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定福建倭患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明代莆仙及东南沿海抗倭集》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10000334
颗粒名称: 平定福建倭患
分类号: K248.205
页数: 14
页码: 100-113
摘要: 本文记述了平定福建倭患的记事,概括了平海卫之战、智解仙游之围等。
关键词: 平定 倭寇 莆田

内容

倭寇在浙江屡屡受挫后,遂把侵略重心南移至福建地区,导致福建倭患愈演愈烈。尤其是嘉靖四十一年(1562)十一月间,倭寇攻陷了兴化府(治今福建莆田)占据平海卫。举国上下一片哗然。在此危急关头,朝廷提升因父丧去官的谭,纶为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巡抚福建,统一指挥全省御倭军事。谭论指挥戚继光、刘显、俞大猷等,先是取得了平海卫大捷,继之又以少击众,大破倭寇于仙游城下,只用了短短两年的时间,就大体上平息了福建全省的倭患。这一系列抗倭作战的胜利,在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战争史上,谱写了一曲辉煌灿烂的壮丽篇章。
  第一节 平海卫之战
  在倭患初起之时,倭寇的侵略重心主要在长江下游沿岸地区,稍后,其侵略矛头又直指浙江。由于地理位置的关系,这一时期倭寇入侵福建的次数不是很多,规模也相对较小,只有一些与大势倭寇失去联系和在海上为风所阻的散倭,顺风漂流至福建沿海,不时登岸流劫。所以这一时期的福建倭患并不十分严重。当然,对于有海无防、国门洞开的福建省来说,这些零星倭寇仍然在一定范围造成了重大损失。
  嘉靖三十二年(1553)四月,有一股倭寇从福宁州(治今福建霞浦)北部登岸,攻陷秦屿所,大掠而去。同年十月,“有倭舟失风飘至兴化府南日旧寨,登岸流劫,杀千户叶巨卿。把总指挥张栋督舟师击倭,走据山。知府董士弘纠民兵猎户与栋等合势围贼,歼之”。是时,福建沿海及其岛屿多有倭船停泊和倭寇活动的踪迹,其中既有真倭为风所阻不能东归者,又有部分沿海奸民混杂其间,“倭居十三,而中国叛逆居十七也”。嘉靖三十四年(1555)十一月,“寇犯兴化涵头铺等处,平海卫千户丘珍、杨一茂与战,死之。已,复犯福清海口。泉州卫指挥童乾震直奔其垒,斩贼十余,亦被害”。在此数年间,虽然倭寇窜扰沿海府县的事件时有发生,但是总的来看,福建倭患仍然处在可以控制的范围内。
  然而,在嘉靖三十七年(1558)以后,福建倭患日益严重,沿海各地百姓受害之惨烈,并不亚于浙江。这年二月,倭犯福州,“巡抚阮鹗不能御,取库银数万两贿之,以造新舟六艘,俾载而去”。一个月以后,阮鹗因通倭罪被罢官。四月,大批倭寇从浙江的台州、温州等地进入福建境内,攻破福清县城,杀掠男妇1000余人,知县叶宗文被俘;又转攻惠安,知县林咸率丁壮登城坚守,将其击退。五月,林咸率兵击倭于县境之鸭山,亦遇伏战死。六月,倭寇分兵四掠,犯同安、长乐及漳州、泉州各地。
  嘉靖三十八年(1559)夏天,新倭又大批拥到,且带有大量攻城器械,先攻福宁、连江、罗源等处,流劫各乡。遂又进攻福州府城,未得手,乃转攻福安,破之。另外,广东境内的倭寇时常越境劫掠,流窜于诏安、漳浦之间。嘉靖三十七年(1558)从浙江舟山柯梅南下的倭寇,盘踞在福建浯屿年余,祸害远近地方。此后数年间,福建巡抚王询和参将黎鹏举、尹凤等人多次与倭寇血战,当地百姓也纷纷自发组织起来抵抗侵略,取得了一些局部性的胜利。然而,由于先后任福建巡抚的阮鄂、刘焘、游震得等人缺乏军事指挥能力,在倭寇的凌厉攻势面前,进退失据,战守无方,福建倭患不仅未能平息,反而迅速蔓延,愈演愈烈。
  嘉靖三十九年(1560),倭寇由于在浙江遭受沉重打击,纷纷南下福建,流劫沿海各州县;沿海奸民乘机起事,或与倭寇合流,或拥众结伙占山为王。福建巡抚刘焘应接不暇,无力自保,致使整个福建形势处在岌岌可危之中。嘉靖四十年(1561)十月,倭寇攻破宁德县,杀参将王梦麒、知县李尧卿等。嘉靖四十一年(1562)二月,又攻占永宁卫城(在今福建晋江东南),指挥王国瑞、钟埙等人向倭寇投降。其时,“北自福建福宁沿海,南至漳、泉,千里萧条,尽为贼窟”。迫于形势,福建巡抚游震得,不得不向明政府告急,请求支持;明政府同意了这个请求。嘉靖四十一年(1562)秋天,浙江参将戚继光奉命率领6000戚家军入闽剿倭。
