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市图书馆
莆田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莆田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五章 由莆田人到东华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江梅妃》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20000536
颗粒名称:
第五章 由莆田人到东华人
分类号:
K291.57
页数:
18
页码:
79-96
摘要:
本章概括了《妆楼记》“梅妃”条考证、《莆阳比事》的版本、江梅妃生于东华村、东华村的大潭石和鹅脰石等。
关键词:
江梅妃
史志
地方史
内容
第一节《妆楼记》“梅妃”条考证
唐本《梅妃传》,程毅中编的《古体小说钞》宋元卷《梅妃传》题注认为有。程杰的《江梅妃研究》序言认为:由《妆楼记》“梅妃”条可知,“梅妃之事至迟在晚唐己见于著述。这与今本《梅妃传》跋文所记大中二年写本,正为同时”。《妆楼记》的编者,程杰考证为由唐入蜀的张泌,《花间集》称其“舍人”,当为前蜀开国时所任。《妆楼记》辑抄70多条,所收事类时间可稽止于中唐。由于更早的《云仙散录》一书也掇录其中的4条,而《云仙散录》序于后唐天成元年(926),可知《妆楼记》成书于此前。以下笔者探析的是:《妆楼记》梅妃条应是唐明皇时的史事。
一、《妆楼记》与《开元天宝遗事》的节戏条目
五代时,王仁裕撰的《开元天宝遗事》载有宫内嫔妃节令嬉戏条目。诸如春时的《戏掷金钱》条、《随蝶所幸》条,寒食节的《半仙之戏》条,端午节的《射团》条,七月七日的《蛛丝卜巧》条、《乞巧楼》条,秋时的《金笼蟋蟀》条等。唯缺除夕
条。王仁裕自序说:“仁裕破蜀之年入见于明天子,假途秦地,振辔镐都,有唐之遗风、明皇之故迹,尽举目可观也。因得询求事实,采摭民言,开元天宝之中影响如数百余件,去凡削鄙,集异编奇,总成一卷,凡159条,皆前书之所不载也,目之曰《开元天宝遗事》”。除夕所缺的一条,应是《妆楼记》已载的梅妃条。《妆楼记》所收事类可稽者止于中唐,著于晚唐;正是成书于五代《开元天宝遗事》之前。笔者推测:由于除夕的“梅妃”条已为前书的《妆楼记》所载,所以,《开元天宝遗事》未重收《妆楼记》的“梅妃”条。即“凡159条,皆前书之所不载也”。
二、宫内节戏是史实
从两书中所记宫内嫔妃节令嬉戏条目来看,实是同一意趣,有的还衍为民间习俗,可以认定是史实,并非无稽之谈。
《开元天宝遗事》中的《戏掷金钱》条载:“内庭嫔妃,每至春时,各于禁中结伴三人至五人掷金钱为戏,盖孤闷无所遣也”。
《随蝶所幸》条载:“开元末,明皇每至春时,旦暮宴于宫中,使妃嫔辈争插美花。帝亲捉粉蝶放之,随蝶所止幸之。后因杨妃专宠,遂不复此戏也”。《半仙之戏》条载:“天宝宫中至寒食节,竞竖秋千,令宫嫔辈戏笑以为宴乐,帝呼为半仙之戏,都中士民因而呼之”。《射团》条载:“宫中每到端午节,造粉团角黍,贮于金盘中。以小角造弓子,纤妙可爱,架箭射盘中粉团,中者得食。盖粉团滑腻而难射也。都中盛于此戏”。《蛛丝卜巧》条载:“帝与贵妃每至七月七日夜,在华清宫邀宴。时宫女辈陈瓜花酒馔列于庭中,求恩于牵牛、织女星也。又各捉蜘蛛于小合中,至晓开视蛛网稀密,以为得巧之候。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民间亦效之”。《乞巧楼》条载:“宫中以锦结成楼殿,高百尺,上可以胜数十人,陈以瓜果、酒炙,设坐具,以祀牛、女二星。嫔妃各以九孔针、五色线向月穿之,过者为得巧之候。动清商之
