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岳寺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安溪县志》
唯一号: 130334020230001721
专题名称: 东岳寺
文件路径: 1303/01/object/PDF/130310020230000008/001
起始页: 1179.pdf
专题类型: 专题知识

专题描述

始建于唐末宋初。原为东岳庙,祀奉青帝,系为道教。清末民初供奉西国如来,道佛结合。康熙版《安溪县志》记载;“宋初建山麓,有东岳行宫,邑人多游焉”。清康熙十二年(1674)知县谢宸荃重建。六十年知县刘懋懋龄重修。雍正二年(1724)知县邱镇重修冯虚阁。乾隆八年(1744)知县王植重修。后住寺的德辉和尚募建方丈释子寺和檀樾祠。 寺位于县城北郊凤山山麓,坐北朝南,背山面溪。左眺达于百草庵;右览达于观真庵。登上顶峰可俯览城郭。面向笔架山,有万盏灯光带月横,一条银练绕明堂之感。据吴姓族谱中载,寺有张瑞图亲题“凤麓古刹”和“慧光普照”两匾。 寺系土木结构,前后两殿一阁。前殿祀东岳大帝和阎罗塑像,左右为福、禄、寿三星君;殿后则为东西钟鼓亭,沿石阶而上则是“冯虚阁”连大殿。殿中为观音菩萨塑像。背后则为释迦如来三尊立体塑像。殿前东西两侧塑韦陀等立体塑像。殿东侧祀地藏王菩萨。殿西侧祀注生夫人。殿外为池头宫,接连新建“集贤堂”,以纪念刘乙、詹琲两贤士,并作为现代书法、楹联学会、诗社、南音的文娱活动场所。寺之东畔为檀樾祠,祀乡贤御史张读和吴姓檀樾牌位。再东畔为释子寺。隔释子寺丈余有侨亲陈美英捐巨资67万元建新城隍庙。俯下南侧正在建“万善堂”、“德辉塔”。两侧为山门。 清代中叶以后,外侵内患,民生凋弊。东岳寺周围树林每被砍伐。民国时期更趋荒废。到20世纪60年代,整片树木基本被砍光。凤山成为秃头山。寺内菩萨和功曹、罗汉塑像成为灰泥,形成寺空、佛毁、台拆、僧散的景象。寺阁成为农业中学教室和建筑社仓库。继由先声村盖两座茶叶初制厂堵塞古刹面前。整个寺宇由于久年风袭雨剥、蛀腐,大有倾塌之危。 到了80年代,政通人和,古刹重修,宗教文物受到保护。部分退休人员不忍坐视名胜古迹湮没,自觉聚合,重开寺门,打扫整理,邀集原住持僧人返寺,共同主董修葺事宜。旅星刘君返乡省亲,拜访古刹,愿予鼎助。刘君返星备述于王瑞璧。王关怀桑梓,筹集20余万元,由陈德耀主董修葺,于1987年动工修建东岳寺二殿一阁,新建晦翁亭、莲花池亭、集贤堂,以及塑造菩萨功曹佛像和木雕设备等。在短时间内已基本完成。寺内留有东南亚书法家、乡贤王瑞璧,安溪籍台湾书画家汪济诚的墨宝,为古刹增添光彩。整个寺宇焕然一新,为前所未有。1985年,县人民代表大会把“凤麓春阴古刹”列入待建的凤山公园范畴,首批列为县文物保护单位。1990年列入省重点规划的“安溪旅游区”。

知识出处

安溪县志

《安溪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本志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引等体裁,以志为主,辅以图、表和照片。全志设概述、专记、大事记、专业分志、人物、附录、索引等。各专业分志从科学分类和社会分工相结合的实际出发,按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顺序排列,共设42卷。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