  当时,福建一省共有大大小小数十股倭寇活动,其中尤以宁德县之横屿和福清县之牛田两地的倭寇最为猖獗。戚家军进入福建后,先攻横屿(在宁德县城东北20里海中),收复了被倭寇占据近三年的横屿,歼敌1000余人;接着又赶至福清,直捣牛田(在福清县城东南30里)贼巢,歼灭倭寇680余人,并争取了胁从者数千人投降。余倭逃向兴化,戚家军乘胜追击,在莆田县的林墩(在莆田县城东20里)将倭寇全部歼灭。这年十月,大获全胜的戚家军便悉数撤回浙江。
  就在戚家军班师回浙江后不久,倭寇又卷土重来。不仅各地旧倭蠢蠢欲动,而且又有新到倭船数十艘载着近万名倭寇登岸。史载,倭寇自这年十月初犯福建,“其自浙之温州来者,则合福宁、连江登岸,海贼攻陷寿宁、政和、宁德等县;自广之南澳来者,则合福清、长乐登岸,海贼攻陷玄钟所,蔓延及龙岩、松溪、大田、古田之境,无非贼者”。是时,福建倭寇大体上可分为南北两路:北路倭寇从浙江温州而来,会合福宁、连江等地登岸的新倭,骚扰闽北地区;南路倭寇从广东南澳岛入境,与福清、长乐等地区登陆的新倭合伙,荼毒闽南、闽西地区。与此同时,大批新倭还在源源不断地登陆。嘉靖四十一年(1562)十一月底,倭寇又攻陷兴化府。一时间,福建沿海形势骤然紧张。
  兴化府位于福建东部沿海,辖莆田、兴化两县,是当时福建最为富庶的地区之一。嘉靖四十一年(1562)十一月初,倭寇6000余人(一说4000余人)包围兴化府城.连续围攻近一个月。
  广东总兵官刘显提兵来援,因其主力仍逗留江西,现有兵力仅700人,势单力薄。刘显估量不能取胜,只好暂时在离府城30里的江口桥迎仙寨扎营,同时又招募新兵充实力量。可惜,在募兵过程中,不少倭寇奸细混入新兵队伍,军中虚实尽为倭寇探得。
  不久,刘显想与兴化城里取得联系,派了5名士兵进城送信,不料全被倭寇所杀。倭寇派人穿上绣有“天兵”字样的明军服装,带着伪造的移文,混入兴化城中,诈称某日夜间刘显将会率兵进攻御敌,请勿举火作声,恐贼惊觉。城中守将毕高、参政翁时器等深信不疑,自行解除戒备。到了约定时间,那几个冒充明军的倭寇杀掉守城士卒,打开城门,倭寇大队人马便从西门蜂拥而入,乘风放火,杀戮百姓,“毕高、翁时器及卫掌印指挥徐将等皆仓皇缒城走,城遂陷。同知奚世亮为贼所杀”。
  倭寇盘踞兴化府城近三个月(按:实为两个月)杀掠居民,强奸妇女,抢劫财物,无恶不作。到第二年二月,城中倭寇才自,动退出,窜至平海卫(在莆田县东90里)附近,结巢崎头城,企图掠舟入海。
  自倭寇大规模侵扰浙闽沿海以来,州县卫所被攻破者数以百计,然而府城被攻陷则是首次。明政府对兴化失守事件极为重视,严令督抚诸司加紧剿倭。时任福建巡抚的游震得心急如焚,督剿益急。嘉靖四十二年(1563)二月,泉州卫都指挥欧阳深率兵进剿,中伏阵亡。倭寇遂乘胜占据平海卫。三月间,又有新倭400余人从长乐登岸,流劫福清等处,窥伺省城,阻断沿海交通。朝廷见形势危急,乃起用因父丧去官的谭纶以原官兼按察司副使,统领所部浙兵赴闽剿倭。谭纶未及上任,又被提升为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巡抚福建,原任福建巡抚游震得则被罢官。宿将俞大猷同时被提升为福建总兵官,戚继光为副总兵。
  正在原籍补制的谭纶再次夺情起用,官复原职,仍任福建布政司右参政兼按察司副使,是嘉靖四十二年(1563)正月间事。此前,他于上年六月疏请终制,十月得到朝廷的批准,回乡补制。谭纶虽然身在家乡,但心中仍然念念不忘福建倭情。这年冬天,他曾在给福建巡抚游震得的复信中建议:“彼众我寡,宜乘其分而击之,乃可得志。又当收藏之期,若坚壁清野,亦可使困。”提出了“分而击之”与“坚壁清野”二策。又言:“闽事虽亟,台下当之,当次第报平。”谭纶未曾料到,在短短数月之间,福建形势竟然会如此恶化,变得一发不可收拾;更未料到自己才回乡四个月,又要重新到福建上任了。
  谭纶在接到吏部令其夺情复出的咨文后,于嘉靖四十二年(1563)三月初起程前往浙江,拟督发浙兵援闽。福建副总兵戚继光与福州兵备按察司副使汪道昆,也在当月召集戚家军万余人,准备分道入闽;新任福建总兵俞大猷,早些时候已从南赣伸威营赶至福建,与刘显在平海卫附近会合。俞军驻秀山,刘军驻明山,离倭寇巢穴约三四里,严密防守,以待浙江援兵到来。
  三月十八日,谭纶率军进抵江西铅山,得知自己升任福建巡抚的消息。因考虑到前线形势瞬息万变,军情紧急,如果等到朝廷的正式咨文下来再入闽指挥战事,则恐怕错失战机,甚至于酿成倭寇窜犯内陆地区的重大事变。于是,谭纶在正式入闽视事前,即打破常规,对福建作战事宜进行了预先调度,作出了周密部署。他考虑到,福建南北二股倭寇人数达万余之众,与福建的军队人数大体相等;而俞大猷、刘显二将,长时间在平海卫附近与倭寇对峙,业已精疲力竭。因此,单凭现有兵力,不可能同时消灭南北二股倭寇;如果贸然与倭寇进行决战,显然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根据这一判断,谭纶提出了福建抗倭作战总的设想:“南北二倭,计我兵力,止可了一而后及一”。具体而言,就是先剿除长乐、福清等地新倭,而后集中兵力聚歼平海倭寇,最后回师北上,歼灭攻陷寿宁、政和的北路倭寇。在入闽途中,他致书原任巡抚游震得、监察御史李邦珍及俞大猷、刘显诸人,要他们先合力击破福清等处倭寇,尽可能打通沿海运粮通道;同时,又反复告诫俞大献、刘显二将,对于平海卫之倭寇,“未可轻战,只宜严防”,不能仓促与敌决战,以免重蹈欧阳深败亡之覆辙。
