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大特色商业行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莆商发展史》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10000145
颗粒名称: 二、十大特色商业行业
分类号: F712.9
页数: 10
页码: 248-257
摘要: 本文记述了莆田市民国时期十大特色商业行业,内容包含了纱布业,南北京果行业,鱼牙行,餐饮业,糕饼业,中西医药业,山货行业,制鞋业,侨汇业,金融业的详细介绍。
关键词: 民国时期 商贸发展 特色行业 莆田市

内容

莆田商业经济经历了唐代的初步发展、宋代的繁荣、元代的挫折、明代的恢复,清代的发展,已经有了坚实的基础。据《莆田市志》记载:“明清时期,今黄石、涵江、城厢、江口、华亭、庄边、笏石、枫亭、鲤城等地,分布有多种行业的零售店铺”。③进入民国之后,在西方商品经济浪潮冲击下,莆仙两县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传统手工业逐渐萎缩,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开始崛起,加上外国商品的大量涌入,城乡市场出现了空前的繁荣,逐渐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十大商业行业”。
  (一)纱布业
  纺织业是兴化传统手工业,从汉代起兴化百姓就利用当地丰富的葛草、苎麻和木棉等材料进行纺纱织布,以满足境内百姓的生产生活需要。进入清代之后,兴化百姓的纺织技术有了较大进步,“棉经苧纬”和“麻经棉纬”的兴化“细布”,质地疏松、牢固耐用,通风透气、散热性好,被誉为“福建缎”,远销海内外。民国时期,纺织机器的引进和进口纺织品的大量输入,使莆田传统纺织业面临着巨大挑战。据史书记载:“洋布不用,则内地之布得售;呢羽不用,则绸缎之属畅销”。①可见,进口洋纱布和外埠机织纱布的大量输入,对莆仙两县纺织品市场形成了巨大的冲击。
  民国时期,莆仙境内纺织品种类繁多,但大多数是从境外进来。据《莆田市志》记载:莆仙境内“洋布和外埠机织棉布有土纱、洋布、呢料、丝绸等100多种,其中针织品有毛线、棉毛衫裤、毛巾、袜子、手帕等,由苏广店(今称百货店)主营,主要分布在涵江、鲤城等各大集镇,涵江纱布业盛极一时,居当时涵江的五大行业(豆饼、桂圆、纱布、京果、轮船)之一。其批销的范围,除莆仙以外,还销往福清等地。纱布的货源主要来自上海、南通、杭州、绍兴、盛泽、广东、厦门、福州,还有本地西洙和南埕等村加工的土布等”。②而莆田传统纺织品却逐渐淡出市场,延续几千年的传统纺织业出现了全面萎缩。
  民国时期,莆仙境内纱布商店众多,仅涵江就有“双茂”、“大方”、“大达”等32家纱布商店。
  莆田城里也有“纶成”、“久大”、“广奇兴”、“元珍”、“天章”等20多家纱布店,黄石还有“信聚”、“成美”、“永昌”、“化华”、“新泉兴”等10多家纱布商店。仙游的县城、枫亭、榜头等地,也有30多家纱布商店,经营品种主要有上海产的男女线呢(俗称中同布)、花哗吱、洋花布、漂白布、龙头细布、次料、元色哗吱和元色斜纹布等;苏南产的血尖(土布)和男女线呢等,杭州、绍兴和盛泽出产的丝绸布帛和广东出产的香云纱等。还有从厦门港口进口的哗吱、华达呢、贡呢和鳊绸等,以及从福州地区购进的土织男女线呢、格布、条布和土纱等。原来在市场上占有重要份额的莆田西洙和南埕生产的土布,已经为数不多了。
  民国时期,莆田境内有众多的纱布批发商行,大批发商在上海设有办货庄,从外地采购布料之后运到三江口码头,在涵江批发给城里、仙游、福清、惠安等县的纱布经销商。其中规模较大的批发商有20多家,如莆田梧塘人吴夏轩和吴朝春经营的“芳来号”、涵江周文开三兄弟经营的“顺茂隆”;仙游商人徐启祺和徐启燕兄弟经营的“顺茂号”;林耀景两兄弟和林海秋合股创办的“茂兴行”;林栋梁和余桂辉等人兴办的“永和”号;梧塘商人黄紫英和郑玉清等人合股经营的“泰隆”号;林油燕和林金兰等人创办的“永兴”号。还有卢天和、林兆章、黄克绪等人合资的“立大”号和林云梯经营的“双茂”号等。民国时期,莆仙两县纱布销量很大,成为境内最大的商业行业。
