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梅妃故事传到外国 一、关佛心的《莆田史话》 民国初期,莆田人关佛心著《莆田史话》。其中谈到江采蘋,说其父江仲逊是读书人,说采蘋的坟墓鹅脰坟在港东;而明《莆阳文献》仅说是民家女,乾隆《莆田县志》只说梅妃的祖坟鹅脰田在东华。可见,故事的演变在岁月中也很快。 关佛心(1872—1931),名陈谟,号勋甫,福建莆田人,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进士,官至福建省临时议会议员。 《莆田史话》还有两处值得注意;笔者予以探讨。 (一)“吾莆设县至开元时,不过七八十年,文化尚未发达,读采蘋的著作,却清新俊逸,卓然一女文学家。又采蘋在港东乡,何因而被选?这两个问题,颇不易答”。 20世纪20至30年代,鲁迅屡次提到《梅妃传》:“今每误为唐人作也①”。“做《梅妃传》的人提起叶少蕴,一定也是宋人②”。《隋唐演义》“其叙唐宫事……可谓无一字无来历矣③”。《梅妃传》“题曹邺者,妄也。唐宋史志亦未见著录……。今即次之宋人著作中④”。《梅妃传》跋“自云与叶梦得同时,则南渡前后之作矣。今本或题曹邺撰,亦明人妄增之”。《隋唐演义》“多本正史纪传,且益以唐宋杂说”,如《梅妃传》等。① 与此同时,壶社有次诗咏梅妃村的月课,也有成员质疑的:“一抔疑塚留鹅脰(关佛心)。“生小海滨女,如何贡帝宫。岂逢高力士,为唱大江东”(林及锋)。“归骨江东史阙疑”(游介园)。宋仁陶诗咏后,还有《福州西湖强小姐墓(分来字)》六首,之六有句:“痴心欲把锹锄去,香塚有时掘得来(相传梅妃归葬故乡)”。 1931年春,莆田人、中共福建早期组织的创始人之一陈国柱(1898—1969)赋诗《读梅妃〈楼东赋〉》:“读罢楼东百感并,家乡万里吊梅精。芳魂远胜芝兰馥,浩魄长留冰雪清。鹅脰埋香原有迹①,马嵬遗袜更无情。珍珠早种长门恨,宁似洲边放鸭行②”。原注:①近人鲁迅、郑振铎以梅妃系宋南渡后文人伪托传奇,但莆田有鹅脰冢,系梅妃葬衣冠埋香处。②莆田俗称妃幼时,放鸭②。陈国柱认为,鹅脰坟只是梅妃的衣冠墓,不是清乾隆《莆风清籁集》附《兰陔诗话》所说的葬骨处。陈国柱还引民间传说,认为江梅妃幼时放鸭,实际上赞同明《莆阳文献》民家女的说法。在外地人看来,莆田是以荔枝与梅妃闻名的。著名作家郁达夫(1896—1945)的《闽游日记》载于福州《华报》1936年4月15日,其中《毁家诗纪十九首》之十一有句:“荔枝初熟梅妃里,春水方生燕子楼。” (二)“德人歌德,把梅妃的诗译成德文,可知梅[妃]诗已传入欧洲的了。歌德译诗:承君相爱赠珠翠,无奈我妆台久未复临。自去君旁不相见,何曾知怎样梳妆斗艳辉”。该诗的源流,详见下目。 二、歌德等德人、英人译介梅妃 歌德(1749—1832),德国著名作家。他和席勒是德国最早发现和最为推崇中国文学的人。歌德一生中有两个时期认真研究过中国的文学艺术、历史和哲学,并向汉学家克拉普罗特学习汉文。仅据魏玛公爵图书馆统计,在1813—1819年间,歌德向该馆借阅的有关中国方面的书达40多种,而在他的文学著作里,触及中国的也有四五十处。1818年,他在汉学家普洛特洛特的指导下,开始学习中国书法,后在魏玛王宫中当场表演,被誉为魏玛的孔子、魏玛的中国人①。 1824年,英国人托姆斯(汤姆斯)根据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出版的《百美图新咏》,选译30首作为《花笺记》一书的附录。《百美新咏图传》较流行的版本有清·颜希源编的4卷本,这是本关于中国女子的绘图诗文集。托姆斯采取直译,大体符合原文。歌德从《花笺记》附录中选译4首:薛瑶英、梅妃、冯小怜、开元宫人。他基本上只撷取诗人的某些母题,借题发挥,塑造了梅妃的怨情、薛的轻柔风姿、冯对旧主的依恋等。为了便于读者的理解,他为各诗写了引言;严格意义上,这是些改编诗。 歌德这4首德“译”汉诗随同《艺术与古代》一文同时发表。歌德在介绍自己诗歌的引言中写道:“下面从一本传记的书《百美新咏》摘录出来的笔记和诗,使我们相信,虽然在这个奇怪特别的国家有种种的限制,一般人仍然不断地生活、爱恋、吟咏”。本小节歌德的“中国诗”及它们的汉语原文均引自SiegfriedBehrsing,Goethes“Chinesisches”,in:WissenschaftlicheZeitschriftderHumboldt-Universit?t,Jg.19(1970),S。 244—258。歌德这些诗的引言及解释同出此文。不再另注①。 第二首诗题为“梅妃”。歌德诗文曰: 梅妃,明皇情人,貌美聪慧,少年时便引人注目。