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莆田乡镇企业的恢复与发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莆商发展史》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10000184
颗粒名称: 一、莆田乡镇企业的恢复与发展
分类号: F276.3
页数: 3
页码: 343-345
摘要: 本文记述了莆田市新时期乡镇企业在农村改革后社队企业打破传统模式,扩张多种经营发展战略,促进工业发展的详细介绍。
关键词: 新时期 乡镇企业 莆田市

内容

新时期的莆田乡镇企业发展经历了一个艰难而曲折的历史过程,大体可分为四个阶段:一是社办企业初步发展阶段(1978—1982年)。改革开放初期,境内社办企业主要以种养业为主,亦工亦农,企业规模小、资金投入少,经营分散,产值不高,只是农业经济的附庸。二是乡镇企业蓬勃发展阶段(1983—1991年)。莆田建市后,高度重视乡镇企业发展,从“五个一”起步,发展到“莆田无处不制鞋”,电子表占领香港市场,传统的“五编五雕”走向世界,食用菌、水果、鳗鱼等迅速发展起来,成为出口创汇企业。至1991年,莆田乡镇企业的总产值已经占据莆田经济总量的“半壁江山”。三是乡镇企业曲折发展阶段(1992—1997年),邓小平视察南方讲话发表之后,莆田市开始探索贸、工、农三结合和产、供、销一条龙的乡镇企业经营模式,不少乡镇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发展成为外向型企业和龙头企业,但也有不少乡镇企业被市场经济所淘汰,甚至亏损倒闭。四是乡镇企业衰落阶段。从1998年起,莆田乡镇企业因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优势迅速丧失,出现了大面积亏损,从高潮逐渐走向终点。
  农村改革开始后,莆仙两县的社队企业开始恢复,成为搞活农村经济的主导力量,许多社办企业打破封闭式的传统经营模式,迈出了外延式扩张的发展道路。如1979年上半年,莆田县率先引进了麻底鞋项目,创办了28家社办鞋厂,主要集中在黄石、涵江、城郊、梧塘、西天尾等地,年产值达1086万元。1980年,莆田县黄石公社布鞋厂投资100万元,新建厂房4000多平方米,并引进了外国先进设备,鞋业年产值达到112万元。是年,莆仙两县社办企业发展到528家,从业人员44573人,总收入6564.7万元。
  20世纪80年代初,莆仙两县传统手工业开始发展。兴化米粉加工业率先起步,小型五金加工企业遍布城乡,忠门蒸笼走天下,以及陈桥家具、西洙纺织、渠桥禽苗、后郭草编和溪尾竹编、木雕泥塑等一大批传统手工业都蓬勃发展起来。同时,沿海滩涂养殖开始大面积开发,水产业迅速发展,据《莆田县志》记载:“1980年,忠门镇在西埔围垦内创办人工养殖对虾场,虾池面积600亩,为全县第一家人工对虾养殖企业,当年产量75吨,产值187万元。县内人工繁殖虾苗成功后,东峤、南日、埭头等沿海乡镇村先后发展对虾养殖场,至1987年全县有人工对虾养殖场60个,职工2500人,虾池6万亩,产量1100吨,产值2700万元”。①据1983年统计,莆仙两县社办企业总收入已达1.014亿元,比1981年7411万元增长36.9%。
  莆田建市后,提出了“开展多种经营、大力发展乡镇企业”的经济发展战略,实施乡镇企业打头阵的发展思路,使乡镇企业实现了跳跃式发展。城市改革后,商品日益丰富,市场需求不断扩大,为乡镇企业发展开辟了广阔前景。据《莆田市志》记载:“1984年后,社队企业改称乡(镇)办企业。境内创办莆田振兴鞋革厂、荔辉鞋业有限公司、西天尾福利鞋厂、江口镇星光电子厂、仙游县东风工艺二厂、榜头泰立鞋革有限公司、涵江区涵池鞋厂等骨干企业,逐步形成了以鞋革为龙头、带动各种门类、各个行业乡镇企业新局面”。②1984年,莆田市乡镇企业总产值比1983年翻了一番,达到4.74亿元。
  1986年,为了给乡镇企业创造一个良好宽松的发展环境,莆田市提出了“十个抓”举措,即抓重点、抓时机、抓发展、抓提高、抓货源、抓批量、抓推销、抓联合、抓服务。由于各级地方政府高度重视乡镇企业发展,集体、个人多渠道集资投入,创办了一大批新的企业,乡镇企业数量成几何倍数增长。至1988年,全市共拥有各类乡镇企业5.56万家,比1983年增长7.2倍,从业总数39.93万人,增长1.56倍,形成了食品加工、建材、轧钢、化工、塑料、竹木加工、鞋革、服装、电子、机械、冶金等10多个生产门类和产业体系。
  20世纪80年代末,出现了全国性的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给莆田乡镇企业发展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从1989年起,国家开始治理整顿,国内市场出现了疲软,资金、能源、原材料等日趋紧缺,莆田乡镇企业面临着巨大挑战,发展势头开始减缓。1990年5月,莆田市二届人大二次会议根据经济治理整顿的形势要求,对乡镇企业进行战略性调整,提出“少关停、多并转”原则,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调整、整顿、改造、提高,引导乡镇企业“抓规模、抓管理、抓科技”,提出了“上档次、上效益、上水平”发展思路,使莆田乡镇企业稳中有进,健康发展。据《莆田市志》记载:“至1991年,全市乡镇企业数53202家,从业人员38.88万人,相当于50—70年代境内外就业总人数的12倍”。③20世纪90年代初,莆田市抓着机遇,大力发展乡镇企业经济,使莆田乡镇企业再上新台阶。
  1992年初,莆田市提出了“六管齐下”的发展方针,即成规模、搞嫁接、当配角、上水平、保质量、增效益,为乡镇企业发展排忧解难,促进乡镇企业的跨越发展。至1992年底,全省百强乡镇企业排序中莆田市占了12家,名列全省第二,显示了莆田乡镇企业的总体实力。至1993年底,莆田市乡镇企业总产值突破了百亿元大关,达102.6亿元,与1985年相比增长了3.3倍,外向度达到37%,居全省首位。
  1994年,莆田市共创办各类工业企业1800多家,总投资5亿多元人民币,其中大多数是乡镇企业和私营“挂靠”乡镇的企业,乡镇企业总产值再跃新台阶,总产值增长至251.7亿元,比上年增长65%%,利税达14.29亿元。乡镇企业总产值上亿元的乡镇有35个,占全市乡镇总数的70%,其中黄石、江口两个镇超过20亿元,榜头、笏石、华亭等6个乡镇超过10亿元。投资百万元以上的乡镇企业有293家,产值上千万元的有30多家,产值上亿元的有20家。
  莆田市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对当地经济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一方面,乡镇企业的大量增加,不但吸收了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优化了农村产业结构,而且促进了莆田工业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地方财政,提高了农民收入。另一方面,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培养造就了一大批懂生产、善经营的莆田商人,为新时期的莆商走天下奠定了人才基础。

附注

①《莆田县志》,中华书局1995年版,第265页。 ②《莆田市志》,方志出版社2000年版,第1289页。 ③《莆田市志》,方志出版社2000年版,第1298页。

知识出处

莆商发展史

《莆商发展史》

出版者:中央文献出版社

本书论述了福建莆田发展的历史,论述了早期莆商的形成、发展变化以及新中国成立后,莆商在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工商业改造中的建设和发展,特别是对民营产业、医药产业、木业发展的贡献对市场发展的影响等方面的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莆田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