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明代剧目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江梅妃》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20000532
颗粒名称: 第二节 明代剧目
分类号: J825
页数: 5
页码: 66-70
摘要: 本节记述了江梅妃戏曲明代的剧目,其中包括了传奇《惊鸿记》、莆仙戏《江梅妃》及《张果老》等。
关键词: 戏曲 江梅妃 明代

内容

明代的梅妃剧目,有传奇《惊鸿记》、杂剧《梧桐雨》两类,各有多种。现存最早的是明初的《沉香亭》传奇,以后衍出《惊鸿记》。这类,以江梅妃为主角。3种《梧桐雨》,以江梅妃为衬托,均不及白朴的《梧桐雨》。
  一、传奇《惊鸿记》
  叶德辉指出:《惊鸿记》似为梅妃吐气之作。确实如此。梅妃是个遭妒受害者。汉王与杨国忠、杨驸马设计陷害,杨贵妃又向唐明皇再进谗言,终将梅妃打入冷宫。梅妃与明皇团圆、洗清罪名后对李的负心、杨的妒忌进谗进行了谴责。明代吴叔华的《叙》载:杨妃之美,不如江妃,“江氏以绝代之姿,遭极淫之主,而无误国之罪,守正俟死,元始以来,女伴所稀矣”。其兄吴世英愤于人只知祸天下杨妃,“而女子之姣如江氏者,不得歌词品题,……所以寄哀”。沈肇元的《叙》说:宋广平困于穷、扼于踬,而有《梅花赋》;吴世英为制科所缚,遂扼腕月余写成《惊鸿记》,以寄其牢骚不平之气。康保成在《惊鸿记》前言中指出:《惊鸿记》对帝王批判之激烈程度,在古代剧作中是罕见的,也是《梅妃传》中所没有的。《惊鸿记》在梅妃故事传承中作了关键性的改造,正如郑振铎的《插图本中国文学史》896页所说:《惊鸿记》“增梅妃争宠事,大为生动可爱”。主要有:
  一是唐明皇与梅妃的梅亭私誓在先,而与杨妃的七夕密誓在后。二是塑造出太子李瑛与梅妃在梅亭月赏相遇笑语的情节,导致以后被谗受冤的故事发展。三是梅妃、杨妃相妒的诗,以后衍出多种版本。四是唐玄宗阅《楼东赋》后,才召梅妃在翠华西阁重叙旧爱,与《梅妃传》的记载次序相反。五是安史之乱时梅妃避于庵观,太上皇还京后再接入宫,升为贵妃,其前身是西王母侍女许飞琼;而太上皇是孔升真人。康保成认为:《长生殿》“情缘总归虚幻”的命题,也许从中受到启发。这些改造,使得此后的梅妃故事越传越奇,异彩纷呈。
  《惊鸿记》第十出“两妃妒宠”。梅妃赋诗讥杨妃:“撇却巫山下紫宸,南宫一夜玉楼春。冰肌月貌那能似,锦绣江山半为君”。刺贵妃从寿邸而来、肉胜。杨妃赋诗反讥梅妃:“英艳何常减却春,梅花雪里亦清真。总教借得春风早,不与繁桃斗色新”。
  刺梅妃已过时、骨胜。衍到清初《天宝曲史》第七出“交妒”,两诗各有修改。梅妃诗为:“一枝浓艳雾中开,撇却巫山云雨来。歌罢霓裳环珮冷,清宵更上避风台”。杨妃诗为:“梅花雪里亦清真,玉骨冰肌月作邻。待得群葩争笑日,可怜零落旧时春”。稍后的《隋唐演义》第七十九回,梅妃诗则改为:“撇却巫山下楚云,南宫一夜玉楼春。冰肌月貌谁能似?锦绣江天半为君”。杨妃诗改为“美艳何曾减却春,梅花雪里亦清真。总教借得春风早,不与凡花斗色新”。
  二、莆仙戏《江梅妃》及《张果老》
  明末以来的莆仙戏曲目,有《江梅妃》。后段说:安史之乱时梅妃欲自尽,得仙人张瓜老夫妇救居仙境,后与太上皇团圆。这个情节,是《惊鸿记》与《隋唐演义》之间的中介。《惊鸿记》说,梅妃避入玄都观,后太上皇驾幸此观而相认迎回宫。而《隋唐演义》说,梅妃自尽,张果妻韦氏仙降而救醒,纸驴载梅妃至白云山小蓬瀛修真观而下降隐居,后回京与太上皇团圆。
  张果老的事迹,最早载于刘肃的《大唐新语》卷十“隐逸”条。新、旧唐书均将张果载入方伎传。则天时,张已数百岁,辞召。玄宗时先是辞召而后赴召,辞娶玉真公主而隐居于蒲吾县(后改为平山县)栖霞观。上擢为银青光禄大夫,号通玄先生,赐帛及扶侍二人等。其“噀水成驴”故事,最早载于郑处诲的《明皇杂录》;实际上取材于《后汉书·蓟子训传》。宋《高道传》说:张果是白蝙蝠精,乘白驴,迭之如纸,水噀则复。①《通俗编》引“噀水成驴”事后指出:“俗言张果老倒骑驴,各传记未云,盖倒骑驴乃潘阆事。②”