  这年三月中下旬,谭纶率领其所属的浙兵1200人,从浦城进入福建。三月二十八日行至建阳,他才正式接到朝廷任命其为福建巡抚的诏书。这时,福建监察御史李邦珍特地从省会赶来,催促谭纶速速前往督战;两人一同南下福州。四月十一日,谭纶与原任福建巡抚游震得办理交接,算是正式接过了福建全省的抗倭军事指挥权。
  此前不久,游震得、刘显、俞大猷等已会同先期入闽的戚家军前锋部队,击败三月间从长乐、福清等地登陆的新倭,斩首数以百计,余倭从海上逃遁。这既解除了明军的后顾之忧,又打通了沿海的运粮通道。四月初八日,戚家军主力1万余人全部抵达福建,与俞大猷、刘显在平海卫附近会师。这时,福建周边各省的明军主力全都会聚福建,总兵力近3万人,超过了倭寇人数的一倍以上。戚继光、俞大猷、刘显等当世名将,均齐聚闽中,谭纶麾下猛将如云,兵威大振,从而为聚歼平海卫倭寇创造了条件。
  盘踞在平海卫的数千倭寇见明军大兵压境,急欲入海逃窜,却遭到把总许朝光部的拦截,被击沉五艘大船。倭寇知海上去路已被堵死,逃脱不易,乃尽焚其舟,移巢渚林南面的许家村,据险固守,作困兽之斗,以抗拒明朝大军。
  四月十五日,谭纶会同整饬福州兵备按察副使汪道昆,前往平海卫前线视师。四月二十日,两人抵达平海卫附近的渚林。放眼望去,只见平海卫一带的秀山、明山、东停等地营寨相连、旌旗猎猎,隐约闻得战鼓声声。各路明军已进入了紧张的临战状态。数万明军,一面严密监视着许家村巢穴中的敌人,一面忙于操练。从上到下士气都极为高涨,充满必胜信心。
  当日,谭纶在俞大猷的营帐中,召集汪道昆、戚继光、俞大猷、刘显等将官,讨论作战计划,部署机宜。在广泛听取各位将领意见后,谭纶觉得歼灭平海卫倭寇的时机已经成熟,决定次日发起总攻。他对此役作了如下部署:由福建副总兵戚继光率领把总胡守仁等部官兵为“中哨”,负责向敌人展开正面攻击;由广东总兵刘显率领把总郭成等部官兵为“左哨”,以江西援兵把总乐埙与福建标兵把总陈仓等部协助之,负责左翼突击;由福建总兵俞大猷率领指挥魏宗瀚、把总朱相等部官兵为“右哨”,在浙江援兵把总杨文与谭纶辖下的标兵把总陈其可、蒋伯清、傅应嘉等部协助下,共同完成右翼突击任务。同时,又在军中悬赏冲锋银2万两,以鼓舞士气。
  当日夜间,明军三大营官兵全部整装待发。深夜四鼓,中路军以胡守仁为前锋,戚继光为后队,在月光下先期出发。大军行至敌巢不远处,坐待月落,准备在第二天黎明接战,稍后,左、右两路大军也按照谭纶的原定计划,衔枚而进,赶到了敌巢附近。二十一日黎明时分,只见祥云东起,大雾漫山,各路明军已趁势将敌人盘踞的许家村团团围住,倭寇尚未觉察。就在这时,亲自指挥中路军的谭纶下达了总攻命令。
  霎时,数万明军发出了一阵阵惊天动地的呐喊,直扑敌营。负责正面突击的戚家军前锋胡守仁一马当先,率军朝倭寇寨门猛攻。倭寇遭此突如其来的攻击,便以100余名骑兵作先锋,2000余名步卒为后队,仓促应战。这时,只见明军的火铳手一字排开,向倭寇骑兵猛烈射击,敌人战马受惊,乱作一团。接着,倭寇步卒分道拥出,与明军厮杀在一起,双方展开激战。不多时,明军左、右两路大军也加入了战斗。三路明军奋勇冲击,合力攻敌,倭寇渐渐不支,纷纷逃窜回营。明军士气大振,攻势愈猛,倭寇大败,一齐奔逃到许家大巢死守。最后,明军“四面合围,因风纵火,血战破巢。贼众败匿房中,或焚死,或刃伤,自相枕藉,积尸充霤,难以数计;间以遁避山海,我兵随处奋击,堕崖蹈海死者,数亦难计。至此,平海卫大战宣告结束。此役共歼敌2200余人,缴获大量粮草器械,夺回被掳百姓3000余名,并缴获被倭寇夺去的卫所印信15颗。
  明军克复平海卫后,福建各地仍有小股倭寇活动,亟待剿除。四月二十四日,谭纶接到福清县报告,称有新倭200余人从该县神前澳登陆。他随即派把总蒋伯清、杨文统领所属浙兵赶至福清县蒜驿岭(在福清县西南50里)埋伏。次日,敌人果然进入埋伏圈;伏兵四起,前后夹击,斩获真倭78级,救回被掳百姓。数日后,又有倭寇500余名突至怀安县的北岭,逼近省城。谭纶令布政使曾于拱、按察使万衣等率浙兵500前去截杀,获首级20颗;余倭连夜逃至连江,与该县旧倭合伙。
