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市图书馆
莆田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莆田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九章 传说与宫会的辨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江梅妃》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20000552
颗粒名称:
第九章 传说与宫会的辨析
分类号:
K291.57
页数:
20
页码:
159-178
摘要:
本章记述了江梅妃传说与宫会的辨析,其中包括了江梅妃的传说、浦口宫的宫会等。
关键词:
民国
地方史
江梅妃
内容
第一节 关于江梅妃的传说
一、皇宫格调的民居?
莆田传说:梅妃想家,明皇特旨梅妃家乡房屋依皇宫形式降格起造,因此莆田民居建筑的形式,带有一定皇宫格调①。我们对此应该有客观的认识。
沈福煦《中国古代建筑文化史》203页载:河南嵩山中岳庙,唐玄宗时始建,宋、金、元、明、清均有修葺。主体建筑峻极殿,面阔九间、进深五间,重檐庑殿顶(为中国古代屋顶的最高等级),七铺作斗拱,挑檐抹角,四龙吞脊,黄琉璃瓦盖顶,殿内顶上盘龙藻井。中国古代建筑中使用龙纹,多见于寺庙与宫殿。至今能见到的实物,早在北宋元祐二年(1807)道教建筑的山西太原晋祠圣母殿,就有8条蟠柱金龙。到了元代,龙纹用于建筑已十分普遍、成熟。明代,鼎盛②。
浦口宫原来主祀玄天上帝,当然可建为皇宫式建筑。百姓则传为唐明皇特旨。
至于莆田民居带有一定的皇宫格调,书中未举例,实际上也没有这样的例子。封建时代,住宅的等级制度很严格。如北宋时规定除官僚宅邸和寺观宫殿以外,不得用斗拱、藻井、门屋及彩绘梁枋。明代以后,等级制度更为繁琐而严格,详见《明史·舆服志》。清初对房屋的格式规定甚严。顺治五年(1648)正月庚申,旨禁官员房柱涂朱及民间屋梁贴金。正月辛酉,旨定王公府第制:和硕亲王绘金彩五爪龙柱,施纯色红青,不雕龙首,殿楼门基地高与室基等。多罗郡王绘金彩四爪龙。以下品级的只能绘各色花卉①。鸦片战争以后,朝廷的控制无力,地方各行其事,才有可能出现房建逾制的情况。
唐代龙纹的典型形态是尾部与右腿缭绕,3爪。宋代,有3爪、4爪龙,5爪龙少见。《大元圣政国朝典章》大德元年(1297)三月十一日载:5爪龙为皇家专用。默许民间可用3、4爪龙;但屡禁不止,民间亦见5爪龙纹。明朝皇帝垄断五爪二角的龙纹,但往往赐臣“蟒衣”,而蟒衣也有五爪、四爪的;因此龙、蟒难分,服蟒禁令从未生效。清朝宽松,官分4等可以服蟒;民间瓷器,有3至5爪龙纹②。浦口宫,也有多种龙纹。
二、“于归俱赐銮驾”?
道光《江氏族谱》抄本载:11代仲逊,“以女贵封妃,封为金紫光禄大夫,莆田诸女尽封孺人,于归俱赐銮驾”。
莆田民间女子出嫁所坐花轿,轿顶四角饰有4条金龙,似龙轿,莆田传说由江梅妃奏请唐明皇赐下③。实际上迎亲坐轿,始自宋代。北宋时,男方迎接新娘,始用花轿,见《书仪·婚仪》、《东京梦华录·娶妇》。到南宋时,蔚成风气,见《梦粱录·嫁娶》;泉、福二州妇人轿子,则用金漆,雇妇人以荷④。兴化军位于泉、福二州之间,当不会例外。清代孙承泽《春明梦余录》卷四十《肩舆》也载:宋南渡以前,士大夫皆不用轿,南渡后则通行轿矣。明初,虽公侯不得乘轿。明万历中,四品官以下俱用两人肩舆;稍显者,或用四人帷轿。魏忠贤执政时,上严禁。何况妇女?直到清时,莆田未见轿顶四角饰有4条金龙的迎亲轿记载。
