4爪龙,5爪龙少见。《大元圣政国朝典章》大德元年(1297)三月十一日载:5爪龙为皇家专用。默许民间可用3、4爪龙;但屡禁不止,民间亦见5爪龙纹。明朝皇帝垄断五爪二角的龙纹,但往往赐臣“蟒衣”,而蟒衣也有五爪、四爪的;因此龙、蟒难分,服蟒禁令从未生效。清朝宽松,官分4等可以服蟒;民间瓷器,有3至5爪龙纹②。浦口宫,也有多种龙纹。
二、“于归俱赐銮驾”?
道光《江氏族谱》抄本载:11代仲逊,“以女贵封妃,封为金紫光禄大夫,莆田诸女尽封孺人,于归俱赐銮驾”。
莆田民间女子出嫁所坐花轿,轿顶四角饰有4条金龙,似龙轿,莆田传说由江梅妃奏请唐明皇赐下③。实际上迎亲坐轿,始自宋代。北宋时,男方迎接新娘,始用花轿,见《书仪·婚仪》、《东京梦华录·娶妇》。到南宋时,蔚成风气,见《梦粱录·嫁娶》;泉、福二州妇人轿子,则用金漆,雇妇人以荷④。兴化军位于泉、福二州之间,当不会例外。清代孙承泽《春明梦余录》卷四十《肩舆》也载:宋南渡以前,士大夫皆不用轿,南渡后则通行轿矣。明初,虽公侯不得乘轿。明万历中,四品官以下俱用两人肩舆;稍显者,或用四人帷轿。魏忠贤执政时,上严禁。何况妇女?直到清时,莆田未见轿顶四角饰有4条金龙的迎亲轿记载。
莆田妇女出嫁都要坐雕有龙柱的花轿。这种婚俗又传说于清初。1986年,74岁的退休干部陈瞻岵讲述《龙驾轿》①:清顺治时,莆田黄石横塘村人、秀才彭鹏在山区私塾教书,村里一个烧炭工的姑娘徐姑,出嫁给邻乡的王家,竹轿扛到半路时,被一帮恶少拦路侮辱。王家知道后立即休掉。徐姑投水自尽,被路过的彭鹏救起,因天晚而将其寄居在寡妇林三嬸家中,并常去照顾,后成为夫妻。彭中举后任三河知县,此地因黄河决口,朝廷多次修治都未成功。徐姑想起在娘家帮父亲用竹篓装木炭的办法,遂告诉彭鹏。彭鹏用篓装石块仅数月就堵住缺口,还在堤上每隔一里建个亭子,一来固堤二来便于行人避雨,并在亭中设立皇上神位,香火奉祀,以引起后任地方官的重视续修。彭鹏的上司上奏皇上,皇帝密访三河,很高兴,得知是徐姑献策;遂与皇后宣彭鹏夫妻殿宴。皇帝一时兴起,吃一道菜,提拔一级,连吃十二道菜遂连升十二级并放炮十二响。彭鹏夫人后封诰命,皇后特赐龙驾轿送徐姑还乡。徐姑回乡后,不忘嫁时之辱,凡有女子出嫁,就把龙驾轿转借别人。乡间恶少不敢犯欺君之罪因而不再骚扰婚轿。莆田宴席遂依十二道菜为限,起桌与散桌要放鞭炮。此后,成为莆田的民间婚俗留传下来。
《清史稿·列传·六十四》载:彭鹏,字奋斯,莆田人,顺治十七年(1660)举乡试,耿精忠叛,迫就伪职,彭坚拒不从。
事平,谒选,康熙二十三年(1684),授三河知县。二十七年,圣祖巡畿甸,召问鹏居官及拒精忠伪命状,赐币金三百,奖彭养廉。寻顺天府尹许三体劾彭匿报控案,巡抚于成龙察奏:彭讯无左验,方缉凶,非不报也。嗣以缉盗不获,累被议,积至降十三级,俱从宽留任。此后,彭鹏连升,官至广东巡抚,四十三年卒官,年68,赐祭葬,寻祠广东名宦。根据《清史稿》,彭鹏在三河县确有政绩,康熙帝视为廉官而此后屡加提拔。莆田的民间传说因而予以附会。
实际上,清初定制甚严。顺治四年(1647)正月戊午,旨定诸王福金公主格格仪仗、服色及公下官民人等妻车服制度:一品官员妻,轿车顶幔垂檐,俱用青色,银顶。民人妻,轿车蓝顶幔,无垂檐,黑油木顶①。八年正月辛未,旨定:皇太后仪仗,用黄纱绣龙凤文,黄轿一、黄车二等;皇妃仪仗,黄轿一、车一,四角用翟鸟金顶等。又诸妃仪仗,黄轿一、车一,四角用翟鸟镀金顶等②。六月戊申,旨定皇后仪仗制与皇太后同③。可知:轿的定制甚严,连诸妃也不准用龙饰轿角只能用翟鸟饰角,何况是官妻、民妻?