自受一新宠排挤后,入迁一特别住所。当纳贡国国主向皇帝献上重礼时,皇帝念及梅妃,把全部东西转送给她。她不受,谢以下诗: 你送来珠宝给我做装饰,我已有很久不复照镜子。 自我从你的视野里远离,我不再知道打扮和装饰。 此诗译文引自钱春绮译《歌德抒情诗新选》第359页,上海译文社1989年出版。此诗的汉语原作细致入微地描写了被遗弃的妃子懒于梳妆,泪湿红绡,拒收皇帝的礼物,更表达了自己的凄楚和失望。歌德的诗舍去了许多细节描写和外形渲染,似乎更注重对象的心理活动。这首“梅妃”离原作尚不算太远。但由于去掉了细部叙写,诗中的中国特点已不复存在。如果没有那段诗前小引,很难看出这是一首中国诗。② 歌德译诗时对埃刻曼说过:“我越来越看出,诗歌是人类所共有的”③。1827年2月5日、6日,他都提到“中国女诗人”(即《百美新咏》)。译后,他写过《〈百美新咏〉中的中国材料》一文。④ 歌德在德国的后来者,掀起了19世纪末期至20世纪30年代的译介中国文学作品的热潮。1929年,汉学家卫礼贤首次用德语直接从汉语译出歌德所选的梅妃诗。1936年,陈铨教授在博士论文《论文学研究》里盛赞了歌德所译的《梅妃》诗。1942年,塞尔登在《1773—1833年的德国诗歌中的中国》一书中谈到歌德的“中国诗”。 马祖毅、任荣珍著的《汉籍外译史( 修订本) 》287—289页载: 张威廉教授则把歌德所译《梅妃》一首与汤姆斯的英译及卫礼贤、霍夫曼的德译进行比较,研究了各人翻译的技巧。汤姆斯、歌德、卫礼贤、霍夫曼的译文并列如下: P. P . T h omas (1827)T h e eyes of t h e Kwei flow er ,have been lon g un adomed ; Being for s ak en my gir dle h a s been wet w it h t ear s of r egr et . Since r esiding in ot her apa r tment s ,I have r efu sed t o dr ess , How think by a present of pear ls ,to restore peace to my mind? Goet h e (1827) Du sen dest Sch ? t ze mich zu schmǖck en ! Den Spiegel h ab ’ ich1? ngs t n ich t ange -blickt : Seit ich en t femt von deinen Blick en. WeibB ich n ich t m eh r wa s zeier t und s chm ? ck t . R. Wilh elm (1929) Die ka ssiabl ? t t er -A ugen br auen h ab e ich lange n ich t gemalt . Schmink r est e und T r ? n en feu ch t e die rot e Seide. Den gan zen T ag wasch e un d k ? mme ich mich nich t . War um sollen n um per len un d E delst eine mein e Ein samk eitt r ? st en ? A. Hoffmann(1950) MeinwieweidenbltterfeingeschwungenesgAuenbrauenpaarhabeichlangenichtgemalt. Verblabt istallmeinGlanzvorTr?nendiedieroteseidemeinesGewandesbeflecken. Vestobenalldiezeit,pflegeichwedermeinHaarnochmeinGesicht. WozunochechtePerlenmit alsTrost inmeineEinsamkeitsenden? 张威廉教授评论道:《梅妃》诗一开头,“桂叶双眉”四字就让译者感到棘手。桂叶又短又宽,怎能用来形容双眉呢? 唐周昉的《簪花仕女图卷》,把眉毛描得又短又宽。看来唐代确曾流行过这种“桂叶眉”,但欧洲没有桂。所以,汤姆斯用拼音;卫礼贤用Kassia,据查是一种荚果植物,但也可作肉桂。我觉得这种译法不免拘泥于原文,倒不如霍夫曼大胆改为“柳叶双眉”。汤姆斯把“桂叶双眉”译成“Theeyesofthekweiflower”,大概因为他觉得用桂叶形容双眉不妥,心想桂花一定很美,不妨就拿来形容两眼,却不知桂花号称“金粟”,香则有余,美则不足,用来形容眼睛,岂非笑话。