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溪县服饰习俗发型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安溪县志》
唯一号: 130334020230001633
专题名称: 安溪县服饰习俗发型
文件路径: 1303/01/object/PDF/130310020230000008/001
起始页: 1155.pdf
专题类型: 民俗文化

专题描述

男子清代以来,小孩囱门上常蓄留一小撮桃形发,俗叫“慎户霍”(“霍”音“荽”,垂下的发)护囱门;后脑近颈间,也蓄一簇发不剃,叫“虲毝髦”(护后脑)。成人蓄长辫子。辛亥革命号召剪辫,尚有一些不甘去辫而被强剪掉的,就剃去前脑项留着垂盖与后脑齐的头发,叫做“文发”。青少年辈,大都留着一寸左右长的短发。农民大都剃光头。30年代后,一般绅商,大都留着左右对拨或偏左而右的“长拨发”。抗战间,不尚长发;农民多剃光头。1949年后,短发、光头渐少,又多“长拨发”。70年代80年代,“飞机”“游泳型”、“全拨”等等发型增多。青少年蓄长发,配半胡子不剃的,烫成蜂窝体的,为数不少。学生禁止留长发。 女子清代以来,未嫁少女,发往后梳前额留着一排垂及眉间的发俗叫“发〇,也叫“刘海”,脑后梳编单辫,出嫁“上头”时,“发鬈”分左右两绺(把),卷于两鬓,斜在耳朵上沿,连同头顶一把,脑后两把的发,合梳成“圆髻”或小翘髻,挂于脑后,故已婚女有“三把头发五把梳”的古语(即结发意)。在感德、桃舟、长卿、湖上、蓝田、祥华、龙涓等地,中年以上妇女,70年代前后大部还梳上“大翘髻”,髻中心扎红绒线,有的髻下抵住后颈项背。老妇发多脱落,有的用假发续接,有的拢成一把,顺前额铺到脑后,拢成一团打个结。发髻上,大都罩上黑绒线编织的髻网。老妇额上再围上小乌巾。龙涓等地方,老妇头顶上还插着一把大“芭蕉扇。30年代后,女童还有单辫子,而少女多已去辫,剪成不盖肩的短发。40年代后,女孩和少妇,有的单辫,有的左右双辫;中年和老妇,还有尚挽髻的,而大翘、特翘的髻子和大芭蕉扇的已渐不见。1949年后,短发之风渐盛。60年代,单辫和双辫又出现。中年妇女,有的拢全发于脑后,用塑料的“髻龟”罩成一髻;老妇则多扎“球髻”,髻网已罕见。80年代后,少女渐尚新发型:全拨垂后的“马尾式”;全往头顶挽一圆髻的“日本式”;省整的“运动式”;双鬓两小辫,顶上迭髻、半云飘的“仙女式”;“波纹式”、“游泳式”等等的烫发。上年纪的妇女,还多短发、球髻。

知识出处

安溪县志

《安溪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本志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引等体裁,以志为主,辅以图、表和照片。全志设概述、专记、大事记、专业分志、人物、附录、索引等。各专业分志从科学分类和社会分工相结合的实际出发,按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顺序排列,共设42卷。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