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坑围垦工程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惠安县志》
唯一号: 130334020230000983
专题名称: 社坑围垦工程
文件路径: 1303/01/object/PDF/130310020230000007/001
起始页: 0397.pdf
专题类型: 专题知识

专题描述

社坑围垦位于辋川公社社坑村东北浅海滩内。 民国时期,社坑村土地瘠薄,水利条件差,常年只能栽种大、小麦和地瓜。人均耕地0.7亩,人均年口粮约50公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社坑村粮食单产逐年增长,1971年人均年口粮100公斤。 1972年6月,社坑村开始围海造田;1976年春,围垦工程竣工。垦区堤长1203米,堤高6.5米,底宽10米,面宽2米,总土石方为12.84万立方米(其中石方2.02万立方米),投劳力195.4万工日,工程总投资20万元,其中国家补助7.4万元。围垦面积350亩,可垦面积300亩。 1977年,村民进行垦区基本建设,滩内改壤(深1尺,加厚1尺),计完成沙土量4.7万立方米;挖11条长335米、深和宽各1米的排盐水沟,修筑1000米机耕路。修一条淡水沟(长84.5米,宽10米,深2.5米),蓄水1.1万立方米。当年试种地瓜,亩产20担;1978年,试种大麦100亩,收获250担。利用沟渠开发养殖业,应用纳潮投放鱼、虾苗,面积近35亩。采取“分地段、责任到户,承包保修、沿堤砌石”措施,整修加固堤岸。 1979年后,村民在垦区300亩耕地上种甘薯、大麦、大豆和花生等,甘薯年产1万担,大麦800担,除解决村民口粮外,还出售鲜甘薯5万公斤,向粮食部门交售大豆5000多公斤、花生500多公斤,受到上级领导的表扬和奖励。 村民还在垦区内投放鱼、虾苗;建蛏苗基地,进行人工育苗;1985年在垦区试验对虾养殖,砌二口面积60亩的石池,当年亩产34.5公斤,总产2070公斤,产值3.37万元;1986年扩大虾池50亩,亩产105公斤,总产11044公斤,产值17.06万元,净利润6.55万元,上缴国家税收1万多元。该村被泉州市评为对虾养殖先进单位。

知识出处

惠安县志

《惠安县志》

本书反映了惠安县的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由概述、大事记、各专业分志、人物、附录组成,以自然、地理、经济、军事、政治、文化、人物排序记录。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