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口馨香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走进梅妃故里》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10000772
颗粒名称: 浦口馨香
页数: 15
页码: 283-297

内容

传承梅妃文化,
  讲好乡村振兴的“江东故事”
  陈恒山
  近日,人民日报客户端莆田发布记者慕名走进莆田市荔城区黄石镇江东村,实地走访被誉为“莆阳第一宫”的浦口宫、纪念抗倭将军孔兆熙的“飞燕府”“山一洞”等地,走访江东村的内河整治工程,切身感受美丽莆田的“江东实践”,感受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江东故事”。
  梅妃文化传千年
  在莆田母亲河木兰溪的出海口,千年宁海桥畔,树立着两块天然巨石,上面分别刻着“梅妃故里”“壶兰梅魂”八个大字。随着潮起潮落,这两块巨石时隐时现。而在巨石的前方,矗立着一尊始终不为潮水侵袭的白色雕像,庄严、威仪、秀美,她就是大唐梅妃江采蘋。在她所生长的荔城区江东村里,至今仍处处留下一缕缕的印记。
  梅妃原名江采蘋,唐玄宗时,作为秀女被选入宫,后封妃。因她酷爱梅花,在居住的地方遍植梅树,且建有一亭,取名“梅亭”,她被称为梅妃。
  值得称道的是,梅妃被誉为福建第一位女诗人,一首《谢赐珍珠》不仅闻名大唐诗坛,而且流传至今——“柳叶双眉久不描,残妆和泪污红绡。长门尽日无梳洗,何必珍珠慰寂寥。”这是写给玄宗谢赐珍珠的名篇,从诗中表达的恬淡可以看出,当时的玄宗已为杨玉环所惑,对梅妃日益冷淡。尽管如此,在“安史之乱”这样的生死关头,梅妃依然表现出了崇高的民族气节,她不愿弃国逃难,更不可能屈从乱贼,以身殉国,年仅34岁。“江东梅影”是新莆田二十四景之一,在莆阳大地远近闻名。1997年,梅妃故里被授予“中国著名风景名胜旅游景区”称号,还获得了省水利风景区和省特色旅游名村的荣誉。
  在江东村采访时,村党支部原书记吴鸿棋告诉莆田发布记者,当年江采蘋入宫后,她的哥哥曾入宫进觐,获封国舅,他回莆田时,唐明皇赏赐一班“梨园”,带回家乡欣赏。原是宫廷乐师琵琶高手雷海青,受命带着宫廷戏班,不远千里,来到莆田。于是宫廷教坊歌舞传播到莆仙地区,进而演变为莆仙戏。因此,莆仙戏有“集盛唐古曲之精华,留霓裳羽衣之遗响。采宫廷教坊之荟萃,取山村田野之歌调”的美称。
  每年农历正月初三,江东村的村民们都要用精心挑选的鲜红橘子,在浦口宫主殿梅妃神像前,垒起“红橘塔”祭祀梅妃和国舅。江东村村民江文润告诉记者,“红橘塔”是江东村民们纪念梅妃这位“祖姑皇妃”和国舅而制作的祭祀“果龛”,是全国独一无二的源于唐代的民间民俗工艺祭品。除此之外,江东村每年都要演出三十六天莆仙戏,举办书画展等活动,以此纪念梅妃,传承梅妃文化。
  创下征迁“加速度”
  水是江东的灵魂,江东地处木兰溪下游,河海交汇,气候宜人,是一个适合宜居的美丽乡村,也是莆田市整治开发木兰溪重点项目宁海闸的所在地。
  造福百姓、推进发展,一直是江东村每一任“两委”干部、特别是村党支部书记的历史担当和自觉行动。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近年来,从吴鸿棋、江国宝、江国开,一直到现任的村党支部书记郑光亮,一位位村党支部书记不负江东父老的厚望,抓发展、惠民生,在当地百姓中赢得好口碑。曾经在外经商、2012年起当选江东村党支部书记的郑光亮,自任职村党支部书记以来,积极上项目谋发展,关爱呵护老人,用自己的钱帮助困难群众,被村民们亲切地称为“实干书记、温馨书记、亏本书记”。