  盘踞在连江一带的倭寇,原是数月之前攻陷寿宁、政和的北路倭寇一部分。这股倭寇在寿宁、政和、宁德、罗源等地大肆抢掠数月之后,一部分泛海东去,另一部分取道连江,欲与平海倭寇会合,闻平海倭寇全军覆没,乃退守连江之马鼻。五月初,谭纶派遣汪道昆、戚继光率军北上连江。戚继光先令王如龙直趋罗源,防止倭寇北逃;自己亲率戚家军主力,兵分两路,直捣倭寇在马鼻山的巢穴,擒斩倭寇157名。与此同时,各地乡兵、民兵乃至普通百姓也纷纷自发地行动起来,在福建沿海的广大地区及附近海上搜剿残倭,追杀零星倭寇,不断取得战果,充分显示了人民群众在抗倭战争中的巨大作用。上述战斗结束后,“福清之神前澳、怀安之北岭、连江之马鼻,与东涌、草屿、后营等洋,莆田、灵川里等各新旧倭贼,不旬日间次第报平,水陆擒斩通共三百七十余级,远近欢腾,地方宁谧”。至五月中下旬,这一时期的抗倭作战初步告一段落,福建各地的倭寇基本被肃清。
  平海卫之战,是谭纶入闽以后所指挥的首次重大战事。这次战役,不仅事关福建全省抗倭大局,而且关系到他个人的兴衰荣辱。在他之前,历任福建巡抚阮鹗、王询、刘焘、游震得等人,或因倭寇肆虐无力回天,或因倭寇与“山寇”相互勾结经久不能平息,先后都落得个革职问罪的下场。这些封疆大吏在福建为官,无一不是如坐针毡、如临深渊,处于朝不保夕的境地。试想,如果谭纶指挥平海卫之战失利,恐怕也是自身难保,朝中政敌自然不会让他安坐福建巡抚这一高位。谭纶后来曾谈及当时的情况,说他刚入福建时,“人心危惧,以为八闽且不能保,宦游兹土者,皆以一日得脱去为幸”。平海卫之战胜利后,福建军民个个扬眉吐气,信心倍增,明军士气也大为振作,“各该官兵……勇气百倍,至于舟师最为废弛,亦各感奋,共兴敌忾之心”。可以说,平海卫之战的胜利,标志着福建全省的抗倭形势有了重大转机。
  平海卫大捷(又称渚林大捷)的消息传到京城,一向对东南倭患忧心忡忡的明世宗大感欣慰,特地为此举行了一次隆重的告谢郊庙典礼,并大肆封赏作战中的有功之臣。谭纶因功升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获赏银币;戚继光则提升为都督同知。
  明军在福建所取得的这一重大胜利,无论是从军事上还是从政治上来说,都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倭寇此次大举入侵福建,规模之大,时间之长,百姓受害之惨烈,均前所未有。尤其是倭寇攻陷兴化府城,盘踞其中两月有余。明军因兵力不足,无所作为;欧阳深被迫出战,损兵折将,中伏阵亡。此后,倭寇占据平海,结巢崎头,凭借险要地势,劫掠沿海,深入腹地,往复流窜,给福建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在谭纶的正确指挥下,明军在平海卫一战成功,收复兴化和平海卫等地,救出了数以千计的被掳百姓,狠狠打击了倭寇的嚣张气焰,扭转了军事上的颓势,挽回了明政府的威信,从而为最后肃清福建全省倭患奠定了基础。明政府对这次战役如此重视,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第二节 智解仙游之围
  谭纶在福建巡抚任上指挥的首次战役——平海卫之战,以明军的彻底胜利而告终。此后,明军以摧枯拉朽之势在各地追剿穷寇,扫荡残倭,地方为之肃清。然而,福建的抗倭形势依然是十分严峻的,不容盲目乐观。因为倭寇虽然受到沉重打击,但并未受到致命创伤;倭寇把福建视为侵略重点的状况仍未有丝毫改变;倭寇来自海上,借助季风泛海而至,时分时合,飘忽不定,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和突然性,防范不易。若是在“春汛”“秋讯”之时疏于防范,仍有可能酿成大患,再一次导致局面失控。对于这一点,作为福建抗倭主帅的谭纶,自然是心中有数的。
  其时,戚继光的戚家军、俞大猷的南赣兵、刘显的广东兵以及浙江、江西等省的其他数支援兵均应调至福建,显示出明军在福建的军力十分强大。然而这种状况是不可能持久的。按照惯例,在平海卫之战结束后,各地援兵应当班师回营,返回原来各自防地,统兵将领也必须交还调兵令符散归本营。一旦各地入援之兵撤走后,福建一省的抗倭实力势必将又大为削弱,甚至有可能在倭寇下一次来犯时,既无可用之将,又无可用之兵。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再度发生,同时也是为了避免重蹈前任巡抚的覆辙,必须找到一种可以让福建全省长治久安的万全之策。
  嘉靖四十二年(1563)五月,谭纶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多方权衡,向朝廷提出了调整福建明军部署、加强沿海防卫力量的初步建议,力求做到水陆并重,分道设防,有备无患。
