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县农作物龙眼种植情况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晋江市志》
唯一号: 130334020220001016
专题名称: 晋江县农作物龙眼种植情况
文件路径: 1303/01/object/PDF/130310020220000006/001
起始页: 0231.pdf
专题类型: 水果

专题描述

晋江是泉州地区龙眼栽培面积最大、产量最高的一个县份。民国时期,年产量约占全省总产量的1/5。包括磁灶、紫帽、内坑、安海和池店的西线,以及罗裳山脚福埔、社店和青阳的岑山、烧厝、赖厝等地约种龙眼7000余亩,9万余株。(见王家云《民国时期晋江县国民经济各项建设资料调查》) 新中国成立后至60年代末,晋江龙眼栽培面积已经发展到14376亩。由于10年动乱的破坏,到1977年,全县龙眼种植面积降为12572亩。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面落实果树联产承包责任制,1988年,全县龙眼栽培面积发展到26605亩(其中老果园1.55万亩),总数达50万株。亩产鲜果在440—716公斤之间。 磁灶镇是晋江县龙眼的主要产区,1985年种植面积6798亩,总产2777吨,分别占全县龙眼总面积(21345亩)和总产量(8671吨)的31.48%和33.03%。靠近福厦公路旁的钱坡村现存一棵350年以上的高龄大龙眼。井边村坑东也保留二棵明万历年间种植的“福眼”,1981年还结果114公斤。 内坑乡龙眼种植面积虽然比磁灶少,但产量高,1985年有龙眼3284亩(其中采摘面积2476亩),总产达2068.17吨,平均亩产鲜果835.5公斤,比磁灶490公斤高70.51%。据调查,1988年全乡有24户,龙眼的收入超万元。 紫帽乡种植面积3359亩,产量居全县第三位。1981年,全乡仅龙眼一项收入就占农业收入的78%。1985年采果2138亩,产果1857.45吨。园坂是紫帽乡的龙眼基地,全村共有3.1万多株,产量占全乡总产45%。1987年,虽花期遇雨,落果成灾,但由于面积大,鲜果产量仍达900多吨,产值360万元。全村仅龙眼一项,人均收入达1900元。 池店乡旧铺村,原来只有老龙眼树2487棵。1982年,通过全面落实果树承包责任制,全村一年就新种15378棵。1988年有龙眼2.5万棵,全村1458人,平均每人拥有龙眼17棵,是全县最大的万株龙眼基地。 从未栽培过龙眼的晋南沿海,如今龙眼成林。深沪镇坑边果林场,1978年试种300棵福眼高压苗,1985年开始试产,1987年全面投产,单株鲜果产量30—40公斤。颜厝的颜加音,1981年利用门口的深沙园试种10株福眼,由于大穴大肥管得好,5年就试产。1987年全面投产,好的单株鲜果产量突破50公斤大关。 龙湖内坑村,1979—1980年试种的千棵龙眼,虽因山高水缺,成活率低,但存活的龙眼,1987年已试产,株产10—20公斤。有的大龙眼树,产量高达30—50公斤。 1982年,英林谢厝街果林专业队的谢进益等3位果农,承包200棵树势衰老的龙眼(1958年种植),仅经二、三年加工加肥,1985年开始复健。受其影响,深沪的柳山、运伙和坑边纷纷种植,仅1987年就新种龙眼4161棵。

知识出处

晋江市志

《晋江市志》

出版者:上海三联书店

本志设概述、建置、自然环境、人口、农业、林业、水利、水产、乡镇企业、工业、交通、邮电、能源、城乡建设等类目,详细地记述晋江市的自然与社会、历史与现状。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