  民国后期,莆仙境内经济秩序混乱,通货膨胀严重,市场上除了黄金、大米为贸易媒介外,还以布料中的“金莲妙舞”、“金怀元斜”和“龙头细布”等代替货币媒介,这种不正常的易货贸易,客观上促进了莆田纱布行业的旺销。
  (二)南北京果行业
  民国时期,莆仙境内南北京果业已经发展成为一个规模庞大的行业。随着城乡市场的繁荣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许多百姓将南北京果作为调节饮食结构和补充营养的重要食品。特别是一些中低档南北京果,莆仙百姓将其作为干果斋味(俗称“五果六斋”),普遍用于农村迎神赛会、寺庙道场和逢年过节的祭品,销量很大。甚至农村妇女“坐月子”也将南北京果作为营养品,亲朋好友探访产妇时,总要采办几包南北京果给产妇滋补身体。平时走亲访友,也会带上几包南北京果作为礼品。由于南北京果成为百姓喜爱的副食品,一度成为消费时尚,需求量日益扩大,促进了南北京果行业的迅速发展。
  民国时期,莆田境内南北京果品种繁多,有干菜、干果、海产品和综合食品等四大类,约有400多种。干菜类有南方各省出产的黄花菜、香菇、红菇、笋干、木耳、发菜、瓜子等;干果类有芡实、莲子、桂圆干、荔枝干、银杏、柿饼、红(乌)枣、咸橄榄等;海产品类有蛏干、海蛎干、紫菜、海蜇皮、海参、鲍鱼、燕窝、干贝、鱿鱼等;粮食类有粉丝、豆乳、皮蛋、米粉、线面、豆腐皮、淀粉等;蔗糖类有兴化赤糖、板糖、冰糖和进口白糖等,品种繁多,需求量大。
  民国时期莆田境内南北京果商店众多,仅涵江集市就有“天祥”、“豫大、“义成”、“信裕”、“协利”、“顺兴”、“天和”等33家。其中经营规模最大的是清末江南御史江春霖四儿子江祖筵(号兰皋,人称江四少)经营的“豫大”行,号称涵江南北京果行的“老大”。其次是涵江商人郭松岩经营的“南通”行,雇员达30多人。莆田城里也有“义聚”、“宝成”、“升记”、“庆盛”、“恒春”等20多家南北京果商行,其中“义聚”经营规模最大,店员达40多人,闽中各县的商贩都在“义聚”批发干果。莆田城里还有一家规模较大的京果批发商,即福州兴化商帮的“四大金刚”之一苏秋兰的儿子苏承棋创办的“承源”号,每年批发业务约在40万元左右。
  抗战期间,福州、厦门相继沦陷,沿海交通受阻,商业凋零。地处闽中交通要地的莆仙两县,南北京果业持续繁荣,永泰、永春、德化、大田等县所需的干果海味,大多数在仙游城关和莆田城里采购,并通过陆路运往闽中各县,客观上促进了境内南北京果行业的发展。
  抗战胜利后,沿海交通逐渐恢复,福州、厦门、泉州等地的南北京果市场迅速恢复,而莆仙境内的京果市场反而出现了萎缩,其原因是闽中各县的商贩转移到福州、厦门、泉州等地采购,境内京果销售量大减。民国后期,经济秩序混乱,纸币大幅贬值,不少南北京果商店歇业。
  (三)鱼牙行
  莆仙两县靠山临海,海域面积大,海岸线长,岛屿众多,自古以来渔业就是地方的重要产业。
  民国时期,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海产品需求量大增,鱼牙行棧迅速发展起来,仅涵江集市就有“义和”、“顺茂”、“同成”、“升兴”、“丰泰”、“瑞兴”、“海通”、“治珍”等10多家大鱼行,还有20家鱼店和60多个小鱼摊,其中经营规模较大的鱼行有“义和”、“顺茂”、“同成”、“升兴”等。
  民国时期,莆田境内海产品十分丰富,每年到达涵江市场和枫亭市场的渔船达千艘以上,鱼货多达5000担以上。渔产品主要有三大类,即鲜鱼类、咸鱼类和海鲜干品类。鲜鱼类有马鲛鱼、白力鱼、鲳昌鱼、带鱼、牛尾鱼、鱿鱼、敏鱼等,以带鱼为大宗;咸鱼类有大吊带鱼、咸白力鱼、咸鲳鱼、虾皮、虾肉、紫菜、红毛苔等;海鲜干品类有墨鱼干、海蛏干、海蛎干、干贝、紫菜、鱿鱼干、鲨鱼干等,货源充足,长年旺销,这也是民国时期境内鱼牙行棧兴旺发达的重要原因。
