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新时期莆田市商贸市场建设概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莆商发展史》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10000182
颗粒名称: 第二节 新时期莆田市商贸市场建设概况
分类号: F712.9
页数: 3
页码: 340-342
摘要: 本节记述了莆田市新时期20世纪80年代初到2009年商贸市场建设概况的详细发展历程。
关键词: 新时期 莆田商贸 莆田市

内容

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城乡农副产品日益丰富,以货畅其流为目标的农贸市场建设迅速掀起,各县区分别在人口密集的乡镇建设农贸市场,在城镇商业区建设商品市场。据《莆田市志》记载:“1983年,莆田建市后,随着农副产品统购制度和价格体系的改革,商贸市场进入稳步发展的新时期。到1989年,全市共有71个农贸市场,集贸成交额达4.496亿元”。①进入20世纪90年代之后,莆田商贸开始蓬勃发展,推动了境内市场建设的发展。如1991年8月,涵江区动工兴建了大型小商品市场,面积达3万平方米,规模仅次于省会福州台江农贸市场。1991年,莆田市各县区“把市场建设纳入城建总体规划,当年总投资94万元,市场建设面积5915平方米,货台120米,全市各类城乡商贸市场发展到83个(60%为全日经营市场,其中城市23个,农村60个)。至1991年底,全市累计投入2119万元,投建面积11.49万平方米,创办各类专业批发市场21个,进入各类商贸市场交易的主要商品有百货、文化用品、针纺织品、食品、副食品、五交化商品、日杂土产以及各种手工艺品、鞋革电子之类的地产商品等15大类,约2000多种。1991年,全市商贸市场商品成交额达5.831亿元,占当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8.16亿元的71.5%。商贸市场已成为流通渠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市横向经济联系的桥梁和纽带,促进市内外的经济交流”。②从1993年起,莆田市商贸市场建设进入了第二个高峰期。1993年初,涵江区开始兴建涵江小商品市场(二期工程)、三江口海产品市场等八大市场。同年3月,仙游县(枫亭)也开工建设全省十大批发市场之一的农工贸批发市场,占地60亩。同年5月,境内规模最大的莆田笏石粮油饲料加工贸易中心动工兴建,占地100亩。至1993年底,全市共有商贸市场86个,占地面积25.1万平方米。商贸市场的建设与发展,不但为农产品交易创造了条件,也促进了莆田市商品经济的发展,而且还为商贸流通体制改革开辟了广阔前景。据1994年统计,莆田市城乡市场贸易成交额已达10.87亿元,创下了历史最高水平。同时,市场体系逐渐形成,商贸销售网络不断完善,不但带动了农产品的流通与销售,而且带动了生产资料市场、消费品市场、劳动力市场、房地产市场、金融市场以及技术、信息和产权交易等新型市场的发展,初步形成了不同类型、不同规模、优势互补的市场网络。
  但由于缺乏市场建设经验,在“七·五”和“八·五”期间明显存在着市场建设过热现象。
  一是没有根据市场经济发展需要,一哄而起,重复建设,造成相当一部分市场“有场无市”。如涵江鞋革市场于1988年建成后,近5年时间未能形成交易规模,最终被民营企业兼并为机电城。二是市场布局不尽合理,存在着主观随意性,一些市场设置没能从方便群众生产生活考虑,出现“有场无市”和“有市无场”现象。三是部分市场缺乏长远规划,配套设施不健全,规模小,档次低,难以适应商品经济发展要求。四是市场体系发展不协调,只重视商品市场的建设,劳务、资金、技术等市场体系建设相对滞后,无法形成完善的市场网络。五是政府配套政策没跟上,造成市场交易无法可依、无章可循,市场管理一度出现混乱。
  “九·五”期间,莆田市场建设进入理性发展阶段,着重对原有市场进行改造和配套建设,五年之间共改造38个市场。同时,改变了过去单一由地方政府投资建设市场的做法,出台了“谁投资谁受益”政策,极大地调动了社会各界投资市场建设的热情,民营企业、村居委会和农民合股建设市场的热潮迅速掀起,相继投资建设了一批专业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如由私营企业投资1.3亿元人民币、占地8公顷的涵江华厦机电城,于1995年竣工开业,成为全省最大的机电批发市场。
