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市图书馆
莆田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莆田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附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莆阳进士录》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20000503
颗粒名称:
附录
页数:
42
页码:
265-306
内容
(三)林环殿试卷
殿试策问 明成祖朱棣
皇帝制曰:朕承皇考太祖圣神文武钦明启运俊德成功统天大孝高皇帝洪业,舆图之广,生齿之繁,从古莫比。故穷发之地咸为编户,雕题椎结悉化冠裳。来虽如归而治虑未浃,朕夙夜惟念,期在雍熙。然十室之邑,人人教之且有弗及,矧天下之大,兆民之众。夫存诚过化,不见其迹。欲臻其极,谅必有要,不明诸心,曷由达效?
唐虞三代之治,其来尚矣,而汉、唐、宋之治,犹可指而言之。自夔典乐教胄子而学校兴,而汉、唐、宋之学校有因革,其教化可得而闻?自大司徒以乡三物教万民,而科目举,而汉、唐、宋之科目有异同,其名实可得而议?自小司徒经土地而田制定,而汉、唐、宋之田制有屯营,其计画可得而言?自校人掌王马之政,而马政立,而汉、唐、宋之畜牧有耗息,其详悉可得而数?之数者,有宜于古而合于今,若何施而可以几治?夫政不稽古,则无以验今,事不究迹,则无以见实。子大夫博古以知今,明体以适用。陈其当否,以著于篇,毋泛毋隐,朕将亲览焉。
状元殿试卷 林环
臣对:臣闻出治有本,在乎先明诸心;为治有法,在乎远稽诸古。盖明诸心者,其本也;而稽诸古者,其迹也。圣人之治天下,未尝不以稽古为道,而亦曷尝不本诸心,以为出治之本乎?
钦惟太祖圣神文武钦明启运俊德成功统天大孝高皇帝,肇造洪基,抚校有可考者矣。若宋之时,有国子监、太学,有武学,有书、算学。天下已平,儒者往往依山林以讲授,当时于嵩阳、岳麓、雎阳、白鹿四书院为尤著。厥后,如胡安定教授苏湖,立经义、治事斋以教学者,此尤表表足称。则宋之学校,其颠末亦有可稽者焉。
夫学校教化之本,唐虞三代之时,天子、公卿躬行于上,言行政事,皆可师法,故学校之立而教化为特盛。若汉之治杂霸,唐之治杂夷,宋之治亦有未醇,躬行之实,已无其本,则学校虽立,而教化终有愧于古者,抑有由矣。
人君用人亮天之道,莫大于科目。成周之时,司徒以乡三物教万民,一曰“六德”:知、仁、圣、义、中、和:二曰“六行”:孝、友、睦、姻、任、恤;三曰“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乡大夫三岁大比,而宾兴夫贤者能者,故命乡论秀而升之司徒,曰“选士”,司徒论选士之秀,升之学,曰“俊士”。乐正顺先王诗书礼乐以造士。大乐正论造士之秀,升之司马曰“进士”。大司马论辨官材以告于王,论定而后官之,任官而后爵之,以至太宰招废置而持其柄,内史赞予夺而贰于中。司士掌郡士之版,岁登记其损益之数。此科目所由举也。若汉之时,则有孝廉、孝弟、力田、贤良、明经诸科。唐之时,则由学馆进者,曰“生徒”,由州县进者,曰“乡贡”,而又有进士、开元礼、缘举、杂录、制举、孝廉、三礼、五传、一史、三史、童子、明经、明法、明算诸科。宋之时,则有诸贤良,有宏词,有童子学,漕试、推恩诸科。此汉、唐、宋科目之名,其异同固可稽矣。然成周之时,教养有法,且选任之际,循名责实。故所进之人,无非适用之士。
若汉唐而后,则养非所用,用非所养,故进用之际,不无贤否相半。是故汉之仲舒以贤良进,倪宽以明经举,似矣。而徐淑之不逃冒年,陈汤之不奔父丧,乃与科选,果何欤?唐之制科,则有裴度、韩休,而皇甫镈亦以是进。博学宏词,则有陆贽、杜黄裳,而王涯、刘禹锡亦以是进,又何欤?宋之富弼、苏轼,以制科进,杜邝公、范文正、欧阳公由进士举,是皆可取。然以丁谓之謀佞,且居要路,则又不能无可议者焉。此其名实不称,视成周得人之盛,盖不能无歉矣。
