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一辈领导人看莆仙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杨美煊莆仙戏文史论集》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10000637
颗粒名称: 老一辈领导人看莆仙戏
分类号: J825.27
页数: 9
页码: 215-223
摘要: 本文记叙了老一辈领导人看莆仙戏,分别记叙了莆仙戏第一次进中南海,朱德在福州看莆仙戏,郭沫若与赵朴初在荔城看莆仙戏,赵朴初看莆仙戏。
关键词: 莆仙戏 兴化戏 领导人

内容

莆仙戏旧名“兴化戏”,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南戏剧种之一,她凝聚着兴化古府新市历代人民的传统文化艺术智慧和心血。然而,莆仙戏剧种悠久的演进历史与古老的艺术价值,是新中国诞生后才被中外戏剧界、学术界逐渐发现并趋于达成共识。十周年国庆之际,莆仙戏历史上第一次晋京献演,誉满京华,为本剧种传统艺术推陈出新建立了一座里程碑。本文仅以笔者耳目所及,追述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在北京、福州和荔城观看莆仙戏的史实。但因笔者所知有限,且又日久岁深,部分事实如有出入,敬希全市文艺界同仁和各界知情者指正。
  一、莆仙戏第一次进中南海
  莆仙戏第一次在首都中南海怀仁堂演出,是新中国十周岁的诞辰之时。
  当年初夏,戏剧大师陈仁鉴的名作——中国当代十大悲剧之一《团圆之后》,莆仙戏老剧作家祁宗灯的折子戏《三打王英》,参加福建省第三届戏曲观摩会演,经大会选定,作为国庆十周年的晋京献礼剧目。以仙游县鲤声剧团为主、莆田县大众剧团为辅组成的莆仙戏剧种代表队,赴京参加献礼演出,开莆仙戏剧种晋京献演之先河。
  莆仙戏代表队于1959年9月上旬进京,先后被安排在文化部、公安部、后勤部、首都戏院等十来个剧场献演数十场戏。田汉、郭汉城等中国剧坛巨星泰斗,以及众多著名的戏剧评论家,连续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剧本》等报刊发表评赞文章,《团》剧还被誉为中国的《大雷雨》和莎士比亚式的大悲剧。由于评价和呼声之高引起了中央领导的重视,经中央领导批准决定,国庆期间给《团》剧和《三》剧以最高的献演待遇,进入怀仁堂向中央领导汇报演出。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中央各部委领导和各界著名人士,欢聚一堂,观看演出。
  当晚党和国家领导人都坐在第五排中间。周总理等10多位中央领导,神采奕奕,精力充沛,非常认真地观看演出。他们全神贯注于台上的表演的同时,也斜看投在台旁墙上的幻灯字幕,似乎不愿放过台上演员们每一个古雅优美的艺术动作,也都不肯放过幻灯投射出来的每一句台词。
  演出结束后,全队演职员并然有序地排在台上鼓掌谢幕,中央首长和全场观众亦都站立起来频频鼓掌。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掌声,中央各部委领导的掌声,各界著名人士的掌声,中南海观众的掌声,莆仙戏代表队的掌声??满堂暴风雨般的掌声汇成一片,飘荡在中南海夜空。
  周总理满面春风,步履安详,与10多位中央和有关部委领导走上舞台,与全体演职员一一握手并合影留念。
  周总理看到《三》剧的两位演员,肯定了他们的表演,说很好。其中扮演铫刚的著名演员薛春九,没有文化,仅仅听懂普通话“很好”二字。回莆后凡是有人问他中央领导对莆仙戏如何评价,他总是随口答道:中央领导说“很好”。他从那时到80多岁逝世时,“很好”二字几乎一直成为他的口头禅,因而被莆田文艺界取绰号为“很好师傅”。
