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梅妃传》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江梅妃》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20000522
颗粒名称: 第二章 《梅妃传》
分类号: I242.1
页数: 18
页码: 33-50
摘要: 本章概括了小说笔记《梅妃传》正文辨析、《梅妃传》“赞”“跋”辨析等。
关键词: 《梅妃传》 小说 笔记

内容

第一节 《梅妃传》正文辨析
  《梅妃传》与《莆阳比事》“梅妃入侍”条比较,增有几段文字,以下予以辨析。
  一、玄宗的后妃与兄弟诸王
  江父仲逊,“世为医”(《梅妃传》)。明弘治《兴化府志》衍说江家“世为医”。《隋唐演义》79回则说江仲逊是秀才。
  长安大内、大明、兴庆三宫,东都大内、上阳两宫,几四万人,自得妃,视如尘土。宫中亦自以为不及。(《梅妃传》)
  大内,是皇宫的总称,唐代白居易《和刘郎中学士题集贤阁》诗有句:“傍闻大内笙歌近,下视诸司屋舍低。”唐大明宫,亦谓东内,内有含元、宣政、紫宸三殿。玄宗常居东内,故地在今陕西省长安县东。兴庆宫是玄宗的旧邸,亦谓南内;太极宫称西内。长安、东都,均无独称的大内宫。唐代白居易《长恨歌》有句:“后宫佳丽三千人。”杜子美《剑器行》亦云:“先帝侍女八千人,”皆言其多。自汉至唐玄宗时,开元、天宝年间的后宫宫嫔最多,“大率至四万”。①唐玄宗多情多欲,有王皇后、杨皇后。刘华妃(追赠)、赵丽妃、钱妃、武惠妃(追赠皇后)、杨贵妃等;正史中无江梅妃。②
  “笔不可描画。”(《梅妃传》)。陈继儒(1558—1639)的《辟寒》卷一“梅妃”条衍有此句,极言梅妃之美。陈继儒是华亭(今上海)人,字仲醇,号眉公、麋公。著作甚多,乙未(1595)四月二十一日,写有《〈海录碎事〉跋》。
  “《萧兰》”赋(《梅妃传》)。萧是植物,即艾蒿。兰是兰花或兰草。北宋时,张咏有《萧兰》诗,曰:“种萧芳兰中,萧生兰亦瘁。他日秋风来,萧兰一齐败。自古贤者心,所忧在民泰。不复梦周公,中夜独慷慨。”但《辞源》没有“萧兰”这个词目。
  是时承平岁久,海内无事,上于兄弟间极友爱,日从燕闲,必妃侍側。上命破橙往赐诸王,至汉邸,潜以足蹑妃履,妃登时退阁。上命连宣,报言:“适履珠脱缀,缀竟当来”。久之,上亲往命妃。妃拽衣迓上,言胸腹疾作,不果前也,卒不至,其恃宠如此。(《梅妃传》)
  唐玄宗的兄弟诸王:汝南郡王隆悌,睿宗第六子,长安(701—704)初拜尚乘直长,早逝。睿宗追封为隋王。申王成义,改名撝,睿宗二子,开元十二年(724)十一月病逝,追赠惠庄太子。歧王范,睿宗四儿,开元十四年四月病逝,追赠惠文太子。薛王业,睿宗五儿,开元二十二年七月病逝,赠谥惠宣太子。宁王成器,改名宪,睿宗嫡长子,让太子位与隆基,开元二十九年十一月病逝,追谥曰“让皇帝”。此外,还有高宗第六子章怀太子的第二子守礼,与睿宗诸子同禁宫中十多年,后封邠王,开元二十九年逝。①唐玄宗的兄弟中,并无所谓的汉王。
  二、“二人相嫉”
  会太真杨氏入侍,宠爱日夺,上无疏意。而二人相嫉,避路而行。上方之英、皇,议者谓广狭不类,窃笑之。太真忌而智,妃性柔缓,亡以胜。后竟为杨氏迁于上阳东宫。(《梅妃传》)
  卞孝萱《唐人小说与政治》113页考证:开元二十五年(737)十二月武惠妃死,二十六年十月,玄宗在温泉宫初幸杨玉环。天宝四年(745)八月,册封玉环为贵妃。唐代正史虽无江梅妃的记载,但江梅妃也与梅花文学的发展有关。
  梅花很早就与后宫的典故联在一起了。旧本《宋书》载:“武帝女寿阳公主人日卧于含章檐下,梅花落公主额上成五出之华,拂之不去。皇后留之,自后有梅花妆,后人多效之”。五代时,莆田人徐昌图《木兰花令》词始明确使用此典。入宋后,此事渐成咏梅的常典。谢眺(464—499)《咏落梅》也将梅花与宠妃、君恩联系起来。有句:“亲劳君王指,摘以赠南威。”“日暮长零落,君恩不可追。”南威是战国晋文公时的美女,此指宠妃。
