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一 地方文化学者的情怀与魅力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杨美煊莆仙戏文史论集》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10000619
颗粒名称: 序一 地方文化学者的情怀与魅力
页数: 4

内容

一个地方传统文化的深厚,一是看它大传统文化即上层文化的积累,一是看它小传统文化即地方文化底层文化的积累。莆仙地区历来有“海滨邹鲁”盛誉,出过无数的状元进士、宰相尚书、文人学者,又有古老独特的语言、音乐、舞蹈、戏曲、曲艺,有丰富独特的民间信仰、习俗、传说、故事,可谓“郁郁乎文哉”。但论及一个地方文化的独特与丰富,论及一个地方人文个性、情感心理,似乎还需更多从小传统文化入手,才能见其本源、本真、本体的面目。随着时代的发展,地方的个性与文化的诉求越来越强烈,地方个性生命和文化魅力自我展示也越来越自觉,越来越丰富和深层,由此催生出一代地方文化学者。似乎地方文化越深厚的地方,地方文化学者越多,学术成果也越丰富,越厚重。杨美煊先生即是莆仙文化,尤其是莆仙戏研究的代表性地方学者。除了这本《莆仙戏文史论集》,他还与人合作撰写出版了《莆仙戏曲》专著,参与《莆仙戏传统剧目丛书》专卷的编校、注释工作,参与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课题《莆仙戏史论》的专章撰写。此外,他还发表了大量的莆仙戏研究文章。
  地方文化学者与大学专业学者当然是有很多区别。他们的学问学科系统性、学术逻辑性没有那么严谨规范,或许有些泛学问化、泛学术化,有些细碎,有些零散,但他们似乎有自己的学术目的和特点。他们的成果也有自己的独到、深刻和不能被覆盖的特点。他们对地方文化有发自内心的热爱,有赤子之心的纯粹,更少甚至没有学术功利目的。他们不把地方文化当成研究对象、客体,而是把自己的情感、生命,融入地方文化,与之一体化。他们是为地方的、为文化的,其次才是为学术的。他们身上更多积淀着丰富深厚的地方知识,口传和亲历的,带有不可证之论、无逻辑的合理的原始性和直接性。甚至这些口传和经历、经验已经最后凝聚、积淀在他们身上,使他们不仅成为地方文化的研究者,也成了地方文化的载体,甚至是地方文化的一部分。他们的优点不在于典籍的引用、学识的浩瀚。他们是地方文化、地方知识活的地图、字典、百科全书。在早期评议非遗传承人对象时,我就一直觉得我们更需要引入一些这样的无法在技艺、学术上量化的地方文化精神和知识上最权威、最公认的赓续者、阐释者。
  有时候他们的成果带有强烈鲜明的亲历性、经验性,带有感性的色彩、感性推测的色彩。这种带有感性的学术,或者说学术的感性,总是与生活、艺术的睿智、洞察相联系,往往有丰富的学术逻辑、“溢出”规范的部分,鲜活生动,有情感生命色彩,给人豁然开朗的启迪,有另一种知识、学问的真解。有时候他们的成果是细碎的、零散的,似乎他们更热衷于捡拾、打捞、发现、聚敛自己认为最重要的碎片、细节,捕捉一丝遗痕、气息,似乎这样能更真实、更具体地抓住过去。他们是收藏者也是继承人,像个守财奴看护着他的财富,捡拾,擦拭,登记,归类。他们的学术成果是继承人的收藏记录。
  杨美煊先生就是这样一个地方文化的专家学者。20世纪80年代初认识他时,他是一个很有成绩的剧作家,是当时极有莆仙戏剧种特色的剧作家,是最能体现莆仙方言的智慧和韵味的剧作家。到了90年代,我们之间由于专业上的交错,少了来往。一直到新世纪以来才又和他一起参加《莆仙戏史论》和《莆仙戏传统剧目丛书》的编校、注释工作。他一直是最重要的撰写专家,是项目专业上可依靠、可信赖的学术支持力量。可惜我对他的学术成果的认识,因为自己的粗浅无法进行准确、完整、深刻的概括和评述。他的选题都是难度极大的,要解决、要填补的都是莆仙戏研究必须马上面对的根本性的问题。莆仙戏剧种探源、莆仙戏与梨园戏的关系、莆仙戏目连戏的研究、莆仙戏与南戏研究,无一不是重大课题。书中的论文,很多是参加国际性、全国性学术研讨会时发表的论文,每一篇论文都需要大量的历史典籍、地方文献资料积累,需要丰富、独特的感性知识积累。而像目连戏、南戏研究,又都得融入全国性的学术研究的共同学术话语、知识框架之中,并不是地方特性的独白。这些论文句句艰辛,都是青灯古卷下孜孜不倦的追求,都是心血之作。除了这些论文大作,书中还有很多新中国成立后他亲历的莆仙戏重大事件、活动的有历史价值的文字,他所认识的已故和在世的重要老艺人的述略,以及他为一些书写的前言、后记,里边都是一些珍贵的文化记忆和独到见解。
  目连戏是莆仙戏的“戏母”,里边积淀、保留了莆仙戏最丰富独特的传统表演艺术。有了目连戏,莆仙戏传统艺术便保存了半壁江山。杨美煊先生在莆仙目连戏研究上花了巨大工夫,做得最为出色。他的研究除了历史方面,还有许多个人艺术经验的介入,以及他早年曾经是中国佛学院学生、佛门弟子,对佛学经典有深入的研究和体会,这方面的成果是有他个人独特的贡献的。在莆仙戏与相关的南戏研究上,他除了对58个宋元南戏剧目进行一一比对,对明初南戏及未见于宋元南戏记载的古剧目,也从古抄本和戏联中一一钩沉,并对一些最重要的南戏古剧目和本剧种独有古剧目逐一进行比较、分析、记述,为后来的研究者做了清场开路的重要基础性工作。虽然他对《张协状元》的研究,带有更多的地方情感色彩,但也附带出大胆推测的丰富理由,具有自成一家的参考价值。
  遵照杨美煊先生的嘱咐为本书作序,当时受他高情高看的感染予以答应,可是书稿放在手中两三个月一直下不了笔,一方面是事多人懒,一方面是面对着这部著作,深感有学术上的无力和畏难,数次掩卷废然而退。实在被催得拖不下去,才勉为上述文字,心中深生悔意,应该请北京的专家或大学的学者作序,庶几能为本书增辉,彰显它的学术价值。即使这样,心中仍有暗许,像杨美煊先生这样的口传亲历、博闻强记、满腹莆仙戏真学问的地方学者越来越少,他们是一些有特殊经历、特殊情怀的人,任劳任怨,衷肠不冷,心甘情愿隐身于地方文化,日出而作,日落不息,能为他们写点文字,也是有缘有幸了。
  己亥年季冬(王评章:福建省艺术研究院原院长、研究员)

知识出处

杨美煊莆仙戏文史论集

《杨美煊莆仙戏文史论集》

出版者:文化艺术出版社

本书设戏史探究、戏海钩沉、戏人传奇和戏册弁序四个栏目,收录了《莆仙戏剧种探源》《试论莆仙戏与梨园戏的源流关系》《两个<张协状元>剧本渊源关系谫探》《解放后莆仙戏名老艺人述略》《<莆仙十音八乐>序》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王评章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