  宁海闸规模宏大,综合功能丰富,被誉为“工程技术亚洲第一、世界第二”,是莆田市继木兰陂、东圳水库后,第三个大型水利工程。作为宁海闸导流工程的新江东水闸,将建闸室、内引港和外引港护岸。
  根据方案,在建设宁海闸主体工程时,需对现有的江东水闸进行迁移。2016年10月,该村已启动将江东水闸迁往原址下游约两百米处,总投资一点九三亿元,包括新建闸室工程、内引港工程、外引港工程、水闸下游堤防连接段工程和连接段内河整治工程等。这一系统水利工程,将把江东村的十里水资源与周边自然及人文景观有机串联起来,有效改善南北洋的地表水环境,恢复南北洋河网水系的健康状态。
  2017年4月,为了有力保障宁海闸等项目建设,江东通过前期的不断发动宣传,多次开会研究,村党支部书记郑光亮组织16名村干部分工合作,与德高望重的长辈、老党员一道携带项目宣传材料和规划蓝图,深入各家各户耐心细致地做拆迁户工作。在群众支持和拥护下,项目征迁快速推进,用了不到十天时间就全部完成两百五十五户三点八万平方米房屋的征迁工作,实现和谐征迁“江东速度”。
  “截至今年7月,被列入2015年全国万里河道整治重点工程的内河整治已投资约五千万元,对江东河道进行清淤、两岸砌坡和绿化等,实现了河畅水清岸绿的生态示范区。”郑光亮如此告诉记者。如今,投资逾十亿的宁海闸工程开始启动,江东即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科学规划谋发展
  江东村拥有历史悠久的古桥、宗祠、古民居,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宁海桥”,被誉为“莆阳第一宫”、仿古代宫殿对称构造建成的“浦口宫”,为纪念“安史之乱”为国捐躯的英烈江梅妃、江国舅、雷海青和张巡的古建筑有“浦口宫”“飞云庙”和“成庆庙”;为纪念抗倭将军孔兆熙的“西成寺”和“山一洞”“飞燕府”等。这些古建筑背后,都有着动人的故事以及衍生出来的民间信俗,如梅妃的故事、田公元帅的传说和全国最早闹元宵的垒“红橘塔”习俗,江东村还是我市最早的木偶戏道具制作村、莆仙戏戏服制作基地。
  这些有形和无形的历史人文资源,历经时间的涤荡而留存至今,不仅成为江东村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全体村民对家乡记忆的情感之根,更是江东村新一轮发展的文化“酵母”。据介绍,为激活这些宝贵的历史遗存,该村邀请专家,对江东村的历史文化名村进行重新规划,规划方案突出梅妃“梅魂”主线,初步确定了“一街、两中心、四园、八景、十里水乡、二十桥、五十对名联名书、百首名家名诗和千年古村”的旅游建设规划方案,构建有情怀、有温度、可居住、可观光、可体验的水岸家园。其中,“一街”即“唐街”,突出莆田红砖、红瓦以及“妃子脊头”等建筑元素,构筑富有梅妃故里特色的风情旅游购物街。“两中心”即梅妃文化中心和水乡文化中心。“四园”指的是梅园、游乐园、影视园、美食园,每个园都有不同的主题和旅游内容。“八景”即浦口璇宫、“橘塔”呈祥、水镜靓影、圣石传音、梅亭赏月、宁海初日和抗倭遗址等功能景点。“十里水乡”“二十桥”则将规划水系环绕、风光旖旎的水乡立体景观。
  记者还从荔城区有关方面了解到,围绕“梅妃故里”凸显“梅魂”的旅游主线,江东村的历史文化名村规划还将融入周边镇海堤、“东甲晨光”“九鲤灯舞”、北辰宫、莆田工艺美术城等旅游资源,形成连片发展、协调发展、彼此呼应的全域旅游新格局。
