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进出口商品与通商的国家和地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莆商发展史》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10000149
颗粒名称: 三、进出口商品与通商的国家和地区
分类号: F746
页数: 3
页码: 260-262
摘要: 本文记述了莆田市民国时期莆仙两县进出口商品的种类与通商的国家和地区的对外贸易的详细介绍。
关键词: 民国时期 进出口商品 莆田市

内容

民国时期,莆仙两县进出口商品与清代有所不同。民国初期,以农副产品出口为大宗,进口商品以化肥、日用品为主。20世纪20年代期间,进出口商品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进口商品数量大增,境内农产品、手工业品市场遭受严重冲击。如“民国13—16年(1922—1925年),日本的机制白砂糖入境倾销,使蔗农、糖商蒙受重大损失”。①糖价大跌,蔗农生产积极性受挫。抗日战争时期,外国化肥、煤油、五金、日用品等大量进口,而出口农产品却大幅减少,外国商品在莆仙城乡市场的占有率迅速扩大,莆仙两县对外贸易首次出现了入超。但从民国35年(1946年)起,国民政府严格限制进口商品种类,进出口商品数量锐减,境内对外贸易日趋萧条。
  (一)进口商品
  民国初期,外国商品充斥莆仙城乡市场,进口商品以日用品为主,以日、美国、英国货居多,主要有化工、建材、电动机械、轻工产品和五金交电制品等。据《莆田外经贸志》记载:“民国5年(1916年),枫亭霞桥‘新存瑞‘豆饼行首家代理厦门谦顺洋行,进口卜内门化肥。其后,有商人代理洋行进口洋烟、炼乳、罐头、火柴、肥皂、洋碱、水泥、钢筋、西药等货品渐多。民国15年(1926年),主要有德国、美国、英国、苏联、日本、荷兰等洋行的货物进入仙游市场。......40年代后期,经济萧条,输出商品渐少,美国货充斥市场。五金制品、电器、机械、化工用品、化肥多为海外进口”。②民国时期,莆仙境内开始进口机械设备,主要有汽车、柴油机、发电机、电动机、电影放映机、医疗设备、自行车等。据《莆田市外经贸志》记载:“民国2年(1913年),英国人华实购进了德国产立式单汽缸12匹马力柴油机1台,装配成小汽车。民国9年(1920年)至民国12年(1923年),仙游县美以美教会相继进口美国发电机3台、活动电影机1台及蓄电池组。民国13年(1924年),莆田电灯公司进口美国电动机、发电机各1台。次年,又从美孚洋行购买‘雪佛兰’牌小车零件,装配小汽车一辆”。“民国16年(1927年),有华侨进口自行车数部。同年,涵江电厂股份有限公司进口德国柴油机1台”。③同时,还有医疗器械和小五金等进口。据《仙游县志》记载:“民国8年(1919年),仙游女医馆(美以美创办)从美国引进DeLeo爱克斯光设备,配有启罗汽油发电机和120伏特蓄电池组。民国26年,境内陆续进口了一些美国外科、骨科、五官科及妇产科等医疗器械”。④这些机械设备的引进,对莆田机器工业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20世纪20—30年代期间,外国的农产品、轻工产品、日用品和化工产品大量涌入莆仙两县城乡市场,并对传统农业和手工业产生了巨大冲击。据《莆田市外经贸志》记载:“民国18年(1929年),日本机制白砂糖、煤油、布、京果、百货乃至小玩具源源输入,占领莆仙市场”。⑤美国、英国、德国和东亚各国的机织花布、衣饰、绒毛、针织品、纺织品、海参、燕窝、酒类、洋烟、炼乳、罐头、火柴、肥皂、洋碱、水泥、钢筋、西药等商品大量进口,充斥城乡商店。“据民国14年(1925年)莆田报纸载称,仅从三江口进口的豆饼,年进口量就达120万块,占三江口年进口货总数量的一半。民国十三至二十六年(1924—1937年),仙游县进口的化肥累计达200万包,贸易额达3000万银元。进口煤油年均20万桶,贸易额达47.2万银元”。①其中进口数量较大的有“美国‘美孚’、‘亚细亚’、‘德士古’、‘鹰标’牌煤油和英国的‘僧帽’牌煤油和美国‘卜内门’、英国‘眉目’、法国‘狮马’牌肥田粉,‘马标’牌颜料,日本产仁丹、眼药,英国的医疗器械”等。②外国商品的大量输入,促进了境内商贸的持续繁荣,但又导致传统手工业的迅速萎缩。
  抗日战争期间,国民政府对进口产品时有限制。一方面,由于国内抵制日货的呼声日益高涨,日货进口大幅减少;另一方面,外贸逆差不断加剧,逼使国民政府不得不控制进口商品的数量和种类。据《莆田市外经贸志》记载:“民国26年(1937年),汽油和煤油列为禁止进口和转口的物品。民国30年(1941年),花边、衣饰、绒毛或杂毛针织品、纺织品、鲍鱼、海参、燕窝、饼干、粮食、花生、桂圆、酒类、烟类、藤制品以及高级食品与生活用品等均列入禁止进口的物品”。③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国内物资短缺,国民政府被迫取消进口商品限制,凡粮食、药材、机器之类,不论来自何国,均准许进口,莆仙两县对外贸易再度兴盛。
