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化县迎娶习俗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德化县志》
唯一号: 130334020230000367
专题名称: 德化县迎娶习俗
文件路径: 1303/01/object/PDF/130310020230000002/001
起始页: 0778.pdf
专题类型: 民俗文化

专题描述

事前“送日头”(叫请期),女方在十天内无异议,男方即如期迎娶(叫亲迎)。前一天(或几天),男方备齐聘金、礼品(猪腿、米粉、蓼花、糖品等等,各地不尽相同,数量事先商定),并具备婚书、名帖、物帖挑送至女家(担数为双)。女方收礼要留底,其中猪腿留蹄、尾,并回复婚书、名帖、物帖,回赠种子,意为“传种”;并回赠糯米糍一小盘,意为供婆婆粘嘴,以免婆婆时常遇事唠叨。 女方出嫁前必须准备好嫁妆。明代至民国中期,城关一带,新娘戴凤冠、穿绣袄,挂霞帔、坐花轿(四人扛);嫁妆一般有衣服、布料、箱子、梳妆用品、日常生活用品和卧室用具;清代至民国初期,有钱人家还增添厅堂用具,如桌椅、酒瓶、杯盘碗碟箸、桶盘、画栋(六角形)等,叫“半厅面”嫁妆;更富有人家还制备厅堂屏风,“圆天图帐”、中梁及棺木随嫁,叫“全厅面”嫁妆。 70年代至今,卧室用具多半由男方自理。嫁妆逐步由缝纫机、自行车转而为家用电器洗衣机、电视机等高档商品。 迎娶前夕,女方办“出门酒”(部分农村),宴请送嫁的族亲、亲戚。民国时期,迎娶是日凌晨,新郎新娘都按双方择定的“良辰吉时”,各自在厅堂中,面向祖先坐下,由亲人中较有名气的长者为其结发(叫“上头”)。礼毕,新娘梳妆后,头戴黑纱巾,按时坐花轿出门,母亲哭送,女儿泣别,有陪嫁娘随行,以照料新娘;另有女方亲友刁人以上(要偶数,其中一定要有男子)同往新郎家(宴毕回来)。至男家,轿暂停在大门外,候“吉时”放鞭炮迎接进门;至厅堂,新郎左脚踢轿门,随即牵新娘的长者(女)手持“斗灯”给新娘,新娘手挽斗灯出轿,跨过风炉火(城关一带),由长者引路细步至厅堂后,与新郎依次同拜天地、祖宗,新郎新娘互揖,然后进洞房,坐在择定坐向的交椅上;接着又由长者引新娘坐床沿,由新郎揭开黑纱巾,并解下腰围的“肚裙”,倾倒出熟蛋、镜子、瓷制孩儿、铅钱、花粉等物在米筛内,妄信瓷孩儿的俯仰会预卜第一胎孩子的性别;然后回到原位,双手以手帕掩面,终日低头不语。 60年代中期以后,迎娶新娘改用自行车或拖拉机、小汽车。到男家时,有些地方仍沿旧俗停车等时刻、放鞭炮、牵新娘、拜堂(后改跪拜为鞠躬)等。 结婚当天中午,男方主人宴请来宾(一般等到新娘进门后开宴),宴席中将吃鸡时,新郎新娘分别请宾客香烟、糖果或斟酒敬客,以表谢意。开宴与吃鸡时都鸣炮,城关一带宴毕也鸣炮。宴罢,一般请新郎的舅父(如无舅父则由父母)开箱,(开箱人赠送“压箱钱”放入箱内),让来宾看嫁妆。过了宴请时间,忌人补贺礼。 次日晨,新娘由陪嫁娘引至厅堂向翁姑及至亲长辈敬甜茶,对方以金钱或首饰“压盅”答谢新娘。另外,陪嫁娘把新娘带来的铅钱,同茶叶、生姜、红糖煎成“缘钱茶”请同座房屋的人,意取新娘日后与众人有缘而得和睦相处。

知识出处

德化县志

《德化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本书以概述、大事记作为新志卷首,而后分三十六篇,全面记述德化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和自然地理等方面的历史和现状,翔实地记载德化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参与现代中国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记载推动德化历史进程最重要、最具决定性意义的重大事件;记载前仆后继、艰苦奋斗、辛勤创业的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