  在陆路方面,他提议留下戚家军长驻福建,作为福建抗倭主力。因为来自浙江的戚家军长于陆战,能攻善守,且多次在谭纶的指挥下作战,将领比较熟悉,便于指挥。具体做法是,把戚家军“分为上下二班,每班务足九千名。上班自今七月初一日为始,分布教训以防小汛,至十月无警放班;下班亦自七月初一日为始,差官押送回籍,汛毕仍于六月中放还。又以前班兵夫限七月初旬上班以防秋汛。年年如此,岁岁更番”。
  同时他还建议:提升原副总兵戚继光为福建总兵,镇守福、兴、漳、泉、延、建、邵武、福宁、金、温九郡一州,“以展其千里之才而慰八闽之望”;提升福州兵备副使汪道昆为福建按察司协堂,给予关防敕书,监督全省水陆军务,“与戚继光同心一德,共济时艰”;保留福建境内原先划分的南、北、中三路,但将原设参将改为守备,选择通晓军事、屡立战功的胡守仁、王如龙、耿宗元分任三路守备,各带所部兵马前往驻扎防守。
  在水路方面,谭纶提出了“议复寨以扼外洋”的建议。他了解到,明初曾在福建沿海设置烽火门(在今霞浦县东)、南日山(在平海卫东南)、浯屿三座水寨,以防敌人从海上入侵。景泰年间(1450-1456),福建沿海的水寨增加到五个,其时战舰如云、旌旗相望,防守极为严密。只是后来历时既久,武备渐弛,原有水寨多遭废弃,倭寇登岸如入无人之境。这种有海无防的状况,亟待改变。他认为:
  为今之计,亟宜查复五水寨之旧,每寨设兵船四十只,兵万三千名,五寨通计用船二百只,用兵六万五千名,以五把总领之,定为五大〓。内以旧设烽火门、南日山、浯屿三为正兵,增设铜山、小埕二〓为游兵,而又为之分信地,明斥堠,严会哨,贼寡则各自为战,贼众则合力并攻,以扼外洋击来贼为功第一,击去贼次之,失贼弗击与致贼登岸者,查照信地论罪。
  谭纶上述复五水寨之旧的建议,就是要恢复景泰年间(1450-1456)福建沿海五水寨的海上防御部署,除烽火门、南日山、浯屿三寨为现有水寨外,应当新设小埕(在定海所附近)、铜山(在今东山岛上)二水寨。五水寨兵船,与陆上的南、北、中三路官兵一样,均由福建总兵官统督,监军道监督。在汛期未至时,五水寨的全部兵船必须一齐集中到南日山水寨,操练水战;汛期到来时,分散到各地防守,往来巡哨;汛期结束,仍齐聚南日山水寨,根据作战表现分别赏罚,并进行严格训练,以待下一次汛期的到来。
  不久,朝廷批准了谭纶提出的调戚家军久驻浙江、兴复沿海五水寨等项建议。福建沿海的兵力部署大都按照他原先的预定计划,进行了必要调整。一批有勇有谋、屡立战功的将领得到提拔任用。南、北、中三路防之于陆,
  精兵近万人,严阵以待;沿海五水寨防之于海,兵船200艘,巡视海上,有备无患。真正做到了水陆并重,严密防守。从此,福建沿海的防卫力量大为增强,在此后的抗倭作战中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早在嘉靖四十一年(1562)冬天,倭寇在攻陷兴化府、占据平海卫后,趁着明军尚未集中的间隙,部分倭寇泛海东遁,曾将劫掠到的大批金银财宝运回日本,从而吸引了大批新倭窜犯福建。嘉靖四十二年(1563)十月,新旧倭合计2万余人,分乘大小船只数百艘,陆续在福宁州、兴化、漳州、泉州等地登陆。福建沿海烽烟再起。此时距平海卫大战结束仅仅过去五个多月。
  当时,福建明军以戚家军为主,戚家军存留班兵6400人,分为8营,每营800人。此外尚有谭纶辖下的军门标兵及福建原有兵马数千人。其中,金科、叶大正兵二营驻扎福宁州,防守北路;胡守仁统领朱珏、陈应朝、方其兵二营驻扎福清,防守中路;耿宗元统领暴以平、胡仲膏、俞廷秀、陈仓兵二营驻扎漳州、泉州,防守南路;总兵官戚继光统领赵记、陈良琮兵二营,往来福清等处,作为陆路防守的机动兵力。另有陈其可统领巡抚标兵一营驻扎连江,翼护省城。至于谭纶原先所议兴复五水寨,添造兵船,则因时间紧迫,银两不足,在秋汛到来时未能全部完成,仅有烽火门、小埕二水寨的40艘兵船全部备齐,分别归把总朱玑、傅应嘉指挥。其他三水寨兵船不多,如南日山水寨只有兵船12艘,须待来年陆续添造、补充。但从总体上来看,当时福建明军的部署是较为周密的,也是合理的。
  面对倭寇的猖狂进攻,以戚家军为主力的福建明军,与来犯之敌进行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战斗。从嘉靖四十二年(1563)十月起,五水寨官兵驾船往来巡视,拦截敌船,尽可能地歼敌于海上;陆路官兵则各据防守信地,严防死守,阻击登岸之敌,防止倭寇深入内地。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水陆两路明军与倭寇作战数十次,击沉大小倭船30余艘,歼敌3000余人,取得了重大战果。然而,满载倭寇的船只依旧源源不断地到来,福建沿海的形势仍然在不断恶化之中。