  由于梅花是冬去春来的第一花,诗人们赋其屡遭嫉妒:“梅花不肯傍春光,自向深冬著艳阳”;②“莫讶玉颜无粉态,百花中最我先开”;③“似畏群芳妒,先春发故林”;④“洗尽铅华见雪肌,要将真色斗生枝”;①“承恩不在貌,谁敢斗香来?”;②“自知孤洁群心妒,故着微红伴早春”;③“预报春消息,花中第一枝”。④
  以各种美人喻梅花,唐代文人已有作品。宋代,最初是以杨贵妃的美貌喻梅花。北宋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庆历二年(1042)进士,官至荆国公,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两任执政、倡导变法,有《王安石全集》等。其《西江月·红梅》词有句:“真妃初出华清池”;《次韵徐仲元咏梅二首》之一有句:“额黄映日明飞燕,肌粉含风冷太真;”之二有句:“肌冰绰约如姑射,肌雪参差是太真。”王安石均把杨贵妃喻为梅花。陈与义(1090—1139)《梅》诗有句:“一阵东风湿残雪,强将娇泪学梨花”。以白居易《长恨歌》中的“梨花一枝春带雨”为典,把梅花与杨贵妃的故事相连。周必大(1126—?)的《在秘书省馆中次洪迈红梅韵》诗也喻为杨贵妃,有句:“初疑太真欲起舞,霓裳拂试天然姿。”绍定(1228—1233)进士方岳的《梅花》诗也有句:“大士定中蒙素衲,太真浴起却红绡”。以杨贵妃形容梅花的素雅艳丽。
  莆田人刘克庄(1178—1260)的《汉宫春·秘书弟家赏红梅》有句:“还似得、华清汤暖,薄绡半卸冰肌”;以杨贵妃浴罢喻梅花的娇艳光鲜。此词约作于淳祐十年(1250)以前。到淳祐十年的《梅花十绝答石塘二林》三叠之五,梅花就专喻梅妃,而与恶妒的杨贵妃划开界线了:“半卸红绡出洞房,依稀侍辇幸温汤。三郎方爱霓裳舞,珍重梅姬且素妆”。
  玄宗把两妃比方为舜妃女英与娥皇,但议者认为晚年的玄宗没有舜的德行、杨贵妃不是舜妃一类的人,而窃笑之。《梅妃传·赞》曰:玄宗“晚得杨氏,变易三纲,浊乱四海,身废国辱”。跋曰:“盖明皇失邦,咎归杨氏,故词人喜传之。梅妃特嫔御擅美,显晦不同,理应尔也。……惜乎史逸其说,略加修润而曲循旧语,惧没其实也。”自南宋始,梅妃就屡被喻为舜妃,并与江妃故事逐渐融合;详见九章二节。
  三、翠华西阁事件
  后上忆妃,夜遣小黄门灭烛,密以戏马召妃至翠华西阁,叙旧爱,悲不自胜。继而上失寤,侍御惊报曰:“妃子已届阁前,当奈何?”上披衣,抱妃藏夹幂间。太真既至,问:“梅精安在?”上曰:“在东宫”。太真曰:“乞宣至,今日同浴温泉。”上曰:“此女已放屏,无并往也。”太真语益坚,上顾左右不答。太真大怒曰:“肴核狼籍,御榻下有妇人遗舄,夜来何人侍陛下寝,欢醉至于日出不视朝?陛下可出见群臣,妾止此阁以俟驾回”。上愧甚,拽衾向屏假寐曰:“今日有疾,不可临朝”。太真怒甚,径归私第。上顷觅妃所在,己为小黄门送令步归东宫。上怒斩之。遗舄并翠钿命封赐妃。(《梅妃传》)
  这一段记述,漏洞有两点:
  一是地点矛盾。在辨析《梅妃入侍》条时已略述了。翠华,即翠羽饰于旗杆顶上的旗,为皇帝仪仗。白居易《骊宫高》诗有句:“翠华不来岁月久,墙有衣兮宫有松”。唐代东、西两京的宫殿建筑,未有翠华西阁。这次召幸,一说在东都洛阳,因有句:“己为小黄门送令步归东宫”,东宫,即梅妃被贬的东都上阳宫。但据《资治通鉴》卷二百十五:“上从容谓高力士曰:朕不出长安近十年”,胡三省注:“开元二十四年上自东都还,自是不复东幸”。开元二十六年杨玉环始得宠于玄宗;此后,玄宗未再去东都。二说玄宗在西京与梅妃重叙旧爱,因有欲到骊山“同浴温泉”、应“视朝”的记述;但矛盾的是梅妃远在陕西的西京怎能步归河南的东都?