莆田妇女出嫁都要坐雕有龙柱的花轿。这种婚俗又传说于清初。1986年,74岁的退休干部陈瞻岵讲述《龙驾轿》①:清顺治时,莆田黄石横塘村人、秀才彭鹏在山区私塾教书,村里一个烧炭工的姑娘徐姑,出嫁给邻乡的王家,竹轿扛到半路时,被一帮恶少拦路侮辱。王家知道后立即休掉。徐姑投水自尽,被路过的彭鹏救起,因天晚而将其寄居在寡妇林三嬸家中,并常去照顾,后成为夫妻。彭中举后任三河知县,此地因黄河决口,朝廷多次修治都未成功。徐姑想起在娘家帮父亲用竹篓装木炭的办法,遂告诉彭鹏。彭鹏用篓装石块仅数月就堵住缺口,还在堤上每隔一里建个亭子,一来固堤二来便于行人避雨,并在亭中设立皇上神位,香火奉祀,以引起后任地方官的重视续修。彭鹏的上司上奏皇上,皇帝密访三河,很高兴,得知是徐姑献策;遂与皇后宣彭鹏夫妻殿宴。皇帝一时兴起,吃一道菜,提拔一级,连吃十二道菜遂连升十二级并放炮十二响。彭鹏夫人后封诰命,皇后特赐龙驾轿送徐姑还乡。徐姑回乡后,不忘嫁时之辱,凡有女子出嫁,就把龙驾轿转借别人。乡间恶少不敢犯欺君之罪因而不再骚扰婚轿。莆田宴席遂依十二道菜为限,起桌与散桌要放鞭炮。此后,成为莆田的民间婚俗留传下来。
《清史稿·列传·六十四》载:彭鹏,字奋斯,莆田人,顺治十七年(1660)举乡试,耿精忠叛,迫就伪职,彭坚拒不从。
事平,谒选,康熙二十三年(1684),授三河知县。二十七年,圣祖巡畿甸,召问鹏居官及拒精忠伪命状,赐币金三百,奖彭养廉。寻顺天府尹许三体劾彭匿报控案,巡抚于成龙察奏:彭讯无左验,方缉凶,非不报也。嗣以缉盗不获,累被议,积至降十三级,俱从宽留任。此后,彭鹏连升,官至广东巡抚,四十三年卒官,年68,赐祭葬,寻祠广东名宦。根据《清史稿》,彭鹏在三河县确有政绩,康熙帝视为廉官而此后屡加提拔。莆田的民间传说因而予以附会。
实际上,清初定制甚严。顺治四年(1647)正月戊午,旨定诸王福金公主格格仪仗、服色及公下官民人等妻车服制度:一品官员妻,轿车顶幔垂檐,俱用青色,银顶。民人妻,轿车蓝顶幔,无垂檐,黑油木顶①。八年正月辛未,旨定:皇太后仪仗,用黄纱绣龙凤文,黄轿一、黄车二等;皇妃仪仗,黄轿一、车一,四角用翟鸟金顶等。又诸妃仪仗,黄轿一、车一,四角用翟鸟镀金顶等②。六月戊申,旨定皇后仪仗制与皇太后同③。可知:轿的定制甚严,连诸妃也不准用龙饰轿角只能用翟鸟饰角,何况是官妻、民妻?
直到咸丰时,莆田黄石儒妇陈淑英《江妃枯》诗还有句:“笋舆停佇情无限,一带长江白渺茫④”。江梅妃故里也只有竹舆,未见龙角轿。因此,民间逾制的龙角轿,最早也只能始自陈淑英吟《江妃枯》诗后的同治时期。同时,由于江梅妃与彭鹏均是黄石人,江梅妃与彭鹏夫人的龙轿传说就互相移接。
1985年,陈瞻岵《给江梅妃的来历做一个初步的鉴定》一文记述:莆田女子结婚坐“銮驾轿”,轿顶有金龙四条、红花四朵。此后,莆田人、刘福铸副教授《和乡侨陈少白〈梅妃故里〉》诗也有句:“千载相传鸾驾事,梅花玉魄播余馨”。
2006年,89岁的林祖韩先生回忆:銮驾轿木制漆硃红色,轿顶穹隆式,其外四角装上四条金龙,新娘坐轿由八人抬到夫家,由新郎掀开轿门,迎上婚筵。今莆田农村尚保存该轿,又称红轿。此说与陈瞻岵一文略有差别,由四龙四花衍为四角四龙。
由这种婚嫁轿俗,还衍出江东其他的婚俗。1997年,浦口宫理事会的《旅游景观》介绍说:江东人结婚时,要绕浦口宫拜梅妃、洞房挂一对龙凤灯。还有二度看新娘的风俗;浦口宫董事会副会长吴明星告诉笔者:即每年正月初四,新婚媳妇到浦口宫祀拜梅妃,祈生英俊的男儿。
三、击石通话?
