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妈祖信仰的兴起与传播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莆商发展史》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10000064
颗粒名称: 二、妈祖信仰的兴起与传播
分类号: F710
页数: 7
页码: 105-111
摘要: 本文记述了莆田市宋代妈祖信仰的兴起与传播,内容包含了妈祖信仰的由来,妈祖信仰的广泛传播,宋廷对妈祖信仰传播的推动作用,以建设妈祖庙为内容的妈祖信仰传播,兴化商人在妈祖文化传播中的重要作用的详细介绍。
关键词: 宋代 商业文化 莆田市

内容

妈祖文化起源于民间信仰,是兴化独树一帜的地方传统文化,也是跨越国界的世界性海洋文
  化。自北宋以来,妈祖从一个民间女子一步一步地演变成至高无上的海上女神,从一个名不见经
  传的地方小神发展成为国家祭典的全国性神祗,从滨海小邑的民间信仰逐渐演变成为中国东南沿
  海乃至世界各地广泛尊崇的海上女神,并在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和百姓生活等领域,产生了极
  其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据《世界妈祖庙大全》提供的最新数字,目前全世界有5000多座妈祖庙,
  约有2亿多人信徒。妈祖文化传播之广,影响之大,信仰人数之多,举世罕见。
  (一)妈祖信仰的由来
  妈祖,名林默,原本是一位善良、勤劳、美丽又乐于助人的民间普通女子。妈祖故乡在兴化
  军莆田县的湄州岛。传说北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三月二十三日,莆田湄洲的林家诞生了一个
  女婴,从出生到满月,女婴一声不哭,故取名“林默”。
  林默从小天资聪慧,虚心好学,过目成诵,知识面广,既熟习水性,又洞晓天文;既掌握医
  术,又懂得防疫消灾之法。长大之后,林默决心行善济人,矢志不嫁,父母只好随其所愿。
  林默故乡位于湄洲湾的入海口,海上礁石林立,惊涛骇浪,在没有气象预报的宋代,“天有不
  测风云”,渔船和商船经常在海上被海浪吞没,不少商人为了养家糊口而葬身鱼腹,林默看在眼
  里,记在心里。于是,她潜心研究海洋气象知识,掌握海上气候变化规律,经常告知乡亲们出航
  与返航的最佳时间。同时,为了防止海上渔民迷失方向,林默经常举灯登上湄峰顶上,引导渔船、
  商船顺利返航。
  林默心慈面善,乐于助人,经常为乡亲驱魔治病、排忧解难,引导人们避凶趋吉,渐渐地声
  名远播。于是,按照莆田当地的风俗习惯,通常在女孩名字后加个“娘”字,以示尊重。林默成
  年之后,驱恶扬善,拯救海难,深受百姓敬重。但林默英年早逝,传说于宋雍熙四年(公元987
  年)九月九日在海上搭救遇险船只时不幸遇难,终年28岁。
  林默的传奇人生在民间流传过程中被不断放大。据史书记载:“世传通天神女也,姓林氏,湄
  洲屿人。初,以巫祝为事,能预知人祸福。既殁,众为立庙于本屿”。①“南宋黄公度(莆田县人,