  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上册469—470页载:潘阆,字逍遥,大名人,宋太宗时赐进士第。尝因事被追捕,不得。咸平(998—1003)初,来京,为吏所收。真宗释其罪,以为滁州参军。潘有过《华山诗》,云:“帚头吟望倒骑驴,旁人大笑从他笑”,长安许道宁乃为画《潘阆倒骑驴图》。③后来八仙传说里,有张果老倒骑驴之说,④或系由此转变而出。宋陈思编元陈世隆补《两宋名贤小集》,卷三百七十一载《张果老倒骑驴图》诗。
  唐代康軿《剧谈录》卷下“政平坊安国观画”条载:唐明皇玉真公主建安国观,内精思院有天尊老君玉像,叶法善、罗公远、张果三像并图于璧,女冠多上阳退宫嫔御。咸通(860—873)中,有书生说每逢清风朗月,观内即闻步虚笙磬之音。笔者认为:这是贬居上阳东宫的江梅妃与张果的仙缘。宋《宣和画谱》也载有唐无名氏的《张果画像》(玄宗诏画形集贤院)。
  新旧唐书均未言及张果妻是韦氏。
  早在唐时,李复言的《续玄怪录》就有张老故事①,扬州六合县园叟张老是上仙长兴张古老,韦恕女乃上天玉女,只因思凡,上帝恐怕凡人点污,故令张老请张、李两媒婆说亲后取归上天。宋衍为词话(即小说)《种瓜张老》②。宋元时庐陵罗烨编《醉翁谈录·小说开辟》,衍为《种叟神记》。此后,《古今小说》33卷衍为宋元小说《张古老种瓜娶文女》③。程毅中著《宋元小说研究》,340页认为:张古老似即影射唐代的通玄先生张果,宋元时是八仙之一。《种瓜张老》是神仙小说的一个标本。吴光正著《八仙故事系统考论》,263页指出:种瓜张老的故事,明清时被附会成张果老的故事。
  莆仙戏《江梅妃》后段载于《福建戏曲传统剧目索引》第5辑,前段载于第1辑。两段同名,编者认为是全剧的后、前段。后段是明代创作的,出现了仙人张瓜老夫妻;此后又出现了清初的莆仙戏小折戏《张瓜老》。莆仙方言中,“果”、“瓜”谐音;“老”既是对八十老人的实称,也是对仙人的尊称。
  马建华著《莆仙戏与宋元南戏、明清传奇》,第六章《莆仙戏与明传奇·第三节历史剧》,载有莆仙戏《江梅妃》。陈雷等著《福建地方戏剧》,第237页载:明末以来的莆仙戏传统剧目,有《江梅妃》,抄本。均指后段,省艺研所藏有残本。
  马建华《莆仙戏与宋元南戏、明清传奇》第七章第一节《莆仙戏与清初苏州派戏曲》第三目考证而指出:莆仙戏《张瓜老》改编自李玉的《太平钱》和《太平广记》卷十六《张老》。笔者查得莆仙戏小(折)戏《张瓜老》,共4场。说张果种瓜,八十未娶,亦名张瓜老,以十万太平钱聘娶韦小姐,韦老爷想背约,但小姐认为张非凡人,遂当堂成婚。瓜老讨要白驴才能归宁,遂有朝廷赐韦老爷西番贡物白驴一只。张氏夫妇得白驴后仙去。清咸丰举人杨玉章《百艳词》载有小折戏的剧目:“钱惊十万贻《张果老》”。
  《江梅妃》前段4场,说江梅妃入宫后游园赏梅、贵妃忧煎、翠华西阁、吟诗却珠的故事。其中说西番进贡珍珠,与莆仙戏小戏《张瓜老》的西番贡物白驴相沿;而《惊鸿记》则说是土藩献来珍珠。《福建戏曲传统剧目索引》第1辑中括注江梅妃:俗谓之江东妃。说江梅妃是江东人,始自乾隆中期成书的《莆风清籁集》;这个括注,应是1958—1960年间,福建省文化局编印时加注的。清咸丰举人杨玉章《百艳词》载有前段剧目“珠自梅宫赐《江梅妃》”。1962年11月,郭沫若偕夫人于立群到莆,看到咸丰年间的抄本,遂赋《途次莆田》诗,有句“梅妃生里传犹在”,即指前段,剧本已佚。

知识出处

江梅妃

《江梅妃》

出版者:海风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江梅妃的研究成果及资料汇编。有关梅妃的记载散见于史志、诗词歌赋、小说笔记与戏剧中,为了进行系统的研究,笔者收集整理了六年,终成此书。

阅读

相关人物

江梅妃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