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化县种植业科技推广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德化县志.1988-2007》
唯一号: 130334020220000717
专题名称: 德化县种植业科技推广
文件路径: 1303/01/object/PDF/130310020220000004/001
起始页: 0261.pdf
专题类型: 其他

专题描述

1988年,实施科技兴农计划,全县推广杂交水稻、垄畦栽、再生稻丰产栽培等新技术12项,杂交水稻播种面积占全县播种面积85%。中乡举办茶果等培训班16期次,推广巨峰葡萄等科技项目8个。至1990年,全县推广再生稻273.33公顷,平均每公顷产粮1620千克。1991—1992年,引进大白菜—大将、萝卜—雪樱、秋种黄瓜、红甘蓝等新品种,全县推广叶面施肥1.67万公顷,推广甘薯良种1.8公顷,增产粮食2.6万吨;推广菌草培植香菇3000万袋,创产值450万元;推广茶园施用喷施宝生长素,每公顷增产鲜茶叶816、75千克。 1993年,建立英山、盖德、岭脚等粮食作物科技示范基地,组织实用技术培训164期次、6037人次,推广水稻杂优组合D297优67、D297优63等新品种3.47万公顷,再生稻2400公顷,“垄畦栽”900公顷,增产粮食2.788万吨。 1994年,县实施“粮食工程”,推广杂优制种高产技术、早稻栽培、化学除草、根外施肥等技术。1996年,建立县、乡、村三级农技推广网络,配备专职农技员128人,农民技术员240人。至1999年,实施农业部“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落叶果树栽培技术推广示范”项目,推广德化梨草生栽培、“开心型”修剪、高接换种、果实套袋、设施栽培等技术和石硫合剂、松碱合剂、波尔多液三大土农药,提高水果品质档次和科技含量;推广马铃薯脱毒繁育2667公顷,推广水稻专用肥和复合肥1.13万公顷,推广“云大—120”“植物动力2003”4.73公顷,平均每公顷产量比1993年增长375千克;推广“农达”“幼禾葆”等除草剂及“扑虱灵”等新农药数十种,减轻劳动强度,降低农药污染,提高农产品质量;引进笋用竹3万株,推广毛竹林改造、油茶低产林改造、直干桉种植、秃衫栽培等技术,改善林分结构,提高林业产值。其中葛坑林场“绿化保健食品—苦丁茶的开发和推广”被泉州市科委列入科技计划项目。 2000年,实施“菜篮子工程”,引入蔬菜、珍稀食用菌新品种,推广反季节蔬菜、食用色素植物栽培、马铃薯脱毒繁育、春美黄花菜栽培技术和早熟德化梨先进栽培技术,带动蔬菜、食用菌和水果产业发展。2003年,实施“良种工程”,不断引入、示范、培训,推广新品种。至2007年,引入优155、特优627、两优培九、11优明86,超级稻Ⅱ优航1号、Ⅱ优1273及D奇宝优527等水稻品种;引进福薯、莆薯、台薯、岩薯、金山57、脱毒新种花、泉薯等番薯品种;引入广东农303、中薯3号、东北春薯、大西洋、紫花白、泉引1号等马铃薯品种;引入苦瓜、丝瓜、黄瓜、甜椒、甘蓝、耐热大白菜、墨紫茄等蔬菜品种;引入血橙、潭甜橘柚等水果品种;引入姬松茸、茶树菇、杏鲍菇、金福菇、大球盖菇等食用菌品种。举办作物栽培等专业培训班90期、9430人次,短期培训84期、6729人次。先后建立早熟梨、毛竹、茶叶、甜橙、大棚蔬菜、黄花菜、淮山等栽培示范基地。推广“床架式”食用菌栽培、高山反季节栽培;推广平衡施肥技术;推广防治作物病虫害的甲酸铜、可杀得、大功臣、天霸、氯鼠酮、稻丰收等新农药;推广田草绝、喹禾灵、乐草隆、稻草畏等农药防除杂草技术。推广李树修剪技术,获全国农牧渔业丰收三等奖;优质早熟梨引种及配套栽培技术研究与推广,获省政府科学技术三等奖。

知识出处

德化县志.1988-2007

《德化县志.1988-2007》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设概述、专记、大事记、政区与自然环境、人口、城乡建设、社会团体、金融、农业与农村经济、林业、工业、陶瓷、矿业、国内贸易与服务业、农村小康建设与人民生活、外事侨务·港澳台事务、乡镇概况、人物等类目。记载了1988-2007年德化县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