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溪县饮食习俗主食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安溪县志》
唯一号: 130334020230001634
专题名称: 安溪县饮食习俗主食
文件路径: 1303/01/object/PDF/130310020230000008/001
起始页: 1155.pdf
专题类型: 民俗文化

专题描述

粮食安溪人米为主,薯类次之,外安溪大、小麦为辅,内安溪多有木薯、马铃薯等粗粮。长坑、感德、桃舟等地,有三餐吃薯类、杂粮的,比大米还要多。民家三餐皆稀,大农忙或雇工,顶下晡才加两餐点心。少数绅宦家,中午干饭,早晚也皆稀饭。逢令节,各家蒸粿、杀牲、采肉、备蔬,供献家神、祖先。平日俭,节日较奢。80年代后,粮食较丰,有的午改吃干饭,干部家庭,早稀饭,午、晚皆干饭。有的家庭,薯类和品质较差的粮米,被充作饲料。 蔬果县内有芥菜、白菜、白萝卜、葱、蒜、生姜等。外安溪还有蕹菜、苋菜、茄子、莴苣、芹菜、茭8白、菠菜、茼莴、香菜和芫荽。30年代,包心菜、花菜、甘兰球菜和山东大白菜也传入。内安溪蔬菜较短缺。60年代,也先后有花菜和包心菜及莴苣和大白菜。外安溪且有黄豆、绿豆、蚕豆、豌豆、豇豆和黄皮瓜、青皮瓜、丝瓜、角瓜、匏仔、乌皮瓜、冬瓜和南瓜。而竹笋、茹蓣(薯仔)、佛掌瓜(掌匏)和野生的香菇(香菌)、红菇、木耳等,都是内安溪的特产。 水果有桃、李、杨梅、梨、柑桔、余甘和袖、柿、枇杷;外安溪还有荔枝、龙眼(桂圆)、香蕉、芒果和石榴等等。70年代后,苹果、风梨也自外传入,且已有自种植。 县城内,原特产“黄皮果(俗叫暗香),乔木,七月果熟,酸甘味独特。40年代以来由渐少而罕见。80年代后,房屋添,果树砍,此果已不复见。 肉类县内肉类以猪肉为主,鸡、鸭、牛、羊、鱼等次之。民家除年节和宴客外,甚少肉食。80年代末期以后,有的宴席需具龟、鳖、鳗鱼、蛇肉,方称“上筵”。 调味县内食油本多北来生油。30年代已渐自产菜籽油、茶油;40年代后,又自产花生油;70年代,更有外来植物油。至民间本多自制豆酱和酱油。70年代后,外来豆酱、酱油和味精,代替自制品,本地豆酱品减少而罕见。民家多用盐或酱油调味。 饮料县内食水,山区多矿泉、山泉和坑洞水。外安溪多井水。70年代后,大都引用自来水。安溪人,茶是主要饮料。据载,县内产茶宋已著名。但至清,只官绅家品“香茗”,少数“大户”较常泡茶,一般民家除宴会、接客外,还少饮茶。而民间有“善心”人,通常于街衢大道的树荫路旁,泡制大缸茶水,外写“奉茶”字样,免费供应过路客旅,祛暑消夏,传为美俗。随交通发达,以车代步,路旁“奉茶”之风亦已无见。 民国时期,街坊店肆,较常泡茶。日常人们招呼待茶成为客套话。解放后,全县发展植茶,饮茶之风渐盛。“安溪人真好客,入门就泡茶”也成俗语。请茶、送茶形成风尚。70年代后,不少村镇街坊,夏天出现汽水、冰棒、冰琪淋和“可乐”等饮料,宽裕之家,有时且用牛奶、麦乳精等为饮料。 酒安溪的产妇,俗要用酒“做月内”(配食牲物)。贫困户,生孩子后,缺牲物补品,常只饮酒下饭;有的老人,须饮酒助气。每宴会也皆有酒。过去,几乎家家都自酿“地瓜酒”或“米烧”。内安溪各地,且能自制酒曲,自酿“老酒”。安溪老酒,质补味醇驰名远近。民初,尤以30年代后,渐有外来“北高粱”、“国光酒”、“绍兴酒”。70年代以来,外来各种高度酒和各式样啤酒,先后充陈市场。

知识出处

安溪县志

《安溪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本志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引等体裁,以志为主,辅以图、表和照片。全志设概述、专记、大事记、专业分志、人物、附录、索引等。各专业分志从科学分类和社会分工相结合的实际出发,按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顺序排列,共设42卷。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