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围垦工程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惠安县志》
唯一号: 130334020230000981
专题名称: “五一”围垦工程
文件路径: 1303/01/object/PDF/130310020230000007/001
起始页: 0395.pdf
专题类型: 专题知识

专题描述

1970年春开始勘测设计,同年5月1日正式动工兴建,故名“五一”围垦。址在洛阳江下游的后海埭,属泉州湾内,介于东园乡和洛阳镇南部之间。海堤东起百崎回族乡百崎村港尾,西至洛阳镇白沙村山弥楼山,全长1700米,控制流域面积68平方公里。海堤工程自1970年5月1日开始兴建,1972年6月基本建成。堤身方位为南偏东39°30′,浅港段的水深为4米,深港段为12米。 该围垦工程从1973年开始,1984年基本完成。围垦总面积2.04万亩。其中滩地1.73万亩,实测可垦滩地1.36万亩。滩地以滩内二条主港道和山美惠东南干渠为界,分为五大片:南部里春、后海片,东部埭村、蟳头片,北部下埭口、西尾头片,西部上浦片,中部东西堡片。 1974~1979年共开垦6000亩,实际种植4500亩左右。其中种植甘蔗2600亩,每亩收910公斤,其余种植粮食作物,收获187.5万公斤。 1980年以来,开始全面改造滩土,由东园、洛阳2个公社28个大队负责开垦,这里逐渐成为县内仅次于走马埭的第二大平原。根据“以农为主,全面规划,综合开发,落实政策”的方针,抓好水利建设,提高垦殖效益。1981年底,垦殖面积达到1.17万亩,占可垦耕地86%,种植粮食6535亩。总产量379.5万公斤,单产580.7公斤,1982年,垦殖总面积1.55万亩,其中种粮食7750亩,总产量480.5万公斤,亩产619公斤。1983年全垦区垦殖1.17万亩,其中种植粮食作物7758亩,经济作物1768亩(甘蔗1268亩),鱼池396亩,造林375亩,种果47亩,种田菁(过渡性作物)1350亩。全年总产值339.7万元,一年总收入比建堤以来国家总投资311万元还多。至1984年,计垦出1.27万亩,占可垦滩地的94%,还辟出港道水域3210亩,排灌渠系1780亩,道路850亩,防风林带650亩。至1985年,全垦区粮食产量472.5万公斤,甘蔗678万公斤,价值256.8万元。垦区还与外单位联办机砖厂一座,投资18.1万元,年纯收入2万元。还利用泄洪的天然条件,设鱼网8条,1987年起由当地渔民承包,垦区年收租金1.2万元;垦区利用机砖厂取土烧砖的土坑作鱼池,1987年起全部(26亩)承包给当地渔民,年租金1000元。

知识出处

惠安县志

《惠安县志》

本书反映了惠安县的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由概述、大事记、各专业分志、人物、附录组成,以自然、地理、经济、军事、政治、文化、人物排序记录。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