  抗战胜利后,国内经济萧条,为了鼓励和规范对外贸易,国民政府于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颁布了《进出口贸易暂行办法》,实行进口物品许可办法。“进口物品划为:自由进口类、许可进口类、禁止进口类等3大类。其后,进口商品有豆饼、肥田粉、煤油、布匹、棉纱、手表、呢绒、面粉、奶粉、罐头、牙刷、头梳、面巾、香料、胭脂,以美国、日本、德国、法国、香港商品居多”。④民国后期,国内经济形势每况愈下,对外贸易日趋萧条,进口商品大幅减少。
  (二)出口产品
  民国初期,莆仙两县出口产品以农产品和土特产为大宗,主要有土布、花生、烟草、桂圆干果、蜜枣、茶叶、兴化米粉、蔗糖、粗制蚊香、杨梅干果、迷信纸、布鞋、粗药材、木盆、土白布、夏布、长边纸、草纸、木材。
  抗日战争期间,莆田两县出口产品主要是农产品,种类“有桂圆干果、桂圆肉饯、荔枝干果、杨梅蜜饯、糖类品、烟叶等。民国26年(1937年),日本封锁闽江口后,闽省货物集散悉赖涵江,境内出口货物量扩大,永春、德化、大田、尤溪、永安诸地的茶、纸、香菇、笋干、瓷器、铁器、中药材等土特产多由涵江出口海外,以蔗糖、桂圆干等土特产品为出口大宗,每年销售往外地约有60万担。民国31年(1942年)6月,国民政府(重庆)颁布《战时管理进出口物品条例》,规定进出口界限为国界;依封锁敌区交通办法规定之封锁线。其后,境内出口贸易量锐减。出口商品仍以蔗糖、桂圆干果为大宗,菸(烟)叶次之”。⑤抗战胜利后,民国政府对进出口商品进行严格管制,莆仙两县出口商品种类减少。据《莆田市外贸志》记载:“民国35年(1946年)起,实施《进出口贸易暂行办法》,(仙游)县内进出口量锐减。进口以食品及农用品为大宗。出口以蔗糖、果品、工艺品为大宗”。⑥
  (三)通商的国家和地区
  民国初期,莆仙两县通商的国家和地区主要有南洋(东南亚)诸国,以及日本、朝鲜、越南、英国、美国、苏联、荷兰等国和香港、台湾等地区。
  20世纪20年代期间,随着航海设备的更新和船舶制造技术的提高,海上贸易拓展到欧美各国,与莆田“通商国家和地区有英国、美国、日本、荷兰、法国、德国、加拿大、葡萄牙、香港、澳门、印度、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家。①抗日战争期间,国内掀起抵制日货热潮,国统区的对日贸易全面停止,而沦陷区对日贸易却畸形发展,以军事掠夺为主,民间贸易为辅,日军在中国境内大量抢掠矿产资源和工业原料,出现平民与强盗之间的不平等“贸易”。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加入同盟国,断绝了日本、德国、意大利等国家的经济交流。同时,由于战争需要,中国对外贸易又带有浓厚的军事色彩,通航的国家有一定选择性,与莆田通航的国家大幅减少。
  抗战胜利后,与莆仙两县通商的国家和地区逐渐增多,主要有美国、英国、加拿大、法国、越南、朝鲜和东南亚诸国,以及台湾、香港、澳门等地区。

附注

①《仙游县志》,方志出版社1995年版,第497页。 ②《莆田市外经贸志》,方志出版社1995年版,第25页。 ③《莆田市外经贸志》,方志出版社1995年版,第26页。 ④《仙游县志》,方志出版社1995年版,第496页。 ⑤《莆田市外经贸志》,方志出版社1995年版,第25页。 ①《莆田市外经贸志》,方志出版社1995年版,第28页。 ②《莆田市外经贸志》,方志出版社1995年版,第25页。 ③《莆田市外经贸志》,方志出版社1995年版,第28页。 ④《莆田市外经贸志》,方志出版社1995年版,第27页。 ⑤《莆田市外经贸志》,方志出版社1995年版,第28页。 ⑥《莆田市外经贸志》,方志出版社1995年版,第28页。 ①《莆田市外经贸志》,方志出版社1995年版,第34页。

知识出处

莆商发展史

《莆商发展史》

出版者:中央文献出版社

本书论述了福建莆田发展的历史,论述了早期莆商的形成、发展变化以及新中国成立后,莆商在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工商业改造中的建设和发展,特别是对民营产业、医药产业、木业发展的贡献对市场发展的影响等方面的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莆田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