曲,宴乐达旦。士民之家皆效之”。《金笼蟋蟀》条载:“每至秋时,宫中妃妾辈皆以小金笼捉蟋蟀,闭于笼中,置之枕函畔,夜听其声。庶民之家亦皆效之”。接下,我们看《妆楼记》中“梅妃”条,就相互吻合了。
《妆楼记》载:“除夕,梅妃与宫人戏镕黄金散,泻入水中,视巧拙,以卜来年否泰,梅妃一泻得金凤一只,首、尾、足、翅,无不悉备”。而《开元天宝遗事》的《锦雁》条载:“奉御汤中布以文瑶密石,中央有玉莲,汤泉涌以成池。又缝锦绣为凫雁于水中,帝与贵妃施钑镂小舟戏玩于其间。宫中退水出于金沟,其中珠缨宝络流出街渠,贫民有所得焉”。结合这两条记载,笔者认为,嫔妃的嬉戏很频繁,因此宫中金沟一放水就流出珠缨宝络;而且,宫中的嬉戏习惯相沿已久,后人就不能怪罪于梅妃的娇奢了。
笔者推测,《妆楼记》“梅妃”条摘自唐本《梅妃传》。此后,宋本《梅妃传》删掉了这条资料。
第二节 《莆阳比事》的版本
载入地方史志的梅妃资料,始自南宋莆田人李俊甫的《莆阳比事》,该书的《歧公归朝、梅妃入侍》条摘录的梅妃资料,比《说郛》明钞本所收的《梅妃传》早了100多年时间;这是摘自《梅妃传》的最早简本,详见小说笔记篇的考辨。
《莆阳比事》由隆兴元年(1163)进士、仙游县人陈谠于嘉定年间作序。陈谠,嘉定元年(1208)致仕,累官封清源郡侯,九年卒,82岁。序说:李俊甫贡士“积十余年心目之勤,厘为七卷。……书成,适国子博士、三山林公(景良)来牧吾郡,李君以其书献。一见叹赏,命书史就抄,给以笔札,不阅月而毕。亲翰抵仆诿以序。”谠遂序之。
宋嘉定七年(1214)四月,福清县人林景良写跋。跋曰:“仆至郡之三月,李君幼杰来访,出其书一篇,阅之,《莆阳比事纲目》也……命工就录全帙,延访儒生往复订正,凡踰年而书始成,乃锓木以传后。”据《后村先生大全集》一六六《直秘阁林公行状》与乾隆《福清县志》人物志《风概》载:林景良,淳熙十一年(1184)进士,嘉定间国子博士,知兴化军,寻改知泉州、改知袁州(俱引疾不拜)。著有《通鉴纪纂》20卷。林景良知兴化的时间很短,弘治《八闽通志》因此未载。
我们现在看到的《莆阳比事》是“宛委别藏”本。书中记有正魁:端平二年(1235)吴叔告、咸淳四年(1268)陈文龙,特魁:端平二年王声叔、淳祐七年(1247)彭夷甫、开庆(1259)林济孙。乾隆时宋版已无。《四库未收书目提要》说:《莆阳比事》一书成于宋嘉定(1208—1224)间,“此则从明人林兆珂宋本翻刻影抄。”民国时,莆田人康爵撰文《现存莆人著作书目提要》:“疑林兆珂重刻时填入(端平二年以后的正魁、特魁)也”。①笔者看到宛委别藏影钞明复宋本《莆阳比事》,由故宫博物院委托商务印书馆影印。书首载有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七月林兆珂《刻莆阳比事录叙》:“顾幼杰去今余400年,理度后既不及编,而且代更胜,国朝历革除所接光尘而并辉烈者奇杰累累,莫可覼缕。不佞沐浴所闻,方欲纂辑,而苦未逮。伏思幼杰之集岌岌危得之煨烬中,拟为杀青付诸郡乘。乃清江周尔修君慧心闳览、仰止先进,业校雠而授剞劂。不佞喜其于私心有合,而于风世有资也。爰为之序”。
由序、跋、录叙可知:林景良看到《莆阳比事纲目》后,命工就录全帙,而陈谠写序;此后延访儒生往复订正,李俊甫踰年而写成书,嘉定七年(1214)作跋后才刻版林景良就离任了。