莆田传说:江国舅以石击江东村的“梅妃故里”题刻,可与皇宫中的江梅妃通话①。
这个故事,源于东华石。何乔远《闽书》“东华溪”条载:“石贯江里。唐有梅妃者,是里人也”。乾隆《莆田县志》“连江里”条载:“东华,有大潭石贯其底,江采蘋生此”。“江梅妃故宅”条载:“东华沟中有田如鹅脰,田中有石一片,至今相传为江梅妃祖坟。”东华溪石、东华潭石、鹅脰田石因江梅妃而被视为奇石。
乾隆中期《莆风清籁集》说江梅妃是江东人后,就衍为江东的石头也有灵性。
1986年江金泉、吴开泉、林如求的《梅妃别传》说:江采苹10岁时,父母双亡。随后,她在牧鹅时被高力士选中带走。
捕鱼的江采芹只得每天清晨跑到海边的大石头上抬头北望,等候长安传来的消息,当地人遂称为“抬头石”。后来,人们把唐明皇题的“梅妃故里”四个隶字刻在“抬头石”上。
1987年,曾添丁、周长福的《梅妃江采苹》记述,梅妃告诉到皇宫的爸:今后你如想囡,可站在海边的石头上,就会看到囡、听到囡的声音。(安史之乱时)一天雷腾雨哮,江家门前那棵梅树倒了。江医生跑到海边,站在那块石头上,抬头北望,忽然听到梅妃的声音:爸,囡这世看不到你了①!
1997年,浦口宫理事会的《景观介绍》说:相传梅妃入宫后,其兄采芹十分想念妹妹,每天早晚站在这块巨石上抬头北望,等候妹妹回来。
故事在岁月中演变,由江国舅北望,转为江医生北望,又回归为江国舅北望。村人再衍为江国舅于此击石,可与皇宫中的江梅妃通话。
这块“抬头石”,刻着陈肇英写的“梅妃故里”4个字。
陈肇英(1888—1977),浙江浦江人。1926年起任国民党第二届候补中央执行委员,1930年起任第三至六届中央执行委员;从事党务工作。1935年4月起任监察院闽浙监察使。30年代至抗战胜利后,均任福建省党部党务特派员。1947年调任粮食部皖赣区主任委员、江西省党部主任委员,1948年起任监察院监察委员1949年去台湾,后任国民党中央评议委员会委员。在台病逝。
“梅妃故里”石刻,应是陈肇英1935年4月至1946年间在闽任职时所题,具体情况待考。
四、赐归梨园、镇鼓石狮等
浦口宫右侧建有飞云庙,奉祀田公元帅雷海青。1997年12月,誉称兴化戏神第一庙的飞云庙列为莆田县人民政府文物保护单位。
雷海青是唐玄宗时的梨园乐师,拒绝为安禄山奏乐而殉国。玄宗封为梨园总管,“命天下梨园祀之”。唐·李绰《尚书故实》载:海青神灵助唐军收复长安,云遮“雨”头只露“田”字(此后衍称田公元帅)。
由于江梅妃与雷海青均是在安史之乱时就义,此后在全国范围内雷海青最早成为兴化的“田公元帅”戏神信仰;而莆仙戏源于唐代成于宋元时代。因此,莆田人一直传说江梅妃、雷海青与莆仙戏的诞生有关。
《辞海》“雷海青”条记述:“旧时莆仙戏、梨园戏等剧种所奉田公元帅,一说即雷海青”。可知,“田公元帅”雷海青信仰源于莆田后;再发展为泉州梨园戏,福建木偶戏、竹马戏、闽剧、高甲戏、芗剧、闽西汉剧,广东的潮剧、正字戏,江西的大腔戏、小腔戏、四平戏与安徽等地的戏神信仰。还传到琉球、台湾等地。
江东村的莆仙戏氛围很浓厚。
祁宗灯编剧的《三打王英》,1959年赴京参加国庆十周年献礼演出;《状元与乞丐》1982年获全国优秀剧本奖。
1961年12月,祁宗钦在福州演出的《靖边记》得到朱德赞赏。
1985年,《秋风辞》演员林金标获全国戏剧汇演配演二等奖。
与此同时,化妆师吴玉仁多次晋京参演,屡获团体大奖。
1981年,林元伯的《梅妃与梅妃故里》一文记述:江国舅的后代江金荣和江金树兄弟,都在莆仙戏第四剧团工作,一个还
担任剧团导演①。
1986年,江金泉等人的《梅妃别传》说:杨贵妃与安禄山勾搭,唐明皇气而大病并怀念人好正派的江梅妃。雷海青遂三进上阳宫,诚请梅妃出宫,唐明皇因而心病渐好,恩准梅妃所请,派雷海青到兴化宣调荔园戏班进宫。唐明皇嫌鼓声太震、唢呐太刺耳,梅妃遂叫雷海青设法改进,海青改为石狮镇鼓、小吹唢呐。唐明皇听戏病好,认为荔园戏比梨园子弟演的戏还精彩,遂赐名“梨园戏”。雷海青劝唐明皇早除掉安禄山,安禄山得知后遂和杨贵妃合谋,杨贵妃假说生病而叫雷海青弹琵琶,又诬说弹不好而用琵琶砸死雷海青。唐明皇敕封雷海青为“天下梨园都总管”。江东村就在浦口宫右侧建飞云庙,奉祀田公元帅雷海青。