  尊老敬老情正浓
  为弘扬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爱老的传统美德,培育文明乡风,江东村在每年重阳节期间,都要举办老人集体祝寿活动暨表彰会;春节前夕,都要举办尊老倡孝、敬贤扬善的主题公益活动。
  据悉,江东村自2012年开始,由村两委宣传带动,倡导村民及村里面的企业家们过新年不大操大办,省下烟花、酒水钱,积极做慈善,举办尊老敬老公益活动。每年精心定制弘扬孝道主题挂历,在春节前分发给全村70岁以上老人,并送上“长寿礼”花生油、长寿面、橘子等,从物质和精神上全面关怀老人。特别是孝道主题挂历,潜移默化中营造了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良好氛围。
  采访中,江东村老协会会长吴国柱介绍,今年重阳节,村里举办65桌素食宴,为全村近500名70岁以上老人集体祝寿,并送上被子、保温杯、挂历等节日礼物,还特别准备了“敬老杖”,送给25名90岁以上老人。对公开评选出的热心公益事业模范、文明家庭户、关爱家庭好婆婆、孝敬长辈好媳妇颁发了牌匾。通过表彰仪式,用身边的榜样,带动全村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传递正能量,形成良好风气,让乡村更美丽、乡风更文明。
  (2018年2月人民日报客户端莆田发布)
  长门自是无梳洗
  何必珍珠慰寂寥
  ——莆仙戏《大唐梅妃》剧本研讨会在福建省艺术研究院召开
  黄炳荣
  2018年1月13日上午,由莆田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组织的莆仙戏《大唐梅妃》剧本研讨会在福建省艺术研究院召开。本次研讨会由莆田市文广新局局长刘晶洁主持,省剧协主席、省文化厅艺术处处长吴新斌,省艺术研究院原院长、著名戏剧理论家王评章,福建省艺术研究院原书记、著名剧作家周长赋,省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周明,莆田市文广新局副局长何黎仙,莆田市戏剧家协会原主席、国家一级编剧姚清水,莆田市荔城区人大常委会科教文卫委原主任、著名梅妃文化研究学者江国兴,莆田市艺术研究所所长林金标,福建省莆仙戏剧院院长吴清华参加了会议。
  莆仙戏《大唐梅妃》是著名剧作家周长赋先生的力作,由福建省莆仙戏剧院创作演出,在福建省第25届戏剧会演中获得剧目一等奖、音乐设计一等奖、男女主要演员一等奖、演员荣誉奖、导演荣誉奖。剧目讲述了在唐朝开元年间,莆田秀女江采蘋被选入宫中,因才貌双绝,为唐明皇宠爱,她素喜梅花,不久被封为梅妃。最终,安禄山叛乱,国破家亡,梅妃与同生共死的师友梅花饯别后,消失在梅花深处,让人们铭记住了一位清雅高洁“傲雪寒梅”的莆田女子和她那一份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
  此次召开研讨会是为了深挖艺术内涵,力争剧目再上新台阶,争取使该剧成为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艺术精品。
  与会人员充分肯定了《大唐梅妃》剧本立意新颖、结构严整、文采华丽,是一部难得的精品剧本。同时与会人员深入就剧本如何紧扣时代主题,进一步加大矛盾冲突,突出人物性格刻画等方面提出了修改建议。
  莆田市文广新局局长刘晶洁提到,通过对历史人物精神的挖掘可以提高莆田的文化形象,《大唐梅妃》这个剧目就是一个例子。江梅妃是位评价很高的历史人物,剧目所体现的梅妃精神正是一种民族气节,在下一步的提升中一定要深挖剧本主题,在鲜明性上不断增强。