  此时此刻,作为福建抗倭主帅的谭纶,为福建全省的兵力不足而深感忧虑。戚家军存留班兵仅有6000余人,加上自己辖下的军门标兵,总共也不过1万余人。这些部队分驻各地,力量分散,加之长期作战,未能及时休整,将士水土不服,疟疾、痢疾流行,导致部队非战斗减员甚多。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击退数倍于己的倭寇,就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本来,谭纶希望浙江、江西、广东三省速派援兵,以解福建之危急。可是这三地的督抚大员都心存地域之见,不肯轻易发兵;甚至准备从浙江调来轮班的戚家军,也受到重重阻挠,迟迟不能入闽。
  嘉靖四十二年(1563)十月底,谭纶派遣有关官员带着士兵的安家费,前往浙江,催促轮班的戚家军兼程赴闽。不久,他又带领标兵把总陈其可、蒋伯清等人前往福清,与戚继光共同商讨御敌之策。在福清,谭纶与戚继光仔细分析了近一个月来的战况,对福建全省遍地的倭情形成了一个较为准确的认识:倭寇在海上,遇到明军的水师战船,一般不与正面交锋,而是不顾一切地向南逃窜;登陆后的倭寇也是如此,往往成群结伙地向南部的兴化一带集中。这表明,此次倭寇袭扰福建,是经过周密策划的,其进攻的重点依旧是福建南部地区。如此众多的倭寇齐聚福建南部,很有可能觊觎某座城池,企图攻破城池,实施大规模抢掠,让兴化事件再度重演。根据这一判断,谭纶预先调遣镇抚叶应春、千总揭宇,带兵200人,进入仙游县协助守城,并授之守城方略;同时传令泉州府的惠安、南安等县与沿海卫所“各张兵威,加谨防守”。十一月初四日,他又会同戚继光共同带领数千精兵南下,赶到兴化一线,寻机歼敌。
  十一月初七日,倭寇2万余人果然大举围攻仙游县城。仙游知县陈大有、典史陈贤、白岭巡检司巡检殷恭,率领全城军民昼夜登城防守。谭纶和戚继光统兵来救,将军队驻扎在离敌营20里的俞潭铺和沙园一带。此时,倭寇已在仙游城外分建了东、西、南、北四大巢穴,相互声援,彼此联络,不时出动人马环攻仙游四门。因谭纶所辖的巡抚标兵只有3000余人,戚家军也仅有6000余人,二者合计约为倭寇在仙游城下兵力的一半,敌我力量相差悬殊,在此种情况下,显然不宜立即与敌决战。谭纶与戚继光都认为:必须先以现有兵力想方设法牵制住敌人,千方百计迟滞敌人的进攻,以确保仙游不失;待从浙江调来换防的另一部分戚家军到达后,再相机与倭寇决战。
  谭纶果断决定:调派守备胡守仁、把总蒋伯清等领兵抢占仙游县城附近的铁山,“据险为垒,与贼相持”,以牵制敌人的兵力;令各营选派勇士500人,暗中逼近倭巢,以便在敌人大举攻城时,相机突袭,尽可能地迟滞敌人的进攻;传令小埕水寨把总傅应嘉,将3000水兵改充陆兵,火速增援。此外,他还调兵数支,分别防守省城福州以及闽江、兴化等地;又起用原参将侯熙,令其募兵2500名,在泉州等处布防。这样,福建各处要害基本可以确保无虞。
  期间,倭寇不分昼夜拼命攻打仙游县城。因城中兵力有限,且多为临时募集的乡兵,作战能力并不强,加之火药缺乏,无法给攻城的敌人以重大杀伤,故仙游形势十分危急。戚继光得知消息后,急令自己的亲兵180人,趁着倭寇攻城的间隙,向城内运进了一批火药、火箭,并全部留在城内协助守城。稍后,戚继光亲率一支精兵,进至倭巢附近的石马扎营。每逢倭寇攻城时,戚继光便在倭巢四面布置疑兵,并在大营内不时鸣炮鼓噪,或故意调动军队,以迷惑敌人,使倭寇既不敢全力攻城,又不敢四出剽掠。
  十二月初六日,倭寇对仙游发动了一次大规模的攻势;城上军民坚决抵抗,铳炮齐发,矢石并下。倭寇见城上防守严密,便集中精锐部队全力攻打城西北的水关。他们砍倒木栅,撞开土城,用鸟铳向城内猛烈射击;守城勇士陈二、施大铨、林志宽等人,不幸被倭铳打死。倭寇随即竖起云梯蜂拥登城,转瞬之间,不少倭寇已经登上城墙,后面的倭寇也在源源不断地往上爬。壮士刘君芳、吴育、丘世修等奋不顾身与敌血战,接二连三砍死了数名倭寇。倭寇终于被守军的勇猛气势所慑服,不得不从城墙上败退下来。但是,刘君芳却因负伤过重,最后壮烈牺牲在仙游城头。这时,城外的游兵李以仁部乘机攻到城下,放火焚毁了大量的木梯、竹牌;倭寇惊慌失措,阵脚大乱。四周的明军一齐发炮放铳,摇旗呐喊。敌人以为明军的援兵到了,便撤围而去。仙游暂时转危为安。
  十二月十六日,从浙江赶来轮班的戚家军,在守备王如龙、把总陈濠等人的率领下,终于到达仙游附近战场。援兵到后,明军士气大振。谭纶认为,虽然倭寇兵力稍占优势,但倭寇围攻仙游已达1月有余,久未攻下,屡遭挫败,已成强弩之末,凭明军的现有兵力打败倭寇主力,解仙游之围,还是有相当程度把握的。
  他与戚继光共同决定,先以优势兵力合力攻取倭寇作战能力较弱的南巢,得手后再乘胜扫荡其他三巢之敌。他们对整个仙游战场的明军兵力,作了如下部署:
  以王如龙统扬世潮、丁茂、朱九龙为中左路,胡守仁统方其、陈应朝、朱洪、娄国华为中右路,取贼南巢;陈濠督陈禄、陈文澄、童子明、张元勋为左翼,取贼东巢;游击陈其可、蒋伯清、杨文为右翼,取贼西巢;金科督陈良琮、叶大正为大营正兵,专备策应;指挥李崇舟、副总金文秀领都司郭成下苗兵,及军门标兵一支,张疑铁山,以牵北巢之贼;傅应嘉取道西岭,以附西贼之背。
  转瞬之间,时已到十二月二十六日。头天夜里,大雨如注,经久不息;黎明时分,却又大雾弥漫,数步之外看不见人影。真是一个决战破敌的好日子。谭纶命令各营兵马,在大雾掩护下朝仙游方向隐蔽开进。大军从天亮起行,辰时(上午7时至9时)抵达仙游城下。
  此时,数千倭寇正推着八座新造的“吕公车”,分别来到仙游南、北二门,再度发起猛攻。倭寇打造的“吕公车”,比城墙雉堞还高丈余。车身三面围着好几层竹木棉毡,以抵御弓箭、火器;内部有许多层,每层布有多部梯子,用于架桥攻城;下部装有轮子,以便前后推动。每部车内可容纳百余人。施用时,先将“吕公车”推近城墙,从车顶架飞桥靠上城头,藏于车内的倭寇便能跨越飞桥直接攻到城墙上。由于倭寇使用了吕公车攻城,仙游已是危在旦夕,眼看就要陷落。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各路明军有如神兵天降,从东、南两路及时赶到了仙游城下。
  倭寇见明军杀来,因浓雾中看不清多少人,只得暂停攻城,摆开阵势,与明军对垒。交锋不久,倭寇败绩,退入南巢死守。明军中左路王如龙部和中右路胡守仁部相互配合,奋勇冲杀,直逼倭寇南巢。他们砍开木城,拔栅而入,举火焚巢,杀死、烧死南巢之敌400余人。明军遵照不取死倭首级之约定,继续猛攻;残敌不支,逃向东巢。
  与此同时,明军左翼陈濠、童子明等部开始向东巢之倭寇发起攻击。东巢正当仙游大路,倭寇在这一带处处设伏。童子明部在途中击退了多股伏兵;攻至虎啸潭时,因寡不敌众,他本人与部属300余人全部殉国。童子明之死,使进攻东巢的左翼部队受到一定损失。然而,在攻下南巢后赶来支持的胡守仁部的配合下,倭寇东巢最终被攻破。陈其可、蒋伯清等部奉命进攻西巢。战斗开始后不久,已经完成攻占南巢的王如龙部,赶来与右翼部队一同夹攻西巢之敌。两军协同猛攻,西巢之敌旋遭覆灭。从东、西两巢逃出的倭寇,突围北走,与北巢之敌会合,企图负隅顽抗。谭纶、戚继光亲督大营正兵金科、陈良琮、叶大正等部,以锐不可当之势,勇猛进击,大破倭寇北巢。倭寇全线败退,溃不成军。战场上,到处都是倭寇遗弃的尸体,东、南、西、北四大倭巢全部笼罩在熊熊烈焰之中,八座吕公车也全被焚毁。至此,被倭寇围攻了50余日的仙游,最终得以解围。
  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正月,谭纶获悉,从仙游败遁南下的万余名倭寇正集结于同安县境内。他一面行文福建南部的各府县卫所官军固守城池,防敌偷袭;一面又派遣把总傅应嘉率兵船巡逻海上,以防敌人抢船下海。二月初二日,谭纶、戚继光亲统大军前往追剿残倭。二月初四日,明军进至同安,探知倭寇逃往王仓坪等地,便兵分四路,向王仓坪进发。兵至王仓坪时,已是正午时分。这时,倭寇正埋锅造饭,见明军杀到,顾不上午炊,拥众四五千人仓皇列阵,以待明军。明军前锋王如龙等抱着必死之心,率先领兵冲入敌阵。经过数回合的反复冲杀,倭寇精锐的前锋死伤殆尽,后队倭寇不战自溃,望风披靡。这时,一股倭寇又从山上直冲陈濠营地,陈濠、陈禄、张元勋等率兵冲上前去与敌厮杀。在其他明军配合下,将这股倭寇击败。倭寇四散逃命,或逃到山顶,或逃向密林深处。明军在后穷追不舍,日落时分战斗方结束。此役“共斩获倭级一百七十七颗,收回被掳男妇三千余名”;明军无一伤亡。
  从王仓坪败退下来的数千倭寇,一味地向南逃窜。二月十二日,七八千倭寇逃至漳浦县境内,在蔡丕岭据险结巢,并与城中奸细勾结,约定在数日后夺取漳浦。同日,福建巡抚谭纶亲至明军大营,召集各营将官会议,部署追歼残倭行动。十五日,谭纶、戚继光统兵进抵漳浦,当日夜间即行分布哨道,并定在十六日发起进攻。这一次的兵力部署是:
  以坐营把总陈濠领陈禄、陈文澄、张元勋各部兵为中哨冲锋,而吴景督之;以北路守备王如龙领杨世潮、丁茂、朱九龙各部兵为左哨正兵,而以金文通督之;以百户方伯、楼大有并游击李超领蒋伯清、胡世、耿宗元、暴以平、胡仲皋(膏)各部兵为右哨奇兵,而以王辅督之。合后则以陈远、娄子和、施观定,南路陈仓、扬世、滕易、俞一和各兵扎营山上,以备策应。