  二是情节失实。据《晋书·刘毅传》附《刘迈》,戏马是驰马取乐。夜遣小黄门灭烛,密以戏马召妃;明代《惊鸿记》则衍为梨园戏马,这都是文学描写。唐代宵禁极严,宫殿门由禁军守护,每天早晚启闭均以击鼓报时为号。若夜开禁门,需事先奏报中书门下核准。仅有破例的一次是:天宝五(746)七月某夜,玄宗准开崇仁、安兴二坊门与兴庆宫等禁门,由禁军护送被遣的杨贵妃回宫。①再则,贵妃闯阁未经准许而入玄宗寝处、于预何人侍寝等,这都是违反后宫礼制的不可能发生的事。稍违礼制,就被处置。如《旧唐书·杨贵妃传》载:天宝“五载七月,贵妃以微谴送归”。《资治通鉴》也载:五载七月,“妃以妒悍不逊,上怒,命送归”。第三,天宝四年八月,杨玉环册封为贵妃。《资治通鉴》天宝五年七月条载:“后宫莫得进矣”。“天宝五载以后,杨贵妃专宠,后宫人无复进幸矣。六宫有美色者,辄置别所,上阳是其一也”。②可知,玄宗对六宫有美色而被贵妃贬置别所者还有偶尔临幸,贵妃知道后“妒悍不逊”,才被谴归一日一夜。而天宝九年二月,杨贵妃因妒媚而语侵上,又被谴归。《唐玄宗传》369—376页考证指出:八年十月至九年正月,玄宗、贵妃与诸姨在华清宫住95天,二月一返回兴庆宫就发生谴归贵妃事。这与三姨虢国夫人的夺爱有关。中唐诗人张祜《集灵台》之二咏曰:“虢国夫人承主恩,平明上马入宫门;却嫌脂粉涴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第一次迎回杨贵妃时,玄宗宴请贵妃及三个姐姐。①而第二次迎回杨贵妃时,仅赐秦国夫人和杨国忠两家。可知,杨贵妃妒的是虢国夫人。而韩国夫人似对杨贵妃的回归后宫无功,因此未赐。第四,复底而着木的鞋为舄,梅妃不可能仅穿袜而步归东宫。
  妃谓使者曰:“上弃我之深乎?”使曰:“上非弃妃,诚恐太真恶情耳。”妃笑曰:“恐怜我动肥婢情,岂非弃也?”(《梅妃传》)
  唐玄宗《王文郁画贵妃像赞》说:贵妃“生平雅容”、“尔颜类玉”。②司马光《资治通鉴》天宝三年十二月条载:“太真肌态丰艳”。中唐诗人元稹《会真诗三十韵》写崔莺莺之美,也有句“肌润玉肌丰”。许道勋、赵克尧《唐玄宗传》366页指出:盛唐以丰硕为美,骂人鲜有诋肥之语。自宋以降,转以瘦弱为女性美,才有诋肥为丑的含意。
  四、《楼东赋》及岭表驿使
  《楼东赋》有句:“苦寂寞于蕙宫,但凝思乎兰殿”;“空长叹而掩袂,踌躇步于楼东”。兰殿即西京花萼楼,开元十八年(730)八月初五,玄宗在此大摆酒宴,百官庆其“千秋节”,玄宗赋诗《千秋节宴》,有句“兰殿千秋节,称名万岁觞”。蕙即蕙草或蕙兰,西京没有蕙宫,可知这是虚写的冷宫。季在春天,有句:“信摽落之梅花,隔长门而不见。况乃花心扬恨,柳眼弄愁,暖风习习,春鸟啾啾”。《诗经·摽有梅》描写待嫁女望见梅子落地,引起青春将逝的伤感。时在月夜,有句:“楼上黄昏兮,听凤吹而回首;碧云日暮兮,对素月而凝眸”。凤吹,即凤笛。其中,有对《一斛珠》的详细写照,如“玉鉴尘生,凤奁香殄。懒蝉鬓之巧梳,闲缕衣之轻练”。玉鉴即玉镜,凤奁即梳妆的镜匣。“温泉不到,忆拾翠之旧游;长门深闭,嗟青鸾之信修”。拾翠,拾取翠鸟羽毛为装饰品,后指妇女春游景象。长门,汉武帝时陈皇后阿娇失宠,贬置于长门宫;此处借指自己遭贬。有对美好时光的回忆:“忆昔太液清波,水光荡浮,笙歌赏宴,陪从宸旒。奏舞鸾之妙曲,乘画鹢之仙舟。君情缱绻,深叙绸缪。誓山海而长在,似日月而无休”。