  “好,祝贺你们演出成功!”这是周总理当时给莆仙戏代表队留下的最后一句话。
  全队成员异口同声:“感谢周总理! 感谢中央首长!”台上台下猛烈的掌声,一直响到周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离开怀仁堂以后。据说,这一天晚上,住在文化部招待所的莆仙戏代表队60多名成员,几乎集体失眠??当时有新华社和中央党报记者参加观看演出,后来《人民日报》报道莆仙戏代表队进中南海献演的重要新闻。
  二、朱德在福州看莆仙戏
  朱德一生看过两次莆仙戏。第一次是1959年10月,仙游县鲤声和莆田县大众两个专业剧团组成莆仙戏剧种代表队,晋京参加国庆十周年献礼演出,当时党和国家领导人在怀仁堂观看陈仁鉴的名作《团圆之后》和祁宗灯改编的传统折子戏《三打王英》,谢幕时还上台接见代表队全体演职员并合影留念。第二次是两年之后,朱德在福州观看莆田县专业剧团代表队演出朱国福的佳作《靖边记》。本文重点追述的是朱德第二次看莆仙戏的逸事。
  1961年农历腊月,朱德,在夫人康克清等人陪同下来到福建。省委选调闽剧、梨园、莆仙、高甲四个地方剧种的一流剧团,连续到福建省西湖宾馆礼堂,献演四场好戏,其中莆仙戏安排在第三个晚上演出。剧团提前一天到达福州,被安排在省商业局干部招待所住宿。县文化科一位负责政工的干部——剧团党支部书记余平,按省文化局事前通知,带全团演职员档案到省局,研究有关演出事宜。
  演出前,省局领导宣布了严格的演出纪律,化妆房里和舞台两侧,由省局几位处级领导分别负责监督,全体演职员都将精力集中在演出上,在台后不能随便说话。
  按规定时间是晚上7点准时演出,而全体演出成员必须在5点之前集体被专车送到剧场,做好演出前的一切准备工作。一进剧场,各司其职,除了演出需要事先联系之外,谁也不许随便到台下观众场内。站立在场周内外的公安执勤人员,也不许任何人进入场内。于是直至演出前的一分多钟许,全团才有两位在观众场内负责放幻灯字幕的职工幸运地先知道今晚是朱德来看戏。
  整台戏演出基本上是成功的,只出了一个小小的纰漏,即其中有一场戏,一块绘画着城墙的硬景斜立在舞台右后侧,硬景内放两只凳子供演员站立,标志着站在城楼上。扮演宋将魏宁的演员站在凳子——城楼上,听完佘太君部署战术,“得令”二字台词刚刚脱口,正巧看到身着军装、端坐在六排中间的朱德,不觉慌张,要入场时一脚失足踩下舞台,幸好没有摔倒。
  演出结束时,全体演职员井然有序地排在舞台上鼓掌谢幕,朱德起身,怡然颔首,频频鼓掌。当时按省委决定,那四台戏的招待演出,所有领导都不上台接见演员及合影。第二天,省文化局领导向剧团转达了朱委员长的问候,感谢莆田剧团的认真演出,使他第二次看到莆仙戏的又一台好戏。从那天晚上演出后,全团演职员在省商业局干部招待所连续学习了10天。
  至今莆田文艺界还将那次赴榕招待朱德观看演出传为佳话,它无疑也是莆仙戏现代历史上一件光荣的逸事。
  三、郭沫若与赵朴初在荔城看莆仙戏
  (一)郭沫若看莆仙戏
  1962年11月间,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郭沫若来闽考察工作,其间在莆田县荔城逗留两个昼夜。
  当时福建省文化局和县委领导决定,请郭老观看由朱国福老师改编的传统剧目《靖边记》(以下简称《靖》)。11月12日的下午,笔者与朱国福等在鼓楼上接待郭老参观文物。老朱按照领导的安排,先将《靖》剧的传统本原貌,改编意图,现有人物、剧情和思想内容等,向郭老作了详细介绍。
  年正古稀的郭老听力较差,佩戴着助听器。老朱在介绍自己的剧作时,心里暗想:讲话声音太大,是对人家不尊重的表现,抑或有自我炫耀之嫌。
  因而他有意压低话声。坐在一旁的于立群知道郭老听不清,插话提醒老朱:“你讲大声点,他听力不好!”
