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妈祖文化传播的主体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传播学视野下的妈祖文化研究》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20000457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妈祖文化传播的主体
分类号: B933
页数: 6
页码: 15-20
摘要: 本节记述了妈祖文化传播的主体发展情况,包括
关键词: 文化传播 妈祖文化 主体要素

内容

妈祖文化传播主体基本就是妈祖文化的创作主体。妈祖文化的传播主体,随着历史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繁荣,出现了不同的发展变化阶段,从不自觉阶段、自觉阶段上升到职业化道路。本章着重对妈祖文化传播主体的流变进行述评,理清妈祖文化传播的脉络。
  一、妈祖文化的不自觉传播主体
  1,封建官方统治者
  当某一社会文化形成一定影响力之后,统治者必定会进行控制和干预。而当妈祖信众日益庞大时,统治者顺理成章地便会对其大加褒奖,不断给予封谥,以利用这种民间信仰来凝聚民心。如此,封建官方统治者便不自觉地推动了妈祖文化的传播。
  宋徽宗年间,赐顺济庙额,这是封建官方对妈祖的首次褒奖。宋绍兴二十六年封妈祖为“以郊典封灵惠夫人”,宋淳熙年间(11741189年),又“赐爵以妃”。“元代政权出于保护航运的经济需要,第一次将妈祖封为‘天妃’。”
  明朝洪武五年(1372年),封妈祖为“孝顺纯正孚济感应圣妃”:明成祖朱棣于永乐七年(1409年)封妈祖为“护国庇民灵应弘仁普济天妃”。清朝康熙十九年(1680年)封妈祖为“天上圣母”,列入春秋祀典。清廷还赐给莆田湄洲屿、台湾的台南以及厦门等地的妈祖庙“神昭海表”和“锡福安澜”的匾额,并追封其父为“积庆公”、其母为“积庆夫人”。从此,人们对妈祖的崇拜和祭祀更加隆重。①清乾隆帝曾亲自赋诗多首感怀妈祖。2005年由莆田学院妈祖文化研究所出版的《历代妈祖诗咏》中收录了乾隆的代表诗作共六首。其中气势最为恢宏的一篇名为《平定台湾联句》。封建最高统治者对妈祖信仰的承认与嘉封,使妈祖文化传播得到了官方财力、物力上的支持。
  2.神权思想下的士大夫阶层
  封建社会的士大夫阶层都受过高等教育,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他们陆续发表一些关于妈祖信仰的文章,借以向最高统治者展露才华。最早的一篇妈祖文献资料《圣墩祖庙重建顺济庙记》出自南宋绍兴二十年(1150年)进士廖鹏飞的笔下。还有,每当朝廷赐封和民间兴建或重修庙宇之时,兴化军官员、地方上有名望的人物,如黄公度、陈宓、刘克庄等都为女神庙撰文、题诗,加以宣传;地方学者李俊甫著《莆阳比事》和仙游县官黄岩孙编《仙溪志》,这两部著作对林氏女也做了肯定的简介。南宋著名词人刘克庄,热心为仙游枫亭天妃庙撰写碑记。这些在客观上对传播妈祖信仰起了推动作用。当然也有士大夫超越理论宣传的层面,直接传播妈祖信仰的。南宋宰相陈俊卿就在家乡建起规模宏大的白湖庙,后来成为地方官员春秋两祭之所。一些知识分子在交流中,也往往把妈祖信仰传播给他们。②
  士大夫阶层参与妈祖文化的传播,极大地丰富和提升了妈祖文化的内涵和层次。到了元代,士大夫阶层特别强化了“奉儒守业”这一点,将儒家忠、孝的传统文化元素赋予妈祖文化传播之中,获得了社会的广泛认可。
  3.航海通商者
  唐宋时期,我国对外贸易颇为发达,海上交通频繁。通商船只经常遇到惊涛骇浪、飓风暴雨而不时发生海难。人们深感福祸难料,安危难测。所以,航海通商者就多在船上设置妈祖神龛用于供奉,形成独特的“流动的庙宇”。据琉球国的《历代宝案》记载:“道光五年四月初九日为装运粮米事恭奉宪令于上年四月十五日在本县出口,五月初一日到台湾府装载炼蜜..计开:被风中国难商随带物件——一、所奉天上圣母神像全座。”①据郑和《天妃之神灵应记》碑云:“而我云帆之高涨,昼夜星驰,涉彼狂澜,若履通衢者,诚荷朝廷威福之致,尤赖天妃之神保佑之德。”②
  妈祖信仰给航海者以巨大的精神力量,“梯航所过,弓影蛇形,皆有一天妃载其目中”。他们通过海上贸易将妈祖文化对外传播,成为妈祖文化传播的重要力量。