后两句,明代《惊鸿记》据以衍为《梅亭私誓》一出。有对杨贵妃的控诉:“奈何嫉色庸庸、妒气冲冲,夺我之爱幸,斥我乎幽宫?”有对现实思考后采取的行动:“思旧欢之莫得,想梦著乎朦胧。度花朝与月夕,羞懒对乎春风。欲相如之奏赋,奈世才之不工;属愁吟之未尽,己响动乎疏钟”。俗以农历二月十五为百花生日,号花朝节;与之对应的月夕,特指中秋夜。梅妃想仿阿娇请司马相如那样的才子写赋来邀上意,高力士却说“无人解赋”。只得自己动手,但愁吟未完、晨钟已响。
  值得注意的是:何逊(472?—519?)《咏早梅诗》已咏及长门赋典故:“兔园标物序,惊时最是梅。衔霜当路发,映雪拟寒开。枝横却月观,花绕凌风台。朝洒长门泣,夕驻临邛杯。应知早飘零,故逐上春来。”兔园即梁武帝赐建业(今南京)刺史萧伟所居的芳林苑,却月观、凌风台是苑中景观,司马相如与卓文君到蜀郡临邛县(今四川邛崃县地)置酒舍谋生。该诗表达了睹梅惊时、伤春怨逝的情绪。唐代诗人杜甫联此而咏《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后,此诗大有名气,成了后世咏梅的典故之一。
  太真闻之,谓明皇曰:“江妃庸贱,以度词宣言怨望,愿赐死”。上默然。(《梅妃传》)
  明末《西湖二集》第十一卷沿此情节。
  会岭表使归,妃问左右:“何处驿使来,非梅使耶?”对曰:“庶邦贡杨妃荔实使来”。妃悲咽泣下。(《梅妃传》)
  刘向《说苑》卷十二载:越使诸发,执一枝梅遗梁王。可知,折梅赠人是南方人很早就有的习俗。陆凯,字敬风,吴郡吴(今苏州)人,官至左丞相,陆凯自江南《赠范晔诗》曰:“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陇头人指范晔(398—445),字蔚宗,顺阳(今河南淅川东)人,南朝宋文史学家。一枝春,代称梅。自南朝宋盛弘之《荆州记》载此诗后,这个典故屡被咏梅文人所用。明代《惊鸿记》第五出衍为:各处节度使、守令官员每年均贡梅。清初《天宝曲史》第七出改为:梅妃未敢轻扰驿递梅花,而杨贵妃才进御,就扰西蜀贡荔。
  白居易作《荔枝图序》云:“荔枝生巴峡间”,采摘后“一日色变,二日香变,三日味变”,隐指贵妃所嗜荔枝不可能来自岭南。稍晚的李肇在《唐国史补》里则说:“杨贵妃生于蜀,好食荔枝。南海所生,尤胜蜀者,故每岁飞驰以进”。襄州人、天宝末进士鲍防,大历中为福建观察使,其《杂感》诗也有句:“五月荔枝初破颜,朝离象郡夕函关。燕飞不到桂阳岭,马走皆从林邑山”。象郡在今广西崇左县境;汉函谷关,在今河南省新安县东北、洛阳的西边。北宋蔡襄于嘉祐四年(1059)成书的《荔枝谱》,两说并存:荔枝,“唐天宝中,妃子尤爱嗜,涪州岁命驿致。……洛阳取于岭南,长安来于巴蜀”。涪州,即今四川涪陵县。
  南宋郑樵《通志·乐略第一·荔枝香》载:明皇幸骊山,杨贵妃生日,命小部张乐长生殿,因奏新曲,未有名,会南方进荔枝,故名《荔枝香》。张中宇著《白居易〈长恨歌〉研究》①,251—266页考证指出:《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唐记》记“长生殿”、“长生院”,隋书、五代史、宋书均未记。“长生”为佛、道常用语,唐代“长生殿”、“长生院”涉及位尊、大多相对年高或已逝的后妃、帝王或神殿,为唐时尊者逝者居所的一种通称,含有祈祥、颂祝等意义。从开元十五年(727)起,唐玄宗几乎年年临幸骊宫,一定早就建有寝殿,不可能在15年后的天宝元年(742)才建长生殿作寝宫。《明皇杂录》逸文说:“六月一日,上幸华清宫,是贵妃生日”。但唐玄宗只在冬天去华清宫避寒,没在六月去。清康熙以后伪造的许子真《容州普宁县杨妃碑记》①说杨贵妃十二月生。但荔枝盛夏才熟,冬日未熟;因此郑樵所载有误。小部即小部音声,小型乐队,约30余人,乐工均在15岁以下,置于天宝中。