  还有三江口海产品市场、涵西国欢市场、白塘生产资料市场等一批专业市场相继建设投产。特别是占地13多公顷的闽中蔬菜批发市场,成为当时全省三大蔬菜批发市场之一。涵江小商品市场二期工程竣工后,占地面积从8公顷扩大到20公顷,成为辐射省内外的区域性日用工业品类交易中心,被国家经贸委列为首批城乡联系的全国35家重点市场之一。随后,莆田市又在涵江保尾地段划出130公顷土地,相继建成了小商品、副食品、装饰材料批发城和蔬菜、水产品批发等专业市场,年商品交易额达到40亿元人民币,约占全市各类市场交易量的80%%。另外,还有湄洲湾田厝水产品市场也列入了省重点批发市场建设项目,仙游县鲤城中心市场的经营面积也达5000多平方米,成为仙游境内最大的市场。至2000年底,莆田市共建成投产并正常营业的各类市场有72个,年交易额达50亿元,其中有8个市场交易额超亿元。
  从2001年起,莆田市实行“管办分离”的市场管理办法,将已经投产的商贸市场划归当地政府管理,理顺了市场建设与市场管理的关系,促进了境内市场体系建设的新发展。“十·五”期间,莆田市先后投资兴建了荔城区宏利鞋材市场、宏发钢材市场、城厢区天九湾市场、装饰材料市场、农副产品市场、枫亭农工贸市场、郊尾商贸批发市场、涵江区萩芦水果店批发市场、秀屿区医疗器械批发市场、笏石建材批发市场等,出现了多门类、多品种、上规模的专业批发市场,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市场网络。至2005年,全市拥有各类市场94个,其中农贸市场68个,批发市场26个,国有市场34个,村居委会办28个、民营企业办23个、股份制市场7个,外资市场2个,各类市场营业总面积达91.93万平方米,总投资18.38亿元,年成交额达85.3亿元。
  “十一·五”期间,莆田境内市场建设出现了新的发展态势,重点发展大型综合性市场和专业市场。如2005年底竣工投产的莆田工艺美术城,总投资6.3亿元,是一个立足莆田、带动全省、辐射全国、面向世界的工艺品市场,年产值可达100亿元人民币。2006年动工兴建的莆田秀屿国家级木材贸易加工示范区,总投资近百亿元人民币,拥有2000多个国际标准展位,是一个大型木材加工与销售的综合性市场。还有创建于2006年的秀屿上塘珠宝城,计划总投资20亿元人民币,成为全国性的珠宝销售市场。2007年,莆田市还开工建设“莆田鞋服城”,占地300多亩,总投资3.6亿多元,建筑面积30万多平方米,其中市场交易区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经营店面共1400多间。另外,还有2009年竣工投产的涵江国际商贸城,占地600亩,总投资8亿人民币,总建筑面积63万平方米,拥有5000多间店面,主要经营服装、副食品、小百货、五交化工、日用品、电信、家用电器、工艺品、汽车零配件等几百万个品种。此外,还有福建海峡中药材商贸城、莆田市综合建材市场、涵江茶叶批发市场、秀屿医疗器械药品展销馆和粮油批发市场等。至2011年,莆田市共有各类商品市场98个,实现商品销售额758.2亿元。商贸市场建设的快速发展,不但进一步完善了莆田境内商品销售市场网络,促进了莆田商品经济的蓬勃发展,而且加快了地方产业群的集聚,优化了境内产业结构,带动了莆田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附注

①《莆田市志》,方志出版社2000年版,第1543页。 ②《莆田市志》,方志出版社2000年版,第1543页。

知识出处

莆商发展史

《莆商发展史》

出版者:中央文献出版社

本书论述了福建莆田发展的历史,论述了早期莆商的形成、发展变化以及新中国成立后,莆商在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工商业改造中的建设和发展,特别是对民营产业、医药产业、木业发展的贡献对市场发展的影响等方面的内容。

阅读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莆田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