1987年,莆田又传说:江医生进皇宫看望江梅妃,临分别时,唐明皇在勤政殿观看鱼龙百戏,江梅妃请准赏赐一班梨园艺人,让爸带回莆田②。
还有一说:江梅妃嫌皇宫太清静而不快乐,唐明皇遂旨调一棚莆田戏班进京,天天唱戏给梅妃解闷。有天明皇也来看戏,开玩笑说:爱卿家乡的戏好,只是鼓声太大,恐怕得用宫门外的大石狮来镇压。班主认为君无戏言,遂雕个小石狮压鼓。镇鼓石狮确是调节音乐的用具,把石狮放在鼓的不同位置上,就能打出不同的声音来③。
21世纪初,飞云庙董事会编写的《雷海青传奇》则说:海青是莆田湄洲湾北岸田庄村人,因遭海盗劫杀而与父亲带白狗逃到江东卖艺,江仲逊收留他们并治好海青的疯病,海青与父亲遂将乐、舞技艺传授给江采蘋。浦口宫理事会的《景观介绍》又说:现在莆仙戏剧团所用的石狮镇鼓、唢呐、八角琴等古乐器是雷海青和梅妃合作研制的。
这都是美丽的传说。
学术界认为:莆仙戏源于唐代在莆田民间盛行的百戏,随后融合唐宋木偶戏、北宋杂剧等演唱艺术,成于宋元时代;“是早期南戏的一个支派①”。据史载:福州玄沙院宗一大师(830—903)“南游莆田,县排百戏接迎②”。从南宋刘克庄记述的有关诗文来看,兴化杂剧最迟于北宋宣和(1119—1125)间已经形成,南宋以后,渐臻成熟,并在莆仙民间盛行③。“根据历史文献的记载及解放后古老剧种的发掘调查”,南戏“应该是宣和之后已经分别在闽浙沿海许多点上同时产生,即出现在温州、莆田、仙游、泉州、漳州这一条线上,以后它们之间又互相影响、互相吸收④”。
可知,莆田民间把唐代百戏传莆附会为唐明皇先是赐莆荔园戏为梨园戏;接着又衍为赐莆一班梨园戏;同时又衍为旨调莆田戏班进宫。当然,说唐时莆田戏班晋京是没有任何记载可寻的。
清初,《隋唐演义》第89回、93回将唐时涿州人雷万春与不知籍贯的雷海青衍为兄弟。
1962年,刘念慈在《南戏新证》一书322页中说:雷海青是清源县(今仙游县)山区人。
泉州方面,据1915年《南安县志》卷五、卷十六的唐镇帅、钱塘人田某祠而衍为田相公祖庙,继之衍说雷海青是南安人。
这些都是传说。
据《辞源》:金、元时,唢呐由波斯、阿拉伯一带传入中国。
兴化路通过螺江(枫亭)等港与波斯、阿拉伯商人贸易,引入唢呐后影响很大。鼓吹乐改以唢呐为主奏乐器;古八乐改以唢呐为主奏乐器,因此又称八乐吹;出现香华僧音乐,乐器有唢呐等。
兴化方言称唢呐乐声为“打敌都”,明代莆田人姚旅《露书·风篇下》以此“谓刁嚣难制者”;兴化唢呐传到江浙后,其乐声也被衍指为人与人发生的矛盾顶牛。如明代浙江人徐渭(1521—1593)所著《四声猿》杂剧,就引用了“打敌都”。
至于八角琴的出现,更晚。明代姚旅的《露书·风篇下》载:晋阮籍之侄阮咸,竹林七贤之一,相传造月琴,因名阮咸。唐时,阮咸的后裔、协律郎阮鹏避乱隐居于仙游地域,传播阮咸琴艺。南宋绍定五年(1232),莆田人刘克庄里居时赋诗《题白渡方氏听蛙亭》,就有句:“画堂方喜听琴阮,谁爱天然律吕声”。琴即古琴。阮即阮咸(月琴),正圆形,四弦,是兴化古八乐古十番的乐器之一。明万历三十年(1602)进士、长乐人谢肇淛的《五杂组》卷十二·物部四记载:“今鼓琴者,有闽操、浙操二音,盖亦南、北曲之别也。浙操近雅,故士君子尚之,亦犹曲之有浙腔耳。莆田多善鼓琴,而多操闽音”。闽音,即用《中原音韵》演唱的正音;有别于漳泉乡音。这时的月琴改为八角形,遂称八角琴(一弦)。莆田“合浦里苏吴,以造琴为业①”。
以上考证,详见拙文《兴化八乐与十番探源》,载《莆田学院学报》2003年3月号。
