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新加坡境内莆籍华人社团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莆商发展史》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10000224
颗粒名称: 三、新加坡境内莆籍华人社团
分类号: F752.857
页数: 3
页码: 440-442
摘要: 本文记述了莆田市海外新加坡境内莆籍华人社团,内容包含了新加坡兴安会馆,新加坡莆中高平公会,新加坡三大莆籍侨民社团的详细介绍。
关键词: 新加坡 华侨社团 莆田市

内容

新加坡是莆籍华侨社团较多的国家,仅次于马来西亚和印尼,新加坡境内最早的莆籍华侨社团创办于1920年,即新加坡兴安会馆。随后,新加坡各主要城市陆续创办了一些莆仙会馆、行业公会和同乡会,其中比较著名的华侨社团有莆中高平公会、福莆仙乡侨联谊会、南洋莆田会馆、荔城俱乐部、福莆仙公会等。同时,在新加坡境内还有不少莆籍华侨创办的行业公会,如新加坡车商会、汽车胶轮商会、载客三轮车公会、交通特示公会和雪兰莪自行车商会和车商会、霹雳车商会和自行车工业公会、马六甲商公会、吉兰丹车商会等。
  (一)新加坡兴安会馆
  新加坡兴安会馆创建于1920年,由陈耀如等10多位著名莆商发起组织。兴安会馆成立后发动会员捐资创建了宏文学校,解决了侨民子女就学问题。兴安会馆初建时租赁了新加坡桂因街133号为会址,以后两度搬迁,最后由会员集资在三龙路购置了新会址。历届主席有林金源、刘新楼、李庆传、李竹庵、陈耀如、陈慎余、唐文理、林生珠、苏仪福、苏志红、何文霖等。
  新加坡兴安会馆历经英国殖民地、日治、自治以至建国等阶段,各届理事会积极开展联谊活动,敦睦乡谊,促进莆商事业共同发展,秉承“文献名邦、海滨邹鲁”之遗风,发扬文化教育等使命,深受海外侨民赞扬。
  1970年,新加坡兴安会馆召开50周年金禧纪念大会,参加会员众多,场面热烈壮观,并出版了单行本纪念特刊。20世纪80年代初,新一届理事会发起扩建宏文学校,新加坡莆商慷慨解囊。
  1982年,宏文学校新校舍落成典礼,莆仙同乡欢聚一堂,共同庆祝。
  2000年,新加坡兴安会馆举行80周年庆典,广邀莆田市政府代表团、香港、澳门、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各国莆仙侨领出席。莆田市各有关部门和世界各地莆籍华侨社团发来贺词、题词、贺信和贺电。
  新加坡兴安会馆现有会员500多人,绝大多数会员系莆籍华人,会员中先后有11人获得莆田市人民政府授予“荣誉市民”称号。
  (二)新加坡莆中高平公会
  莆中高平公会创立于1947年10月,由侨商唐文理、郑文高、林天建、林九三、林德美、陈鸿硕等人发起组织。会员主要由忠门、北高、平海、埭头四个乡镇的同乡组成,早期的会员大多以海为田,捕鱼为生。
  莆中高平公会成立有着复杂的历史背景。二战结束后,一些因战乱而逃难的莆籍华侨陆续返回新加坡,重操旧业,从事渔业生产。当时由于国内爆发战乱,大批莆田人为了逃避抓壮丁而迁居新加坡,莆籍华侨剧增。当时新加坡各方言地区百姓思想守旧,乡土观念重,聚族而居,形成帮派,经常因争夺谋生地盘或语言不通而引起纠纷,甚至群体斗殴。为了团结同乡,联络感情,增进友谊,发挥互助合作精神,莆田同乡于1946年12月20日成立了筹委会,筹备成立华人社团组织。1947年2月13日晚,唐文理主持召开捐资大会,审议通过了莆中高平公会章程,推举刘亚赞、刘亚汉、林亚望、宋开国、黄生土等5名委员,指定林天建、刘芳草为印度尼西亚廖属毛地区的联络人;林德美、许文祝为巴来地区的联络人;丘全钟、刘文粦为马六甲、麻坡地区的联络人;林九三为砂劳越盼甲地区的联络人,积极发展会员,筹集资金。1947年10月10日,莆中高平公会正式成立,其中“莆”指莆田,“中”指忠门,“高”指北高,“平”指平海,由黄金宣、林恩强、陈福林等人先后担任理事会主席。
