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溪县木偶戏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安溪县志》
唯一号: 130334020230001521
专题名称: 安溪县木偶戏
文件路径: 1303/01/object/PDF/130310020230000008/001
起始页: 0966.pdf
专题类型: 专题知识

专题描述

木偶戏分提线木偶和掌中布袋戏两种。清末以后最早出现的傀儡班是湖头坝头桥和县城许乌的傀儡班;最早出现的布袋戏班是小东街的张简和蓬莱美滨尾山林套的布袋戏班。民国以后,布袋戏班先后建立,几乎遍及全县。蓬莱新坂的陈三多,金谷小溪的杨两,芸美的陈礼、陈裕,魁斗鲁庭的蔡生,城厢吾都的陈景,虎邱金榜的林善守等戏班。木偶人少台小,适用室内演出,戏台经常搭在神庙里的佛像前。演出前,有的把节目单拿到炉前问佛,俗称“请佛点戏”;开演时有的要烧香焚纸放鞭炮,表示“祭台”(意指驱邪逐鬼)。解放后,随着破除封建迷信,木偶戏班一概禁演。1952年,政府在整顿农村民间戏班后,抽人成立“新民剧社”。1956年7月易名为安溪县新民布袋戏剧团,作为职业剧团到县内各地卖票上演一些经过整理的剧目。1964年11月剧团参加社会主义教育,开始上演《张高谦》、《庆丰收》等现代戏。1978年12月,排练《白蛇传》、《陈三五娘》等几个定型剧目,并且配以灯光、布景。1982年曾出县出省到过江西、湖南、湖北等地演出。农村民间木偶戏班1978年全面恢复活动。1979年达到高峰期,全县两个剧种(提线木偶和掌中布袋戏)一共63台,从艺人数达到360多人,分布在10个乡镇38个村落。蓬莱、官桥、虎邱被称为“三大戏窟”。蓬莱有木偶戏13台,官桥有木偶戏11台,虎邱有布袋戏12台。素称“木偶村”的虎邱金榜村有“华艺”、“新民”、“芳华”等六台布袋戏班,从艺人数近80人。有的剧团是由家人或几家人组成,祖孙、父子、夫妻、母女、兄弟同台演出。成为家庭木偶剧团。民间木偶戏班多数技艺属师承,各有所长,技艺扎实。县文化部门经常利用节日组织会演调演,进行比赛、交流。木偶剧团轻装简载,便于深入山区偏僻角落,弥补了山区文化生活贫乏单调的缺陷。目前成为深受群众欢迎的一种民间文艺团体。

知识出处

安溪县志

《安溪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本志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引等体裁,以志为主,辅以图、表和照片。全志设概述、专记、大事记、专业分志、人物、附录、索引等。各专业分志从科学分类和社会分工相结合的实际出发,按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顺序排列,共设42卷。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