而石狮镇鼓,那是由《太平广记》卷二〇四《乐二·太真妃》条所衍:杨妃善击磬,乃取兰田绿玉琢之,明皇旨以金雕两只狮子各重200斤压磬以调节音量音色。江梅妃与“濁乱四海”的杨贵妃相比是正面人物①,人们遂将“镇鼓石狮”附在江梅妃身上,以扬正气。
老艺人说石狮离鼓或压在不同鼓面,大鼓能发出13种不同的音色。如今全国300多个剧种,惟独莆仙戏剧种保存“镇鼓石狮”的古老打击乐风格②。21世纪初莆仙戏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予以保护。
第二节 浦口宫的宫会
浦口宫每年有三次宫会活动,均有演戏等。
一、里社接年与春祭
正月初四为接年日,这与腊月的小年相对应。
东汉《四民月令》载:“腊明日更新,谓之小岁,进酒尊长,修贺君师”。春秋时大概已有小年祭灶神的风俗了。《论语》载:“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宋代范成大《祭灶诗》咏道: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上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少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男儿酌献女儿避,酌酒烧钱灶君喜。……送君醉饱登天门。勺长勺短勿复云,乞取利市归来兮。
这种风俗一直衍袭。
乾隆《莆田县志》载:“腊月二十四日各家拂尘。是夕,言百神有事上帝,具蔬食、米粿,画幢幡、舆马、仪从于楮上,焚而送之,至正月四日乃迎而复之,于‘祀社’尤谨”。
李嘉谟《莆田风俗记》说:接年日即迎神日。俗例有“为菩萨乞草”,由儿童捧神像敲锣鼓,结队在里社境内按户募柴;下午由新嫁娘或年轻妇人捐送香火钱,儿童则将娘妈头上所插之花赠送一朵,谓可早生贵子,即“娘妈请花”。黄昏在社庙前叠柴燃烧,即《仪礼·觐礼》的“祭天燔柴”,俗为“烧火烟柴”,各家行接神祀礼,并将社庙前未烬之柴钳返家,谓“挟火宝”,寓意财如火发①。
最早的浦口宫,就是里社。
早在明弘治《兴化府志》“岁时民俗·正月”条中,已载:“乡社祈年(各社会首于月半前后集众祈年醮,及舁社主绕境,鼓乐导前,张灯照路,无一家不到者)。莆水南,独方氏、徐氏、邱氏筑坛为社,春秋致祭,不逐里巷遨嬉,其礼可取”。可知,水南(今黄石)的春社祈年,除方氏、徐氏、邱氏外皆舁社主绕境、鼓乐导前,张灯照路,逐里巷游嬉。其中浦口宫的春祭,吸收了江东江氏荣庆祠的春祭仪式。
道光江东《江氏族谱》载:
正月春祭祭文式,维,道光□年岁次□□,正月□□朔越□日□□阳居主鬯世孙□□,率族内子姓人等,谨以清香、清茶、美酒、果爵、素斋、品果、牲礼、庶馐、元宝、冥财,敢昭于荣庆祠本宗历代历位考妣宗亲,祭以文曰:日月递嬗,时值元春,追思木本,謦欬如闻,霜露念切,不缺礼文,敬陈庶席,苾苾芬芬。祖考来格,庇及儿孙,济阳荣庆,丕焕丝纶,锦江廓族,蔚起人文。暨请本宗祠内厝主地主、本宗历代乏嗣男女宗亲伏唯尚飨。
这种春祭,突出了祈生后嗣。清道光以后到20世纪末,浦口宫的春祭衍为正月初四。
浦口宫的春祭,即春社。民国时,宋仁陶《莆俗录遗》载:“春社用仲春择元月,秋社用九月,盖寓春祈秋报之意”。①
据陈文霖的《江东妃与浦口宫》等文记述:浦口宫正月初四斋祀,供桌上排列着13座柑塔,依嘉庆重修的13社捐款数定高低,最高的3座各高6米、底座直径40厘米。新婚夫妇,祈生贵子。晚上乡老、社老等分别焚香跪拜,由法师杯卜生产、人生等的祸福吉凶。此后梅妃等金身巡游。
21世纪初,江国兴的《浦口宫》一文则说②:浦口宫每年正月初三至初七举行春祭。初三晨大吹大鼓,上午垒桔塔。初四新娘晋宫朝拜,盼求龙子凤女。初四至初七连续4天演戏祭祀。初七梅妃等金身巡游,要再化妆粉面,换穿新装。人们把桔塔的桔子卸下,分发各家,以示赐福吉祥安康。此说与1994年浦口宫理事会的说法不同。