  4.海外华侨信众
  有海水的地方就有华人,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妈祖信仰。自宋朝以来,华人足迹遍及世界各个角落,将妈祖信仰传播到各地。《东西洋考》卷九记载:“国朝永乐间,内官郑和有西洋之役,各上灵迹,命修祠宇,乙丑,加封弘仁普济护国庇民明著天妃。自是遣官致祭,岁以为常。册使奉命到外,亦明湮惟谨。”早期的一些华侨之所以出国,一部分原因是无法忍受封建统治者的压迫与剥削,不得不冒着九死一生的危险而背井离乡,到海外去寻求新的出路。还有一部分华侨是为了经商或是出海作业。恶劣的航海条件下,出于对生命的珍视,于是在出海前都要将妈祖作为保护神供奉起来祈求平安。华侨虔诚地信奉妈祖,不只是一种民间神祇崇拜,妈祖文化在海外华人社会圈中,形成了一种文化认同和寻根怀祖的具体象征,这种情怀加强了华夏儿女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同时,妈祖文化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及独特的人文魅力。妈祖具有孝顺与仁爱、乐于助人、救苦救难等良好品德。海外华侨信众用妈祖去教育后代,可以更好地将妈祖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去传承。
  5.普通妈祖民间信众
  每年百万海内外信徒竞相赴湄洲岛妈祖祖庙朝拜,其中台湾民众为最。每逢妈祖诞辰、升天等重大纪念日,进香谒祖朝拜的队伍络绎不绝。“生而神灵,能言人休咎”的海上女神妈祖,以其救灾降福的形象征服了沿海民众。民间信众历代传颂着她的事迹,崇拜她,信仰她。祈求神灵保佑他们安居乐业,避开灾难,多福多寿。
  而如今,民众早已不满足于仅仅祈求妈祖保佑航海平安。同时还赋予了妈祖更多的神职功能,如:保佑学业和事业的顺利、财运的亨通、婚姻的美满等。妈祖被民众赋予了“五路财神”“月下老人”“文昌神”“北斗星”等诸多综合的神职功能。正所谓:“祭神如神在”,民众虔诚的祈祷,坚信妈祖会满足其祈求愿望的。一代代的善男信女们传颂着妈祖灵验的故事,人们也不必去推断那些鲜活的故事是否理性,毕竟妈祖信仰已经变成了沿海信众的精神寄托。
  二、妈祖文化的自觉传播主体
  1.“闻道在先”的教育工作者
  教育工作者重视宣扬妈祖文化,主要也是为了教育下一代好好学习妈祖的美好品德,并将其发扬光大。随着妈祖文化的广泛传播,各地教育工作者们纷纷将其融入教学之中。如台湾地区就把妈祖文化渗入到学童教育之中。他们的小学课本(康轩版)中,编有《迎妈祖》的课文,介绍妈祖文化相关的信息,还免费赠送故事CD。
  福建地区的许多高校和中小学,将妈祖文化作为选修课。莆田市城厢区筱塘小学曾向全校学生开设妈祖知识教育课,讲授妈祖文化的渊源、地位、作用等。国内一些高校还将普及妈祖文化活动,作为大学生假期社会实践的一个环节。2009年北京科技大学就曾组织暑期社会实践团一行十人来到福建莆田市,开展了为期四天的有关妈祖文化及其申遗的调研和宣传活动,并在回校后进行实践成果巡回展,通过活动加深了学生对妈祖文化的了解。教育工作者对妈祖文化的传播,受到了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顺应党和民众的意愿。
  2.“耳目喉舌”的媒体人
  作为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媒体人通过多元化大众传媒渠道,对外宣传妈祖文化。譬如妈祖故乡的党报《湄洲日报》,突出妈祖文化特色。开辟“妈祖”专版,紧紧围绕莆田党委和政府每年举办的湄洲妈祖文化研讨会、海峡论坛、妈祖旅游节、摄影节、妈祖文化活动周、妈祖文化国际沙雕节、妈祖诞辰纪念等大型活动的进行策划报道。
  此外,媒体人还利用网络传播渠道,开辟妈祖主题网站,运用大量生动、形象的语言、图片,宣传妈祖了妈祖生平降妖救难、祈雨除患、治病救人、除恶扬善、造福百姓的高尚精神和品德,以及报道一些相关妈祖文化最新动态信息,这大大地促进妈祖文化的传播。
  三、妈祖文化的职业传播主体
  1.妈祖文化产业的经营者
  “1986年1月1日,湄洲岛妈祖庙举行开光仪式,首届事会宣告成立,时任莆田市政协主席的林文豪先生被推举为董事长,董事会的成立也说明了妈祖祖庙开始了有组织的管理。”①
