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溪县生育习俗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安溪县志》
唯一号: 130334020230001683
专题名称: 安溪县生育习俗
文件路径: 1303/01/object/PDF/130310020230000008/001
起始页: 1164.pdf
专题类型: 民俗文化

专题描述

胎忌妇女怀胎后,禁忌和另一孕妇同坐一条椅子,也不同一床沿就坐(意避盗胎);禁忌观看提线木偶戏,更不看奇怪的马戏或猴戏(避怪胎)。 “落土”(出生着地之意)不管生男生女,都在房中备一小桶,桶上铺着米筛,筛上排着五碗或七碗的油煮的乾饭和一大盆鸡酒(汤),献敬抱者妈(迷信),俗叫“落土”。后请邻居婶姆吃“落土饭”,受请的要备“红包”祝小婴儿好养饲,叫“结衫带”。 “三旦”婴儿出生的第三天(有的五天),要为婴儿洗澡,换衫仔,两袖口用红纱索裹住,使不透风。俗说缚了手,日后才不手“贱”(动)。用茅草,“板壁龙”草、竹叶和蛋,煮开稍冷后作澡汤。洗澡后,用熟蛋在婴儿身上敷滚一下,剥去壳,分给孩子们吃,意和诸孩相处和好。 三旦后,还有七旦、十四旦、十七旦、廿四旦、各旦都要“鸡酒”敬“床母”。 “敬祖公妈”婴儿出世,三旦或五旦、七旦,要备一席较丰盛的鸡酒饭,敬献厅堂祖公妈(生女的不要),宴请亲邻戚友。 “报酒”婴儿出生的一个月内(七旦或十四旦),要备大米、鸡、酒、油、肉、蔬菜等,到外婆家“报酒”,供献外祖公妈,请娘家的亲邻吃“鸡酒饭”。受请的,不给“衫带钱”,但要为小婴儿备衣服,祝满月(弥月),外婆则要回赠婴孩衣服,“裙仔”和活鸡。 “弥月”俗叫“满月”。婴儿出生一个月,外婆家又要送婴孩衣服和一条“被子”、一条“背巾”(襁褓)及蛋、“满月圆”,还要十二个铜钱(铜币,现在都用硬币,若逢润月,要十三枚);中午,婴孩家请亲友吃“满月”酒饭(古叫汤饼会)。宴毕,请一福寿婶姆为婴儿剃光胎发,后把浸在盆里(盛洗头水)的硬币,复倒在天井中,硬币上向有字的,如果刚好是八个币,就说婴孩“好八字”;再由一个婶姆,用襁褓背着婴孩,遮着一把裂角的雨伞,手拿一根裂尾的竹梢杖儿,不停地敲着地板,绕屋前后走一周,口中连声喊“觅叶呼”,“觅叶呼”……(方言称老鹰叫“觅叶”),寄意从此婴儿不惧高声喊叫的意思。回房后,把婴孩放在被中睡觉,不点灯,意使婴孩乖乖入眠,从此不致贪光不睡;又用一个小秤锤,压在婴儿胸前,叫做“压胆”,寄意婴孩大胆,不怕风险;婶姆还把婴儿的尿布,塞入壁孔,意使小婴孩不任意大小便。最后,捞起放在剃头水中的熟红蛋,分给里邻诸小孩,寄意互相疼爱。 “四个月”婴孩出生四个月了,俗叫“四月日”。外婆家要送衣服、帽箍、“围涎”(涎乘巾),还要用糯米和糖制成“馒桃”和米粉制的糕子(祝婴孩长寿和燥涎)。午后,要给婴孩“开荤”,开始在婴儿嘴唇上拭擦一下蛋和肉,又擦一下香菇(香嘴),然后给婴孩剃头发。这次,特别要把眉毛剃掉,俗谓以后才不“遮眼光”,才不贪心。 “周岁”婴儿出生一整年,满一周岁,亲友送线面、蛋和布祝周岁。外婆除面线蛋外,要春“寿龟”(糯米和糖制,印成龟形),并全套衣服、鞋、袜和帽。午宴后,大厅桌排着文具书本、红蛋厘戥、算盘和“馒龟”,婴儿换上新衣帽,抱在大厅桌上,双足踩在双叠的“寿龟”上(意长寿),然后让婴孩“摸周岁”,任其志趣,看婴儿先抓摸哪件东西,就预示这孩子长大后的爱好和个性特长。

知识出处

安溪县志

《安溪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本志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引等体裁,以志为主,辅以图、表和照片。全志设概述、专记、大事记、专业分志、人物、附录、索引等。各专业分志从科学分类和社会分工相结合的实际出发,按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顺序排列,共设42卷。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