据程章灿的《刘克庄年谱》载,开禧元年(1205),克庄在临安补国子监生。嘉定元年(1208)林景良知兴化军,欣赏克庄的才学与人品,决定将独生女林节嫁给克庄。翌年,克庄以门荫补将仕郎,娶林节。三年,克庄初仕靖安主簿,携妻赴任。六年七月,克庄因父、权吏部侍郎弥正卒,遂从临安扶柩归里。八年,克庄为怀安尉,九年改真州录事参军,十年入江淮制置使幕。十二年监南岳祠,归里修葺故居。十四年冬,克庄经福清岳父林景良家出闽,入广西经略安抚使幕。十五年冬辞归。十六年八月后启程去临安,十七年春改秩宣教郎。宝庆元年(1225),克庄任建阳县令。三年,梅花诗案发。绍定元年(1228)七月,妻林节逝,年仅39岁;秋,克庄解任归里,途经福清时岳父林景良相送。次年九月,景良因痛失爱女而卒,年71。克庄与景良的关系很好,《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七七《〈通鉴记纂〉序》载:克庄成婚后,岁一诣林公(景良)。至必留,久者或数月,无一饭不相陪。景良卒时,克庄为岳父写行状、墓志铭、挽诗。
可知:《莆阳比事》的出书时间拖了一段时间。否则的话,莆田文化名人刘克庄是会看到该书的;而嘉定六年(1213)至淳祐九年(1249)刘克庄因守制或被贬乡居18年的诗词中均未谈到梅妃。其二,如果《莆阳比事》在绍定二年(1229)以前出版,作跋的景良也会首先看到,而告诉关系甚好的女婿刘克庄。但也没有这方面的记载。直到淳祐十年(1250),刘克庄笔下才出现与唐玄宗联在一起的梅姬。即这时,他才看到《莆阳比事》或《梅妃传》。
至于宋端平二年(1235)以后的正魁、特魁,应是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林兆珂与周尔修重刻时填入的。但“梅妃入侍”条仍保留宋时的原始形态。经校对,宛委本仅比康爵本多一字:
玻[璃]杯。
第三节 江梅妃生于东华村?
一、《兴化府志》中的东华女
明弘治二年(1489),莆田人黄仲昭纂《八闽通志》,在《拾遗》条沿袭《莆阳比事》的说法:江梅妃是莆田人。到十六年,莆田人黄仲昭、周瑛纂《兴化府志》,卷四十七《拾遗》所载,才改说“妃姓江氏,东华人也”。内容也丰富了。如“恐怜我则动肥婢情,岂非弃耶?”应源自《梅妃传》;“视其所伤,肋下有两痕”,但《梅妃传》为“刀痕”。而卷十三《浮萍》值得注意:
一是记述浮萍的药用。引《本草》、唐代高供奉《本草采萍时日歌》等,简述其一般药用(恶疮、发背)及特殊药用:四月十五所采(治热病);五月所采(去蚊);七月半所采(出汗)。还说:“江东人呼曰藻”,可知东华与江东间,是江东的浮萍多,因此莆田人就将全国所言的江东直称为莆田的江东。《尔雅·释草》晋代郭璞注“江东谓浮萍为藻”,江东指长江以南的江苏南部、浙江北部地区。1939年,莆田人朱维干《莆仙语言中之古代音韵及成语》一文,也谈及莆人呼“萍”曰“藻”,朱维干注曰:“水上浮萍也,江东人谓之‘藻’”。
二是白蘋的供祭。也引《本草》,体性与浮萍不同。可糁蒸为茹,相传楚昭王渡江得萍实,大如斗,食之甜如蜜者,即萍蓬草。后就采蘋以供祭祀。笔者查知,元诗屡有咏及。如张字,字彦升,号石泉。《採莲分得底字》诗有句:“吴侬变风有如此,谁念采蘋供祭礼”。至正间江浙行省参知政事方行,字明敏,黄岩人,《江南词》有句:“采蘋多少江南女,摇荡春光不自由”。元泰定四年(1327)进士、会稽人杨维祯有《小临海曲》十首,其三曰:“仙橘大如斗,浮之过洞庭。江妃浑未识,唤作楚王萍”。
