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水岩寺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安溪县志》
唯一号: 130334020230001720
专题名称: 清水岩寺
文件路径: 1303/01/object/PDF/130310020230000008/001
起始页: 1178.pdf
专题类型: 专题知识

专题描述

始建于北宋元丰六年(1083)。位于县城西北20公里的蓬莱山,为安溪26个山岩中的名岩。清水祖师(俗名陈普足)未来蓬莱山前,岩上已有如来偶像存在,普足本人亦祀奉如来,况且他原为僧人出身,故清水岩此时应为佛教寺。至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陈普足在岩圆寂,终年55岁。他原为永春县僧人。北宋元丰六年,清溪县(现安溪县)大旱,当地群众请其前来祈雨。初结庵于张岩山,后改名为清水岩。陈普足在岩采药行医,修桥铺路,有利于民。他四出募化,三次经营,寺廓初奠,经十八年的创建,清水岩告成。 由于乡人深感普足多行善事,德高道深,于其圆寂后,乃运石造塔,筑亭于岩,刻木成像,崇奉为佛。从南宋孝宗隆兴二年(1164)至嘉定三年(1210),这47年间,曾四次获得朝廷敕封。每次封二字。累封为“昭应、广惠、慈济、善利”大师。名闻遐迩,为民众崇奉。主殿为西土“神祗”,此时应为道教。然而现在已为清水岩寺,寺中如来,信徒供奉,亦为佛教。 清水岩从北宋元丰六年至南宋景定三年(1262)的180年中,除祖师2次修建改建岩寺外,后经弟子杨道、惠清等住持岩事,募捐改建扩建。元代虽兵乱遭焚,但一果上人及弟子崇远的重建岩寺,扩营及整修所有殿阁,奠定了“帝”字结构,九十九间的规模,是安溪空前的佛教史迹。 元末明初,该寺又受兵燹.,寺宇仅存佛殿一座,破屋三间。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寺僧正隆住持岩事。他四出募捐,致力修建,经营22载,殿宇恢复壮观。万历二十七年(1599)知县廖同春建觉亭及开觉路。明永历十年(1655),知县周宗璧建清水法门,改塑四尊佛像,并亲自追回该岩以前被占地界。明末清初,岩宇将塌,知县谢宸荃重修。康熙、雍正年间僧人顶觉、玄觉等9人先后修葺局部寺字。光绪二十五年(1899)住持僧人智慧全面整修大殿、释迦楼、昊天口、观音楼等。 民国22年(1933)清水禅林首次被毁。30年,住僧礼钵、侨胞何贤树重修大殿和释迦等。36年,该岩遭受风雨袭击,殿后墙被洪水冲破多处,砂石泥砾堆积数尺。 1953—1976年,该岩历经坎坷起伏,直至1978年后全岩整修一新。殿宇分,三层,背山面壑,重楼复阁,飞檐翘角,粉墙绿瓦,外表呈“帝”字形。由释迦楼、祖师殿、檀樾祠、芳名厅、僧舍、客房、法门、昊天口等群体组成。布局严整,独具一格。景点有“金鱼戏水”、“百鸟翱翔”、“垂柳飘绿”、“月照荷塘等。1978年冬,成立“清水岩园林管理处”,对岩寺进行比较全面彻底的整修。1979年3月,将整装后的清水祖师偶像迎上岩殿。随后开辟盘山柏油路,架设电灯、电话;增建“清水山庄”、旅舍、餐厅、服务部、停车场等;服务设施相继配套。

知识出处

安溪县志

《安溪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本志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引等体裁,以志为主,辅以图、表和照片。全志设概述、专记、大事记、专业分志、人物、附录、索引等。各专业分志从科学分类和社会分工相结合的实际出发,按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顺序排列,共设42卷。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