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交水稻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晋江市志》
唯一号: 130334020220001044
专题名称: 杂交水稻
文件路径: 1303/01/object/PDF/130310020220000006/001
起始页: 0241.pdf
专题类型: 其他

专题描述

1976年春,在国营西滨农场和紫帽梧垵等地试搞53.9亩不育系的繁殖试验,平均亩收种子33.5公斤。又试搞240亩“四优二号”(V41AX1R24),制种田平均亩产种子40.2公斤。晋江县杂交水稻的大田生产是从1976年秋季开始,经39个生产队首试504亩,大部分亩产达300—350公斤以上。其中有11个生产队一季亩产超400公斤。内坑公社黄塘一队4.78亩“四优二号”,平均亩产高达548.5公斤。 1977年春,各地又试种杂交水稻1158亩,平均亩产421.5公斤,其中黄塘一队3.86亩,平均亩产611公斤,青阳公社高霞二队4.8亩,亩产601公斤。1977年秋扩大5841.39亩,创获一季亩产超400公斤的好成绩。全县平均亩产达425.95公斤,其中17个队平均亩产超千斤。如石狮雪上一队种植5亩,亩产613.3公斤,四队种植20亩,亩产520公斤,龙湖公社杆柄三队种植4.5亩,亩产高达625.6公斤。 1978年,全面推行盖膜培育越冬的分蘖壮秧,解决4450亩春季制种,平均亩产种子28.05公斤(县良种场158.81亩,亩产高达52公斤),其中“闽优一号”(V41AX1R24)4289亩,亩产36公斤。 1979年推广杂交水稻到达高峰,全县早、晚两季共播种142558亩,占全县水稻总面积49.6%,总产达6.40万吨,占水稻总产55.12%。其中早季杂优46259亩,亩产437公斤;晚季杂优96299亩,亩产457公斤。 1980年以后,早季的杂优逐年减少,但晚季却基本实现杂优化,每年种植面积保持在10万亩以上,组合也不断更新,特别是抗病、高产的“威优3号”、“汕优63号”、“威优63号”等全面取代“四优二号”,保证晚季杂交水稻的正常推广。 县良种公司因积极推广杂交水稻,为晋江农业增产作出贡献。所以1980年和1984年, 先后2次荣获省农业科技成果推广二、三等奖。

知识出处

晋江市志

《晋江市志》

出版者:上海三联书店

本志设概述、建置、自然环境、人口、农业、林业、水利、水产、乡镇企业、工业、交通、邮电、能源、城乡建设等类目,详细地记述晋江市的自然与社会、历史与现状。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