宋嘉定《莆阳比事》只说江梅妃是莆田人,270多年后的明弘治《兴化府志》才说江梅妃是莆田东华人。这跟东华有江姓有关(详见后文)。1997年,郑景樵《莆田姓氏渊源及其入莆的简述》记载:莆田江姓,一支在黄石。另一支是明嘉靖间,由漳浦避倭乱迁居侍贤里洪里(后迁梅阳)的江国全。江春霖属于后一支脉,民国初,林下的监察御史、梅阳人江春霖《与宗人湘岚论谱系书》说:“若来示迁莆之仕宋公,约以年数世代计之,、当在唐中叶以后,此尚不敢遽认也”。安史之乱(756—763)以后进入中唐时期,则唐玄宗在位(712—756)时,江仕宋一脉还未迁莆。江春霖与东华的余琢卿是姻亲,《江春霖集》载有这些书信。
二、诗人吟咏江妃村
费元禄,字无学,又字学卿,江西铅山人,生卒未详,有《甲秀园集》,刻于万历二十五年(1575)。卷十二载《梅妃村(兴化府)》诗:
海水门前荔浦斜,江妃生长落天涯。
君王宠歇非关貌,宫巷春深尚忆家。
玉骨模糊侵碧藓,香魂零乱傍梅花,
可怜南内无人夜,太液池边怨翠华。
由此诗,可知费元禄到过莆田的东华村。卷十八还载《梅妃谢珠》诗:
坠粉残妆对镜慵,君王偏赐渥恩浓。
宫中自爱梅花树,不羡明珠出九重。
清乾隆《莆风清籁集》收有5首诗,与东华村有关。
卷三十八载林宾王《江梅妃》诗,林宾王,字穆之,友王弟,顺治中诸生,荔城人,有《秋楼集》二十二卷等。诗曰:
千里春江濯锦新,蛾眉一进六宫颦。
宁知梅畔承恩日,翻作楼东失意人。
玉笛犹怀歌舞地,珍珠莫慰寂寥身。
赋成空拟长门咏,惆怅难回玉辇尘。
卷四十载陈延彬《过江妃村》诗。陈延彬,字学卿,号非野,顺治中诸生,有《玉山堂诗集》。诗曰:
昔换明珠百斛来,于今故宅只荒苔。
寒流似咽长门怨,一片沉云黯不开。
林宾王诗是春时所写,才有“千里春江”。濯锦,即泯江的成都段,代指四川人杨玉环新进宫。陈延彬诗是冬时所咏,“寒流似咽”,看到江妃村的江妃故宅只剩荒苔。
顺治十八年(1661)进士、莆田人林尧英有《杂忆》诗(卷四十),有句:
石淙飞瀑泻林梢,腊至寒梅已放苞。
翠羽啾啾啼不断,江妃堤上结新巢。
卷四十一载游谦征《梅花》诗。游谦征,字广益,顺治中拔贡生,有《尺雪堂集》。诗咏:
谁分绿尊和红萼,踏遍前村又后村。
谢客应添临水恨,江妃合断去乡魂。
物华镜里双霜发,人代花边一酒尊。
自是岁残闲不得,群芳时节闭柴门。
林尧英、游谦征两人都是梅花时节咏诗的。前者喜曰“江妃堤上结新巢”,后者叹道“江妃合断去乡魂”。
卷四十六还载林琅玉《过江妃村》诗。林琅玉,字碧士,康熙中国学生,有《乌石樵唱集》。诗曰:
九龄解诵二南诗,不御铅华玉一枝。
吹笛斗茶恩未歇,君王却又爱离支。
离支即荔枝,借代杨贵妃。
由以上5诗可知,顺康时,东华村已因江梅妃而成文人墨客
的凭吊胜地。顺治末年(1661)的林宾王、陈延彬、林尧英、游谦征4人及康熙中的林琅玉相继距乾隆《莆风清籁集》刊时的三十七年(1772)百余年、八十年左右,而《莆风清籁集》才说江梅妃是江东村人;因此这5个莆田诗人所咏,肯定是东华村。
三、东华龙衍出龙舟村
明嘉靖初,莆田人郑岳的《莆阳文献》有《一斛珠》条,说江梅妃是东华民家女。清道光时莆田黄石的《江氏族谱》,记载江梅妃(12代)的祖先:1—3代、5—6代、8代、10—11代均有官衔;不过,10—11代均因梅妃而追封,实质上江梅妃是民家女。