  省文化厅艺术处处长吴新斌提出,剧本的文辞古雅、优美,提升中要加强对人物的把握,突出梅妃性格的特殊性,挖掘人物传统的道德和家国情怀。剧目要将词的美、情的美、莆仙戏的程式美三者相结合。
  对于原剧本,著名戏剧理论家王评章老师给予了很高的评价,结构顺,细节集中在下一步的修改中,要体现惊天动地的爱情,前所未有的享受,前所未有的国家危机,大家都在快乐,只有梅妃因忧国忧民而痛苦。
  省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周明称赞原剧本有特殊的想法,富有文采,后期修改可以再增加激情度,加强莆仙戏的传统科介程式。
  著名梅妃文化研究学者江国兴老师认为剧本非常好,人物剖析很到位,下一步的修改中可以体现唐朝由盛转衰的过程。国家一级编剧姚清水老师也就剧本提升提出了一些看法。
  作为作者,著名剧作家周长赋老师着重突出梅妃的后妃之德。他希望剧本在提升后,可以成为舞台艺术精品走出去为更多人所欣赏。
  莆田市文广新局局长刘晶洁对各位专家对莆仙戏的关心和支持表示了感谢。周长赋老师表示一定进行认真修改提高,不辜负大家对这部精品剧目的期待。
  徐悲鸿“抢购”《梅妃写真图》
  陈国英
  江梅妃,是莆田人民传说中的名女人。其实在历史上,梅妃的故事流传很广,曾引起许多名画家的注意,常被作为创作的重要题材。明代名画家仇英,字实父,号十洲,江苏太仓人,就曾画过一幅《梅妃写真图》,堪称传世之精品。此幅作品流传到20世纪50年代初,曾与徐悲鸿大师有过一段动人的故事。
  1950年初,北京举办画展,徐悲鸿前往参观。徐看到一幅人物画《梅妃写真图》,一眼看出为明代大师仇英的佳作。这时一位外国驻华大使正在与主人讨价还价,要买这幅图。徐悲鸿不愿这幅国宝流落国外,就毅然上前说:我买了,不还价。本来这位驻华大使与徐悲鸿有私交,而且已商议过邀请徐到大使的国家去办画展;现在大使怪悲鸿不够朋友,夺他所爱。一气之下,就取消邀请徐悲鸿去办画展的事,但徐悲鸿很欣慰,一点也不后悔。徐悲鸿真正把国家的历代名画看成是自己的生命,在这件事上表现出他强烈热爱祖国的情怀和坚持大是大非的鲜明个性。
  此幅《梅妃写真图》,表现出名家仇英的深厚功力。全图上有二十二个人物,梅妃端坐堂厅的中央,屏风之前,梅妃的右侧有六个宫女在交头接耳,且带惊诧之情;图的右侧,两个宫女从里屋探头而出,和屏风左侧探头的宫娥一般,是听到梅妃画像场面的声音,带着好奇欲出的表情;图右侧也有四个宫女,其中三个正聚精会神地看画家在为梅妃画像,另一个宫女头向后转看,暗示右边也有宫女欲出的场面。这么多人物全集中在一个厅堂内,四周是雕梁画栋、浓彩的围栏柱廊,显出豪华气派。厅堂围栏之外,玉阶之下又有二个太监在议论之态,为梅妃作像的画师面向梅妃,端坐姿态的背影前图幅上,有艳丽的梅妃像,画中像与图中人物酷真毕肖,工笔重彩,人物栩栩如生。
  画家既注重情节的具体性,又重视意境的创造,情景交融,物我合一,细节刻画的精致入徽,造型扎实,具有音乐旋律感。
  悲鸿慧眼识珠,《梅妃写真图》为国宝级佳作也。
  德国大诗人歌德
  将《一斛珠》译成德文诗
  德国大诗人歌德,晚年十分爱好中国文学,曾亲自把《百灵新咏》中一首梅妃《一斛珠》(注:应为《谢赐珍珠》,后同)译成德文诗。
  梅妃,原名江采蘋,福建莆田江东人。能文善诗,酷爱梅花,被唐明皇封为“梅妃”。后因杨贵妃入宫而失宠。唐明皇为了表示不忘旧情,赐梅妃一斛珠,梅妃不受,赋《一斛珠》诗谢以述志。
  《一斛珠》原文如下:
  柳叶双眉久不描,残妆和泪污红绡。
  长门尽日无梳洗,何必珍珠慰寂寥。
