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甲戏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泉州市丰泽区志》
唯一号: 130334020230003115
专题名称: 高甲戏
文件路径: 1303/01/object/PDF/130310020230000012/001
起始页: 0765.pdf
专题类型: 专题知识

专题描述

高甲戏高甲戏出现于明末,是闽南地区最大戏曲剧种。早期高甲戏常以敷演历史英雄义士除奸惩恶、为民伸冤而受到民众欢迎,擅演武戏,后逐渐衍化为文武戏。清末及民国,泉州高甲戏班林立,达到顶峰。1950年,泉州城区高甲戏优秀艺人董义芳等在青云路组成泉州大众剧社,后迁东观西台。1957年,改为泉州市高甲戏剧团,后迁鹦哥山。1972年,复称泉州市高甲戏剧团。1986年,改隶升格后的地级泉州市,迁址东湖街。 高甲戏演技和音乐自由活泼,文、武戏兼具,以丑角戏见长。剧目多达900多个,并有连台多本大戏;正戏演毕常加演《管甫送》《番婆弄》等小戏,男女老少人人爱看。1962年,泉州市高甲戏剧团奉调进京演出戏讽刺喜剧《连升三级》,党和国家领导人周恩来、朱德、陈毅等观看并给予极高评价,郭沫若、田汉、老舍、邓拓等为之题诗撰文,赞高甲戏丑角表演艺术达到“登峰造极”,誉称《连升三级》为“南海明珠”。1993年9月,高甲戏《大河谣》参加全国地方戏曲交流演出(南方片),获优秀剧目大奖等8项奖励,并获文化部“文华大奖”,为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同年,高甲戏《连升三级》入选《中国当代十大喜剧集》。2006年,高甲戏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12月,泉州市高甲戏剧团(传承中心)重排《连升三级》参加中国第十届戏剧节,获该戏剧节最高奖——“优秀剧目奖”和“优秀舞美奖”。

知识出处

泉州市丰泽区志

《泉州市丰泽区志》

本书收录了建置,自然地理,人口,城市建设,交通运输,邮政电信,综合经济管理,财政税务,金融,农业与海洋渔业,工业,商贸服务业,对外经济贸易和经济技术合作,中国共产党地方组织,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地方人民政府,人民政协地方组织,民主党派,社会团体,军事法治,劳动人事与社会保障,民政,华侨华人,港澳台乡亲,教育,科技,文体旅游,艺文,医疗卫生,风俗宗教民间信仰,街道概况,方言和人物的相关内容。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