隆庆五年(1571),莆田东华村人、嘉靖二十三年(1544)进士、广西按察佥事余一鹏家居时记述:七月二十日当午,双龙出自东角海中,现于东华,西至大孤之前,其一飞升,另一入于华江潭中,“若有所择而处者”。这条记述,相继载于万历《莆舆纪胜》“华江”条与明《闽书》“东华溪”条。《周易·乾卦》载:“九四,或跃在渊,无咎;九五,飞龙在天,利在大人。”兆辞都呈现吉利。民人传说为唐明皇升天成仙,江梅妃回里护乡。如1986年,江金泉、吴开泉、林如求的《梅妃别传》说:唐明皇御笔亲题“梅妃故里”四字,用朱笔划上一圈,让人贴在梅妃的老家,好让梅妃魂归故里。
《龙与中国文化》一书指出:商朝人“化合式变形”创造了龙的形象。在原龙纹头上加“角”,“取象于男性的生殖器”;移殖百物于一体为“龙”,即揉合鳄、蛇、鱼、猪、虎、象、鸟等动物的造形而成;满足奉信不同的通天神兽的氏族部落的宗教心理(66—84页)。此后,人们将极光、虹、龙卷风与雷电、古生物化石等自然现象附会为与龙有关(109—116页)。
龙为何出现在莆田东华,似乎还与明时东华是科甲闻名的显
村有关。中国民间传说鱼可化龙,《淮南子·修务训》与东汉高诱注、《汉书·司马相如传·上》李奇注都言及。详细的记述见《太平广记》卷466引《三秦记》:“龙门山在河东界。禹凿山断门,阔一里余。黄河自中流下,两岸不通车马。每暮春之际,有黄鲤鱼逆流而上,得者便化为龙。又林登云:龙门之下,每岁季春有黄鲤鱼,自海及诸川争来赴之。一岁中,登龙门者,不过七十二。初登龙门,即有云雨随之,天火自后烧其尾,乃化为龙矣。其龙门水浚箭涌,下流七里,深三里”。唐时,科举考场的正门称为“龙门”,李白的《赠崔侍卿》诗即以不得化龙之鲤鱼自比。清代黄海《续莆阳比事》卷六载:黄石东华科二十一、甲六;包括余、郭、黄、林、吴、陈、游7姓。内有两个八台:余瓒官至太仆寺卿、郭应聘官至南京兵部尚书。东华进士迭出,又是江梅妃的故里;因此龙才现身?
《庄子·天运篇》载,孔子用龙来比喻老子。《史记·秦始皇本纪》载:秦王政三十六年(前211年)秋,反秦的奉璧人诅咒“祖龙”(秦始皇)死。《史记·高祖本纪》说:汉高祖刘邦是龙种。五代时景焕所撰《牧竖闲谈》的“明皇杨妃”条喻明皇、杨妃为龙:杨妃梦与明皇游骊山,至兴元驿,方对食,后宫忽告火发,出驿回望,驿木俱为烈焰。俄有两龙,帝跨白龙,其去如飞;妃跨黑龙,其行甚缓。左右无人,惟一蓬头黑面物,貌不类人,望帝去甚远,触一危峰,沉烟霭中。开目则独在一室,黑面物曰:“某此峰神也,有一骑来授妃‘益州养蚕元后’。”倏然梦觉。翌日,渔阳叛书至,马嵬缢妃子死。帝曰:“梦今应矣。与朕游骊山,‘骊’与‘离’同;方食火发,失食之兆;火,兵气也;驿木俱焚,易与驿同,加木于旁,‘杨’字也;吾跨白龙,西游之象,彼跨黑龙,阴暗之理;独行无左右之助,一骑,马也;峰神乃山鬼也,果死于马嵬乎?当授益州养蚕元后,养蚕,
所以致絲也,益旁加絲,‘缢’字也”。该则记载引自宋代曾糙《类说》卷五十二,以白龙、黑龙分别为玄宗、杨妃的象征。
兴化军人、贤臣蔡襄知福州日,传为蛇精;①逝世后,传为阎罗王。②蛇即小龙。南宋周密《癸辛杂识》续集上“二王入闽大略”载:南宋后期景炎末,在雷州“立广王(后封卫王,俞妃所生),貌类理宗。即位之日,有黑龙见,两足一尾,改号祥兴”。续集下“慈宪生吉兆”条载:“福王妻柔懿李夫人之生也,忽大雷雨,有龙入其室,而夫人生焉”。南宋吉水县人、状元、右丞相、信国公、抗元名臣文天祥,被誉为黑龙转生。清代陈其元《庸闲斋笔记》卷三《曾文正为巨蟒转生》条载:“宋文信国公传为吉安潭中黑龙降生。信国柴市殉难后,是日,其乡风雨大作,人见黑龙复归于潭”。明隆庆以后,世传江梅妃化身的龙则择处莆田东华的华江潭中。