  莆仙境内的鱼牙行棧经营方式颇具特色,通常采取委托代销形式。各鱼行为了招揽代售业务,一般采用赊放“船头栈”方式来招揽货主,即对载鱼货来涵江的船主和商人支付一些预付款,实际上是无息贷款。船主和商人运鱼货到涵江时,必须将鱼货委托给赊款的鱼行代售,鱼行为渔民和渔贩免费提供食宿,离岸时双方“合单”(结账)。鱼行按照行情销售渔民和商家寄售的鱼货,价格公开,买卖公平,并按总价的5%抽取佣金。鱼行如果欺瞒价格,或有不良企图,货主就会另找鱼行代售。有的渔民和商人由于时间紧迫,不愿意等待,就直接将鱼货折价给鱼行,双方一次性结清,赢亏由鱼行承担。
  抗战初期,福建沿海港口被日军封锁,在很长一段时间只有三江口港口可以对外通航,各地商贩将山东、大连、浙江、广东等地的鱼货贩运到涵江集市销售,境内鱼牙行棧、鱼店、鱼摊数量大增,永春、永泰、福清、闽清等县的鱼贩子云集涵江采购,涵江鱼市出现了空前的繁荣。
  民国时期,仙游县城的鱼市非常繁荣。初期,鱼行集中在仙游县城的西门兜至拱桥头一带,鱼市繁荣之后,渔民和商贩天未亮就云集城外,但城门按时开闭,不便交易,几家大鱼行商议之后,决定将鱼行迁出西门外,俗称“鱼牙顶”。但一些鱼行趁鱼市搬迁之机,在县城南门外渔民进城的必经之路设栈,半路拦住鱼货入城。而城西鱼行商人便在鱼贩进城的途中拦截,从而引发了纠纷。后经官方调解,将两处鱼行合并,在城西与城南的中间地段修建栈房,集中营业,形成了鱼行一条街,俗称“新鱼牙”,生意非常繁荣。
  民国时期,莆仙两县的鱼牙行栈大多为官商结合,鱼牙商人威望很高,各行业的银元、黄金兑换和外汇折算,以及商人的购销契约等,都会约定“以鱼牙银价为准”,大鱼行每天都将上海外汇牌价和黄金兑换行情在鱼行门前挂牌公示,可见鱼行经济实力之大,地位之高。
  (四)餐饮业
  民国初期,莆仙两县饮食服务业已经发展成为一个重要行业。莆田传统饮食业是指“菜馆”、“点心店”和小饭摊等,也包括后来发展起来的饭店、酒楼等。民国时期,莆田境内商业繁荣,人来客往日渐增多,饮食业迅速发展起来。据《莆田市志》记载:城厢、涵江及鲤城、枫亭、榜头、黄石、笏石等集镇,约有300多家餐馆和饮食店,从业人员600多人,以民营居多,官办酒楼通常由城厢、涵江、鲤城“社会服务处”和“青年服务社”创办。经营规模较大的菜馆、酒楼有30多家,各具特色,如城厢的“源源”酒楼,主要经营传统的中菜和新式西餐,经常营业到午夜。城里最大的酒店“桃李园”,推出了“满汉席”菜谱,颇受欢迎,品种有烤猪仔、烤鸭、鱼翅、鲍鱼及燕窝等,每席收银元8元至30元不等。还有“醉仙楼”、“四海春”、“一壶春”、“源源”、“会心楼”等酒楼,推出了“芙蓉干贝”、“清炖高汤鲍鱼”、“高汤海参”、“桔汁鲳鱼”、“清炖高汤鲥鱼”、“什锦大锅”、“槟榔芋泥”和“八宝香糯饭”等名菜,以招揽顾客。
  民国时期,涵江集市商贸持续繁荣,带动了餐饮业的发展,其中规模较大的酒楼有“桃李园菜馆”、“天韵酒楼”、“三六九”、“玉山”、“永丰”、“玉山”、“知者来”酒楼和“示范食堂”等10多家。档次最高的是“皇后酒家”,拥有4名女服务员,是党政机关、社会团体和社会名流的公宴场所。如国民革命军第96军败退涵江时,涵江士绅在该酒家邀请军长于兆龙,并赠予厚礼,使涵江集市免遭乱兵洗劫。
  民国时期,仙游境内饮食业也很发达,著名酒楼有“兰香”、“醉仙居”、“春兰”等酒楼。官办酒家有“社会服务处”和“青年服务社”等。仙游县“兰香”酒楼最为高档,聘请了福州名厨,专门烹调高级菜肴,是政府招待贵宾的酒店。同时,还有不少饮食店,据《仙游县志》记载:“民国26—34年(1937—1945年)期间,县城的饮食店发展到40多家,城关、枫亭两地都有当局操办的‘社会服务处’和‘青年服务社’。1949年,境内饮食业有112家,从业人员210人,年零售额24万元”。①抗日战争期间,沿海交通阻塞,海鲜奇缺,各酒楼大力开发地方风味名菜,先后推出“富八宝”、“炒三冬”、“新十锦”、“红焖水蛙”、“芙蓉豆腐”、“脆炸油虾”、“青醉蟹”、“羊排如意面”等名菜。①民国后期,由于国民政府腐败之风日渐严重,公款吃喝成风,客观上又促进了境内饮食行业的发展。