  歌德将诗译为德文诗,如果再译成中文诗,大意是:
  承君恩爱赠珍珠,奈何妆台久未梳。
  自去君旁不相见,何必梳妆斗艳辉。
  歌德不愧为文学巨匠,他的译作再现了原作的悲壮精神,而且不亚于再创作。
  歌德将《一斛珠》译为德文诗,是对中国旧体诗译成德文诗的最早创举。
  (原载1982年2月20日《南京日报》周末增刊)
  江东梅影传佳话:
  梅妃故里有了自己的“音乐名片”
  晓林
  新春佳节来临之际,由福建知名词作家林双华、梅妃文化研究学者江国兴作词,“唱响中国梦”公益形象大使、军旅歌唱家崔来宾作曲、演唱的《梅妃故里之恋》MV正式上线。这首原创歌曲的诞生,标志着梅妃故里莆田江东村终于有了自己的村歌。
  歌曲主创团队表示,《梅妃故里之恋》的创作意图,不仅仅是基于村歌的考量,歌曲的站位更高,视野更开阔,内涵更丰富,她将努力打造成美丽莆田、美丽乡村的一张靓丽的“音乐名片”。因为,梅妃不仅仅是江东的,黄石的,更是莆田的。梅妃文化,是莆田厚重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笔者从莆田市委宣传部获悉,春节元宵期间,该歌曲将在莆田电视台连续滚动播出,市民在欢度新春佳节之际,可以通过电视屏幕尽情欣赏这首原创的精美音乐。莆田新闻、莆田网、莆田广电微信、莆田发布、莆田小鱼网、莆仙网、莆田旅游网、莆仙文艺、莆田新城网等众多本土新媒体,也将同步推送这首歌曲。
  梅妃故里,位于莆田市木兰溪下游宁海桥畔的荔城区黄石镇江东村。据《中国人名大辞典》载:“梅妃姓江名采蘋,福建莆田人,开元中高力士使闽粤,选归侍明皇,大见宠幸,帝以其性喜梅,名曰梅妃。”梅妃事迹,历代地方史书皆有正传。
  天宝三年,杨贵妃入宫后,梅妃失宠。安史之乱时,玄宗西幸,梅妃志节清高,舍身殉国。唐至德元年,为了清算杨贵妃和杨家误国,鼓舞全国抗击安禄山叛军的斗志,褒扬梅妃,扬清去浊,御赐浦口宫“春秋二祭”,里人在黄石镇江东村建浦口宫纪念她,配祀其兄。兄江采芹,封为国舅,官居御史台御史大夫,曾散尽家财,赈济灾民,安史叛乱时,率儿子江春勇赴平叛前线,在收复长安大战中,浴血奋战,为国捐躯,配祀浦口宫,民间奉为江公真人,历代典祭不停。典祭活动有初三打通,垒“橘塔”,初四至初七开始摆宴桌、演戏,主祭和神驾巡游等。
  江东浦口宫的元宵,从正月初三至正月初七,源于梅妃的春祭,后几经演变,接轨于莆田闹元宵活动之中,成为莆田最早的元宵。浦口宫红橘塔闻名遐迩。“红橘塔”是一种源于唐代的民间民俗工艺祭品。每座“橘塔”高低不等,共计15座。其中13座是按照清代嘉庆十三(1808)年间,全村13社共襄重修浦口宫时,以出资金额为依据,确定“红橘塔”的高度和“红橘”的个数,这一习俗一直沿袭几百年。另外2座是近年新增的。
  词作者之一、著名梅妃文化研究学者江国兴说,这首歌的创作和传播,旨在进一步提升美丽莆田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对于加快旅游产业发展,讲好莆田故事,传播莆田好声音,让更多人了解莆田、记住莆田、点赞莆田,具有积极的社会影响。

知识出处

走进梅妃故里

《走进梅妃故里》

出版者:海峡文艺出版社

《走进梅妃故里》一书分为江东名片、乡土文史、艺文选萃、名贤惠珍和附录(浦口馨香)五个部分,从不同角度表现梅妃故里那些真人真事,以古鉴今,弘扬时代精神,并为旅游发展和乡村振兴提供历史资源和文化资源,弥足珍贵,该书为“莆田市文艺精品工程扶持项目”。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