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图书馆
泉州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泉州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水稻育秧技术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晋江市志》
唯一号:
130334020220001051
专题名称:
水稻育秧技术
文件路径:
1303/01/object/PDF/130310020220000006/001
起始页:
0246.pdf
专题类型:
其他
专题描述
晋江县原来育秧方式,早稻育水秧,而水秧遇阴雨低温天气容易发生烂秧;晚稻则水播旱管,秧龄长(一般45—55天),拔秧伤口多,恶苗病严重。新中国成立后,开始试用稀播种育壮秧,但效果不大明显。 从60年代起对催芽方法和育秧方式进行改革。 传统的用竹箩围草(龙湖等地有的用酒缸密封)的催芽方法,由于早季气温低,保温差,所以催芽时间长(一般装箩至播种达7—8天,沿海有的长达10多天),种子内养分消耗大,御寒力弱,容易烂种。有的种芽萌动后不注意翻种,也常高温烧芽。60年代开始进行催芽技术改革。1965年在陈埭湖中召开“蒸气催芽”现场会,全面推行“蒸气催芽”。80年代初,又改用“温汤浸种、竹箩包膜”的催芽新方法,节省工本,简单易行,效果与蒸气催芽相似。 育秧方式的改革。60年代初推广“湿润育秧”,以后随着矮秆品种的推广和农用薄膜的使用,县社的农业科技人员于1969年春,在英湖七队、郭岑一、二队、县良种场和6607部队西滨军垦农场进行42.6亩早稻培育“卷秧”(是在晒场上利用薄膜做秧地,泥浆做秧畦,密播旱育,可卷移无须拔秧,是一种快速育秧的新方法)的试验。1970年扩大2513亩。1972年,推广63570亩。因卷秧旱育,在三叶期,若遇寒流,容易卷叶死苗。以后改为铲秧。 水稻编织布育秧。1988年,晋江县农技站配合省农科院在陈埭镇洋埭村和青阳镇高霞村开展2.5万片编织布育秧试验示范,为林孔明等几个水稻专业大户提供750亩的旱稻用秧。
知识出处
《晋江市志》
出版者:上海三联书店
本志设概述、建置、自然环境、人口、农业、林业、水利、水产、乡镇企业、工业、交通、邮电、能源、城乡建设等类目,详细地记述晋江市的自然与社会、历史与现状。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