  五、梅妃葬于温泉池侧
  及东归,寻妃所在,不可得。上悲谓兵火之后,流落他处,诏有得及,官二秩,钱百万,搜访不知所在。(《梅妃传》)
  清初《天宝曲史》26出略述其情节,但没赏格。《新唐书·杨贵妃传》载:玄宗“赐诸姨钱岁百万为脂粉费”。与此相比,玄宗对寻找梅妃的赏格不成比例。北宋苏轼《读〈开元天宝遗事》三首》之三曰:“瑟琶弦急衮梁州,羯鼓声高舞臂韝。破费八姨三百万,大唐天子要缠头”。可见,玄宗的出手远远不如秦国夫人柳氏。
  上又命方士飞神御气,潜经天地,亦不可得。有宦者进其画真,上言似甚,但不活耳。(《梅妃传》)
  《隋唐演义》九九、一百回衍为:玄宗东归后,把避居庵观的江梅妃接回宫。不久,梅妃仙逝。杨通幽道士受命寻知:梅妃原是天上蕊珠宫仙女,两番谪落人间,己归蕊珠宫。《天宝曲史》第26出衍为:“偶于内侍家得娘娘手画自己小像以献”。
  读之泣下,命模像刊石。(《梅妃传》)
  《唐史演义》第57回沿袭。
  后上署月昼寝,仿佛见妃隔竹间泣,含涕障袂,如花朦雾露状。妃曰:“昔陛下蒙尘,妾死乱兵之手,哀妾者埋骨池东梅株旁。”上骇然流汗而寤。登时令往太液池发视,不获。上益不乐,忽悟温泉池侧有梅十余株,岂在是乎?上自命驾,令发视,才数株,得尸,裹以锦裀,盛以酒槽,附土三尺许。上大恸,左右莫能仰视,视其所伤,肋下有刀痕。(《梅妃传》)
  《天宝曲史》第26出略述此情节。太液池,在西京西内,见《开元天宝遗事》卷下《解语花》、《望月台》两条。温泉池,在西京骊山,因温泉而建汤泉宫,开元十一年(723)改为温泉宫,天宝六年(747)扩建为华清宫。
  第二节 《梅妃传》“赞”“跋”辨析
  一、唐玄宗其人
  赞曰:明皇自为潞州别驾,以豪伟闻,驰骋犬马鄂、杜之间,与侠少游。用此起支庶,践尊位,五十余年,享天下之奉,穷极奢侈,子孙百数,其阅万方美色众矣。(《梅妃传》)
  李隆基(685—762),唐睿宗李旦第三儿,2岁封楚王。6岁时睿宗被废,赐姓武。7岁时,楚王生母窦氏惨死,外祖父贬官、外祖母及三个舅舅流于岭南;李旦诸子降为郡王,其中隆基为临淄郡王,均幽闭于深宫。圣历二年(698),辞去皇嗣的李旦被封为相王;诸子离开禁宫居住。17岁时,隆基及兄弟随祖母武则天到长安,二年后回洛阳。神龙元年(705)正月张柬之等五王政变,诛灭二张,武则天退位,中宗既位。次年,中央机构从东都迁回长安。三年七月,太子重俊政变,诛杀武氏集团,攻打内宫失败而被杀,相王与太平公主受牵连。景龙二年(708),24岁的李隆基任潞州别驾。次年回京。四年六月二日,中宗被韦皇后与安乐公主毒死。七日重茂(中宗四子)登基,即少帝。二十日,在太平公主的合谋下,隆基率兵诛杀诸韦及亲党。次日,迎相王辅少帝,隆基为平王。二十四日,少帝让位与睿宗。二十七日,立隆基为太子;随之,姚元之、宋璟升任宰相,平定八月的重福(中宗次子)叛乱,为中宗时期各种冤案平反。四个月后,武则天女儿、睿宗亲妹妹、镇国太平公主策动易置东宫,未果。