史载很早就有梅与龙的联系。据《四明图经》、《嘉泰会稽志》卷六《禹庙》记载:梁时修会稽禹庙,伐鄞县大梅山顶梅木为梁,张僧繇画龙于其上,夜或风雨,飞入镜湖与龙斗。世称梅梁。宋代范成大《梅谱》载:去成都二十里,有卧梅偃蹇十余丈,谓之梅龙。周密《癸辛杂识》续集下载:“宜兴县之西,地名石庭,其地十余里皆古梅、苔鲜,苍翠宛如虬龙,皆数百年物也”。晁补之(1053—1110)《洞仙歌·梅》有句:“一点龙香清远”,即以龙涎香喻梅香。绍兴二十一年(1151)进士萧德藻写《古梅二首》,之一有句“湘妃危立冻蛟脊”,又以湘妃喻梅花、以蛟龙的脊梁喻梅枝。
笔者认为,东华龙的出现是莆田人祈求贤龙安水护乡的良好愿望,而附会于江梅妃。清代陈池养《莆田水利志》载:明初至弘治六年(1493)106年间,东甲遮浪海堤决8次。嘉靖十三年(1534)起砌石堤。隆庆五年(1571),一贤龙入于华江潭中,“若有所择而处者”,“因周视所历禾树、草藻,无叶折者,莫不惊异叹诧”。而史载龙出现外地时总会损坏地方的。如南宋周密(1232—1298)《癸辛杂识》续集下“龙畏神火”条载:“乙未岁五月,宜兴近湖之地,忽有二龙交斗,俱坠于湖,其长无际,顷刻大风驾水,高丈余而至。即有火块大如十间屋者十余,自天而坠,二龙随即而升。盖天恐其为祸,驱神火逐之,使少缓。须臾,则百里之内皆为巨壑矣。余向者舟经德清之桃园,其稻田皆焦黑,凡数十亩。遂舣舟问其里人,云:昨天有大龙自天而坠下,随即为地火所烧而飞去。盖龙之所畏者火耳”。
此后龙在莆田又出现两次。万历三年(1575)七月初四,当昼有龙起自东北,黑云四绕,黑中一道白如雪,迤俪升去,是夜雨如注。三十九年六月,龙起西门外北磨,北磨皆毁,山崩水涌,大雨如注,是年大熟。两则均载于乾隆《莆田县志》“祥异”。按,东华村在莆田东北地域,万历三年龙降雨是善意的,未成灾。三十九年,龙起于城关西门外,其降雨导致丰收。
楚人观念中神仙常乘龙舟飞行。龙舟的出现早在屈原投江之前。如:屈原的《九歌·东君》有句:“驾龙辀兮乘雷”;1973年,湖南长沙子弹库楚墓出土的帛画“人物驭龙图”,龙也呈舟形;淮阴高庄战国墓出土的刻纹铜器,巫师驾兽拉龙舟形车行进。端午节的起因应是辟邪消灾,古人认为五月是“恶月”,汉代古籍有“不举五月子”的记载;五月初五更不祥,要带未满周岁的幼子到外婆家“躲午”。端午节的一系列活动,都以辟邪除崇为主旨。至于龙舟竞渡,当是祭神娱神祈获保佑的一种形式;
然而中国人素来崇敬忠臣孝子,所以附会为纪念屈原的节日①。
李联明主编的《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福建卷》17页考证:“端午节原系古越族图腾祭祀的节日,除供大量祭品外,还划龙舟竞赛以娱神”。《越绝书》则载:越王勾践于五月五日操练水师,最终灭吴。所以五月五日的龙舟竞赛与此有关。龙在南方民俗中融为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后唐天成二(927)闽王王延钧登基,端午节时鼓楫争先。宠妃陈金凤赋诗颂功。《金凤外传》载:“闽王举行龙舟竞渡时金凤作《乐游曲》,使宫女同声歌之”。
北宋熙宁(1068—1077)间福州太守程师孟咏端午节诗附注曰:“闽中龙舟制作特异,有所谓白马、青蛙者,不尽为龙也”。但淳熙九年(1182)《三山志》卷四十《土俗类二·岁时》载:政和、宣和(1111—1125)中,端午节吊屈原“竞渡以为戏”,“州南台江沿内诸河,皆龙舟鼓楫”,“共斗轻驶”。则龙舟竞渡习俗又衍为吊屈原、跟驱除蛟龙之害有关。《太平御览》卷六十六引《鄱阳记》:
怀蛟水,一名孝经潭,在县南二百步。江中流石际有潭,往往有蛟浮出,时伤人焉。每至五月五日,乡人于此江水以船竞渡,俗云为屈原攘灾。
兴化军与福州府相邻,南宋始有端午节的龙舟竞渡。但与福州的吊屈原、驱龙害不同,兴化军则视龙舟竞渡为斗力。莆田士人刘克庄年老乡居时有《贺新郎·端午》词:
深院榴花吐。画帘开、綀衣纨扇,午风清署。儿女纷纷夸结束,新样钗符艾虎。早已有、游人观渡。老大逢场慵作戏,任陌头、年少争旗鼓。溪雨急,浪花舞。
灵均标致高如许。忆生平、既纫兰佩,更怀椒糈。谁信骚魂千载后,波底垂涎角黍。又说是、蛟谗龙怒。把似而今醒到了,料当年、醉死差无苦。聊一笑,吊千古。
词人对以粽子祭奠屈原的习俗提出质疑,并对俗传裹粽以讨好水底蛟龙的提法加以驳斥。在莆田人眼里,龙是正神。因此,莆田的龙舟竞渡是“争旗鼓”、“浪花舞”,源于古越族的图腾祭祀节日;好比越王勾践的操练水师。宋代范成大《吴郡志》卷二《风俗》载:“其人并习战,号为天下精兵。俗以五月五日为斗力之戏,各料强弱相敌,事类讲武”。沿到明时,龙舟竞渡越演越烈,兴化府官员大伤脑筋。弘治《兴化府志》载:五月端午节,竞渡(各社为龙船,自初一日起,至初五日止,相与竞渡)。按,竞渡有三害:破财,起斗争词讼,不幸复舟、殒伤性命。然细民乐为之,官府终莫能禁。隆庆时由于龙的显灵,东华村成了兴化府有名的龙舟村。此后,有渔民数十户,从事内河渔业;还有溪船运输。①
第四节 东华村的大潭石和鹅脰石
明代《闽书》“东华溪”条记载:“石贯江里”。这源自万历《莆舆纪胜》“华江”条:“奇石夹辅”。清乾隆《莆田县志》又衍为:“东华,有大潭石贯其底,江采蘋生此”(卷一)。“江梅妃故宅,在东华。沟中有田如鹅脰,田中有石一片,至今相传为江梅妃祖坟”(卷二)。直到清同治时,陈池养《莆阳水利志》卷一“水道”仍引《闽书》:“东华溪,石贯溪里,唐梅妃是里人也”,并加“按:东华前大沟,南洋诸水汇流,潭深莫测”。
一、大潭石考证
古人最初是住在石洞中,保护自己并用石块狩猎、击果而谋生。史籍记载:“禹生于石”、“石破北方而生(禹的儿子)启”。于是,人类出现了灵石信仰、神石信仰。唐大历五年(770)四月十四日莆田县令郑押在县衙中堂立有“石敢当、镇百鬼、压灾殃、官吏福、百姓康、风教盛、礼乐张”石铭,这是灵石信仰的一种形式,此后传到全国各地,事载宋代李俊甫《莆阳比事》与王象之《舆地纪胜·碑目记》。乾隆《莆田县志》所载的东华大潭石、鹅脰石,是灵石信仰的又一表现形式。寓意是:东华地有灵石奠基,与别地不同,因此生皇妃、有贤龙;人民祈其保护该地免受水害,这跟莆田的水患有关。明嘉靖十三年(1534),东甲遮浪海堤砌石附土堤,但至清顺治十六年(1659)的125年间,又决、溢7次。其中顺治十六年台风,东角海堤尽坏。十八年截界,界墙自宁海东畔至塘下,界外尽是海荡。康熙八年(1669)展界斗南、东埭等9乡,同时筑内堤由大龟屿经东埭至邹曾徐一线。二十一年起复界,修复土堤。三十年溢堤。雍正十三年(1735)起,募修石堤。此后,乾隆二年(1737)报竣,十二年溢堤;十六年水涨、十七年溢堤、十九年溢堤;但与以前的水患相比,次数少了、为害轻了。①
清初,东华龙对家乡的护佑,记载在乾隆《莆田县志》卷三十四“祥异”条。乾隆十六年(1751)春旱,五月雨雹。五六两月又旱,七月已刻雨,至午刻止,东华沟水暴涨,原因是:“有龙乘黑云上升”布雨,并保佑东华的物产:龙“挟舟置坡上,指爪所及,瓦屋飞坠数十步不坏”。