1994年中秋,浦口宫理事会的《梅妃史略》一文载:、“历代乡人亦衍袭于每年正月初四与八月中秋举奉春秋二祭祀典。”
二、梅妃诞辰
21世纪初,有人在莆田地方报纸上发表文章,说江东以正月初三为梅妃诞辰,此后,江国兴、陈文霖的文章则说是正月二十一。
先来探寻正月初三。
据弘治《八闽通志》卷三·兴化府·岁时·元旦载:序拜,是日昧爽谒先祠,飨祀毕,乃序拜,称觞上寿于尊长,然后谒族祠会族。会族,莆世家大族,各有族祠,是日家庭序拜毕,即谒族祠,祠宗祖己,乃与族属团拜,餕余而退,然后出拜姻党邻里。
衍到乾隆《莆田县志》时,贺岁比祀祖的气氛更浓:“元日先夕讯扫室堂,五鼓而兴设香烛,陈果饵酒馔,以祀其先。男子则出拜宗族亲戚邻里,谓之贺岁。”
到道光时,江东手抄本《江氏族谱》的《正月春祭文》载:荣庆祠春祭本宗历代历位考妣宗亲。
可知,江东江氏正月祭祖先的气氛浓于贺岁,但未注明是元旦还是正月的哪一日。《全唐文》卷403录有许子真《容州普宁县杨妃碑记》,黄永年《“全唐文·杨妃碑记”伪证》考证是清康熙以后的伪作①。该记说杨妃生于十二月,这是暮冬腊月。而宋以来人们一直认为江梅妃贤于杨贵妃。笔者推测:江东江氏就从荣庆祠的正月春祭中衍出江梅妃的生月,春阳(春王)月(正月)也确比暮冬腊月有生气的多。起初说是初三诞辰,以后规范为二十一诞辰。
正月二十一为梅妃生辰。这个生日最早源于何时,茫然不知。笔者只能从以下史料中寻求。
(一)梅花节。
刘辰翁(1232—1297),字会孟,庐陵(今江西吉安)人,景定三年(1262)进士,以亲老,固辞除太学博士。宋亡,隐居。有须溪集。其《忆秦娥(中斋上元客散感旧,赋忆秦娥见属,一读凄然,随韵寄情,不觉悲甚)》词,共四首。之一“烧灯节”,之二“惊雷节”,之三“梅花节”,之四“收灯节”②。
可知南宋时,上元节又称梅花节。该节,此后似衍为梅妃生辰。
(二)天穿节(江妃解佩日)。
《诗·周南·汉广》说:“汉有游女,不可求思”。《诗》之游女,正是出游于江汉之湄的江妃二女。春秋战国时的正月二十一日,交甫在江汉之湄的汉皋向江妃二女请珠佩,·聘之橘柚;二女与之珠佩。才数十步,视之,珠佩及二女忽不见①。此事又称弄珠汉皋。橘柚与请佩,是水滨祓禊风俗的重要事象②。
正月祓禊风俗流传到宋代,庄绰的《鸡肋编》卷上“各地岁时习俗”载:“襄阳正月二十一日,谓之‘穿天节’,云交甫解佩之日。郡中移会汉水之滨,倾城自万山泛彩舟而下,妇女于滩中求小白石有孔可穿者,以色丝贯之,悬插于首,以为得子之祥。”正月祓禊是正月时男女水次偶合求子的风俗。传到宋代的襄阳,则正月二十一为江妃解佩日。
天穿节是纪念女娲补天造人功业的节日。
《词品》载:宋以前以正月二十三为天穿节,今其俗废久矣。其实,天穿节仍然流行,时间不一。有农历正月初七、十九、二十、二十三、二十四的,以二十日为多,是信仰女娲的遗风③。
(三)江汉江妃与江东江梅妃。
江妃二女也是帝尧之女娥皇、女英,即舜妃湘君、湘夫人。
也是周昭王时的延娟、延娱二女,三个“二女”可能存在一定的传承置换关系。
唐时,浙江人刘采春《啰唝曲》(望夫歌)七首之七有句:“闷向江头采白苹,尝随女伴祭江神④”。大历、贞元时诗人于鹄《江南曲》也有句:“偶向江边采白苹,还须女伴赛江神”。两诗均将女江神与“江”、“采”、“苹”相联,这是江南女的祭俗;江、采、苹,即江梅妃。
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嘉祐二年(1057)进士,北宋文坛领袖,有《苏轼全集》等。元祐六年(1091),其《再和杨公济梅花十绝》之五咏道:“春入西湖到处花,裙腰芳草抱山斜。盈盈解佩临烟浦,脉脉当炉卖酒家”。已把解佩江妃典故与梅花美人融合;梅花与整个自然同幻为美人(芳草等为裙腰),有如当年的卓文君。李正民,字方叔,江都(今扬州)人,政和二年(1112)进士,有《己酉航海记》、《大隐集》等。其《和同院蜡梅三首》之一也把江妃的典故融入梅花诗中。有句:“曾笑江妃粉面光,化工端为拂娇黄①”。曹勋(1098—1174),字功显,阳翟(今河南禹县)人,宣和五年(1123)赐同进士出身,官至昭信军节度使,加太尉,有松隐集。其《虞美人》词中,咏梅融入江妃故事:“风流贺监栽培好。梅最妍姿巧。娟娟占得入时妆。秀影横斜香并、彩鸳鸯。汉皋解佩当时遇。绿满经行处。如今清梦已惊残。赖向君家窗户、得重看②”。