  景云二年(711)二月初一太平公主迁置蒲州(今山西永济),初二太子监国。五月,太平公主召回京师。八月,玄宗即位。先天二年(713)七月三日玄宗诛杀太平公主及党羽;七月四日,太上皇将军国政刑大事归让皇帝处分。十二月初一,改元为“开元”。
  天宝十四年(755)十一月初九,安禄山在蓟城(今北京西南)起兵叛乱,十二月十二日洛阳陷落;十五年正月初一自称雄武皇帝,国号大燕。六月十三日,玄宗由长安出逃。十四日途经马嵬驿(今陕西兴平县西北)时发生兵变,宰相杨国忠等人被杀、贵妃赐死。十五日玄宗继续蜀行,太子李亨分兵北上。七月十三日,太子在灵武(今宁夏灵武西南)称帝,为肃宗。八月十六日,玄宗退居太上皇,在位44年。宝应元年(762)病逝,享年78岁。从登基起,李隆基荣华富贵51年。
  许道勋、赵克尧著的《唐玄宗传》382页记载:唐玄宗多情多欲,后宫有王皇后、杨皇后(追赠)、刘华妃、赵丽妃、钱妃、皇甫德仪、刘才人、高婕妤、郭顺仪、柳婕妤、钟美人、虞美人、阎才人、王美人、陈美人、郑才人、武贤仪、武惠妃(追赠贞顺皇后)、杨贵妃等人。玄宗共育59个子女。
  二、政治上由“明”趋“昏”
  晚得杨氏,变易三纲,浊乱四海,身废国辱,思之不少悔。是固有以中其心,满其欲矣。江妃者,后先其间,以色为所深嫉,则其当人主者,又可知矣。议者谓或复宗,或非命,均其媚忌自取。(《梅妃传》)
  卞孝萱《唐人小说与政治》113页考证:据《唐大诏令集》卷四十《诸王·王妃入道》,《度寿王妃为女道士敕》为孙逖撰写。《旧唐书》卷一九0中《文苑中·孙逖传》和孙逖《州司马先府君墓志铭》记载:开元二十四年,拜孙逖中书舍人。二十七年四月至二十九年六月,孙逖丁父忧免职在家。因此,卞孝萱指出:二十八年十月,孙逖不可能为玄宗撰写《度寿王妃为女道士敕》。而且,重色的玄宗度杨玉环为女道士,也不可能在武惠妃死后的两年十个月。开元二十六年(738)十月,玄宗在温泉宫初幸儿媳、寿王妃杨玉环。太真度为女道士,“宫中呼为‘娘子’,礼数实同皇后”。①天宝四年(745)八月初六封为贵妃。玄宗推恩杨门:亲兄杨铦,上柱国、正三品;从兄杨锜,驸马都尉、从五品下;从祖兄杨国忠,右相;堂弟杨鉴,尚公主,湖州刺史;3个姐姐崔氏、裴氏、柳氏分封为韩国夫人、虢国夫人、秦国夫人。杨家“恩宠声焰震天下”。②玄宗专宠杨贵妃,生活奢侈、怠于政事,杨国忠专断独裁、妒贤嫉能、用人唯亲、厚敛而怒天下,“终成(天宝)其乱”。③安禄山叛乱后,两京失守,杨贵妃一族复灭、江梅妃被嫉而在洛阳死于乱兵,玄宗退居太上皇。天宝十五年(756)七月十六日,玄宗在逃蜀途中下罪己诏,称:由于自己“不明”,“致令贼臣内外为患”,“伊朕薄德,不能守厥位,贻祸海内,负兹苍生,是用罪己责躬”。在《幸蜀郡大赦文》中进一步指出:“杨国忠厚敛害时,己肆诸原野;安禄山乱常构祸,尚逋其斧钺”,表示要“荡涤烦苛,大革前弊”。他深思而后悔,追怀开元初贤相姚崇、遥祭开元中贤相张九龄,讥评开元后的奸相李林甫,追封肃宗的生母为杨皇后。
  殊不知明皇耄而忮忍,至一日杀三子,如轻断蝼蚁之命。(《梅妃传》)