我深深钦佩歌德敏锐的鉴别力,他并不跟着犯错误,而决然撇开不用,他把原诗的末句改作感叹句放在首行。他匠心独运地在第二行用上“镜子”一词,这是原诗和英译都没有的。但无论“描眉”或“梳洗”都免不了照镜子。这样就把原诗一、三两句的含意都反映出来了。他在第三行里无意中道出了“长门”这典故。长门是汉朝的冷宫,皇帝是不去光顾的。这句和英译诗相比,雅俗悬殊,卫礼贤根本没有译出,比霍夫曼用verstoBen则显得“哀而不怨”。这首诗短短四行,把原诗的意境和梅妃的心情完全表现了出来,却没有一点翻译的气 息,完全是一首德国诗。它是一首标准的意译诗。歌德在这四首译诗里,除了标题上的四人姓名外,一概摒绝汉语拼音词,这也许是他的译诗一点儿没有外国味道的一个原因吧①。 德国著名汉学家佛尔克,青年时在中国使领馆当翻译,1902年当过柏林大学汉语讲师,1923年在汉堡大学主讲中国语言文学,选译中国古诗和杂剧十种。1978年,由科隆大学汉学教授葛林整理出版《中国元代戏曲》,包括《梧桐雨》等②。该剧也谈到梅妃。 20世纪50年代,中国学者杨宪益(1914—)与夫人代乃迭合作,将《长生殿》传奇译为英文(THEPALACEOFETERNALYOUTH,外文出版社,1955年)③。 三、梅妃故事传到日本、朝鲜半岛等地 日本江户时代(1603—1868)流传的中国军谈,包括《唐玄宗军谈》20卷,村田通信等著,据《隋唐演义》编译④。正德四年(1714),中国费元龄船抵长崎报关的书目中有《唐诗品汇》一部16本两套⑤。明《兴化府志》,在享保十年(1725)初次输入日本。宽保二年(1742),日本萩原伯州公订购《全唐诗》等;亨和三年,再输入《全唐诗》⑥。约在1755年,日本大阪书林为“初读舶来小说者”编辑了一部中国俗语辞书,题曰《小说字汇》,收录中国文学作品159种,其中有《西湖二集》、《隋唐演义》等。《唐诗品汇》于宝历十一年(1761)又输日本。日本诗人田能村竹田(1777—1834),《梅花》诗赋及梅妃故事。绘有梅妃像的《百美新咏》,于弘化五年(1848)初输日本。20世纪20年代,日本学者盐谷温将《长生殿》译为日文,收入《国译汉文大成·文学部》第17卷①。以上书籍,均记述江梅妃的事迹。 李锐清编著《日本见藏中国丛书目初编》,子类《小说》第426页载:《顾氏文房小说》,明顾元庆辑,嘉靖元年(1522)顾氏家塾本,存日本内阁文库。嘉靖间顾氏夷白斋刊本,存静嘉堂文库、国会图书馆。该书收有《梅妃传》。第429页载:《香艳丛书》,清虫天子辑,清宣统间国学扶轮社排印本,存日本无穷会文库、大阪府立图书馆。该书录有关于梅妃的诗文。 韩国闵宽东著《中国古典小说在韩国之传播》,第253页、272页载:朝鲜光海君时许筠(1569—1618)的《惺所覆瓿稿》卷十三记述,《隋唐演义》约于1600年传入朝鲜。朝鲜英祖三十八年(1762)完山李氏所作的《中国历史绘模本》序文中,也列80余种中国小说书名,其中有《隋唐演义》、《盛唐演义》等(6—7页)。现存韩国的汉文《隋唐演义》有12种版本,其中:明罗贯中撰、清褚人获订的四雪草堂20卷本有道光庚戌(1850)版、光绪三十三年(1907)上海书局版、清末中国铅活字版、清末中国木版本(1种10卷9册、1种20册);绘图本(罗撰褚订)的8卷8册,有清末的简青斋书局版本、进步书局版本;罗撰的有清末中国石印版(8卷8册)、清末大成书局石印版(8卷8册)、光绪丁未(1907)上海普新瑞记书局石印版残本2册;罗撰、明氏郭大复订的10卷8册,有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中国石印版;罗撰明林翰的12卷12册,有清末玉兰堂中国木版本(99—101页)。《隋唐演义》,此后有韩文写本,还有翻译版,如奎章阁的10卷10册本,汇东书局1918年的13回本(405页、411页、425页)。高宗二十一年(1884),朝鲜翻译士李钟泰受命组织数十名文人翻译中国小说近百种。除活字印刷本外,还有一批手抄本流传,如《隋唐演义》。20世纪10—20年代,朝鲜再版《隋唐演义》等①。与此同时,传入朝鲜现存韩国而记有江梅妃事迹的还有:清代许奉恩著的《里乘》,光绪五年(1879)中国抱芳阁木版本;明代高棅编的《唐诗品汇》②。 朝鲜半岛的梅妃诗咏别具特色,柳潚(1564—1636),字渊叔,号醉吃,兴阳(今朝鲜)人,1597年进士,诗人,官至司谏院大司谏、兵曹参判副提学等。其《醉吃集》卷四载《喜春雪》。有句“模糊松叟须眉皓,润色梅妃态度妍”。南龙翼,字云卿,号壶谷,宜宁(今韩国)人,明末任出使中国副使。