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图书馆
泉州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泉州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晋江市丧葬习俗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晋江市志:简本》
唯一号:
130334020230000484
专题名称:
晋江市丧葬习俗
文件路径:
1303/01/object/PDF/130310020230000003/001
起始页:
0384.pdf
专题类型:
民俗文化
专题描述
晋江俗规凡50岁或做“公辈”病危临终者均要抬置厅堂,男左女右,卧于4块床板简易搭成的床铺上,称为“寿终正寝”,俗称“上厅边”。死者将断气时,亲眷要边哭边为其更上“寿衣”,俗称“换张老衣裳”。寿衣服饰仿清制,内外7层。如断气后才更衣著,俗有“死者得不到”之嫌。死者辞世后,当即用其被单复盖躯体与面部,并在尸体上置一面铜镜,预防家猫跨越。 嗣后治丧开始,主要仪俗与程序有: 守灵。丧家大门上要挂上一块白布,死者亲眷要披麻带孝,跪坐在铺前稻草上哭哀。随后,亲眷在死者铺头点燃一根白烛或一盏油灯,并置放一瓦片粘泥土(由孝男从池旁埂边挖来的)和蛋线面一碗。碗中插有竹筷一双,瓦片泥堆上插炷香,为死者“辞生”。在此期间,孝眷要以钱两文,投入井中或溪中“乞水”,有的地方还有“乞火灰”习俗。孝眷要为死者梳洗整容,并不断续香,焚烧冥纸,籍此为死者入黄泉作“买路”钱。 治丧之始,死者五服内亲眷即各依服制,穿上丧服。成服后,要向各地亲戚报丧,俗称“报死”,被报亲戚,需给来者一杯清水或汤茶漱口,以添“彩气”。当天或翌日,一般还有“迎寿”仪俗。所谓“迎寿”,是指棺木一路吹吹打打抬至丧家,孝眷跪地迎接。棺木俗称“寿板”,漆朱绘彩,华丽堂皇。时辰到,尸体由忤作抬移入棺,俗称入殓。入殓时,若是女者一般都必须有娘家的亲人在场。生肖与死者相克者,要回避,以免患“冲”煞。入殓尸体,覆盖以水被、面布并填塞“寿内”诸物后,封棺钉盖。殓毕,孝男孝女需将死者生前所用旧席褥草、杯盆器皿等一切日常用品,送至郊外或村外焚烧,俗称“送草”,或叫“送脚尾”。民间守灵时间一般不超过7天,有乡亲邻里作伴守灵“坐冥”。披麻带孝者不得随便出入他人住宅。守灵结束,道士常以桃枝清水蘸洒厅屋,以驱凶避邪。 出殡。出殡俗称“出葬”。出葬之前,死者家属的亲戚至友、宗亲邻里要送赙仪(金银礼)。出殡时,棺夫把灵柩移至宅外,俗称“转柩”,后“绞棺”,上棺罩。此时,孝眷披麻带孝跪地哭挽,道士“开光”作祭,送殡亲戚至友对棺行礼,丧家设礼生陪拜,礼毕,孝眷免冠谢拜,开路鼓吹响起,送殡仪式开始。送葬仪仗常以一沿途“压金银”(将冥镪压于路旁桥头)者带路。前面有出殡仪式前导牌、横彩、铭旌灵幡、白红大灯、开路鼓吹等。其中主亭、丝竹管弦、挽轴、乡音民乐兼间鱼贯,最后是道士、灵柩。灵柩抬夫一般有8人~16人不等。灵柩棺尾系结执绋,由孝眷边走边拉,俗称“拔麻尾”。 灵柩抵达墓地,祀后土、祭棺头、点木主等礼仪完毕,棺木落圹,孝眷衣裙要各兜泥土一把,边哭边绕墓坑慢慢撒入,俗称“抔土”。封盖墓穴时,孝男取墓土一块放于魂轿木主之座上,送葬队伍则取另道“归虞”,俗称“返主”。返主中,孝眷反拉魂轿执绋,把死者亡魂引入祖厅宗祠。归虞毕,丧家请送殡者就席用餐,民俗有吃个“彩气”的说法。送殡者当晚不能留宿,回去时不能辞别。丧葬如在农历七月举行,则不得抬魂“返主”,以避引鬼入宅之嫌,引魂返主诸事一般要待到农历八月才可进行。相继举行一些诸如做功德、送库钱库银等仪俗。 奠仪。葬礼告完,在祖厝或宗祠里往往要糊龛(冥屋)奠祭死者之灵,5天或7天内,孝眷每日均要清晨奠以汤、茶水、点心果合等供品,俗称“捧茶”;午、昏奠以饭菜,俗称“捧饭”。捧饭之奠,逐日按一定数量添加盘餐菜色。捧茶捧饭时,妻媳妇辈均要呼叫死者进餐用茶用饭,故有“叫茶”、“叫饭”之称。时至第5天~第7天,孝眷要以咸煎、米粽答谢送赙仪的亲戚至友、宗亲邻里,俗称答金银礼。此后,奠祭复在十四日、四十九日、百日、周年(即小祥,俗称“对年”)、两周年(即大祥,俗称“三年”或“三载”)及至死者诞辰以及清明、中元、冬至等岁时节日,直至“三年”除服,出嫁女儿辈“脱麻尾”,带回“烘炉枣灯衣食”,以示化凶转吉为止。 此外,晋江丧葬旧俗还有几个颇具地方特色的习俗如: 解愿。是唯恐死者亡魂未泯,思念人间,由孝眷请道士唱道情、“抛锣钹”、做道法,以规劝亡魂“驾鹤西归”的仪式,俗称“解愿”。解愿仪式诙谐、生动风趣、热热闹闹,与肃穆的丧仪迥然不同,发人节哀,围观者往往甚多。 墓筑。旧时,晋江人颇迷信“风水”堪舆,一般墓地都请山家(阴阳家,俗称地理先生或看山先生)择址后筑墓。墓圹一般为砖石砌体,有单、双、多坊之分。墓牌镌刻死者郡望姓氏,其字数严格按“兴旺衰微”取舍。殷富者以糖水三合土或花岗石筑砌成龟状大墓,墓茔左侧立有“后土”牌位。一般民众则以砌三合土长墓为常见。 晋江长期沿用土葬旧俗,其迷信与铺张之风,为各地所罕见,历史上曾流传“生要在苏杭二州,死要葬在晋江泉州”的方言俗谚。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时尚“破旧立新”,殡葬改革随之深入,旧的丧葬仪俗随之弃繁从简。一系列诸如设灵堂,写讣告,开追悼会,发唁电,献花圈,带乌纱、白花,挂遗像逐步取代了陈规陋俗。特别是经市人大常委会审议批准,市政府颁发了《晋江市殡葬管理暂行规定》后,从1997年12月1日起,全面推行殡葬改革。此前,市政府还投入950万元新建市火化场与骨灰存放楼,有的镇、村也相继建立安放骨灰的“安息堂”。全市实行人死火化,已为社会所接受,并且日渐推广。至1998年,全市火化率达100%。
知识出处
《晋江市志:简本》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不设上限,下限至2000年。分概述、建置与人口、自然、党政社团、经济、晋江与侨台港澳关系、文化、方言与风俗、人物、大事记等10章,详细地记述晋江市的自然与社会、历史与现状。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