直到咸丰时,莆田黄石儒妇陈淑英《江妃枯》诗还有句:“笋舆停佇情无限,一带长江白渺茫④”。江梅妃故里也只有竹舆,未见龙角轿。因此,民间逾制的龙角轿,最早也只能始自陈淑英吟《江妃枯》诗后的同治时期。同时,由于江梅妃与彭鹏均是黄石人,江梅妃与彭鹏夫人的龙轿传说就互相移接。
1985年,陈瞻岵《给江梅妃的来历做一个初步的鉴定》一文记述:莆田女子结婚坐“銮驾轿”,轿顶有金龙四条、红花四朵。此后,莆田人、刘福铸副教授《和乡侨陈少白〈梅妃故里〉》诗也有句:“千载相传鸾驾事,梅花玉魄播余馨”。
2006年,89岁的林祖韩先生回忆:銮驾轿木制漆硃红色,轿顶穹隆式,其外四角装上四条金龙,新娘坐轿由八人抬到夫家,由新郎掀开轿门,迎上婚筵。今莆田农村尚保存该轿,又称红轿。此说与陈瞻岵一文略有差别,由四龙四花衍为四角四龙。
由这种婚嫁轿俗,还衍出江东其他的婚俗。1997年,浦口宫理事会的《旅游景观》介绍说:江东人结婚时,要绕浦口宫拜梅妃、洞房挂一对龙凤灯。还有二度看新娘的风俗;浦口宫董事会副会长吴明星告诉笔者:即每年正月初四,新婚媳妇到浦口宫祀拜梅妃,祈生英俊的男儿。
三、击石通话?
莆田传说:江国舅以石击江东村的“梅妃故里”题刻,可与皇宫中的江梅妃通话①。
这个故事,源于东华石。何乔远《闽书》“东华溪”条载:“石贯江里。唐有梅妃者,是里人也”。乾隆《莆田县志》“连江里”条载:“东华,有大潭石贯其底,江采蘋生此”。“江梅妃故宅”条载:“东华沟中有田如鹅脰,田中有石一片,至今相传为江梅妃祖坟。”东华溪石、东华潭石、鹅脰田石因江梅妃而被视为奇石。
乾隆中期《莆风清籁集》说江梅妃是江东人后,就衍为江东的石头也有灵性。
1986年江金泉、吴开泉、林如求的《梅妃别传》说:江采苹10岁时,父母双亡。随后,她在牧鹅时被高力士选中带走。
捕鱼的江采芹只得每天清晨跑到海边的大石头上抬头北望,等候长安传来的消息,当地人遂称为“抬头石”。后来,人们把唐明皇题的“梅妃故里”四个隶字刻在“抬头石”上。
1987年,曾添丁、周长福的《梅妃江采苹》记述,梅妃告诉到皇宫的爸:今后你如想囡,可站在海边的石头上,就会看到囡、听到囡的声音。(安史之乱时)一天雷腾雨哮,江家门前那棵梅树倒了。江医生跑到海边,站在那块石头上,抬头北望,忽然听到梅妃的声音:爸,囡这世看不到你了①!
