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海上走私贸易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莆商发展史》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10000153
颗粒名称: 二、海上走私贸易
分类号: F745
页数: 2
页码: 266-267
摘要: 本文记述了莆田市民国时期1929年2月1日政府大幅度提高关税出现走私物品现象,直到民国1949年底,国民政府败退后海上走私销声匿迹的详细介绍。
关键词: 民国时期 海上走私 莆田市

内容

民国初期,国民政府实行低关税政策,海上走私现象并不多。一方面,民国初期海上缉私比较严厉,有效地遏制了沿海走私活动。据《莆田市外经贸志》记载:“民国11年(1922年),设涵江水警分驻所及南日水警分驻所,隶于平潭水上警察署,担负沿海船舶管理和查缉走私活动”。②另一方面,民国中前期实施低商税政策,海上走私贸易利润不大,走私活动自然减少。
  “民国十八年(1929年),民国政府(南京)逐步收回关税主权,于2月1日实施进口新税则,大幅度提高关税,日本人纵容走私分子以台湾和福建沿海众多岛屿为基地,走私高税物品,形成30年代沿海走私高潮。走私物资以进口白糖、煤油、毛料为主;出口中药材、白银为主。在莆田的卸货地点主要有南日岛、平海、江口、涵江等沿海港口、集镇。其时,福清县的高山是最为著名的走私巢窟”。③抗战前夕,国民政府加大了海上走私缉查力度,并于“民国26年(1937年),设莆田盐务税警队,配置缉私船1艘,查缉偷漏盐税走私。其间,缉私对象以‘资敌’国货为主”。④但主要是查缉日本商船进入莆田海域,防止日本商人与境内商人勾结,进行海上走私贸易,从而有效地遏制了海上走私活动。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7月,中日战争全面爆发,日军封锁中国东南沿海,“沿海走私船逐渐减少”。“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10月,南日岛沦陷于日军。次年6月,设立福建战区货物运输管理检查处涵江管理站,协同沿海驻军严格查验外轮私货,以防止外轮偷越战区”。⑤抗战期间,莆田沿海走私活动主要集中在南日岛、湄洲岛等沿海岛屿。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仙游民军头子张逸舟率部占据南日岛之后,在福建各沿海岛屿招兵买马,发展军事武装,并垄断了福建沿海的走私贸易。张逸舟先后率部攻占了平潭岛、白犬岛和南竿岛等沿海岛屿,大肆收买海盗和土匪,武装势力不断扩大,队伍发展到一千多人。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之后,日军战线越拉越长,缺乏兵力,无法实现对东南沿海实施控制,便大力培植伪军,委任张逸舟为“福建和平救国军第二集团军总司令”。张逸舟为了独霸闽海,一边四处招兵买马,一边进行海上抢劫与走私,先后吞并了福建和平救国军第一、三集团军,武装队伍发展到5000多人,建立了“海上王朝”。当时,东南沿海为日军所控制,海上交通受阻,加上海匪抢劫频繁,对外贸易基本停滞。于是,张逸舟便成立了“新华公司”,控制整个福建沿海的对外贸易,进行武装走私贸易,获取暴利。
  抗战结束后,国民政府于“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复设南日、三江口水上警察所各一处,隶属晋江水上警察局,配备武装警员20人,负责查缉沿海走私”。①张逸舟摇身一变,成为国民革命军,仍然驻扎在福建沿海各岛屿,继续垄断海上贸易,开展武装走私活动。1949年底,国民政府败退台湾后,张逸舟率部逃往台湾,海上走私销声匿迹。

附注

②《莆田市外经贸志》,方志出版社1995年版,第135页 ③《莆田市外经贸志》,方志出版社1995年版,第134页。 ④《莆田市外经贸志》,方志出版社1995年版,第134页 ⑤《莆田市外经贸志》,方志出版社1995年版,第135页。 ①《莆田市外经贸志》,方志出版社1995年版,第135页。

知识出处

莆商发展史

《莆商发展史》

出版者:中央文献出版社

本书论述了福建莆田发展的历史,论述了早期莆商的形成、发展变化以及新中国成立后,莆商在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工商业改造中的建设和发展,特别是对民营产业、医药产业、木业发展的贡献对市场发展的影响等方面的内容。

阅读

相关人物

张逸舟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莆田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