  民国时期,莆田境内“小吃店”非常盛行,颇具特色,如城厢“点心荣”的扁食和卤面,用料上乘,工艺精湛,成为地方特色小吃;莆田城里的“芋粿荣”的芋粿煎、锅边丕和锅边粿,用上乘的大米、豆豉制作,味道清甜,经济可口;莆田城里“油条相”的脆香油条、“公饼盛”的盐香酥脆公饼等,都深受群众喜爱。涵江比较著名的小吃有宋景云(猪脚云)的炖猪脚、王仲兴(蚮猴兴)的“蚮溜”和“蛏溜”、林玉森的车丸、“协兴”号的豆干、郑阿满的盘舍龟、陈后厝的“闷本舍豆”等,各具特色,深受人们喜爱。另外,仙游县城田岑底的炒面、二保街的刘焦扁食、纪五的蒸包和卤肉,以及黄九妹的素菜馆等,也久负盛名,颇具地方特色。民国时期,“莆仙小吃”物美价廉,香味可口,遍布城乡,需求量大,长盛不衰,成为民国时期的特色行业。
  (五)糕饼业
  兴化糕饼业发展历史十分悠久,起源于唐代时期,发展于明代,鼎盛于清。如清光绪年间由王连创办的“连兴”糕饼店,专门制作庆典祭祀的素食糕点,有光饼、粉心糕、麻筒、漏花、花生糕、饴糖丸、花生扑、绿豆饼、油月饼、方糕、黑面糕、雪片糕、马蹄酥、田螺酥、起麻酥等20多个品种。清末,兴化境内糕饼业出现了空前的繁荣,仅仙游县城就有20多家糕饼店。
  进入民国之后,涵江糕饼加工作坊和销售商店不断增多,共有35家糕饼店。涵江顶铺有“复茂”、“新源美”、“全兴”、“长和”等10多家;衙前街有“锦和兴”、“胜兴”、“福兴”等10多家;宫下有“协格”、“顺泰”、“锦兴”等10多家。莆田城里也有13家糕饼店,其中“履生斋”和“复茂”店经营规模最大。城里的糕饼店大多经营民间祭祀使用的五果、八宝、福饼、醮饼和面粉制作的猪头、尾记、红团、龟等,只有复茂店经营食品点心、面包、饼干、绿豆饼等西式糕饼。梧塘也有“瑞太”、“彭矮古”、“大汉华”、“卢玉水”等多家糕饼店,经营品种有波糖丸、光饼、花生烤、寿桃、寿饼等30多个品种。另外,莆田的黄石、秀屿和仙游的枫亭、榜头等地,也有众多的糕饼店。民国时期,莆田糕饼业从饮食业中分离出来,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行业。
  (六)中西医药业
  莆仙两县中医药历史非常悠久,源远流长。据清乾隆《仙游县志》记载:“医学在县治东街,宋为惠民药局,招明医1人主之,吏1人为之,佐掌出入之籍。元大德间立官俾良医主之。明亦以良医掌其事,凡有疾病者令按治之......”②。清光绪年间,兴化境内有不少儒医在家设立医寓,悬壶济世,兼售中草药,县城或集镇的大药铺中有医生坐堂诊病。到了民国十八(1929年),北洋政府下令取缔中医,但遭到全国性抗议,被迫收回成命。20世纪30年代初,全国各地纷纷成立“中医馆”,莆田县于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十月成立了“中央医馆福建省莆田支馆”,馆址设在涵江观顶陂孙庙,由张琴担任馆长,著名中医魏显荣任总干事,直至抗战爆发后解散。
  民国时期,涵江集镇最著名的中药铺是“双福寿”。双福寿药铺创办于清末,设有门市部、批发栈和制药部等机构,从业人员有20多。门市部专门出售中药和处方药,天天有名医坐诊,药房通霄达旦经营,每天出售处方药500多贴。制药部是专门研制中成药的机构,著名中成药有“珠珀七厘散”、“赛定青眼药膏”、“熊胆光明膏”、“乌鸡白凤丸”、“安宫年贡丸”、“清心牛黄丸”等20种,每一种中成药都印有处方成分和使用说明书,包装华丽,药效显著,服用方便,深受百姓欢迎。批发栈主要负责中草药的采购与批发,先将外地运来的中草药进行除杂、分类和泡制,然后批发给各地药商。抗战期间,三江口码头航运畅通,“双福寿”中药房批发量大增,不但福州、泉州、厦门等地的药商来“双福寿”药铺批发中草药,而且浙江、江西、广东等地的药商也来涵江进货。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海上航运经常遭日军封锁,“双福寿”便租用德国轮船运载中草药。