  “杨家将的戏,全国好多剧种都有,但表现杨家第五代远孙,这是你们莆仙戏的特色!”郭老听完老朱介绍后说。
  “没错,是这样。”老朱答道。
  郭老又说:“国庆十周年时,莆仙戏《团圆之后》轰动全北京,我参加观摩过,晚上我是第二次看莆仙戏,向你们学习!”“哎哟,请您老多多指教!”老朱忙说。
  当年莆仙戏《靖》剧,被省文化局确定为全省重点剧目之一。当晚专场接待郭老一行的演出场所是县委礼堂,演出单位是莆田县专业剧团代表队,全队前后台所有演艺人员是应《靖》剧排练所需,从全县各专业剧团遴选来的,演出阵容之壮,至今莆田戏曲界无有其匹。20世纪60年代初期的两年多里,省文化局多次向省委推荐,以此剧演出接待来闽视察工作的中央重要领导。郭老来莆的前一年许,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朱德与夫人康克清来福建视察间,此剧亦被调到福州,在西湖宾馆礼堂专场接待演出,省委书记叶飞陪同观看。
  夜色朦胧,华灯初上。我从鼓楼走向县委大门口,街上多处居民在议论下午郭老参观鼓楼的盛况,居民们当然也知道今晚县委接待郭老看戏。
  当晚县委礼堂的戏票全部发给各个机关单位,负责发票的人口头交代各单位领导:票要发给纯洁可靠的人。县委大门直至礼堂内外,到处都有民警岗哨,公安局局长亲自查岗巡哨。拿到戏票的观众几乎都提前进场。
  我和文化界几位同志坐在第八排中间。突然间,后面观众暴风雨般的掌声四起,我们往后一看,原来是许多领导陪同郭老一行进场。郭老和颜悦色,边走边向观众挥手致意。掌声愈响愈猛烈,持续到郭老走到座位坐下才休止。
  戏开台了。郭老夫妇坐在第五排中间,陈长城老先生和老朱被安排在左右两座,各级领导分坐前后左右陪同观看。郭老非常认真地观看演出。他时而注视台上的表演,时而转眼看幻灯字幕,时而——特别是演员诙谐风趣的台词逗引观念哄然大笑的时候,他听不懂方言,便侧首问陈老或老朱。每次听完解释,郭老都怡然颔首,笑容可掬,连声说“好,好!”戏结束时,许多领导陪同郭老上台与演员们握手。台上台下掌声汇成一片,飘荡在荔城的夜空。郭老出场的时候,边走边对陪同的领导同志说:“好,戏写得好,演得也好。”“方言听不懂,只许看,不能听——今晚这才是真正的看戏!”郭老走到礼堂门口时,风趣幽默的语言,逗引得陪同的领导和两旁的观众都哑然失笑。
  (二)赵朴初看莆仙戏
  1981年春节间,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平生第一次来闽视察佛教工作。农历正月初三日,赵朴老一行来到莆田,初四晚上莆田地区和县政府在县华侨联合会设素宴,请朴老一行“做大岁”。席间,当时负责修建广化寺的萧体泯向朴老附耳说:“今晚有莆仙戏在城里演出,戏是中国佛学院第一届本科毕业生编的,您看不看?”朴老惊奇地答道:“哦,是中国佛学院学生编的戏? 那我一定要看,一定要看!”