其《壶谷集》卷八载《问梅花》,有句:“恰似梅妃初见黜,太真兄弟共争娟”;还载《和赤谷〈惜花》十绝之八〈玉梅花〉》,有句:“梅妃不感君王惠,掷散庭前一斛珠”。金万重(1637—1692),字重叔,号西浦,原籍朝鲜光山,1665年文科状元,历任正言、修撰、弘文馆大提学、知经筵事等,卒谥文孝。著名作家,其《西浦先生集》卷二载《读班婕妤、梅妃故事,感而赋之》,序曰:甲寅(1674)春,余以侍从被罪,谪居金城,复作此诗,故第四云……。有句:“桂叶双蛾红绡衣,梅花疏影共依依。当时一顾且不得,身后丹青谩光辉。” 1851年,《元曲选》百种曲简析,分别登载在《亚洲杂志》1—12月号,其中有《梧桐雨》,使法国读者对梅妃有所了解③。 1886、1912直到1955年,《隋唐演义》在印尼衍有4种译本①。 在苏联汉学界颇有影响并有权威性的《元曲》俄译本,1966年由艺术出版社出版,是列宁格勒大学汉学家B·彼得罗夫编选并作序,孟列夫校注。其中收入《梧桐雨》。1976年,《世界文学大系》的《东方古典戏剧:印度、中国、日本》分册出版,收有马里诺夫斯卡娅翻译的《长生殿》,她是研究《长生殿》的汉学家②;两剧都谈到了梅妃。 第二节 江东村的发展 一、壶社诗人题咏《梅妃村》 二十世纪二十、三十年代,莆田的壶社诗人多次咏及梅妃。游介园编的《壶社诗草》贞部28卷全载《梅妃村》诗,这是1921年同题诗咏的月课,考察这些诗作,笔者有以下发现: (一)祠堂香火。嘉庆时,江宗高除了参与捐修浦口宫外,还创建荣庆祠;江梅妃与江国舅陪祀浦口宫并入祀荣庆祠。从道光江东《江氏族谱》中得知:34代江宗高(1762—1817),创建江东江氏荣庆祠;35代烨老(1784—?)、栋老(1793—?)、显老续建祠宇,奉祀祖先。直到民国前期,江梅妃的“心地死生都雪白,祠堂香火自晨昏”(萧浚颐《梅妃村》)。 (二)梅妃故事的普及。“为博北堂餐饭健,灯前儿女话梅妃”(林翰《秋日杂兴并留别里中诸友》之四)。“斛珠遗曲在,歌咏遍村中”(陈敬汤《梅妃村》)。“野老不知金粉恨,对人犹自说开元”(温筱珊《梅妃村》)。“芳草离披鹅脰上,踏青人自说梅妃”(游介园《梅妃村》四首之四)。 (三)怀古鉴今。“莫道门楣光彩在,几人曾读二南来”(关佛心《梅妃村》)。“至今呜咽意,流向大江奔”(方西湖《梅妃村》)。“为想长流呜咽意,楼东赋就恨难磨”(郑渠《梅妃村》)。“仙山缥渺知何处?不及东村野趣图”(陈元璋《梅妃村》)。“江东日夜潮声急,似为江妃诉不平”(张景棠《梅妃村》)。 (四)探索梅妃的诞莆。“八壶清气本乾元,酿出梅精千载魂”(陈耀枢《梅妃村》二首之二)。“红颜也有江村在,兰水才多见一斑”(游介园《梅妃村》四首之一)。“千秋绝调赋长门,幸结芳邻在近村(注:予世居清江,去梅妃村不及三里)。壶峤精华钟丽质,李家夫婿岂童昏”(宋仁陶《过梅妃村》)!宋增佑(1880—1955),字启人,号幼石、仁陶,原籍黄石清江,光绪二十五年(1899)秀才,宣统元年(1909)拔贡,先后任十中(莆中)教员、湖山小学校长、县劝学所所长、涵江电报局局长等。善诗词,工楹联,著有《仁陶日记》、《莆稗类抄》等。 二、江东村的变化 1994年中秋,《重修浦口宫志碑》说:“辛已(1941)宁海泛滥,冲毁宫壁,修葺时拓宽前殿东厢,俾与西厢相称”。宫内存有民国30年(1941)重立的“功垂千古”匾;还有“民国三十年立正气浩然张群”匾,是太平社朱姓3人重修的。张群1941年任成都行营主任兼四川省主席,由于什么缘故却题莆田浦口宫的匾额,有待考证。 浦口宫40年代的董事有:吴荣春、吴骏福、吴福珠、祁九烈、祁捷书、祁步科等。 1943年春夏之交,莆田百日未雨,旱情十分严重。境内的村民纷纷组队到宫庙祈雨。江东村浦口宫内,奉祀有江梅妃与江国舅等人,江东百姓传说江国舅尝以靴化舟,运米赈济饥民;遂 商定组织祈雨队伍,首去黄石北辰宫祈雨。江国舅神像是软身的,可坐可站。这天,年老信徒为神像脱掉唐官的袍、帽和鞋等,换上素服、腰扎麻绳、头戴布巾、足蹬草鞋,抬立于便轿上。队伍集中在浦口宫大埕上,起轿后,由孝子开道,执事锣鼓队紧接,祈雨人均穿白衫执小白旗随后,数百人沿途近十华里唱着祈雨民谣,走约一小时到了北辰宫,把江国舅神像安放在殿前,全体磕拜玄天上帝、齐唱祈雨民谣,随后集体还村。但是,仍然赤日炎炎,没有乌云。江东村百姓只得又择一天,天未亮就抬着江国舅出发,爬山越岭30多华里,走到壶公山凌云殿时已过了中午,江国舅与队伍向玉皇大帝祈雨后顶着烈日下山回宫。沿途经过的村庄,村民纷在门前设立香桌迎送江国舅。这次祈雨仍不成功。第三次祈雨,县里官员组织民众到城关的府城隍庙,江东村小学高年级学生放假参加。