  民国时期,莆仙境内药店和诊所发展迅速,凡是人口集中的城镇或村庄都有医生和药店,或繁或简,有外科、伤科,也有内科、妇科,还有“全科”(综合科),应百姓需要而设置。药铺主人既是医生,又是老板,边看病,边卖药,医药结合,医商并行,成为境内一大特色行业。如仙游县城的“福安药店”,由中医世家施启谟经营。施启谟字赞堂,别号谟生,仙游县城关柳坑街人,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年出生。施启谟从小跟父辈学习医术,善于将日常生活中易被人忽视的事理引伸到医疗实践中,处方以“廉、便、验”而著称,治疗疑难重症屡见奇效,24岁时就颇有名气。20世纪30年代期间,莆仙境内流行瘟疫,施启谟把瘟病学与《伤寒论》结合起来,探索中医治疗瘟疫的新路子,采用桑菊、银翘等配药方,取得了显著疗效。
  莆田境内西医行业起源于教会医院。1895年,英基督教公会在莆田创设“兴化圣教医院”(后改为圣路加医院),即现莆田学院附属医院前身,拉开了境内西医西药的发展历史。1898年,英传教士创办了“兴化双凤医学校”,培养西医西药医务人员,促进了莆田西医西药行业的发展。1900年,英国圣公会又在仙游设立私立圣路加医院,即仙游县医院的前身。1905年,美传教士也在涵江创办“兴仁医院”。到了民国时期,西药店已经发展到各主要集镇。由于传统习惯等原因,百姓开始对西医西药抱怀疑态度,但西医打针、吃药,既方便,又见效快,特别是民国时期几次大规模的瘟疫,都采取西医手段救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从而逐渐改变了百姓对西医西药的误解。
  所以,在民国初期,莆仙境内大多数中药铺都增加了西药经营项目。
  民国时期,莆田城里著名的中西医药铺众多,主要有“自西来”、“资生来”、“恒和”、“咸康”等15家中西药店,各药店都有名医生坐诊,病人既可以在店里看病治病,又可以抓药,十分方便。
  其中规模最大的是“自西来”药店。该药店创建于清末,由教徒许喜新创办,以西医为主,中西医结合,生意十分兴隆。至民国初,“自西来”药店已初具规模,资本达到2000多银元,药源充足,是境内最大中西药批发商。“自西来”药店采取股份制经营方式,医生、店员都是股东,这种资本主义股份合作制的投资管理模式,为莆田医药行业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
  据《莆田市志》记载:民国时期莆仙境内“中西药店遍及莆田县城关、涵江及仙游县城关、枫亭等主要集镇。境内有‘自西来’、‘资生来’、‘寿山岩’、‘得春’、‘泰安’、‘双福寿’、‘广杏林’、‘全福堂’、‘寿益’、‘源兴’、‘发兴’等药店90多家。40年代有私营药房150多家”。①
  (七)山货行业
  莆仙境内山多地少,竹木资源丰富。唐宋时期,兴化百姓就以竹、木、棕、藤、草等材料加工各种日用品,俗称山货,如木箱、扁担、畚箕、竹箩、篾类、棕衣、棕绳、扫把等。这些日用品实用性强,需求量大,每家每户必不可少。自古以来,兴化百姓靠山吃山,就地取材,掌握了木竹藤等加工手艺,世代相传,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地方特色产业,莆仙两县木竹滕等制品种类繁多,数量巨大,除了在境内销售外,还远销晋江、惠安、南安等县,出现了许多专门经营山货的商人和商店。如涵江的“恒芳箩篾店”,创建于清末,专门加工和编织成各种盛具,主要经营箩筐、畚箕、扫把、草席、斗笠、木柄类等几十种山货,批零兼营,颇有名气。还有仙游城关的安怀街和枫亭的鱼街,也有10多家山货店,山货经营历史悠久。
  莆仙境内经营山货的商人大多数是山区农民,起初是山区农民肩挑山货到平原集市出售,以后逐渐有人在城里和集镇上开设山货店。民国时期,山货旺销,每逢秋后冬闲,山区农民挑运山货到县城,络绎不绝,途之为塞,外销则以骡马、溪船调运,长年累月,运输繁忙。