  宴毕,地、县有关领导便陪同赵朴老一行到观桥影剧院,观看笔者创作的新编历史故事剧《韩贞姬》。朴老夫妇坐在观众席第五排中间,两旁都是地、县领导。演出单位是莆田县莆仙戏三团。朴老一行都不懂方言,好在台词说唱都有幻灯字幕播映,因而全剧故事大体都看得懂。整台戏演了近3个钟头,其间坐在赵朴老左侧的中共莆田县委书记张慧忠客气地问朴老:“戏编得不好,演技亦差,您老看得很累吧?”赵朴老含笑回答:“不累,不累,戏编得好,表演亦好,我一定要看完全剧!”当时朴老神采奕奕,兴致勃勃,一直看到剧终时,反复向陪他看戏的领导同志说:“这是我们中国佛学院毕业生编的戏,劝善的主题,也符合佛教教义。”当时兴化宾馆未建,赵朴老一行被安排住在莆田县招待所,朴老交代萧体泯通知我,第二天早晨到招待所和他见面。
  翌晨6点多钟,萧体泯带我走进招待所朴老住宿的客房接待室时,从北京陪同朴老来闽的我的老师——佛教学者林子青先生,霍地站起来向朴老介绍:“咱们昨晚看的戏就是他编的!”朴老高兴地说:“哦,你戏编得不错,台词也写得很好,看得出你在文字方面下不少工夫。好,坐下谈吧!”我坐下之后,赵朴老满脸笑容地对我说:“据说你工作很努力,剧作写了不少,像昨晚演出的这合戏,宣传止恶从善的主题,对佛教也是非常有益的,你应当很好地发挥才华,继续做好这项工作。”此时林子青走到朴老面前说:“中国佛教协会会刊《法音》至今还缺乏编辑人员,我看杨居士是最理想的人选。”朴老颔首答道:“没错,他是一个好人才,是能够胜任佛教刊物编辑工作的。但我考虑他已经从事戏曲编剧工作几十年了,据地方领导介绍,他在戏剧界也有一定名气,还是继续做好这项工作,对国家对人类同样会有贡献的!”当时我心里非常钦佩赵朴老的全局观念。
  我塑造的《韩》剧女主人公,是一个为保忠良后裔而“失贞”的汉代女性,最后以其自杀结终。赵朴老向我提意见说:“女子从一而终的守贞观念,汉代尚未被普遍强调,韩贞姬是个善良的古代典型女性,大可不必让其自杀。不但其丈夫能原谅她,今天的观众也会通过的!”我当面向他表示感谢。他又非常谦虚地问我:“有一个问题我想请教你,剧中所有唱段都运用【叨叨令】【醉太平】【山坡羊】等宋元词曲牌名,但是唱词都不按其字数和句数填写,大多都写七字的诗句,这是什么缘故?”我向朴老解释说:莆仙戏源于宋元南戏,后世多由艺人编剧,不懂曲牌韵律句数,随意填写唱词,久而久之,形成七字曲词,只有曲牌之名,而无曲律之实,现在几乎所有古老剧种皆然。
  当时赵朴老与我谈戏之余,还兴趣颇浓地对我说:“我平生看过的史书不算很少,也知道明代有倭寇扰乱兴化的历史,但我没有发现你们这里有做大岁的记载,看来这是全国唯一的特殊习俗。今年春节我在莆田,平生第一次参加做大岁!”早饭之后赵朴老一行便驱车往厦门视察参观。
  四、莆仙戏第二次进中南海
  1985年5月下旬,时任莆田县文化局副局长的著名剧作家周长福创作的新编历史剧《秋风辞》(下简称《秋》剧),由莆田县莆仙戏一团排演,参加福建省第十六届戏剧会演,荣获剧本创作一等奖。这一年文化部决定举行全国戏曲大奖赛。7月中旬,由文化部艺术局局长俞琳任团长的华东片选戏观摩团一行12人,来莆审看《秋》剧等。后经评选,《秋》剧当选入围,报送全国综合参选。10月16日,省文化厅转中央文化部调演大会文件通知:莆仙戏《秋》剧上京参加“全国戏曲观摩大奖赛大会”演出。这是莆仙戏第一个新编历史剧晋京。剧组全队成员82人,由省文化厅副厅长柯子铭任总领队,市文化局副局长李振东、县委常委兼宣传部部长许培元二人任领队,副领队由县文化局局长欧宗洪、副局长即《秋》剧作者周长福、剧团党支部书记兼团长吴天春三人担任。