  2006年9月,香港信和集团董事局主席黄志祥出资近1000万港币,计划在福建省莆田市湄洲湾的湄洲岛与秀屿港之间,建造妈祖城。采取市场化运作方式,总体功能集休闲娱乐、购物、餐饮、文教、渔港、会展、金融、行政等于一身。2008年7月30日,妈祖城建设正式开工。2011年8月,莆田市“海西文化创意产业城”也投入计划建设之中,将依托莆田妈祖文化优势,大力发展妈祖文化产业。海西文化创意产业城是集创作、展示、交易、办公、居住为一体,复合影视文化、创意设计、创意培训、品牌传播、互动体验、休闲旅游为一体的综合型文化创意产业区,预计投资223亿元人民币。②
  2.妈祖文化的研究者
  妈祖文化研究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至今,逐步得到学界的重视,深入促进了妈祖文化的传播与拓展。20世纪30年代,顾颉刚和容肇祖在《民俗》杂志41、42期合刊上各发表一篇同题《天后》的文章,开启了妈祖文化的研究序幕。60年代,台湾学者陆续发表妈祖相关研究论文,妈祖文化研究逐渐回暖。
  80年代,福建学者带动了妈祖文化研究热潮。“1985年,肖一平在全国民俗年会上提出‘妈祖学’一说,引起与会专家学者的关注。原厦门大学台湾研究所所长朱顺天教授甚至把妈祖研究课题带到了国际学术讲坛。1986年5月,在朱顺天、肖一平等的倡议下,由原莆田县政协牵头,在莆田东岩山召开‘纪念妈祖诞辰1026年学术研讨会’,这是有组织地开展妈祖信仰研究的开始。”①
  2005年,中华妈祖文化研究协会编著了《妈祖研究资料》,整理了海内外妈祖文化研究的各项成果。2007年2月,中华妈祖文化研究院在莆田市东岩山正式成立。2011年第三届海峡论坛,来自海峡两岸学者提交了近60篇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并集结成册。这些妈祖文化的研究者有着不同的学科背景,多从跨学科的角度对妈祖文化进行挖掘,具有较高的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
  妈祖文化的传播主体,经社会的变迁而不断发生变化。透过传播主体的流变历程,不难看到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组成部分的妈祖文化,已然根植人心,也承载了本土信众和游子们的恋乡情结。在传媒业发达的今天,妈祖文化传播者如何完善自身的传播技巧,高效利用大众媒介推动妈祖文化的发展,仍有待学界持之以恒地探讨。

附注

①田真:《论海峡岸的妈祖文化》,《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 ②朱金明:《谈妈祖信仰的初期传播》,朱天顺主编:《妈祖研究论文集》,鹭江出版社1989年版,第53页。 ①郑丽航等:《妈祖文献史料汇编》第二辑史摘卷,中国档案出版社2009年版,第182页。 ②吴姗姗:《论妈祖文化精神》,《东南学术》1999年第6期。 ①妈祖文化旅游研究课题组:《妈祖文化旅游研究》,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35页。 ②《“妈祖故乡”建海西文创产业城承接台湾产业转移》,http://www.chinanews.com/tw/2011/08-07/3239377.shtml,访问日期:2011年8月7日。 ①黄文格:《综述妈祖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趋势》,《大众文艺》2008年第10期。

知识出处

传播学视野下的妈祖文化研究

《传播学视野下的妈祖文化研究》

出版者:厦门大学出版社

本书包括妈祖文化传播的简史、妈祖文化传播的要素、妈祖文化传播的符号和意义,考察了实物传播、仪式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新媒体传播视野下的妈祖文化,分析了妈祖文化的传播渠道和传播特点,包含了两份珍贵的港里村妈祖文化传播、湄洲岛妈祖文化传播的第一手田野调查资料。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