  民国时期,莆仙境内出现了不少专门从事竹木加工的村落,即专业村。如仙游榜头的溪尾村,全村男女老少都会持篾刀加工竹子,制作各种生活生产用具和工艺品,世代传承。秀屿的下郑村以竹编为业,子承父业,代代相传。还有莆田县的忠门镇,从明代起就大批从事蒸笼加工的手工业者,走南闯北,遍布八闽。另外,涵江、黄石也有加工竹笠、竹篾、箩筐的专业村。由于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造就了具有地方特色的莆田山货行业。
  山货行业中土纸生产历史非常悠久,且产量大。莆田土纸业起源于唐末,据《仙谿志》记载:“灰蛎而柔竹、则蒸其屑以纸”。①《宋志》中也有记载:“兴化县幸岭有厚腾纸”,“莆田县文赋里皇萌村有皮纸”,说明早在宋代莆仙百姓就已经掌握了造纸技术。由于土纸是以山区毛竹为原料的手工业品,故也列入山货行业,加上莆田本地产的纸张质量一般,故称为“土纸”。
  莆田土纸产地主要集中在北部山区,每年春夏之交,山民们大量砍伐毛竹幼林沤制纸浆,秋后印制成纸张。自宋代以来,莆田境内土纸长期畅销,民间曾有“云居去挑纸,父亲不识仔”的歌谣,意思说穷苦农民依靠肩挑为生,长年累月奔走在山区和城镇之间,朝出晚归,连自己的子女都无暇细看,孩子长大了,父子俩在路上相遇而不认识。歌谣虽然是描述穷苦农民的艰辛岁月,但从侧面反映了莆田土纸业的盛况。
  莆田土纸业之所以长盛不衰,与当地民间传统习俗有关。莆田土纸质量粗糙,除了供商品包装外,大部分作为迷信用品。逢年过节百姓拜祭祖宗时,通常要烧点冥银纸箔,土纸便作为冥纸使用,正如宋代莆籍诗人刘克庄所说:“专用事鬼”。但因受质量、用途和销量等限制,莆田土纸业始终没有多大的发展。
  (八)制鞋业
  莆田境内制鞋工艺历史悠久,早在宋代就有“工夫鞋”的生产与销售。进入明代之后,兴化郡城大路街已有多家销售布鞋和布靴的商店。明后期,城里的后街、社桥头、庙前等地有多家布鞋加工作坊。清代,莆田制鞋业已经发展成为一个重要行业,仅莆田城里就有“彩成”、“大顺”、“元太春”、“合美”、“大达”、“瑞美”等40多家鞋店,从业人员有200多人,比较著名的制鞋店有“彩成”、“瑞美”、“大顺”、“中可西”、“西泰春”、“合美”等6家。民国初期,涵江境内有“治顺”、“双洽顺”、“天成”、“振兴”、“振昌”、“振华”、“南昌”、“宜昌”等16家鞋店。据不完全统计,莆仙两县有上百家制鞋作坊和鞋店,以及众多的“绱鞋担”,即流动制鞋、补鞋的小商贩。他们经常深入农村补鞋卖鞋,成为农村百姓不可缺少的行业。
  莆仙境内的鞋店有一特点,即集加工与销售为一体。通常是店前设柜卖鞋,店后为制鞋工场。
  店老板专门负责管理门市营业和鞋材采购,并雇用鞋匠师傅和学徒在店后工场加工制鞋。民国初期,莆田鞋业生产主要是手工制作,工艺落后,产量不高。民国中期引进了缝纫机“车边”,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但鞋的品种并不多,男女布鞋只有黑色、灰色、白色、花色等四个品种,以黑色为主,鞋面质料有直贡呢、帆布、粗布等,鞋底材料通常用“花旗”(牛皮)、骆驼皮和轮胎底等。此外,还生产少量的皮鞋,但因价格较贵,销量不大。
  20世纪40年代期间,莆田城里出现了鞋业一条街,其生产方式仍处于资本主义手工场的初级阶段,鞋业加工设备简陋、资本少、规模小。但制鞋手工场众多,产量大,每年生产骆驼皮底、牛皮底、轮胎底的手纳布鞋和皮鞋约3万多双,除了在境内销售外,还大量批发到福清、永泰、德化、永春、惠安等县,形成了一个重要行业。据《莆田市志》记载:“1949年,莆田城关、涵江、江口、梧塘、黄石等集镇共有制鞋店100多户,其产品除在县内销售外,还销到仙游、惠安、泉州等地。仙游县在城关、枫亭、郊尾等地有私人鞋店9家,主要生产布鞋、皮鞋,采用旧汽车轮胎作鞋底,用牛皮或布料作鞋面”。①莆田的制鞋业,既是一个传统手工业,也是莆田“鞋城”形成的历史渊源。
  (九)侨汇业
  民国时期的侨汇局,又称批信局、民信局、汇兑局等,主要业务是为侨胞代寄银钱,从中收取手续费。莆田侨汇业务的原始形态为私人委托.即海外华侨委托同乡带钱回家,家人收到钱后托信告知海外亲人。这种原始的侨汇方式,机会不多,一年中难得几次,且风险大,经常出现丢失、赖账等现象。