队伍抬着江国舅神像出村,经过林墩、龙琯、西洪、港利、岳公、阔口、梅花亭、东门兜,步行20华里来到府城隍庙与外村祈雨队伍会合,把江国舅神像摆在庙前,向陈瓒城隍爷(宋末陈文龙的从叔)磕拜祈雨。下午三时整队出城,天空出现乌云,五时冒雨行进,回村时衣衫都淋透了。此后连日大雨,田禾有救,村民们在浦口宫会戏演出,酬谢江国舅。 “最后一次祈雨成功是偶然的巧合,虽然含有迷信色彩,但这也是一次民间祈雨的趣事,一直流传至今①”。 浦口宫还存有于右任的对联:“有怀期报国,所贵在无私;明珠辞一斛,亮节足千秋”。于右任没到过莆田,他的题联,似与江春霖有关,也可能与郑仲武有关。 早在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同盟会员于右任在上海办报,鼓吹革命,宣统元年(1909)被捕入狱37天,得江春霖相救而出狱。1918年,江春霖去世。1928年,国民政府常委于右任书“杏村先生玉照”并题词,1932年,监察院长于右任又序《梅阳山人文集》。 郑仲武(1900—1956),莆田城关人,父亲在上海经商时,与于右任深交;于推荐仲武任监察院监察委员等职。1946年,莆田中山中学校长郑仲武将图书馆命名为“于右任纪念堂”。1949年1月,于右任的两个女儿从南京到中山中学读书,住在仲武家;7月,随仲武一起去台。 民国时期,莆田县共有200多只龙舟。人们不一定记得赛龙舟与东华龙、江梅妃的关系;但这种民俗却是流传了下来。莆田县只要有水网的地方,几乎都有龙舟。南洋,以东华村最多,达13只;其次瑶台,7只;再次为清江、西洪、惠洋,各6只;沙堤,5只;江东、东郊、东甲、邹曾徐、新度,各4只;海滨、东埭、定庄、遮浪、屏山,各3只。北洋,以吴江村最多,4只;其次前黄3只;梧塘镇各村,共13只。每年一般在水关外丰美、涵江四沟嘴、黄石东华面、新港下江、埭里上林的龟沟、西洙的林桥头等地竞渡。每年都有好几个村举行请船活动①。 民国后期,张琴《莆田县志》卷7“风俗志”上载:“唐天宝中,东华村有江仲逊,世为医,高力士使粤,过莆选入宫,是为梅妃。今江东江姓其后也”。 据林祖韩的《莆田县宗教志》上册349页载:民国时,浦口宫主祀玄天上帝,陪祀江梅妃、江国舅、妈祖、钱四娘、吴兴、李宏等。但江国舅实际上成了浦口宫的“主房”,通过扶乩治病济世。这是旧时求神降示的一种方法,由二人扶一丁字形的木架在沙盘上,谓神降时执木架划字,能为人决疑治病,预示吉凶。 也称扶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50年代废浦口宫。菩萨台、匾牌等拆掉,联板也破坏,六扇门等放在碾米厂,全宫改为仓库。“大跃进”后,改为大队部,主殿整理为戏台,菩萨塑像放在仓库里。 60年代初,东甲至江东堤决口,洪水成灾、庄稼受淹。省委书记叶飞与省、地、县有关领导由三江口坐登陆艇到海滨、江东两大队访贫问苦,顺访浦口宫。 1962年11月12日上午,全国人大副委员长郭沫若携夫人于立群从福州到莆田,下午参观三清殿、古谯楼,并翻看了清咸丰年间的莆仙戏抄本《江梅妃》,晚上观看莆仙戏《靖边记》。13日晨,写下《途次莆田》七律,有句:“梅妃生里传犹在”。上午,参观木兰陂。随后,去泉、厦。 1963年11月23日,中央新闻社记者郭稼来采访时拍摄浦口宫、“梅妃故里”石刻照片,分别与清江人民公社社长陈占魁、大队通讯员吴明星合影留念。接着,中央新闻社陈秀全记者又来,要拍摄江梅妃塑像的照片,支部书记郑模荣不敢答应。1964年,故宫博物院重金欲购浦口宫内的神龛护栏金漆木雕,未果。 “文化大革命”期间,浦口宫的菩萨塑像多被人分解后拿去烧火煮饭等,仅余江国舅的软身塑像。原因是:祁亚鑫锯江国舅的塑像手、脚时伤着自己的脚,他不敢再锯就保存了下来。与此同时,江氏祠堂也被拆掉。1994年,浦口宫重修碑记也称:“文革期间,宫内典祀陈设一度毁废”。 1968年,黄石公社数千群众先在江东的葫芦海入海口以西数十米开挖一条南北走向的大沟,深3米多,再在大沟的入海 (即木兰溪入海口)处依托一处天然石礁,新造一座双闸启封式陡门,作为西洪、清江各村河流的入海口,以利排洪防潮。然后在葫芦海入海口填堵造堤。经过几年的努力,共在葫芦海内造田100多亩,葫芦海上游的大半部分港道,遂成水潭①。此后,填为田地,再成为民居。此后,高位海潮偶尔涌上江东的地面。 三、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浦口宫 改革开放后,村两委三任书记或主任吴鸿棋、江金泉、江国宝、吴建华、江国开、邹宗芳、吴鸿华一直重视浦口宫,乡贤吴金发、祁文森、郑仁凤女士等193人兴起捐资,组成理事会,理事长吴金发。 1979年起开始重修浦口宫,恢复宫内陈设,例行春秋二祭。村人祁明镜画张江梅妃的像,供作主祭。