  官至尚书考功员外郎)说她:‘平生从事巫术’而方志则称其为‘里中巫’”。②据宋《仙溪志》记
  载:“本军眉洲林氏女,为巫,能知人祸福,殁而人祠之,航海者有祷必应......沿海郡县皆立祠
  焉”。③林默娘失踪后,当地百姓怀念她,将其生平事迹代代相传,且越传越神,最终由人变成了
  神。如宋代文人林俊甫在《莆阳比事》中载:“湄洲神女,生而神异能言人休咎,死庙食焉”。④
  有关妈祖“灵迹”的记载甚多,有人说她“初为巫祝”,常替人驱邪治病,屡验不爽,谓之
  “灵女”;有人说她小时候得高人指点,能知天文地理,谓之“神女”;也有人说她自幼熟悉水性,
  16岁时生父渡海舟履,泅水救父,因孝闻名,谓之“孝女”;还有人说她经常救护海上遇难渔船,
  人称“龙女”......林默的一生虽然短暂,但她乐善好施、助人为乐的精神永远活在百姓心中。所
  以,林默失踪后,百姓将其说成是升天,并于宋雍熙四年(即987年)在她经常举灯引航的湄峰上
  建庙宇祀祭,这是兴化境内也是世界上第一座纪念妈祖的庙宇,史称祖庙。据文献记载:当时湄
  洲岛妈祖庙,“落落数椽”,“粉墙丹住辉掩映,华表茸突过飞峦”,“祈祷报赛,殆无虚日”。宋大
  圣年间(公元1023—1032年),兴化沿海“航海事业随之发达,从事海上贸易的人日益众多,于惊
  风骇浪备极艰险之中,乃迫切希望有超自然的神力庇护,妈祖挽袖在海上显灵,遂受尊崇海上女
  神,庇护海上安全。传说有一艘满载货物的商船,准备从湄洲驶往外地,启航时,碇却起不上来。
  船主三宝很是惊异,登岸询问当地百姓,百姓告知以‘通贤灵女’最灵应。于是,三宝就到庙里
  祷祀立愿,碇才起了上来。后来这位商人安全返航,发了大财,诣庙谢神。看到三年前在庙前石
  间立愿所插的三柱香,已化成三棵大树,枝叶茂盛,香气浓郁。正值三月二十三妈祖生日,商人
  感其灵应,捐金就地扩建庙宇,廊廡益增巍峨”。⑤此后,湄洲神女护航灵验的故事广泛传播,其
  影响力越来越大。
  (二)妈祖信仰的广泛传播
  在妈祖从人演变为神的过程中兴化商人立了第一功。北宋时期,福建沿海商贸发达,海运繁
  忙,兴化商人向海外大量输出蔗糖、荔枝、龙眼、茶叶等农产品和陶瓷、葛麻布等手工业品,足
  迹遍及我国东南沿海各省和东南亚各国。当时交通工具简陋,商船全部是木帆船,缺乏机械动力,
  只借助风力变化进行航行,频频发生海难事故。而熟悉海洋气候变化的妈祖,自然倍受百姓怀念,
  故兴化海商祈求林默娘在天之灵保佑商船平安,且屡屡灵验,逢凶化吉。
  宋元祐丙寅年(公元1086年),兴化宁海圣墩民间盛传神女托梦,应在墩上枯槎建庙,以安境
  保民。于是,当地商人纷纷慷慨解囊,在圣墩(今涵江区洋尾村)创建神女祠。宋代兴化名人廖
  鹏飞亲作碑刻:“圣墩去屿几百里,元祐丙寅岁,墩上常有光气夜现,乡人莫知为何祥。有渔者就
  视,乃枯槎,置其家,翌日自还故处。当夕遍梦墩旁之民曰:‘我湄洲神女,其枯槎实所凭,宜馆
  我于墩上。’父老异之,因为立庙,号曰圣墩。岁水早则祷之,疠疫祟则祷之,海寇盘亘则祷之,
  其应如响。故商舶尤借以指南,得吉卜而济,虽怒涛汹涌,舟亦无恙。宁江人洪伯通尝泛舟以行,
  中途遇风,舟几覆没。伯通号呼祝之,言未脱口而风息。还其家,高大其像,则筑一灵于旧庙西
  以妥之”。①神女祠初建时,香火旺盛,成为兴化境内第二大妈祖庙。七百年后,清靖海侯施琅奏