  民国初期,莆仙两县出境人员日益增多,外汇业务迅速增长,当时银行和邮政不发达,国际汇兑只能在大中城市办理,个人少量现金不可能专门前往大城市汇兑。于是,一些“走水客”便做起解送“批银”业务。当时侨汇渠道主要有三条:一是由“走水客”或“搭客”携带。“走水客”将各地华侨所托的“批银”在香港或厦门兑换为中国货币,然后交给国内侨眷,取个“回字”,返回南洋时凭回字结账,收取一定的手续费;二是与商人以对冲方式汇兑。即一些商人代收侨居地华侨委托的钱后用于采购商品,回国出售后付现金给侨属;三是通过商号解付。实际上也是私营汇兑机构,通常同商品贸易结合起来,即国外公司收取侨汇后,利用侨资购买外国商品,货物运回国出卖后再支付现金给侨属。如“‘仙春栈’与仙游‘顺茂隆’和涵江‘顺全峰’钱庄联合组织‘茂全兴’民信局,办理莆仙华侨汇款,每年一般解汇10~20万元法币”。②莆田民信局汇兑业务源于民国初期,经营方式分为头盘局、二盘局和三盘局。头盘局是在国外收汇,国内解付,盈亏由海外民信局负责;二盘局是国外收汇,接受其他民信局委托,转解国内“批银”业务,与国外民信局存在代理关系;三盘局是接受其他民信局委托,专营国内的侨汇业务。民信局的收入一般根据银、信往来的数量,通常按总金额计收“佣金”和手续费,一般是千分之五至千分之七,最高达千分之十五。
  民国四年(1915年),福建省中国银行涵江汇兑所开始办理汇兑业务,成为境内第一家专业性外汇信兑机构。民国八年(1919年),莆籍华侨吴鸿基(今城厢区西洙村人)在涵江设立“美兴信局”,随后又在新加坡设立了“美兴信局”,专门办理吉隆坡与涵江之间的侨汇业务。接着,又有“聚华”、“通美”、“义德”等侨汇局。民国17年(1928年),中央银行莆田经理处开始办理侨汇业务。此后,境内外汇兑机构日渐增多。
  20世纪20—30年代期间,莆仙两县外汇信兑业数额巨大,汇兑机构众多。据《莆田市志》记载:“30年代初,有聚华、通美、义德、福源隆、新和、茂盛、亨利、承来、建隆、美兴等家民信局兼办理侨汇业务。民国27年,厦门沦陷后,汇款捐资中断,爱国华侨想方设法将海外汇款通过泉州转交莆仙侨胞,为同胞济贫解困,支持建设公益事业”。①据统计,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仅涵江就有“福源隆”、“新和”、“福源兴”、“义德”、“承丰”、“建南”、“亨利”、“美兴”、“通美”、“程茂盛”等10家侨汇行。当时侨汇多由新加坡经香港汇至上海,或由海外各国直接汇至上海。各侨汇局在办理汇兑业务时,既收取手续费,还赚取汇期利息。因为在新加坡收取汇款一期为10天,从收款到汇款又有15天时间汇期,资金在侨汇局约有20多天空闲时间,侨汇局可以利用侨汇资金放高息贷或周转金。遇到汇率波动时,侨汇局还可以从中获取汇率利差。另外,一些侨汇局还兼营商贸,将外币汇到上海购买商品,货物运到莆田销售后,再付法币给侨属,双头获利。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南洋各国被日军占领,侨汇业务一度受阻,但莆仙两县华侨众多,民间汇兑业务始终没有停顿。据《莆田市志》记载:“民国29年(1940年)后,涵江寄庄、仙游寄庄亦承办莆田、仙游两县侨汇业务。迄民国38年(1949年)有民营信局和发、承来、茂盛、义和、信友、信义、建中、建南、大陆、友和、万盛、亨利、美兴、兴纪、德茂诸15家,海外业务主要在吉隆坡、新加坡两地。时民营信局悉未设立三盘局,侨汇派送由头二盘局负责办理,业务覆盖莆田、仙游、福清三县”。②民国后期,由于国内经济秩序混乱,通货膨胀严重,法币、金圆卷、银元卷等先后崩溃,汇兑业务无法正常开展,有些侨汇局改用黄金、外钞、银元和大米等收汇。同时,还出现了无法兑现的现象。如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莆仙两县“诸民营信局未解付侨汇达法币3880万元”。③
  (十)金融业