祁亚鑫献出残缺的江国舅软身塑像,补齐手、脚后,油漆一新,放在仓库里,第二天要开光时发现失落。因此,开光延期。 1981年,林元伯的《梅妃和梅妃故里》一文描述:梅妃宫重建于明万历年间,经历朝修葺,至今完好如新。分前、后两殿,中间有瞻拜亭,并由精美的长廊连接。前殿之外,有一座红墙环绕的大庭院,梅妃画像置于后殿正中的祀坛上,手执团扇,背后衬托几枝梅花。这幅画是民间艺人的创作②。 此后,祁明境再塑江国舅的软身木像;江梅妃像由金山人塑成,以前呈瓜子脸,现在呈丰满的脸型。脸部未油漆,均由吴玉仁化妆成粉面菩萨③。江氏族人请著名画家许英三画了一张江国舅像,作为祖宗奉祀。江居一房,此后分为江、林(过继) 两支。 1981年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莆仙行》,其中浦口宫的镜头播映后,文人墨客纷至沓来,题词作画。同年中秋,莆田县赏月思亲晚会在江东村南塘沟举行,市、县领导与台胞泛舟联欢。10月,莆田县政府公布浦口宫为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旋而县交通局拨款修建村道(石板路)衔接福厦公路。嗣后里人陆续捐资修整,浦口宫之照墙辟为通道;宫前沟壑填为平地。 1985年,宫墙外建“白玉惊鸿”戏台1座。这时,浦口宫占地300多平方米,详见祁明规的《浦口宫简介》一文。 到1991年,郑国贤的《浦口宫》一文指出①:该宫占地面积1200平方米,建筑面积300多平方米,朝南。由照墙、大门、拜亭、正殿及东西廊房组成。 宫殿的正面并列着三个朱漆大门,中门高5米多宽2米多,门前有两只巨大的抱鼓石左右对峙;门扇上嵌着碗大的铜钉,金光灿灿,还画着手持巨斧的秦叔宝、尉迟恭二门神。正门上悬挂着一块巨匾,中间竖刻着“浦口宫”三个金字,四周雕有九条蛟龙并配以八凤的图案。 宫门对面有一片空地,建有一座白玉惊鸿戏台。即传说梅妃吹白玉笛,雷海青编惊鸿舞。 拜亭4柱方形翘角与正殿前檐连接,大门额上以斗拱层迭铺作,工艺精巧。 正殿为歇山顶带两披,最高处,两条蟠龙相对嬉戏,气势不凡;面阔五间,进深四间,100根木柱,抬梁、穿斗混合结构。 “德配昊天”匾高悬中殿正中,八根一人抱不拢的大石柱支撑起斗拱结构的顶棚。殿两旁排列着八块大石碑,即嘉庆《重修浦口宫志》与3块题捐芳名碑、光绪《重修浦口宫志》与3块题捐芳名碑。另一石碑上刻着全国人大副委员长郭沫若1962年初冬的《途次莆田》七律①。其中的“梅妃生里传犹在”,被摘为“梅妃生里”石匾。 石碑北面的两个天井中,陈放着奇花异草。 主殿高4米,主祀江梅妃,其塑像身穿绣衣、头戴珠饰;两个宫女手执日、月扇分侍两旁;神龛横幔上绣“江梅妃宝帐”,帐帘上绣龙和梅花图案。陪祀江国舅、妈祖、钱四娘、吴兴、李宏等。妈祖帐前悬一匾:“湄岛钟灵气运昌,母仪圣德铭昭彰。 累朝敕封隆恩典,千古长存崇奉香”。“文化大革命”后,由里人陈阵新书。 两廊房,亦皆祀有杂神。 浦口宫的所有柱础、垂莲、雀替、驼峰、护棚等木石件皆雕刻精细。 宫殿里的匾额多达20多块:“位育经纶”、“赞化育”等。1982年重立“瞻拜”匾(原为明代弘治时,莆田人、四川右布政使周瑛所书)。1985年,中国书协会员、福州人沈觐寿书《人民德心》匾。 1993年,浦口宫主殿正中石柱改为石雕龙柱,殿外两侧月窗改为石雕。1994年,中共莆田县委选定浦口宫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7月前宫前砖埕改为石埕,置石狮4座,全宫建筑面积500多平方米。15年间扩建,共投资50万元。乡贤吴金贤等193人倡议开光,浦口宫理事会主持,锦墩、延宁23村乡亲光临庆贺,盛典共历1个多月②。 1997年春节,梅妃故里贤达聚会浦口宫公议,扩建后殿(上帝庙)。共投资30万元,五月廿四日动工,1998年八月初四竣工。1999年中秋立碑留念。 与此同时,交通部门从涵黄公路修通至浦口宫的水泥公路。1997年7月,浦口宫被中国文物学会、中国旅游协会、中国博物馆学会、中国风景名胜区协会评为全国三百个著名旅游景区之一。梅妃故里载入《中国著名风景名胜旅游大观》大型旅游图集117页,1998年10月由中国文物学会、中国风景名胜区协会、中国旅游协会、中国博物馆学会联合编纂,中国地图出版社用中、英文两种版本出版。 1997年9月23日,福建省闽台民俗与旅游学术研讨会暨梅妃故里荣列全国著名风景名胜旅游景区庆典大会在江东村举行。梅妃故里出名后,国家领导人杨成武、叶飞与中国科学院院士林兰英、国际科教文组织人员、省领导陈光毅与陈明义等许多名人前来参观。