  请朝廷诏封“平海天后宫”,并进行了扩建,整个庙宇拥有明暗立柱108根,廊沿压石108条,宫
  前的“师泉井”也用108块石头砌成。现宫内存有《师泉井记》和《平海天后庙重修碑记》等古碑
  刻,被列为全国首批涉台文物保护单位。
  此后,妈祖信仰在沿海广泛传播,兴化境内掀起了一股修建妈祖庙的热潮,凡港口、集镇、商业
  区和繁华之地都建有妈祖庙。刘克庄在枫亭天后宫碑刻中写道:“莆人户祀之,若乡若里悉有祠。所
  谓湄洲、圣墩、白湖、江口,特其大者尔”。②由于民间盛传林默娘是“通宝神女”、“护航女神”,“有
  祈必应”,海商和渔民们深信不疑,妈祖庙越建越多,百姓信仰不断扩散,不但商人和渔民尊崇妈祖,
  而且普通百姓也信仰妈祖。“到了南宋,妈祖行宫已经扩及兴化全境”。③
  (三)宋廷对妈祖信仰传播的推动作用
  妈祖信仰在国内广泛传播得益于宋廷的大力推崇。宋宣和五年(公元1123年),朝廷派正使路
  允迪出使高丽国(今朝鲜),同事保义郎李振(莆田县宁海洋尾人)“素奉圣墩之神”跟随出海。
  使船行至东海时,“值风浪震荡,舳舻相冲者八,而覆溺者七,独公所乘舟,有女神登樯竿,为旋
  舞状,俄获安济”。④路允迪询问舟中人:“这是何神?”李振曰:“仍圣墩之神,护航素极灵验”。
  路允迪返朝复命时,向宋徽宗奏禀神女海上显灵之事。徽宗遂下诏赐以圣墩神女祠“顺济庙额”,
  遂称“圣墩顺济庙”,这是朝廷第一次给妈祖庙赐匾。此后“圣墩顺济庙”声名远扬,受到沿海百
  姓的广泛推崇,“当时莆田众多仕官相继效尤,推崇妈祖信仰不遗余力,逐渐成为全国之信仰
  了”。⑤
  南宋绍兴元年(1126年),兴化境内瘟疫流行,民间百姓盛传神女托梦,饮用“圣泉”可治愈
  病人。消息传开后,百姓屡试不爽,兴化郡守大喜,立即上奏朝廷。宋高宗大悦,又诏封妈祖为
  “崇福夫人”。于是,妈祖形象更加高大,百姓更加崇拜。
  南宋绍兴二十九年(公元1160年),兴化商人捐资在兴化军城边的白湖港创建了“白湖顺济
  庙”。乾道六年(公元1170),宋代名臣陈俊卿告老返乡时,捐地扩建顺济庙,成为宋代兴化境内
  四大妈祖庙之一。咸淳《临安志》引用了宋庆元四年助顺加封之敕书:“录惠妃,宅于白湖,福庇
  闽粤。雨阳稍愆靡所不应”,说明妈祖信仰已在闽粤等沿海各省广泛传播了。⑥
  妈祖信仰在传播过程中威望不断提高,神通日益广大,不但能够拯救海难、避邪去病,而且
  还会驱逐海寇,保境安居。绍熙三年(1192年),涵江商人郑立质自广东番禺泛海还乡,商船经过
  湄洲海域时,忽遇6艘贼船,情急之下,请求妈祖保佑,忽烟雾勃起,风雨欻至,惊涛驾山,对面
  不相睹识。全如深夜,既而开霁帖然。贼船悉向东南去,望之绝小,立之所乘者,亦漂往数十里
  外,了无它恐。①此后,妈祖驱逐海寇的传闻不翼而飞,传遍了全国。于是,宋朝廷又晋封妈祖为
  “灵惠妃”。
  庆元四年(1198年),“瓯闽诸郡苦雨,惟莆三邑祷之,霁,且有年”。②兴化百姓又将降雨功
  劳记在妈祖身上。妈祖能够呼风唤雨、保佑民间风调雨顺的传说,震惊朝野,成为美谈。于是,
  朝廷又册封妈祖为“灵惠助顺妃”,得到了全国百姓的共同爱戴。
  “嘉定元年(戊辰,1208年),金人入淮甸,宋兵载神主战於花靥靥镇,仰见神兵布云间,树灵惠妃
  旗,大捷。及战紫金山,复见神像,又捷。二战,遂解合肥之围,封灵惠助顺显术妃”。③妈祖能助兵打
