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不应该被忘却的画家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成淦画集》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10000249
颗粒名称: 一位不应该被忘却的画家
分类号: K825.72
页数: 2
页码: 49-50
摘要: 本文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教授、著名美术评论家、江苏画院画师张金鉴发表于2007年9月3日《中国书画报》怀念朱成淦的文章。
关键词: 中国 美术 朱成淦

内容

朱成淦(1914—2001)生于福建莆田黄石,从小聪慧,喜爱文艺,曾就读于厦门集美中学艺术科。1935年,他考人南京中央大学美术科,得到了徐悲鸿的教诲,更成为岭南画派代表人物高剑父的得意门生。1936年,南京高等院校举办书画联展,对朱成淦怀有厚望的高剑父特意将两人合绘的《棕榈图》送展,成为展览中唯一一件师生合作的精品,一时传为佳话。同年,朱成淦创作的国画《莆阳远望》入选“第二次全国美术展览会”,当时著名的美术评论家简又文对此评论曰:“在中央大学美术科受徐悲鸿、张大千、陈之佛、张书旂、高剑父诸教授之教导而蔚然成材者又有陈枫、朱成淦、程本新..均有近作陈列,全场充满时代性、创造性,此诚国画前途之好现象也。”就这样,刚刚二十多岁的朱成淦便在当时的画坛脱颖而出。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中央大学西迁四川,朱成淦决定回到自己的故乡福建。徐悲鸿爱惜他的才华,临别时写信推荐他随福建著名人物画家李耕学习人物画。回到福建后,他执教于厦门集美中学。其时,抗日烽火正盛,作为我国最早的木刻家之一,他还受聘为“左联木刻协会福建分会”的讲习师。他不但坚持创作抗日木刻,而且出版了《抗战画集》,激励广大军民的抗日热情。在集美中学,他发现了黄永玉的艺术潜质,更推荐其作品刊登在大多介绍名家作品的《大众木刻》上,使黄永玉渐渐闻名当时艺坛。数十年后,黄永玉在自己的一篇文章中充满深情地回忆道:“朱成淦是我集美中学时的美术老师。1937年至1939年间,我常跟他在一起..朱先生自己学的是中国画,对我却什么都谈,比如油画、雕塑,主要是引导我走近新兴美术..1938年,他介绍我与‘木刻’前辈野夫、金逢孙先生的‘中国木刻协会’建立了联系,从兹为我从事木刻艺术打开了法门..朱先生人格高尚,学识丰富,待人温厚,艺术气质高昂,只可惜深居闽南,少为人知道和认识,也因此影响自身的艺术发展。”1957年,四十多岁的朱先生正处在自己的艺术创作进一步成熟完善的时期,却被错划为“右派”,吃了不少苦,遭了不少罪。为了养家糊口,他曾偷偷地四处为人画像。1971年,他还曾为我的父亲画了一幅全身像。白描大师陈子奋看完这幅画像,深为朱先生的为人品格和所处的困境而啁叹,更亲笔题词赞美他的画艺。
  “文革”结束后,拨乱反正的春风为朱先生的艺术人生掀开了崭新的一页。到了晚年,他专门设画室于黄石井埔,艺术创作也进人高潮期。他诗、书、画功底深厚,挥毫恣肆,画风狂放,借笔墨表达心境,创作了大量颇具个人风格的人物、山水、花鸟和书法,其中有不少作品为外国友人珍藏。在他去世后的第二年,上海汲古斋为他举办了个人书画展,终于让他生前最大的愿望得以实现。
  如今,有很多人都不知道朱成淦这个名字。我觉得,作为20世纪中国画坛上一位艺术才华出众、风格独特的画家,他不应该被我们忘却。
  作者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教授、著名美术评论家、江苏画院画师
  (本文发表于2007年9月3日《中国书画报》)

知识出处

朱成淦画集

《朱成淦画集》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朱成淦画集》,是一部比较全面完整的代表朱成淦先生艺术水平及创作风格的画册,为此我深表祝贺!我国着名画家朱鸣冈、娄师白分别为其题签,中国美协副主席、朱成淦弟子黄永玉作序,国民党元老王金平等题辞,画集洋洋洒洒收入作品140多幅,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发行。

阅读

相关人物

张金鉴
责任者
朱成淦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