  十六日晨,明军各路人马开始行动。明军一部先登上倭巢后面的高山。俯瞰山下倭巢,如在锅底。山中峭壁如削、林木茂盛,山下蕉林遍地、荆棘丛生,到处布满了倭寇伏兵,极不利于作战。见此情形,明军主力只得对谷底倭巢进行强攻。就在明军通过蕉田时,倭寇伏兵四起,明军奋起格杀,血战良久,未有丝毫进展。戚继光手刃退缩之兵数人,各兵返身再战。张元勋一马当先冲入敌阵,部下一齐跟进,才将这股倭寇击败。另一股倭寇则对明军设在山上的老营发起攻击,企图威胁明军后方。明将陈远、娄子和等针锋相对,拥众下山,对来袭之敌发起反击,倭寇又遭败绩。此时,明军各部占据山岭,对山谷中的倭寇形成了合围之势,敌人败局已定。尽管处在明军包围中的数千倭寇多次四散突围,但一次又一次被严阵以待的明军挡了回去。不久,倭寇便气消胆夺,丢盔卸甲,逃入林莽深处;明军则各持短刀,入山搜剿,歼敌无数。蔡丕岭之战结束。数日后,残倭逃向广东,福建倭患终告平息。
  仙游之战,以及后来的王仓坪、蔡丕岭战斗,是谭纶在继平海卫大捷后所指挥的又一次重大战役,也可以说是福建平倭的最后一役。在仙游,明军以寡敌众,连克四大倭巢,大破倭寇于仙游城下;稍后乘胜追击,围剿残寇,终于在王仓坪、蔡丕岭两地将倭寇彻底击溃。连战皆捷,战果赫赫。在这一系列的战斗中,明军水陆官军先斩获倭寇首级2017颗;而被烧死、被鸟铳打死、堕崖而死及溺死无法获取首级者,尚有3000余人;救回被掳去的百姓5000余人。作为福建明军主帅的谭纶,其战斗计划之周密,部署之完备,节制之分明,在文臣出身的武将当中确实非常少有。这充分显示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和精湛的指挥艺术。当然,福建明军三战三捷,和戚继光的英勇善战、善于临敌布阵也是分不开的。
  嘉靖四十四年(1565)夏天,广东总兵俞大猷、参将汤克宽消灭侵扰惠州、潮州一带的倭寇2万人。稍后,戚继光也率军进抵广东,与俞大猷共同抗倭。这年十月,戚、俞两军在福建、广东交界的南澳岛,一举攻破倭首吴平的老巢,消灭了倭寇主力,焚毁倭船近百艘;吴平投海自杀。至此,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平息。明朝中叶持续了数十年的抗倭战争,终于取得了彻底胜利。
  大规模的抗倭战争结束后,福建全省已是满目疮痍,民生凋敝,黎民百姓步履维艰。这时迫切需要解决好战争善后问题,给百姓一个休养生息的机会,以便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治愈战争创伤,恢复和发展地方经济。作为福建巡抚的谭纶,不仅在军事上有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功,而且能下察民情、妥善处理因长期战乱而产生的各种经济社会问题。在善后问题上,他有自己的通盘考虑。
  早在嘉靖四十二年(1563)五月,谭纶便向朝廷呈上《倭寇暂宁条陈善后事宜以图治安疏》,提出了自己关于处理福建善后问题的十二条建议,其内容涵盖了军事、吏治、赋税等方面。在军事方面:力主恢复景泰年间(1450-1456)设置但久已荒废的五水寨,以控制外洋,加强海上防御力量;把久经战阵、长于陆战的戚家军分为上下两班,使其作为“客兵”镇守福建;推荐戚继光充任福建总兵,并选调有勇有谋、战功卓著的将领出任南、北、中三路守备,以及五水寨把总;责成各府县团练本地乡兵,务使“人人善战,县县皆精”,最终达到议罢客兵的目的等。在吏治方面:认为“为政在于得人,见贤乃可授任”,主张选用有德有才、熟悉闽省情况的官员充任地方官,对于才力不济、贪污不职的官员予以罢斥;明确各级文武官吏的职守,如规定失陷城池者应按律论罪等。同时,他对闽省的财政、赋役也给予相当程度的关注。由于福建各地长期受到倭寇侵袭,战乱频仍,因而大批百姓流离失所,村落变为废墟,大量土地荒芜,经济遭到了极为严重的破坏,已经到了民穷财尽的地步。这种情况下根本无力缴纳各种赋税,无力负担庞大的军费开支。谭纶在奏疏中就此提出了乞钱粮、缓征课、蠲租税、复额粮四条建议:一是建议朝廷调拨两淮盐课银、两浙盐课银、两广椒木银等项共银20万两,用于弥补福建军费之不足;二是缓征课税;三是蠲免田赋,为期三年;四是恢复军粮旧额,以足军需。这些建议都为朝廷所采纳,并依议施行。
  (摘自胡长春著《谭纶评传》第三章平定福建倭患)

知识出处

明代莆仙及东南沿海抗倭集

《明代莆仙及东南沿海抗倭集》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本书共分上、下两篇,上篇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叙述明代莆仙人民抗倭事迹;第二部分叙述林兆恩、卓晚春抗倭义举。下篇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叙述明代东南沿海抗倭实录;第二部分叙述明代嘉靖年间抗倭英烈;第三部分叙述明代嘉靖年间抗倭诗咏及附录、参考文献。

阅读

相关地名

莆田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