  战,更为神奇,全国上下,坚信不疑。于是,妈祖又成为护国驱敌的神祗,倍受统治者尊崇。
  宋代,朝廷出于政治需要,借助百姓对妈祖的拜崇,极力推崇妈祖信仰,先后10多次赐封妈
  祖,使妈祖神灵广泛流传,官民皆顶礼膜拜,十分尊崇,使妈祖信仰在全国各地迅速传播开来。
  (四)以建设妈祖庙为内容的妈祖信仰传播
  据史书记载:从绍兴年间起,东南沿海各省妈祖信仰开始广泛传播。福建、广东两省的沿海
  港口、码头、商埠等,普遍建立了妈祖分灵庙。如泉州的天后宫,建于宋庆元二年(1196年),地
  处城南晋江之滨,“蕃舶客航聚集之地”。该宫是闽南沿海现存最早、规模最大的妈祖庙,有温陵
  天后祖庙之称,台湾和东南亚各国的妈祖庙中的神像,大多数是从泉州天后宫分灵出去,且是中
  国首个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妈祖庙。
  省外最早修建妈祖庙的是广东省。据史书记载:早在宋庆元四年(公元1200年),朝廷就在敕
  文中写道:“灵惠妃宅于白湖,福庇闽粤”,说明当时广东百姓已经信仰妈祖了。④“淳祐二年
  (1242年)诗人刘克庄出任广东提举,到任时曾诣朝晋谒”。⑤他在《后村先生居士集》记载:“广
  人事妃,无异于莆。盖妃之威灵远矣”。⑥当时广东人称妈祖庙为“崇福无极夫人庙”,不但广东各
  港口建有妈祖庙,而且在珠江口的东莞县也创建了多个妈祖庙。
  宋淳禧、绍熙年间,妈祖信仰已在东南沿海各省传播广泛。兴化商人在输出农产品的同时,
  也将妈祖信仰传播到沿海各商埠,并在外省修建了多座妈祖庙。如山东蓬莱阁天后宫,建于宋崇
  宁年间(1102—1106年),庙额为“灵祥”,占地面积3000多平方米,因其历史悠久、规模雄伟而
  名闻遐迩,是我国北方最大的天后宫之一。还有山东庙岛显应宫,建于北宋徽宗宣和四年(公元
  1122年),也是中国北方最有影响力的妈祖庙,素以“天下第一娘娘庙”而名扬于世,庙岛因此在
  长山列岛中独领风骚,成为南北岛屿的妈祖文化中心。特别是江浙一带,妈祖信仰非常普遍,先
  后修建众多妈祖庙。据史书记载:“绍兴二年(1191年),宁波、杭州等地开始创建妈祖行宫,至
  于温州、上海、苏州、镇江等地的妈祖庙,都是南宋时期创建的”。⑦“据浙江各县志所载:在淳
  禧、绍熙年间,临安、宁波、上海等地相继大兴土木,建造女神祠”。①其他内陆省份,也陆续掀
  起妈祖信仰热潮,兴建了不少妈祖庙。
  (五)兴化商人在妈祖文化传播中的重要作用
  妈祖原本是兴化地方民间信仰,在短短时间里迅速演变为全国性的信仰,最早的传播者是兴
  化商人。兴化商船航行到哪里,商人们就将妈祖信仰传播到哪里;凡莆商足迹所到之处,必建有
  妈祖庙;凡是商业繁荣之地,妈祖香火必然旺盛。商人们尊崇妈祖,而妈祖又保佑商人生意兴旺,
  人神共赢,皆大欢喜,这是宋代妈祖信仰广泛传播的重要原因。
  首先,妈祖是兴化商人的精神支柱。兴化军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地狭人稠的地区,境内山多水
  更多,耕地少而贫瘠。宋之前,人们大多通过科举取仕获得出路,但千军万马跻独木桥,金榜题
  名有几多。宋代商业政策改变之后,商人们努力经商,获取财富,同样可以改变命运,从商便成