1997年,浦口宫理事会的《景观介绍》说:相传梅妃入宫后,其兄采芹十分想念妹妹,每天早晚站在这块巨石上抬头北望,等候妹妹回来。
故事在岁月中演变,由江国舅北望,转为江医生北望,又回归为江国舅北望。村人再衍为江国舅于此击石,可与皇宫中的江梅妃通话。
这块“抬头石”,刻着陈肇英写的“梅妃故里”4个字。
陈肇英(1888—1977),浙江浦江人。1926年起任国民党第二届候补中央执行委员,1930年起任第三至六届中央执行委员;从事党务工作。1935年4月起任监察院闽浙监察使。30年代至抗战胜利后,均任福建省党部党务特派员。1947年调任粮食部皖赣区主任委员、江西省党部主任委员,1948年起任监察院监察委员1949年去台湾,后任国民党中央评议委员会委员。在台病逝。
“梅妃故里”石刻,应是陈肇英1935年4月至1946年间在闽任职时所题,具体情况待考。
四、赐归梨园、镇鼓石狮等
浦口宫右侧建有飞云庙,奉祀田公元帅雷海青。1997年12月,誉称兴化戏神第一庙的飞云庙列为莆田县人民政府文物保护单位。
雷海青是唐玄宗时的梨园乐师,拒绝为安禄山奏乐而殉国。玄宗封为梨园总管,“命天下梨园祀之”。唐·李绰《尚书故实》载:海青神灵助唐军收复长安,云遮“雨”头只露“田”字(此后衍称田公元帅)。
由于江梅妃与雷海青均是在安史之乱时就义,此后在全国范围内雷海青最早成为兴化的“田公元帅”戏神信仰;而莆仙戏源于唐代成于宋元时代。因此,莆田人一直传说江梅妃、雷海青与莆仙戏的诞生有关。
《辞海》“雷海青”条记述:“旧时莆仙戏、梨园戏等剧种所奉田公元帅,一说即雷海青”。可知,“田公元帅”雷海青信仰源于莆田后;再发展为泉州梨园戏,福建木偶戏、竹马戏、闽剧、高甲戏、芗剧、闽西汉剧,广东的潮剧、正字戏,江西的大腔戏、小腔戏、四平戏与安徽等地的戏神信仰。还传到琉球、台湾等地。
江东村的莆仙戏氛围很浓厚。
祁宗灯编剧的《三打王英》,1959年赴京参加国庆十周年献礼演出;《状元与乞丐》1982年获全国优秀剧本奖。
1961年12月,祁宗钦在福州演出的《靖边记》得到朱德赞赏。
1985年,《秋风辞》演员林金标获全国戏剧汇演配演二等奖。
与此同时,化妆师吴玉仁多次晋京参演,屡获团体大奖。
1981年,林元伯的《梅妃与梅妃故里》一文记述:江国舅的后代江金荣和江金树兄弟,都在莆仙戏第四剧团工作,一个还
担任剧团导演①。
1986年,江金泉等人的《梅妃别传》说:杨贵妃与安禄山勾搭,唐明皇气而大病并怀念人好正派的江梅妃。雷海青遂三进上阳宫,诚请梅妃出宫,唐明皇因而心病渐好,恩准梅妃所请,派雷海青到兴化宣调荔园戏班进宫。唐明皇嫌鼓声太震、唢呐太刺耳,梅妃遂叫雷海青设法改进,海青改为石狮镇鼓、小吹唢呐。唐明皇听戏病好,认为荔园戏比梨园子弟演的戏还精彩,遂赐名“梨园戏”。雷海青劝唐明皇早除掉安禄山,安禄山得知后遂和杨贵妃合谋,杨贵妃假说生病而叫雷海青弹琵琶,又诬说弹不好而用琵琶砸死雷海青。唐明皇敕封雷海青为“天下梨园都总管”。江东村就在浦口宫右侧建飞云庙,奉祀田公元帅雷海青。
1987年,莆田又传说:江医生进皇宫看望江梅妃,临分别时,唐明皇在勤政殿观看鱼龙百戏,江梅妃请准赏赐一班梨园艺人,让爸带回莆田②。
还有一说:江梅妃嫌皇宫太清静而不快乐,唐明皇遂旨调一棚莆田戏班进京,天天唱戏给梅妃解闷。有天明皇也来看戏,开玩笑说:爱卿家乡的戏好,只是鼓声太大,恐怕得用宫门外的大石狮来镇压。班主认为君无戏言,遂雕个小石狮压鼓。镇鼓石狮确是调节音乐的用具,把石狮放在鼓的不同位置上,就能打出不同的声音来③。
21世纪初,飞云庙董事会编写的《雷海青传奇》则说:海青是莆田湄洲湾北岸田庄村人,因遭海盗劫杀而与父亲带白狗逃到江东卖艺,江仲逊收留他们并治好海青的疯病,海青与父亲遂将乐、舞技艺传授给江采蘋。浦口宫理事会的《景观介绍》又说:现在莆仙戏剧团所用的石狮镇鼓、唢呐、八角琴等古乐器是雷海青和梅妃合作研制的。