至若足民足国之良图,莫要于定田制;备兵讲武之先事,莫要于立马政。周制,小司徒均土地而井牧其田野。步百为亩,亩百为夫。人三为屋,屋三为井。四井为邑,四邑为丘,四丘为甸,四甸为县,四县为都,故成周无不受田之家。阡陌既开,井田法废。自汉文帝募民耕塞下,始有屯田之制。赵充国击先零,分兵久驻,于是有屯田之说。至唐之时,则有营田之制。至宋之兴,或屯或营,盖兼用也。大抵汉之屯田以兵,唐之营田以民,而宋之或兵或民,盖不一焉。夫其屯田以兵,斯可以免军旅坐食之费,营田以民,斯可以足国家储备之资,此其计划之善,亦有可取者矣。
至若校人掌王马之政,此马政所由立也。汉置仆牧帅诸苑,而众庶街巷有马,则不特养于官矣。暨大将军骠骑屡出,而马大耗。唐自张万岁领群牧,马至七十万六千,王毛仲初监马二十四万,后至四十三万。自群牧失职,国马益耗。宋则牧马有监,掌牧有职。又或畜之于官,或养之于民,或市之于边。大抵市之于边者不可常,莫若畜之于官为有常也。专畜于官者为限,莫若兼养于民者为益广也。若是息耗之由,亦可概见矣。
皇上既举数者之目,详列于前,而又以数者之政,宜于今者总询于后。臣学不足以稽古,用不足以适今,曷足以上揆圣哀。愚昧之见,谓是数者,皆皇上酌古准今,已行之效,而拳拳以为问,特皇上谦让不自满足之心耳。夫方今学校,内自京畿,外达郡国,莫不有学,此盖太祖高皇帝参酌古制而用之者。今皇上遵而行之,迩者车驾临幸太学,俎豆生辉,衣冠增气,天下士子,知所向方,则教人之法,固可比隆唐虞三代,而陋汉、唐、宋于下风矣。方今进于学校者有科贡,选于乡里者有人材,是亦太祖高皇帝错综古典而行之者。今皇上嗣而守之。兹者临轩策问,茅茹汇征,衣冠云集,万邦黎献,共惟帝臣,则用人之道,亦可媲美唐虞三代,而薄汉、唐、宋于下流矣。至若田制之立,虽非尽成周之旧,马政之立,亦参用校人之政。然其屯营之必备,畜牧之必专,是亦酌古而宜于今者耳。是二者,亦太祖高皇帝已试之法,今皇上率而由之者。况于屯田则劝督之必严,于畜牧则孳息之益众,殆恐古昔盛际,亦不过是,而汉、唐、宋又乌可以同日而语哉!然臣于终篇,愿有献焉。
夫是数者,特冶之法也。其本则系之皇上之心。盖以是心而兴学校,则朱熹所谓本之躬行心得之余是也。以是心而兴贤才,则大禹所谓光天之下是也。以是心而定田制,则《大学》所谓“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是也。以是心而立马政,则《诗》所谓“秉心塞渊”与“思无邪”者是也。合而论之,则程子所谓:“有关雎、麟趾之意,而后可以行周官之法度。”臣愿皇上终始此心,斯可以终始此治矣。
臣于博古通今,明体适用,乌足以当。特以上之问,适有以发臣愚忠,故敢冒昧陈献。伏冀万幾之暇,少垂圣览。生民幸甚,天下幸甚!臣不胜惓惓。臣谨对。
(四)柯潜殿试卷
殿试策问 明代宗朱祁钰
皇帝制曰:朕惟自古王天下之要有三,曰道,曰德,曰功。然道莫如伏羲、神农、黄帝,德莫如尧、舜,功莫如禹、汤、文、武。此数圣人者,万世仰之,不能易也。伏羲、神农、黄帝、尧、舜之事著于《易》,禹、汤、文、武之迹存乎《书》。其所以为道、为德、为功者,朕欲究其心术之精微。其推以治,教、养天下,所尚虽殊,然不出乎耕桑、贡赋、学校、礼乐、征伐、刑辟之外,朕欲参其制作之会通。
夫无所酌于古,将何以准于今?朕承祖宗大位,夙夜拳拳于心,亦惟以古圣人之道、德、功自期,以今天下之治、教、养自励。兹欲尽驱天下游谈之惰,以事耕桑,使各衣食其力;尽约天下浮冗之征,以归贡赋,使各膏肥其体,而无或失所养;尽导天下狠戾之顽,以从学校,使各复还其善;尽陶天下粗鄙之陋,以由礼乐,使各易移其俗,而无或违于教;尽作天下庸怯之兵,以奋征伐,使各销沮其凶;尽化天下争斗之讼,以远刑辟,使各崇尚其耻,而无或外于治。皆何施而可也?施之有效,民得治、教、养矣。于古圣人之道、德、功,有可以庶几乎?