  为兴化百姓又一选择。同时,兴化境内山高路陡,河流众多,河沟纵横交错,百姓通常借助舟船
  运载货物,面对急流险滩的溪流和汹涌澎湃的大海,在科技相对落后的宋代,水上行舟,越洋过
  海,多有不测,能拯救海难的妈祖海神自然成为商人的保护神,久而久之,妈祖便成为兴化商人
  和当地百姓的精神依托。如《兴化军祥应庙碑记》中记载:“郡北十里有神祠,故号大官庙。大观
  二年(1108年),赐号曰祥应。往时,游商贾风波险阻,牟利城分群外藩者,未尝至祠下,往往不
  幸有覆舟于风波,遇盗于蒲苇者。其后,郡民周尾商于两浙,告神以行,舟次鬼子门,风作恶,
  尾呼号求助,空中基有应声,俄顷风恬浪息。其后,泉州纲首(船长)朱纺舟往三佛齐国,亦请
  神之香而虔奉之。舟行迅速,无有险阴。往返不逾年,获利百倍。自是商人远行,莫不来祷”。②
  祷求妈祖保佑,不但航海平安无事,而且生意兴旺发达,妈祖自然成为兴化商人最崇拜的神祗。
  其次,妈祖信仰与商业活动紧密相联。从宋代妈祖香火分衍的途径看,首先是商业发达地区,
  特别是墟集、港口和集镇,妈祖香火尤盛。如上述的圣墩顺济庙,座落在涵江附近的宁海港附近,
  宋时系海荡之地,多港叉,是商船云集的港口和对外贸易的商埠,在商业繁荣之地虔诚供奉神女
  祠,其初衷人神共知。又如莆田白湖顺济庙,位于兴化军城边的白湖港旁,不但是宋代兴化商业
  集市,也是商船进出港的码头重地,选择此处修建妈祖庙,绝非偶然。还有江口的神女庙,与商
  贸也有历史渊源,江口与商业重镇涵江毗邻,附近三江口是宋代兴化主要港口,商船云集,商客
  络绎不绝,商人祭拜妈祖成风。另外,黄石水南妈祖庙,位于兴化商业重镇黄石市附近,与白塘
  浮屿古码头毗邻,客商云集、经济繁荣,妈祖香火十分旺盛。还有仙游“枫亭市,在连江里,人
  家并海,土产砂糖,商舟博贩者率于是解缆焉”。③太平港是仙游唯一的出海口,也是兴化荔枝、
  龙眼、茶叶等农产品外运的中转地,港口附近商业繁荣,商贾众多。太平港边上原有座海神庙,
  妈祖显灵后,海神便退居二线,让位给妈祖,商人们将海神庙改奉妈祖,俗称三妈宫。可见,凡
  商业繁荣之闹市,必有妈祖宫庙,“妃庙遍于莆,凡大墟市,小聚落皆有之”。④
  再次,宋代全国各地的妈祖信仰传播和妈祖庙修建都有兴化商人的功劳。宋代商业经济繁荣,
  兴化商人足迹遍布全国各地,妈祖信仰随着兴化商人足迹传播到天南海北。浙江宁波是兴化商人
  最早销售荔枝干和桂圆干的商埠,因而宁波境内建有多座妈祖庙,其中“灵慈庙”是宁波最早的
  妈祖庙。根据《灵慈庙记》记载:“自宋绍兴三年,来远亭北,舶舟长沈法询往海南遇风,神降於
  舟以济。遂诣兴化分炉香以归,见红光异香满室,乃舍宅为庙址。益以官地、捐资,募众创殿庭
  像设毕具,俾沈氏世掌之”。①可见,不但“灵慈庙”是兴化商人创建的,而且庙中的妈祖神像也
  是从莆田湄洲分炉过去。又如宋代兴化商人将荔枝干、桂圆干等土特产大量销往杭州地区,杭州
  就建有“艮山祠”。“艮山祠”是杭州地区最早的湄洲妈祖分灵,据顺济庙碑文记载:“京畿艮山之
  祠,旧传监丞商公份尉崇德日感梦而建”。②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宋高宗以郊典封神为灵惠夫
  人,指的就是杭州钱塘江畔的“艮山祠”。还有山东长岛的“显应宫”,建于宋徽宗宣和四年(公