  1953年,侨领陈六使号召新加坡侨民筹办南洋大学,莆中高平公会积极发动会员捐资办学,先后开展了“司机义驾”、“理发师义剪”、“三轮车义踏”、“小商小贩义卖”等募捐活动。1954年,莆中高公会捐巨款建设南洋大学,成为南洋大学的会员。
  新加坡独立后,经济逐渐繁荣,莆中高平公会会员大多数加入侨居国国籍,不少莆商事业有成,成为侨居国的著名商人,在新加坡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做出了积极贡献。1975年,莆中高平公会着手筹办宏文学校,成立了五人小组(林和义、黄金宣、林源泉、蔡文高),专门负责筹集建校资金,并设立了奖学金,鼓励华侨子女努力学习。
  莆中高平公会成立后,积极开展联谊活动,得到会员和社会各界的好评。会员侨领们热心为同乡服务,济困扶贫,尽心尽力,全力以赴,得到莆田同乡的称赞。同时,公会还积极支持家乡公益事业建设,如20世纪90年代初,公会主席黄金宣捐资50万元人民币,建设黄瓜岛淇沪小学教学楼,铺筑了东林淇沪公路2.8千米。1991年,公会赞助6万元新币作为《莆田乡讯》办刊基金。1993年,公会捐资100多万元,支援笏石、埭头卫生院建设资。1995年,莆中高平公会发动会员赞助600多万元,用于家乡公路建设......据不完全统计,莆中高平公会及其新加坡侨领共向家乡捐资总额1000多万元。
  (三)新加坡三大莆籍侨民社团
  新加坡境内三大莆籍侨民社团是指南洋莆田会馆、兴安天后宫和荔城俱乐部。新加坡三大莆籍侨民社团,“三位一体”,长期紧密合作,共同开展各种联谊活动,取得良好的成效。
  新加坡兴安天后宫成立于1920年,是新加坡莆仙三大社团中最早成立的同乡组织,侨民们通过妈祖信仰这一纽带,将莆仙同乡紧密联系起来。
  1950年,新加坡境内莆田同乡发起成立了荔城俱乐部,积极开展各种联谊活动,成为新加坡境内又一莆籍华侨社团。
  1957年,莆田同乡成立了南洋莆田会馆,共有会员228名,成为新加坡境内一个颇具影响力的华侨社团。新加坡南洋莆田会馆成立之后,肩负促进乡亲情谊、发扬传统文化的重任,经常为乡亲们举办民族传统节目庆典。
  新加坡境内三大莆籍华侨社团经常联办“新春团拜”、“头牙”(农历正月十六日)、“端午节”、“莆田公建普渡”(七月)、“中秋节”和“尾牙”(农历十二月十六日)等传统节日庆典活动,积极开展国庆节和社区性纪念庆典,经常组团参加各地恳亲大会和庆典会议,接待来新加坡访问的中国文化团体和经贸代表团。
  1980年,天后宫得到当地政府获准成立了理事会。随后因城市重建,南洋莆田会馆和天后宫搬迁到马德拉街,在芽笼33号购置馆所。2004年3月,南洋莆田会馆改名为新加坡莆田会馆,由林雍高任理事会主席;黄天铜任副主席;江启逢、刘庆瑞、王文顺、张金木、李添福、陈金水等人任名誉主席。

知识出处

莆商发展史

《莆商发展史》

出版者:中央文献出版社

本书论述了福建莆田发展的历史,论述了早期莆商的形成、发展变化以及新中国成立后,莆商在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工商业改造中的建设和发展,特别是对民营产业、医药产业、木业发展的贡献对市场发展的影响等方面的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莆田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