中央电视台、福建东南电视台,香港《大公报》与《文汇报》,美国杂志《台湾同乡报》,《人民日报》海外版、《人民政协报》、《福建日报》等都作过专题介绍。 该宫一遇水患就予重修,从未遭过火灾。因此,宋以来的石、木构架遗存很多,如四爪龙圣旨石碑、抱鼓石等;还有现存吴氏祠堂的古朴石狮。 四、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浦口宫 1997—1998年重修后的浦口宫,建筑面积827平方米。 门楼两边抬梁精刻“皇图巩固、帝道遐昌”楷书,中门两旁悬着“梅花玉魄今犹在,妃子芳名何处寻”楹联。 正殿前有一对新雕盘龙石柱,以玻璃罩防护。正殿主祀江梅妃,配祀左为江国舅及洪、白二将,慈济真君吴兴;右为妈祖及千里眼、万里耳,关帝及关平、周仓。两旁各有6间厢房,门 上列有清代莆田24景图。左边附祀婆祖妈、钱四娘、陈文龙(陈公太师);右边附祀婆祖妈、太乙仙姑和柳、吴、温、马四大元帅。 宫后建有上帝庙,奉祀元天上帝,左边附祀尊主明王(社公、社妈)、镇海龙君。右边附祀镇国将军江公、吴夫人(梅妃父母)、戚继光等。 浦口宫保持清代重雕风格,保存20多根宋、明、清先贤题刻捐资芳名的梁檩。其中,还有旧建主东里伯将郑氏;恩例诏赐寿官吴兴峰,推举郡主吴少伯,诏赐寿官环浪吴如兴,环浪国学生吴庆来,恩例推举郡主吴俊荣,仪典吴谁、吴洛,礼部郎中吴圣赐;诏赐寿官叶诏岩;恩例推举郡主祁少川;御史江汉丹,江国舅清世孙江唐云、江唐浦;广州府龙门县赞政李弼;无年代的祁舜绪、吴杰士等人。 经查《中国历代官制辞典》,郡主,为宗室命妇封号。唐太子女为郡主,视从一品。宋因唐制,或以封诸王之女。元明亲王女、清亲王女和硕格格为郡主。因此,以上所列名的各位郡主,是私谥。《中国历代官制辞典》没有“仪典”条和“赞政”条。明龙门县,在今广东省惠州市西北部。清乾隆《莆田县志》卷十三·选举载:吴圣赐,字士宣,吴泮孙,府学,明天启四年(1624)乡举,高要知县。 1998年,中国书协会员余险峰书《精神万古》匾。 民国监察院院长于右任题联“明珠辞一斛,亮节足千秋”,“文化大革命”时被破坏,1999年4月由厦门大学教授余纲重新书丹。 2001年1月20日,福建省政府公布浦口宫为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为祀唐玄宗妃子江采蘋(梅妃)而建,由照壁、门楼、过亭、正殿组成。正殿歇山顶,面阔五间,进深4间,抬 梁、穿斗混合构架。神龛护栏的漆金木雕,工艺精湛。保护范围南至戏台南沿,东、西、北三面由围墙各向外延伸10米。安全保护区南北长105米、东西宽29米,面积3045平方米,建设控制范围南北长105米、东西宽39米,面积(含保护区)4095平方米。 中大门对联“浦柳临风甘向人天付出绿,江梅浴日难得枝叶不贪红”,2004年由中国楹联学会常务副会长常江教授书。 东大门对联“位显皇妃忧国难,名标史册驻民心”,是人民日报高级记者黄发兴撰、福州市文联主席陈章汉书。 西大门对联“兰水千秋崇劲节,壶山万古仰璇宫”,是中国书协会员余一石撰书。 拜亭对联“三不恪贤明莫道居高声自远,二南彰德范偏因势重玉无瑕”,2004年由中国楹联学会副会长王庆新教授撰书;“高风亮节历代后妃谁与比,懿德英才九州男女口皆碑”,是老教师吴庆玉撰、2000年由中国企业家协会会长陈兰通书;“梅花玉魄今犹在,妃子芳名何处寻”,是里人江一凡撰、中国书协理事吕文厚教授书。 内殿对联,“读采蘋诗效二南礼奇志丹心唯报国,呈楼东赋辞一斛珠贞风亮节永留芳”,是莆田市荔城区人大科教文卫体委主任江国兴撰、中国书协会员赵玉林书;“唐宫天寒一树红梅舒蓓蕾,故里地暖千村黎庶沐慈晖”,是中国楹联学会会员、莆田市楹联学会会长祁明规撰写;“浦口梅魂傲雪霜,楼东玉笛传忠烈”,是福建省人大原副主任黄文麟撰书。 后殿的匾额,《高风亮节》,仿原国家主席江泽民手书;《民族脊梁》,1998年由中国书协主席沈鹏书;《盛德威仪》,1998年由中国书协副主席李铎书;《龙盘浦口》,2001年由莆田市人大原主任姚振泉书;《精忠报国》,莆田市美协顾问朱成淦书。 共奉浦口宫的原为13社,现为15社:永兴中社、福德东社、东春上社、福德西社、永兴后社、东里家社、信兴义社、新安寿社、永兴前社、黄兴祀社、永兴西社、太平朱社、延庆俞社、曲江境、浒西新义社。原来的里社有的衍为祭祀组织,如东春上社、浒西新义社。 2001年,理事会改称董事会,由198人组成,董事长祁文森。 到浦口宫参观的有:2001年5月26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协副主席俞曙霞教授所率自治区政协考察团。2002年9月15日,中央统战部原副部长宋坤所率全国政协文史考察团。