伏羲、神农、黄帝曰皇,尧、舜曰帝,禹、汤、文、武曰王,其称号之所以异者,果道、德、功之所致乎?抑治、教、养有隆替而然乎?圣人之所以为圣人,一而已矣,何皇降而帝,帝降而王乎?兹欲措天下隆古之世,使皇、帝、王之称惟一,而无隆杀之别,亦必有其道乎?
子大夫习之于师,而得之于己,宜无不悉其说者,兹承有司宾兴而来,其具为陈之。朕将亲览焉。
状元殿试卷 柯潜
臣对:臣闻天下之事,莫不有其本,亦莫不有其要。盖先明诸心,则事得其本;远稽诸古,则事得其要。圣人之理天下,固莫不稽诸古以为之要,而亦曷当不明诸心以为之本乎?本诸心以治民,而政化隆;本诸心以教民,而民性复;本诸心以养民,而民生遂。故曰心也者,万化之原,万事之本。伏羲、神农、黄帝、尧、舜、禹、汤、文、武之所以为道、德、功者,固不外乎此心。后世之所以法古为治者,亦不外乎此心。孟子所谓先圣后圣,其揆一也。董子所谓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万民者,此之谓也。
钦惟皇帝陛下,禀聪明睿智之资,备圣神文武之德。居五位之尊,以缵承列圣;妙一心之用,以中兴家邦。混车书文轨八紘,采玉帛衣裳于万国,治化可谓极其盛,功业可谓极其隆矣。然犹不自满假,复进臣等于廷,俯赐清问,以远求皇、帝、王、道、德、功之懿,以大施今天下治、教、养之仁。臣有以知陛下之心,其即大舜好问好察,文王望道未见之心。真欲听而行之,非以布衣微陋,不足以与天下之计,姑以此试之也。臣敢不精白一心,以对扬陛下之明命乎?谨因圣策所及而条陈之。
自古王天下之要有三,曰道,曰德,曰功。所谓道莫如伏羲、神农、黄帝,德莫如尧、舜,功莫如禹、汤、文、武者,非谓皇有是道而帝、王莫能与,帝有是德而皇、王莫之及,王有是功而皇、帝莫与比。盖皇、帝、王随遇而施其所宜,非谓长于此而不足于彼也。
夫三皇之世,其民皞皞,其俗熙熙,虽无二帝之孝弟以导之,而民自无不亲不逊之患,虽无三王之征伐以救之,而民自无涂泥炭火之虞。其所急者,在于道焉。昔也,民未知所以养,伏羲始结网罟以教畋渔,神农始为耒耜以教耕耨,教民日中为市,交易而退。黄帝则通其变,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于是,民始得其所养。所谓道莫如三王者,此也。其事之著于《易》者如此。
迨夫尧舜之世,开物成务之道已大备,吊民伐罪之功无所施,其所急者,在于德焉。盖民既得所养,而其巧伪日生,不可逸居无教。观其克明峻德,慎徽五典,而师天下以仁;百姓不亲,五品不逊,而敷五教以契。于是,民始得由于教。所谓德莫如尧舜者,此也。
三代之时,承伏羲、神农、黄帝之绕,绍尧、舜允执厥中之传,其所急者,独不在于功乎?盖洪水为害于先,桀、纣为虐于后,圣人不得不任其责。观其修治府事,而致万世永赖之休;取彼凶残,而收四海永清之效,于是,民始得安于治,又非所谓功莫如禹、汤、文、武乎?此其迹之存乎《书》者,又如此。
观于《易》、《书》,则数圣人所以为道,为德,为功,无非随遇而施所宜。然究其心术之精微,欲以治、教、养于天下,则一而己。势有不同,故道、德、功之施,先后异宜;理无或异,故治、教、养之方,古今一致。是故,耕桑、贡赋,养之所由出;学校、礼乐,教之所由兴;征伐、刑辟,治之所由举。此古圣王已行之迹,万世所不能外者也。
陛下嗣登大宝,夙夜惓惓于心,以古圣人之道、德、功自期,以今天下之治、教、养自励,此所谓有志者事竟成也。臣虽愚昧,岂敢不罄一得之愚,以为海岳涓埃之助?