南宋时,辛弃疾(1140—1207)的《生查子·重叶梅》也把梅花与江妃相联:“主人情意深,不管江妃怨。折我最繁枝,还许冰壶荐”。绍兴二十一年(1151)进士萧德藻《古梅二首》之一有句“湘妃危立冻蛟脊”,以舜妃比喻梅花。姜夔(约1155—1209)的《小重山令·赋潭州红梅》有句:“九嶷云杳断魂啼。相思血,都沁绿筠枝”。舜帝死葬今湖南省宁远县南的九嶷山女英峰下,娥皇、女英二妃哀而亡,相思血泪染红梅花。李菜老,字周隐,号秋崖。据《新定续志》,咸淳六年(1270)任严州知州。其《高阳台·落梅》词融入江妃故事,有句:“断肠不在听横笛,在江皋解佩,翳玉飞琼①”。德祐(1275)时沿海制置司参议官陈允平的《花犯》也有句:“烟江暮、佩环未解”。反用江妃与郑交甫之典,喻梅花没有寄托处。莆田人刘克庄的《沁园春·梦中作梅词》,也喻梅花为湘妃、昭君:“似湘娥凝望,敛君山黛,明妃远嫁,作汉宫妆②”。黄子行,号蓬瓮,修水(今江西省)人,寓籍分宜。有蓬瓮寐语,今佚。其《西湖月·探梅》词也融入江妃故事,上阕咏道:“初弦月挂林梢,又一番西园,探梅消息。粉墙朱户,苔枝露蕊,淡匀轻饰。玉儿应有恨,为怅望东昏相记忆。便解佩、飞入云阶,长伴此花倾国③”。
文人的增衍,江汉江妃的事实就嫁接到江梅妃的身上,又见三章二节。清时还有:浙江海盐人张宗橚(约1700年前后在世)《琐窗寒·珍珠梅篱间盛开》词有句:“解佩携来,梦绕湘皋无准。想惊鸿、舞罢妆残,楼东一斛愁瘦损④”。道光前期,原莆田县丞萧重从金门返莆重游,《望梅》诗有句:“辛勤鹊爱巢,惭愧珠还浦”。《梅花渐放次望梅韵》也有句:“仙人萼绿华,下降江妃浦”。
江梅妃诞辰日,正月二十一比正月初三晚定。
明弘治《兴化府志》载:正月“乡社祈年(各社会首于月半前后集众作祈年醮,及舁社主绕境,鼓乐导前,张灯照路,无一家不到者)”。而将月半前后规范到二十一日,这就符合了从江汉江妃发展到江东江梅妃的历史轨迹。笔者认为:这是宋代襄阳正月二十一的天穿节流传下来,结合上元梅花节,又与浦口宫的乡社祈年、江氏荣庆祠的春祭相融,以后附会为江梅妃的诞辰。
三、梅妃的中秋赏月日
八月中秋,一直衍为浦口宫的秋祭祀典。这是1994年中秋时,浦口宫理事会的《梅妃史略》一文记述的。不过,江东的中秋,指的是八月十六。21世纪初,有人在莆田地方报纸上发表文章说:八月十六是江梅妃忌日;由于八月十五是中秋,因此十六晚上作重秋。钱奕新主编的《莆田黄金旅游新干线》一书159页则说:八月十六重秋,南塘赏月。这样说,当然文雅。也就是说:江梅妃只有生日,江东江氏回避了她的忌日,只说八月十六是梅妃赏月日。
《周礼·春官·龠章》载:“中秋夜迎寒”。早在中唐时,卢仝的《有所思》已有句:“天涯娟娟姮娥月,三五二八盈又缺。
……相思一夜梅花发,忽到窗前疑是君”。十五、十六的月夜,有情人两地相思,把窗前的新梅认为情人。与此同时,中秋赏月之风已盛。中唐时,莆田人女婿的欧阳詹,有《长安玩月诗》。
晚唐时,诗人开始引入“月”的意象来写梅。如李商隐《十一月中旬至扶风界见梅花》、李群玉《人日梅花,病中作》、温庭皓《梅》、皮日休《行次野梅》;以月色的皎洁来写梅花的白洁冷艳①。