2003年7月8日,中国美协副主席李锦咎所率中国美协会员一行;11月16日,江苏省委常委、省军区司令员蒋文亩一行;11月17日,世界华人摄影聚会副会长林光霖一行100多人。2004年8月23日,台湾台南陆天宫管委会一行,并题匾《庇佑众生》。国民党原少将吴鹤云,并题匾《原出一本》;空八军原副军长蔡园、福建省文化厅原厅长许怀中等人。 江东村耕地面积2160亩,全村人口5788人,另有在外工作人员2735人。该村在宗教信仰方面三教融合、多神崇拜,衍称为连江里垕江境,全境共有43个祭拜场所,名称各异。西什片15个,其中浦口宫与梅妃纪念馆最大;还有飞云庙,德清堂,积心阁,宝林坛,昆峰宫,万象祠,明夏堂,龙云殿,太平祠,聚心堂,书院,观音楼,财神洞,长光堂。东什片5个,有书兰社、东春上社、三一洞、筵进殿、浮天堂。祁境片6个,有西成寺、成庆庙、东上祠、紫云台、善德庵、飞燕府。环浪片11个,有葫芦岩、中天堂、玉枢翼林、太清宫、祠子、兴福洞、中天祠、合义洞、聚心阁、潮音寺、郑祠。江西片6个,有浒西新义社、青云庙、兴仙寺、升善堂、灵云洞、梅亭。在村总人口平均 每134人一个祭拜场所,比例很高,各种信仰的传说很多。在这样的环境中,江梅妃的传说增衍也就不足为奇了。 江东村以浦口宫为主,形成了一个旅游景区。该村位于木兰溪下游入海处,面对壶公山,是典型的“江南鱼乡之米”。西据涵(江)黄(石)公路要冲,北接324国道福厦路段,东控福厦高速公路莆田段,南联湄洲湾要道。景点分布,西邻“南塘秋月”,北依“宁海初日”,东据兴化海湾与镇海塔,南面“谷城梅雪”。 “宁海初日”与“谷城梅雪”是旧莆田县二十四景的两个景点,其中宁海桥旁有“梅妃故里”崖刻与梅妃立像。南塘秋月是新建的景点,其中有梅亭。镇海塔,即黄石镇遮浪村镇海堤的镇海塔,唐以来历代修建的南洋镇海堤,2001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25日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抬头石对面有宁海桥,明弘治《八闽通志》卷十九载宁海桥:元元统二年(1334)龟洋寺僧越浦始梁石为桥,长一百□十丈。桥南北各有桥亭,复建吉祥寺,备憩宿。未几,洪水冲去其梁者十七。明建文二年(1400),同知徐源命僧湘江等人募缘重建桥与寺,历十余年始成,检讨三山(今福州)人王偁、邑人林环皆有记载。“莆诸桥功力之巨,此为第一”。1961年省政府公布为首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如今,古桥之上复建水泥公路桥,长225.7米、宽5.8米,是连接莆田南、北平原的交通大动脉。 江东村旁的木兰溪入海处宁海桥的右侧,有块陈肇英隶书的“梅妃故里”石刻,俗称抬头石。旁塑有立体的包括底座2米多共高8米的梅妃塑像。这是吴玉仁努力三年,筹资三万元的成果。1998年农历闰五月十五日揭幕,莆田文化界许多人光临, 市委宣传部副部长许培元同志题词“壶兰梅魂①”。吴玉仁刻下许多赞助者人名以示纪念却忘把自己的名字刻上②。吴玉仁自莆仙戏一团退休后发挥余热,抢救莆仙戏文化遗产脸谱、道具等,莆田市电视台社教部拍摄为电视纪录片《戏缘》,获得中国广播电视学会举办的首届全国电视纪录片“中华荟萃”二等奖,这是莆田市电视台首次在全国电视专题片最高评奖活动中获奖。此后,该片通过中国黄河台输往美国、西欧等地播出。2001年10月的第5届中国摄影艺术节期间,吴玉仁戏剧化妆艺术展览在鼓楼举行,其中有少女江采蘋的塑像;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吕厚民与中央电视台“话说长江”栏目主持人陈铎等人前往参观。 村中的南塘,建有梅亭(梅妃亭),由外大门、仪门、二层亭和三层亭等构成,美丽、大方。这是1997年十月初一至2003年修建的,首创者郑方仁风、吴祁凤英,共耗资百万。由15人组成的管理委员会管理。梅亭,有仿制全国政协副主席赵朴初的匾额《英烈千秋》。1998年,中国作协会员、福建省作协名誉主席郭风题匾《垂芳千古》;中国书协会员、福建省宗教局局长余险峰题匾《千秋梅魂》;福建省书协会员、莆田市书协顾问林井心题匾《海滨邹鲁》;等等。 该村,还流传有犀牛浦等故事。江东村的海浦有五、六块巨石,每块有一间房大,传说为犀牛的化身,会浮起来救落水之人。紧联犀牛浦的海底,退潮之后有两块巨石,犹如两只大船,传说是江梅妃与江国舅的化身,也能在海面上浮动救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