这都是美丽的传说。
学术界认为:莆仙戏源于唐代在莆田民间盛行的百戏,随后融合唐宋木偶戏、北宋杂剧等演唱艺术,成于宋元时代;“是早期南戏的一个支派①”。据史载:福州玄沙院宗一大师(830—903)“南游莆田,县排百戏接迎②”。从南宋刘克庄记述的有关诗文来看,兴化杂剧最迟于北宋宣和(1119—1125)间已经形成,南宋以后,渐臻成熟,并在莆仙民间盛行③。“根据历史文献的记载及解放后古老剧种的发掘调查”,南戏“应该是宣和之后已经分别在闽浙沿海许多点上同时产生,即出现在温州、莆田、仙游、泉州、漳州这一条线上,以后它们之间又互相影响、互相吸收④”。
可知,莆田民间把唐代百戏传莆附会为唐明皇先是赐莆荔园戏为梨园戏;接着又衍为赐莆一班梨园戏;同时又衍为旨调莆田戏班进宫。当然,说唐时莆田戏班晋京是没有任何记载可寻的。
清初,《隋唐演义》第89回、93回将唐时涿州人雷万春与不知籍贯的雷海青衍为兄弟。
1962年,刘念慈在《南戏新证》一书322页中说:雷海青是清源县(今仙游县)山区人。
泉州方面,据1915年《南安县志》卷五、卷十六的唐镇帅、钱塘人田某祠而衍为田相公祖庙,继之衍说雷海青是南安人。
这些都是传说。
据《辞源》:金、元时,唢呐由波斯、阿拉伯一带传入中国。
兴化路通过螺江(枫亭)等港与波斯、阿拉伯商人贸易,引入唢呐后影响很大。鼓吹乐改以唢呐为主奏乐器;古八乐改以唢呐为主奏乐器,因此又称八乐吹;出现香华僧音乐,乐器有唢呐等。
兴化方言称唢呐乐声为“打敌都”,明代莆田人姚旅《露书·风篇下》以此“谓刁嚣难制者”;兴化唢呐传到江浙后,其乐声也被衍指为人与人发生的矛盾顶牛。如明代浙江人徐渭(1521—1593)所著《四声猿》杂剧,就引用了“打敌都”。
至于八角琴的出现,更晚。明代姚旅的《露书·风篇下》载:晋阮籍之侄阮咸,竹林七贤之一,相传造月琴,因名阮咸。唐时,阮咸的后裔、协律郎阮鹏避乱隐居于仙游地域,传播阮咸琴艺。南宋绍定五年(1232),莆田人刘克庄里居时赋诗《题白渡方氏听蛙亭》,就有句:“画堂方喜听琴阮,谁爱天然律吕声”。琴即古琴。阮即阮咸(月琴),正圆形,四弦,是兴化古八乐古十番的乐器之一。明万历三十年(1602)进士、长乐人谢肇淛的《五杂组》卷十二·物部四记载:“今鼓琴者,有闽操、浙操二音,盖亦南、北曲之别也。浙操近雅,故士君子尚之,亦犹曲之有浙腔耳。莆田多善鼓琴,而多操闽音”。闽音,即用《中原音韵》演唱的正音;有别于漳泉乡音。这时的月琴改为八角形,遂称八角琴(一弦)。莆田“合浦里苏吴,以造琴为业①”。
以上考证,详见拙文《兴化八乐与十番探源》,载《莆田学院学报》2003年3月号。
而石狮镇鼓,那是由《太平广记》卷二〇四《乐二·太真妃》条所衍:杨妃善击磬,乃取兰田绿玉琢之,明皇旨以金雕两只狮子各重200斤压磬以调节音量音色。江梅妃与“濁乱四海”的杨贵妃相比是正面人物①,人们遂将“镇鼓石狮”附在江梅妃身上,以扬正气。
老艺人说石狮离鼓或压在不同鼓面,大鼓能发出13种不同的音色。如今全国300多个剧种,惟独莆仙戏剧种保存“镇鼓石狮”的古老打击乐风格②。21世纪初莆仙戏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予以保护。
知识出处
《江梅妃》
出版者:海风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江梅妃的研究成果及资料汇编。有关梅妃的记载散见于史志、诗词歌赋、小说笔记与戏剧中,为了进行系统的研究,笔者收集整理了六年,终成此书。
阅读
相关人物
江梅妃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