北宋时,苏轼的《水调歌头,又(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成为千古绝唱,有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以来,梅月相映成了咏梅热点,常以嫦娥喻梅,月下赏梅成了流行雅会。如赵温之《喜迁莺·咏梅》有句:“琼姿冰体,料莹光乍傅,广寒宫里。”嘉祐二年(1057)进士王观《江城梅花引》有句:“疑是月宫、仙子下瑶台”。宣和三年(1121),李纲的《梅花赋》喻梅花是“吸风饮露,绰约婵娟,肌肤冰雪;秀色可怜”。典出唐代孟郊《婵娟篇》:“月婵娟,真可怜”。江梅妃的《楼东赋》也有句:“度花朝与月夕”。而宋时吴自牧的《梦粱录·四》记载:中秋节,“此夜月色倍明于常时,又谓之月夕”。
南宋时文人所咏,“月下观梅”的出现频率很高。王从叔《浣溪沙·梅》有句:“水月精神玉雪胎,乾坤清气化生来”。惠端方的《梅花》诗有句:“破镜忽上天,寒影浸瑶阕”。姚宋佐的《梅月吟》有句:“梅花得月太清生,月到梅花越样明”。方夔的《梅花五绝》其三有句:“罗浮仙子月下归”。杜耒(?—1225)的《寒夜》诗,也有句:“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不但要“月下观梅”,还要“月下种梅”。孝宗(1163—1189)时,刘翰《种梅》诗就有句:“惆怅后庭风味薄,自锄明月种梅花”。
唐玄宗中秋漫游月宫,有多种记载。《龙城录》说①:开元六年(718),唐玄宗与申天师、道士鸿都客夜游月宫②。《漱石闲谈》说:唐玄宗与道士罗公远同游月宫③。《集异记》说:唐玄宗与道士叶法善同游月宫。随之,衍为密誓、私誓。北宋时,乐史《杨太真外传》载:天宝十年(751)七月牵牛织女相见之夕,玄宗与贵妃在骊山宫仰天感之,密誓“愿世世为夫妇”。元代陈樵《中秋月》诗有句:“瑶台月里可避胡,三郎错路归鱼凫。
《霓裳》月里亲偷得,又怪李謩偷屡笛”。浙江山阴(今绍兴)人徐渭(1521—1593)《月宫仙子图三首》之二有句:“试问当年明月里,果然亲得见明皇?”明代《惊鸿记》第二出说:“寒稍清气”时梅开花,夜清月明,唐明皇与梅妃在皇宫梅亭私誓,并赏花赏赋。清初,《隋唐演义》100回衍述:唐明皇与杨贵妃于七月乞巧时在长生殿夜半密誓,杨贵妃死后贬入“北阴别宅”。而江梅妃原是蕊珠宫仙女,因动凡念,谪降人间两世皇宫,临难矢节、忠义可嘉,故重返旧宫为仙女。
元至治元年(1321)进士、吉水人高若凤咏诗《赠相士张月梅》,有句“含章殿是广寒宫,月似梅花梅似月”。既然如此,中秋节的月亮就是最佳的梅花了。明弘治《兴化府志》载:“八月中秋节,佐秋(人家出嫁女子于中秋夜必具饮食馈遗父母,俗呼‘佐秋’)”。乾隆《莆田县志》载:“中秋,士人家置酒酣燕,玩月为乐,每至夜分乃止”。花好月圆,中秋节俗称“团圆节”。村人想象江梅妃回娘家送秋,祭月、赏月;这种寓意比杨贵妃的七夕密誓好得多。如清道光后期,邑人宋际春《江妃村》六首之六咏道:“一抔长系女儿思,鬓鬌唐家样是非,夜夜江东潮自上,月明宁见佩环归(乡村倭髻曰江家妆)①。莆田儒妇陈淑英《梅妃村怀古》四首之四咏道:“一斛珍珠怨恨长,红颜和泪理残妆。归心只托长门月,好把团圆照故乡②”。陈淑英从侄翁大奎《竹素园诗钞》题词之一也有句:“巾帼须眉绝等伦,冰霜节操月精神”。此后,邑人刘尚文《江妃村》三首之一有句:“清词空写风前恨,哀诔难招月下魂”。邑人林津《江妃村》四首之二有句:“可怜明月三更夜,杜宇招魂魂不来”。邑人林及锋《梅妃村》诗有句:“千岁归骨地,魂返月明中”。邑人黄祖汉《梅妃村》诗也有句:“珍珠空买花前泪,月夜应归天上魂”。
月夜思念江梅妃,而中秋月最圆。此后,江东村人就誉为江梅妃的赏月日。
知识出处
《江梅妃》
出版者:海风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江梅妃的研究成果及资料汇编。有关梅妃的记载散见于史志、诗词歌赋、小说笔记与戏剧中,为了进行系统的研究,笔者收集整理了六年,终成此书。
阅读
相关人物
江梅妃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