  开元二年(714),玄宗立李瑛为皇太子。李瑛的生母赵丽妃亡故后,武惠妃企图改立寿王李瑁为太子,二十四年十一日诬李瑛与鄂王李瑶(生母皇甫德仪)、光王李琚(生母刘才人)结党欲谋害武惠妃及寿王并指斥玄宗。玄宗欲废3人,宰相张九龄严正反对。张丢官后,武惠妃又指使女婿杨洄诬陷3人及太子兄薛锈谋反,宰相李林甫袒护武惠妃。二十五年四月,玄宗未明真相,废3人为庶人并赐死,薛锈也赐死,太子舅家赵氏、妃家薛氏、李瑶舅家皇甫氏,坐流贬者数十人,株连甚众。这个事件,标志着玄宗政治上由“明”趋“昏”。
  奔窜而归,受制昏逆,四顾嫔嫱,斩亡俱尽,穷独苟活,天下哀之。传曰:“以其所不爱及其所爱”。盖天所以酬之也。报复之理,毫忽不差,是岂特两女子之罪哉?(《梅妃传》)
  至德二年(757),唐军相继克复长安与洛阳。太上皇从蜀还京途中,肃宗调精骑三千到凤翔,诏将太上皇禁卫600多人缴械,十二月护送入长安。次年二月初五,肃宗改元“乾元”。六月,史思明叛变,此后重占洛阳。上元元年(760)七月,李辅国矫旨迫太上皇由兴庆宫迁居西内甘露殿,予以幽禁。嫔嫱,是古代女官名。太上皇四顾旧时女官,皆无。只由万安公主与咸宜公主侍侯服膳。宝应元年(762),太上皇病逝,享年78岁。
  文学作品中,杜甫最早赞许“忠烈”救亡,至德二年(757)《北征》诗,有句“不闻夏殷衰,中自诛褒妲。周汉获再兴,宣光果明哲。桓桓陈将军,仗钺奋忠烈。微尔人尽非,于今国犹活。”赞肃宗兴活唐朝,陈玄礼将军兵变诛杀奸臣与贵妃。宣宗大中九年(855),郑处诲撰《明皇杂录》,揭露杨门的“骄奢僭侈之态”,但未把女人当作罪恶之源。以白居易的《长恨歌》为代表:“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唐代人们传说贵妃成仙上天,不是“褒、妲”一类的坏女人。五代时,《开元天宝遗事》渲染玄宗宠幸贵妃,但认为她专门享乐,跟专断朝政、犹如“冰山”的杨国忠不同;《旧唐书·杨贵妃传序》说:“玄宗以惠妃之爱,摈斥椒宫,继以太真,几丧天下”,始把“邦家丧败”归罪于贵妃。北宋思想家李觏指出:唐玄宗后期“进用女色,间以谗贼,以紊经纪”,①突出“女色”问题,反映了宋代的伦理观念。南宋本《梅妃传》把梅妃作为正面人物歌颂,而把杨贵妃当作反面人物予以鞭挞;塑造了贤妃与妒妃的性格冲突,进行忧国与祸国的对比,渗入了宋人的封建正统观念。②唐人小说于篇末发史赞式的议论,极简约,寥寥数语,而《梅妃传》之“赞曰”文字颇长,这是宋人的习惯:玄宗“身废国辱”,“是岂特两女子之罪哉?”批判了玄宗。③张乘健《〈长恨歌〉与〈梅妃传〉:历史与艺术的微妙冲突》指出:“自宋代以来,中国的才子佳人文学中的佳人基本上是梅妃型的了。盛唐文化的形象化代表是杨妃;宋明文化的理想化标本是梅妃”。④
  汉兴,尊《春秋》,诸儒持《公》、《谷》角胜负,《左传》独隐而不宣,最后乃出。盖古书历久始传者极众。(《梅妃传》)
  从此段始,为跋文。
  孔子据《鲁史》修订成《春秋》,为编年体史书,叙事多极简,以用字为褒贬。传《春秋》者有三家,《公羊》、《谷梁》释义例,《左传》详事实。汉人称作《春秋》的孔子为素王,故后人称作《左传》的左丘明为素臣。《梅妃传》跋以《左传》为喻,说古书最晚出反而是最真实的。赵文(1239—1315)的《咏梅》诗有句:“欲将素玉相推戴,老向山中作素臣”。以白玉喻梅花;又以素臣喻梅花,实指宋亡不再出仕的节士。
  今世图画美人把梅者号“梅妃”,泛言唐明皇时人,而莫详所自也。(《梅妃传》)