  元1122年),亦称海神娘娘庙,是我国北方修建最早、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妈祖庙,与福建湄州
  岛妈祖庙并称为“南北祖庭”,宫内存有世界上唯一一尊历史最长的铜身妈祖塑像。另外,宋代北
  方最有名气的天津天后宫,创建于泰定三年(公元1226年),是全国三大天妃宫之一(湄洲祖庙、
  白湖顺济庙、天津天妃宫)。天津有句俗语:“先有大直沽,后有天津卫”,而大直沽最早的建筑物
  就是天后宫,说明天津卫未建之前,兴化商人就已经将妈祖信仰传入天津了。
  第四,海外妈祖信仰的流行也是兴化商人首先传播出去的。宋朝鼓励对外贸易,大力“招蛮
  夷商贸”,“漳、泉、福、兴化,凡滨海之民所造舟船,乃自备财力,兴贩牟利而已”,形成了一支
  专门从事远洋经商的兴化商人队伍。③商人们希望航海安全,自然请求妈祖保佑,并将妈祖信仰带
  到海外各国。据《台湾府志》记载:“南社、儿干社番,其祖兴化人,渡海遭飓风,船破漂流到
  台,娶番妇为妻”。④《唐山过台湾的故事》中也记载:“在台湾的开发过程中,妈祖的影响既深且
  远,当年大陆移民,如果不是虔信她的守护神力,谁敢于凭着一叶轻舟飘洋过海而来,可能就不
  会那么多了”。“近代出版的台湾《林氏大家谱》则云:‘宋代,北方流民涌入莆田湄洲沿岸,林默
  娘造竹排渡难民往澎湖定居求食。’”⑤北宋时期,澎湖列岛已有兴化移民,并将妈祖信仰传播过
  去。南宋时期,妈祖信仰已在香港广泛传播,据香港九龙彭圃冈村《林氏族谱》记载:莆田北螺
  村(今荔城区西天尾镇林峰村福平山林氏祖居地)九牧裔孙林长胜,南宋期间移居香港九龙烂围,
  生有二子,取名林松坚和林柏坚。林家以行商为业,往来于闽粤。有一次“偶遇狂风巨浪,驶泊
  佛门,飘至南塘澳口,船破板碎。松坚兄弟扶神像登岸,遂因篷宫于南塘石塔之下”。⑥并于南宋
  度宗赵禥十年(1274年),在香港九龙建庙奉祀妈祖神像,请莆人林道义在庙后山镌刻碑文。《福
  莆仙乡贤人物志》也记载:“香港最早的妈祖庙,是宋度咸淳二年由林氏后裔奉祀于南北方佛堂,
  后来渐次扩建为大庙”。⑦可见,南宋时期妈祖信仰已传播到台湾、香港和东南亚各国。
  总之,宋代妈祖信仰在海内外广泛传播,从兴化军扩展到闽中各县,又从福建流传到广东,
  再从闽粤两省传播到东南沿海各省,然后发展到全国各地和海外各国,传播速度之快,流传之广
  泛,史无前例。妈祖之所以会从一个民间女子迅速演变成为海内外华人华侨公认的伟大神祗,并
  被历代统治者和平民百姓所普遍认可与推崇,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广大商人尤其是兴化商人在
  妈祖文化传播中立下了汗马功劳。据史书记载:古代全国各地和海外各国最早的妈祖庙,大多由
  兴化商人捐资兴建的,并带动当地百姓效仿,妈祖庙的大量建设,客观上加速了妈祖信仰的传播。
  二是朝廷积极推崇妈祖信仰,客观上也促进了妈祖文化的传播。宋朝廷出于各种政治需要,多次
  对妈祖赐匾、褒扬和封赐,既使妈祖信仰合法化,又为妈祖信仰的传播推波助澜。三是妈祖“行