陈明辉的《记“龙舟之乡”——华东村》②记述:早在清初,该村农民就建造4艘龙舟。一到农闲,年青人无事可干;所以每年从端午节开始,直到中秋节止,几乎天天都在进行划龙舟活动,锣鼓之声不绝于耳。每年还要举行几次龙舟赛会(俗称“请船”)。各乡、村被邀的龙舟多达数十艘。东华村此后衍为华东、华中、华堤3村。经查福建沿海各地方志,莆田竞赛时间最长,由明弘治时的5天延达清初的3个月。而龙溪只三四日①、厦门只10多日②。
大潭石、鹅脰石是记实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发现,莆田南洋平原的底下都是岩石。例如华中(原属东华)、后朱尾(属井后)石坑,开采出许多石料。③
二、鹅脰石相传为梅妃祖坟
鹅脰,即鹅颈。明弘治《兴化府志》卷五十三《水利》记载:兴福里有鹅脰埭涵,与东山陡门配套;连江里有鹅脰庵,位于东山斗门至宁海桥南岸海堤间。乾隆《莆田县志》卷二《海堤》载:万历十六年(1588)起,东角民众种蛏而害堤,三十年,耆民方道宣等呈告知县张联奎,张知县踏勘审知:兴福里有东山陡门及水则、慈圣门口埭木涵、万安石埠埭大木涵。邹曾徐三姓种蛏海外,非得淡水不肥,遂又开私涵而擅管陡门水则。三姓富而百姓病。张知县予以治理,举公正8名管理陡门和水则,非古涵而私开的水涵尽行堵塞④。三十一年起,知县蔡善继接着处理“追帖退佃,然旧佃种蛏如故”。“本乡吴量定等复养鸭万群,蹂踏淤泥,土虚基圯,累经居民佥告,本府赏惩而故习未改”。可知禁而不止,鹅脰埭涵、鹅脰庵地名因养鸭牧鹅而起;截界后,此风又从兴福里、连江里海堤,衍至堤内的东华,这是由东角、遮浪移民带去的。
同治间陈池养《莆阳水利志》卷五引《莆田县志·祥异》记述:康熙二十一年(1682),民复故里,东角遮浪以长堤未能兴筑,于东华大孤屿后渐筑内堤开垦。乾隆二十二年(1757)成书的《莆田县志》卷一《里图》、卷二《海堤》载:复界70多年后,东角、遮浪两乡人仍在东华、大龟屿筑内堤、垦农地,尚未返回故里。可见,他们也带去了种蛏、放养鸭鹅的习惯,并衍出了鹅脰田的地名。乾隆《莆田县志》卷二《古迹》遂载:东华“沟中有田如鹅脰。田中有石一片,至今相传为江梅妃祖坟”。1985年,陈瞻岵撰写《给江梅妃的来历做一个初步的鉴定》一文,记述:“江东村附近有一片田,像鹅头似的向河沟中伸出,上面有片石涌起,传说是江氏始祖的祖坟。子孙在清明、重阳鸡鸣报晓间去扫墓,到宁海桥边致祭;仪式特别”。
经查道光时莆田的《江氏族谱》,鹅脰田(石)是莆田江氏第17代瑫与妻吴氏的合葬坟,在明弘治以后。不过,这倒成了江梅妃的后辈坟地了。实际上江梅妃祖坟在田中,是江采蘋的蘋字字义。据《辞海》:蘋是水生植物,茎横卧在浅水的泥中,四片小叶,象“田”字,也叫“田字草”。明弘治200年后,乾隆《莆田县志》卷二《古迹》将江瑫与吴氏的合葬坟鹅脰田(石)衍为江梅妃祖坟。
民间传说江梅妃少时在家乡饲养鹅鸭。江东村边有一片田形如鹅池,其中有块鹅窝大的土堆,名叫“鹅目”,传说就是梅妃放鹅时被高力士追赶而摔倒的地方,醒来后抹去脸上的泥巴却变成美人。①这个地方,位于浦口宫南面木兰溪的下游,后人称为美人湖。20世纪50年代后,由草绳桥改建为江东大桥。80年代初,乡人吴玉仁花钱铺路,以示纪念。90年代末改建为码头。
知识出处
《江梅妃》
出版者:海风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江梅妃的研究成果及资料汇编。有关梅妃的记载散见于史志、诗词歌赋、小说笔记与戏剧中,为了进行系统的研究,笔者收集整理了六年,终成此书。
阅读
相关人物
江梅妃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