  参加这次观摩大奖赛的计11台戏,是从全国各省、市、自治区推荐的36台戏筛选而来的。尤为可贵的是,其中10台戏都是省、市级剧团演出,而唯一的县级剧团是《秋》剧的演出单位。同年11月22—27日,《秋》剧被安排在首都二七剧场演出7场,场场爆满,反映强烈。其间先后观看演出的中央和各部委领导、调演大会领导和评委成员有杨成武、张挺、贺敬之、林一心、周巍峙、程思远、吴雪、张庚、郭汉城、吴祖光、赵寻、孙道临等30多人,以及首都各界著名人士、全国各地观摩人员数千人。上述领导和评委专家,在演出结束后还上台接见剧组全体成员并合影留念。
  11月24日,大会在中直机关招待所召开《秋》剧评论会,剧组正、副领队和编、导人员到会听取意见。先后在会上发言的有朱文相、吴乾浩、李振玉、张庚、黄宗江等10多位文艺方家,一致给《秋》剧以最高评价,认为它“代表了今天新编古代剧所达到的新水平,是一出很成功的大悲剧??应该把它看成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产物”。
  11月30日晚上,《秋》剧以调演的最高待遇,选进中南海怀仁堂向中央领导汇报演出。这是国庆10周年后又越36周年之际,莆仙戏剧种第二次进入首都中南海献演,当时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副主任宋任穷等有关领导,在福建省委书记项南陪同下观看演出,并上台接见剧组全体成员合影留念。“大奖赛”演出前后,全国报道和评论《秋》剧的大小报刊有《人民日报》以及其海外版、《中国日报》(英文版)、《中国青年报》、《光明日报》、《中国文化报》、《戏曲艺术》等30多家。
  12月上旬,省、市、县各级有关领导,先后分别在福州火车站、莆田汽车站,热烈欢迎《秋》剧全体成员载誉而归。省委、省政府还在福建文艺大厦举行欢迎茶话会,省顾问委员会副主任温附山、张格心,省文化厅领导,以及省文艺新闻等各界代表30多人出席茶话会。莆田市内大街上横挂“热烈欢迎《秋风辞》剧组晋京演出载誉归来”醒目大标语,市、县委领导苏昌培、郑义正、陈延辉等率领各有关部门人士、学校少先队员,在街上夹道欢迎,盛况空前。
  12月15日,全国戏曲大奖赛演出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闭幕,《秋》剧荣获周长福剧本创作一等奖,集体演出二等奖,吴镇勋导演三等奖,黄文龙布景设计一等奖,道具奖,演员林文珍主演二等奖,林金标配演二等奖,林金石、郑珍炳群众角色奖。翌年6月,《秋》剧又在文化部、中国戏剧家协会联合举办的1984—1985年全国优秀剧本评选活动中获奖。它是莆仙戏唯一的一个两次荣获全国优秀剧本奖的创作剧目,其上京的成功献演,还被评为1985年福建省十大新闻之一。1992年,《秋》剧剧本复经全国专家评审决定,选入王季思主编的《中国当代十大悲剧集》。
  (选自莆田市城厢区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1999年版《城厢区文史资料第六辑》,选入本书时有改动)

知识出处

杨美煊莆仙戏文史论集

《杨美煊莆仙戏文史论集》

出版者:文化艺术出版社

本书设戏史探究、戏海钩沉、戏人传奇和戏册弁序四个栏目,收录了《莆仙戏剧种探源》《试论莆仙戏与梨园戏的源流关系》《两个<张协状元>剧本渊源关系谫探》《解放后莆仙戏名老艺人述略》《<莆仙十音八乐>序》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杨美煊
责任者
郭沫若
相关人物
赵朴初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