  善救困、舍身取义”的大爱精神符合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因为妈祖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大爱精神,
  不但为古代各朝代执政者所需要,也被历代普通百姓所认可,这也是妈祖信仰长盛不衰和妈祖文
  化源远流长的关键所在。

附注

①(宋)廖鹏飞:《圣墩祖庙重建顺济庙记》碑刻。 ②曹曦、艾明江编著:《海上和平女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36页。 ③(宋)黄岩孙撰:《仙溪志》卷三,福建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8页。 ④(宋)李俊甫:《莆阳比事》卷七。 ⑤《福莆仙乡贤人物志》,福莆仙文化出版社1990年版,第478页。 ①(宋)廖鹏飞:《圣墩祖庙重建顺济庙记》碑文。 ②(宋)丁伯桂:《灵慈庙记》碑文。 ③《福莆仙乡贤人物志》,福莆仙文化出版社1990年版,第478页。 ④(宋)廖鹏飞:《圣墩祖庙重建顺济庙记》碑文。 ⑤陈光荣著:《寻根揽胜兴化府》,海风出版社2000年版,第84页。 ⑥陈光荣著:《寻根揽胜兴化府》,海风出版社2000年版,第84页。 ①《夷坚志·戊》卷1一《浮曦妃祠》。 ②《灵济庙事蹟记》碑文。 ③《灵济庙事蹟记》碑文。 ④陈光荣著:《录根揽胜兴化府》,海风出版社2000年版,第85页。 ⑤《福莆仙乡贤人物志》,福莆仙文化出版社1990年版,第478页。 ⑥(宋)刘克庄著:《后村先生居士集》卷36。 ⑦《福莆仙乡贤人物志》,福莆仙文化出版社1990年版,第478页。 ①陈光荣著:《寻根揽胜兴化府》,海风出版社2000年版,第85页。 ②朱维斡著:《莆田县简志》,方志出版社2005年版,第275页。 ③(宋)黄岩孙撰:《仙溪志》,福建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8页。 ④《咸淳丙寅》井栏刻,咸淳二年(1266),(宋)游进刻,原刻存莆田贤良港祖祠。 ①(元)程端学撰:《灵慈庙记》碑文。 ②(宋)丁伯桂撰:《顺济圣妃庙记》碑文。 ③《宋会要辑稿》(刑法)2之137。 ④《莆田市姓氏志》,方志出版社2010版,第3页。 ⑤陈光荣著:《寻根揽胜兴化府》,转载《唐山过台湾的故事》,福建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90页。 ⑥《广州市南沙区天后文化研究》引自《九龙烂围妈祖庙碑刻》,《广府文化》2012年第1期。 ⑦《福莆仙乡贤人物志》,福莆仙文化出版社1990年版,第478页。

知识出处

莆商发展史

《莆商发展史》

出版者:中央文献出版社

本书论述了福建莆田发展的历史,论述了早期莆商的形成、发展变化以及新中国成立后,莆商在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工商业改造中的建设和发展,特别是对民营产业、医药产业、木业发展的贡献对市场发展的影响等方面的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莆田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