陛下诚欲尽驱天下游谈之惰以事耕桑,使各衣食其力;尽约天下浮冗之征以归贡赋,使各膏肥其体。臣愿陛下心古圣人之心,制其田里,教之树畜,俾之有常生之产,而禁不耕而食,不蚕而衣之徒,则国无游民,而生之者众矣。制节谨度,轻徭薄赋,俾土方成,惟正之供,而凡所用者有养,所养者有用,则朝无倖位,而食之者寡矣。如是,人皆得以衣食其力,膏肥其体,而失所养者无有也。诚欲尽导天下狠戾之顽,使各复还其善;尽陶天下粗鄙之陋以由礼乐,使各移易其俗。臣愿陛下心古圣人之心,大兴学校,慎选范模,躬行道德以先之,使为师者知所以教,弟子知所以学,而时无不可化之人。崇重衣冠,惇尚廉耻,修礼乐以导之,使人皆知礼义之为贵,鄙陋之可贱,而世无不可变之风。如是,人皆得以复还其善,移易其俗,而违所教者无有也。诚欲尽作天下慵怯之兵以奋征伐,使各销沮其凶;尽化天下争嗣之讼以远刑辟,使各崇尚其耻。臣愿陛下亦惟以古圣人之心为心,结之以深思厚德,使人于见危也,知有其国而不知有其事。临之以信赏必罚,使人于赴嗣也,至死不变,而临难毋荀免。上有敢死之士,斯下无反侧之心矣。道民以政,不若道之以德,使知入则孝出则弟,下不敢犯上,卑不敢踰尊。齐民以刑,不若齐之以礼,使知少事长,贱事贵,耕者必让畔,行者必让路,下无争闘之讼,斯上有可措之刑矣。如是,人皆得以销沮其凶,崇尚其耻,而岂有外于治者哉!
夫治、教、养之方,臣所陈于前者。陛下不用则已,用则必臻其效。既臻其效,则于伏羲、神农、黄帝、尧、舜、禹、汤、文、武之道、德、功,奚不可几及之有哉?在力行何如耳。伏羲、神农、黄帝,开物成务,以道导天下者莫大,故称曰皇。尧、舜渐仁摩义,以德主宰乎天下者莫先,故称曰帝。禹、汤、文、武吊民伐罪,以功济天下者莫急,故称曰王。曰皇,曰帝,曰王,其称号虽殊,而其心则一;曰道,曰德,曰功,其事业虽一,而其势实殊。故世之有皇、帝、王、霸,犹岁之有春、夏、秋、冬,非势之使然乎?陛下诚欲措天下于隆古之世,使皇、帝、王之称惟一,而无隆杀之别,臣则以为,惟当先明诸心而已。心同,则无所往而不同矣。
盖以是心而治民,则征伐有道,刑辟惟中,即《诗》所谓“王猷允塞”,《易》所谓“明慎用刑”是也。以是心而教民,则学校振举,礼乐兴行,即朱子所谓“建学立师以培其根”,周子所谓“阴阳理而后和”是也。以是心而养民,则农桑之务举,厚敛之患无,即《诗》所谓“星焉夙驾,税于桑田”,《书》所谓“财赋底慎,庶土交正”是也。臣愿陛下始终此心,则始终此治、此教,而始终此养矣。矧圣朝太祖高皇帝,勤是心以图治于先,仁宗昭皇帝、宣宗章皇帝,勤是心以继续于后。太上皇帝承之,神此心于於穆之上。陛下嗣而守之,运此心于九五之尊,远而祖述于前古,近而宪章于祖宗,登用贤才,密勿廊庙,制作礼乐,统和天人,复隆古之盛治,恢中兴之大功,伏羲、神农、黄帝、尧、舜、禹、汤、文、武安得专其美于前哉!此固陛下宜以自励于心者。
臣应有司宾兴而来,幸得立玉阶方寸地,安敢不罄平日习之于师,而得之于已者,恳恳焉为陛下重言之乎?若夫阿意以求恩,逢迎以徼宠,则非臣之所学,亦非陛下求言之本意也。伏惟陛下俯垂睿览。
臣干冒天威,不胜怖惧之至。臣谨对。
知识出处
《莆阳进士录》
出版者:海峡文艺出版社
本书收录了唐五代、宋代、元代、明代、清代等不同时代进士的人名录。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