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图书馆
泉州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泉州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甘薯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晋江市志》
唯一号:
130334020220001045
专题名称:
甘薯
文件路径:
1303/01/object/PDF/130310020220000006/001
起始页:
0243.pdf
专题类型:
其他
专题描述
1956年,晋江县开始推广“散仔”(群众称见根薯)新品种,到1965年全县种植面积达15.6万多亩。1963年又开始推广红皮黄肉的“新种花”,1965年全县种植面积达12.5万多亩。当年,全县的甘薯总产7.94万吨,比1949年增长了33.94%。 在推广普及“散仔”和“新种花”的基础上,县良种公司和县农技站,还积极引试不少新品种,并从引进的品种中,筛选出“惠红早”、“白沙九号”等高产良种。1980年,全县70983亩早薯平均亩产高达339.5公斤;203163亩晚薯平均亩产242公斤,还出现27.23亩的万斤薯。其中龙湖公社烧灰大队第四生产队11.03亩,平均亩产5293.5公斤。 1984年,县农技站又引进10个甘薯新品种。其中“配26”(A48X“安溪竖仔”,后改名为“福薯26”),抗病性好、耐旱、耐寒、产量高。1985年,早薯平均亩产323.5公斤,比“新选二号”增产41.2%。经推广,已扩大到内坑、安海、永和、东石、龙湖等几个甘薯主产区,普遍获得好收成。永和新菌边农技员陈水浞,1988年首次试种1.2亩“福薯26”的早薯示范田,平均亩产鲜薯高达7764.3公斤,创晋江甘薯历史的最高纪录。内坑乡土垵村农技员张照钗,利用“福薯26”试搞的豆薯高产试验,仅0.12亩,鲜薯产量就达700公斤,亩产也超万斤。
知识出处
《晋江市志》
出版者:上海三联书店
本志设概述、建置、自然环境、人口、农业、林业、水利、水产、乡镇企业、工业、交通、邮电、能源、城乡建设等类目,详细地记述晋江市的自然与社会、历史与现状。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