  民国初期,莆仙两县商业繁荣、货币流通日盛,市场上主要以银元、铜元和角票局及钱庄发行的纸币为商品媒介。但民间借贷成风,利率昂贵,一些绅士巨贾陆续开设了钱庄、角票局、民信局、当铺和金铺等,开展金融业务。如涵江有涵大、泉美、义德、慎昌等4家钱庄;有光先、大有、怀远、中和等5家典铺;有恒安、天益、建源等16家角票局和吴美兴、聚华、通美等13家民信局。另外,还有天宝、泉裕、三友、元珍等4家金铺。从1924年起,莆田境内角票局迅速发展,至1930年,涵江境内共有天益、建源、中信、福兴、鼎成、商业、鸿成、汇通、义有、华丰、义大等36家角票局,其中恒安、元成、莆田农工、泉美、兴安、慎昌等商号的资本均在万元以上,其余均在5000元左右。但各角局滥发纸币,套取现款,获取暴利,信用危机,不少角票局成立后不久就倒闭了。至1931年,境内只有兴安、利民、荣兴、慎昌、泉美、宝丰等角票局继续营业,其他的钱庄、角票局大多因经营不善、信誉危机而倒闭。
  民国时期,莆田境内创办了多家银行。民国六年(1917年),中国银行最早在涵江境内创办支行,后因军阀混战、经济秩序混乱,中国银行涵江支行发行的10元红色钞票(俗称“红鸡公”)和5元褐色钞票(俗称“乌鸡母”),一度遭莆田商人拒用,并引发了挤兑风波,于民国十七年(1928年)倒闭。
  1921年,福建银行也在涵江设立分行,由涵江著名商人黄绶任经理,职员有徐咏沧、黄祖福等人。该行以发纸币和收存现款为主要业务,但一成立就投放了大量纸币用于盐款支付,作为驻军经费和行政开支,仅一年时间就倒闭了。
  1924年,莆田境内设立了“万国储蓄会”涵江代理处,由“义德栈”老板方家凤任经理,主要办理有奖储蓄,开设有全户12元、半户6元、四分之一户3元等三种储蓄业务,每月固定交款,每200户设头奖1个,奖金2000元,存储期限14年的按月开奖一次。由于月月开奖,经常有惊喜,吸收了不少储户,但不久因故被取消代理资格。
  1935年,中国农民银行汇票在涵江设立分理处,由赵本梅任主任,内设营业、会计、出纳、文书、农贷等部门。直至1949年初歇业,以后由中国人民银行接管。
  1935年,交通银行在涵江设立办事处,先后由陈传、石美铨、吴瑞森任经理,内设会计、营业、出纳、文书兼事务等,直至1949年底歇业。
  1936年,中央储蓄会在涵江设立分会,荔城、黄石、笏石、鲤城等地设有代办处,抗战期间歇业。
  1948年,境内建立了莆田县银行,系公私合营性质,国有占55%股份,私人占45%股份。
  1949年初,中央合作金库在涵江设立分支机构。
  民国时期,莆田金融业的崛起与发展,既为广大工商业者提供了资金支持,又促进了境内商品经济的发展。

附注

③《莆田市志》,方志出版社2000年版,第1853页。 ①张琴著:《上林少穆尚书论行钞书》,《慎余书屋文集》(卷一)。 ②《莆田市志》,方志出版社2000年版,第1548页。 ①《仙游县志》,方志出版社1995年版,第437页。 ①《莆田市志》,方志出版社2000年版,第1563页。 ②《仙游县志》,方志出版社1995年版,第971页。 ①《莆田市志》,方志出版社2000年版,第2383页。 ①《莆田市志》,方志出版社2000年版,第1344页。 ①《莆田市志》,方志出版社2000年版,第1327页。 ②《莆田市志》,方志出版社2000年版,第2450页。 ①《莆田市志》,方志出版社2000年版,第2450页。 ②《莆田市外经贸志》,方志出版社1995年版,第100页。 ③《莆田市外经贸志》,方志出版社1995年版,第100页。

知识出处

莆商发展史

《莆商发展史》

出版者:中央文献出版社

本书论述了福建莆田发展的历史,论述了早期莆商的形成、发展变化以及新中国成立后,莆商在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工商业改造中的建设和发展,特别是对民营产业、医药产业、木业发展的贡献对市场发展的影响等方面的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莆田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