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图书馆
泉州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泉州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惠安县发髻介绍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惠安县志》
唯一号:
130334020230001244
专题名称:
惠安县发髻介绍
文件路径:
1303/01/object/PDF/130310020230000007/001
起始页:
1058.pdf
专题类型:
民俗文化
专题描述
小岞、净峰、崇武、山霞等乡村妇女发髻也与服饰一样,跟其他乡镇迥然不同。妇女发髻也有盛装和便装之分。盛装发髻俗称“大头髻”,因其形似“埔缀”(一种竹制蒸具),故称“埔缀髻”。便装发髻,俗称“〓只髻”。 旧时,妇女盛装的发髻主要是梳理费工大、费时多的“三股髻”,或叫“大头髻”,同时插上各种簪钗之类的头饰,珠围翠绕,煞是热闹。结婚、逢年过节或赴亲友宴会时均梳此种发髻;平时则简便梳成“眼镜髻”或“〓只头”。城关妇女一般梳成“水晶盒(酥油饼)髻”。 30年代,国民政府推行“新生活”运动,提倡简单朴素,青年妇女一律剪短发。但中老年及广大农村妇女仍保持梳花髻习惯。直至50年代初,土地改革,移风易俗,禁止妇女梳“〓只头”、穿绲边衣服。大部分妇女改梳“圆髻”、“螺综髻”,年老的则梳“假头”,头饰比以往简单得多;青年妇女已不再梳头,或剪短头发,分左右多簇扎着绒线,十分简便。80年代,许多年老的妇女也剪发,部分青年男人留长发,部分青年女人却剪短发。
知识出处
《惠安县志》
本书反映了惠安县的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由概述、大事记、各专业分志、人物、附录组成,以自然、地理、经济、军事、政治、文化、人物排序记录。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