  前三句与《莆阳比事·梅妃入侍》略同;后一句,《莆阳比事》为“即此也”。梅妃的“莫详所自也”,也反证出:李纲《梅花赋》所描述的梅妃,是对“图画美人把梅者”的比喻;因为他所描述的梅妃,与此后《梅妃传》的内容不同。
  盖明皇失邦,咎归杨氏,故词人喜传之。梅妃特嫔御擅美,显晦不同,理应尔也。(《梅妃传》)
  《左传》“哀”元年:“今闻夫差次有台榭陂池焉;宿有妃嫱嫔御焉。”注:“妃嫱,贵者;嫔御,贱者;皆内官”。可知,嫔御是等次贱的内官。南京师大程杰教授考证认为:唐室梅妃,至迟在晚唐已见于《妆楼记》。①
  三、《梅妃传》是宋代小说的上乘之作
  此传得自万卷朱遵度家,大中二年七月所书,字亦媚好。其言时有涉俗者。惜乎史逸其说。略加修润而曲循旧语,惧没其实也。惟叶少蕴与余得之,后世之传,或在此本。又记其所从来如此。(《梅妃传》)
  《莆阳比事》仅记:“此传,叶石林得之朱遵度家,乃唐大中二年七月所著云”。
  宋本《梅妃传》这段话有三点值得注意:一是详为叶少蕴(石林)与余得之。宋代学者对唐玄宗与杨贵妃的传说进行了一些考辩,但叶石林写的《梅花赋》、《石林燕语》等著作,均无涉及梅妃。二是可知是“余”得到张泌“梅妃”、李纲“梅妃”、晁说之“梅妃”与唐本《梅妃传》等的素材后,“略加修润而曲循旧语,惧没其实也”,而改写为宋本《梅妃传》。三是“余”坦言:这些“修润”“其言时有涉俗者,惜乎史逸其说”。也就是说:正史无载,“余”是收集其他素材而改定《梅妃传》的。从跋中可知:宋本《梅妃传》的谬误,是“修润”者造成的。
  南京师大文学院程杰教授2004年函告笔者:《梅妃传》更有可能是作于北宋。因为一是斗茶之事北宋初才从福建等地兴起;二是晁说之的诗说到梅妃。可知,梅妃的故事北宋时已为人知。跋言应作于南北宋之交,或南宋初。因为提到绘画中的梅妃画,而现存资料梅妃图应是较晚的事。这个看法,此后程杰教授在本书的序言中有修改。如《江梅妃研究·序》指出:宋本《梅妃传》写定者写了跋文。
  刘大杰著《中国文学史》,21章指出:“无名氏之《梅妃传》一篇,写江采蘋(梅妃)与杨贵妃争宠见放的故事,无作者名。文中以梅、杨对称而同情梅妃的遭遇,其不满杨贵妃专权之意自很明显。跋者自云与叶梦得同时,可能跋者即为作者,那已是南渡前后的作品了。明人题为唐曹邺作,不可信”。该书1941、1949年相继初版。1957年、1962年相继修订重版。上海古籍社在1982年新一版的基础上,1997年出新二版。程毅中著《宋元小说研究》,第一章二节指出:《梅妃传》在词章上有突出的成就,在“史才”和“议论”方面更有鲜明的特色。虽故事是虚构的,却是宋代小说的上乘之作,对后世小说、戏曲的影响很大。张乘健《〈长恨歌)与〈梅妃传〉:历史与艺术的微妙冲突》一文认为:《梅妃传》隐然以《长恨歌》为敌,是正面的《梅妃传》,也是反面的“杨妃传”。杨妃是真实的历史人物,而梅妃是“无”中生有的。《梅妃传》是力求正统的宋文化对间杂异端的唐文化的反动。以上评论,可供参考。

知识出处

江梅妃

《江梅妃》

出版者:海风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江梅妃的研究成果及资料汇编。有关梅妃的记载散见于史志、诗词歌赋、小说笔记与戏剧中,为了进行系统的研究,笔者收集整理了六年,终成此书。

阅读

相关人物

江梅妃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