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南音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泉州市丰泽区志》
唯一号: 130334020230003113
专题名称: 泉州南音
文件路径: 1303/01/object/PDF/130310020230000012/001
起始页: 0764.pdf
专题类型: 专题知识

专题描述

泉州南音明代,泉州南戏兴盛。其剧曲选段常作为清唱表演,由此逐渐形成独立的艺术门类南音。清同治、光绪年间(1862—1908年),境内民间学习南音形成风气,不少乡村争相延聘南音教师设馆传授。清末至民国时期,境内南音界所采用曲韵、乐法大都以陈武定传授为准。其中,《伶俐婆娘》与《滥懒查某》两曲历代传唱不衰。改革开放后,南音演唱内容从古代历史人物、写景抒情发展到反映新社会、新人物、新风尚、新生活。2006年5月20日,泉州南音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泉州南音有着自成体系的工尺谱,有着独特的润腔方式,演唱必须以泉州腔方言(历史上泉州腔为闽南话的代表)为准,唱词中含有大量泉州方言和泉州梨园戏唱词。传统南音清唱形式是“四管全”,演奏形式十分独特。泉州南音还具有独特的乐器及演奏方法,南琵琶,横抱(《明刊闽南戏曲弦管选本三种》所载为斜抱),有别于北方琵琶(竖抱),南琶是保持唐代形制的曲项琵琶,洞箫,古称“尺八”,十“目”九“节”,拍板,由五块荔木片串成,演唱者双手执拍板,于乐曲强拍处撩拍。南音曲词内容大致可分为抒情、写景、叙事三类。泉州南音有“祭郎君”“祀先贤”“拜馆”等特殊信仰习俗,并有严格演唱规制和习俗。泉州南音曲谱由《指》《谱》《曲》三部分组成。《指》系有词套曲,有48套;《谱》是纯器乐曲,以《四时景》《梅花操》《走马》(《八骏马》)《百鸟归巢》最为著名,称“四大名谱”,《谱》有16套;《曲》即是有词之散曲,专门于演唱中使用,有2000多首。泉州南音演奏(演唱)旋律缠绵深沉,格调清丽高雅,曲词古朴曼妙,曲风委婉清脆,节奏具有清、雅、淡、慢等特点,被誉为“中国古典音乐的明珠”“东方音乐奇葩”。泉州南音有深厚的群众基础,作为陶冶情操、自娱自乐的文化表现形式,它与闽南人生活密切相关,闽南人聚居之地几乎都有民间南音社团。除在闽南地区的泉州、漳州、厦门3市和港澳台地区以外,泉州南音还流播到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缅甸、越南等国家,成为维系海外侨胞和港澳台同胞乡情的精神纽带,对增进民族认同感起到积极作用。

知识出处

泉州市丰泽区志

《泉州市丰泽区志》

本书收录了建置,自然地理,人口,城市建设,交通运输,邮政电信,综合经济管理,财政税务,金融,农业与海洋渔业,工业,商贸服务业,对外经济贸易和经济技术合作,中国共产党地方组织,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地方人民政府,人民政协地方组织,民主党派,社会团体,军事法治,劳动人事与社会保障,民政,华侨华人,港澳台乡亲,教育,科技,文体旅游,艺文,医疗卫生,风俗宗教民间信仰,街道概况,方言和人物的相关内容。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