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化县计划委员会党组

知识类型: 机构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德化县志》
唯一号: 130331020230000099
机构名称: 德化县计划委员会党组
文件路径: 1303/01/object/PDF/130310020230000002/001
起始页: 0467.pdf
起始时间: 1978年7月

机构描述

德化县计划委员会党组 始建于1978年7月,1980年撒销,1984年11月重建,设正、副书记各1名。 1950年6月,全县划为5个区。9月,在浔中、雷峰、水口、上涌、赤水分别建立中共第一、二、三、四、五区委员会,下辖27个乡党支部。 1951年1月,全县增设葛坑、霞碧2个区,分别增设中共第六、第七区委员会,全县七个区委会,下辖55个乡党支部。 1952年8月,全县划为9个区,分别在盖德、久住增设第八、第九区委员会,下辖69个乡党支部。 1955年1月,全县区数不变。12月各区分别改为中共德化浔中区、雷峰区、水口区、上涌区、赤水区、葛坑区、彼碧区、盖德区、久住区委员会,下辖128个党支部。 1956年8月,全县9个区并为6个区,下辖74个乡党支部。 1958年5月,撤区并乡,全县建立9个乡党委会,6个总支委员会,16个支部委员会。11月全县实现人民公社化。31个乡并为8个人民公社,下辖124个生产大队,以公社建立党委会,大队建立党支部。 1960年3月撤销葛坑、双翰人民公社,分别并人上涌、赤水人民公社。5月,撤销霞碧人民公社,并入浔中人民公社,时全县设5个人民公社党委会,下辖95个大队党支部。 1961年6月,全县又划为18个人民公社,设有18个党委会,下辖185个大队党支部。 1963年9月,成立浔中镇,设镇党支部。1965年2月,撤销高漈、许厝两个公社,建立南埕人民公社,时全县划为17个公社,1个镇,设17个党委会,下辖184个党支部。“文化大革命”开始,全县依然划为17个公社、1个镇,仍设17个党委会(浔中镇设党支部),下辖183个大队党支 部。 1967年1月,造反派夺权,各公社(镇)党、政机构处于瘫痪状态。1969年12月,成立中共德化县杨梅公社委员会。1970年4月,成立中共德化县水口、雷蜂、葛坑3个公社委员会。8月,成立中共德化县浔中、盖德、双翰公社革委会党的核心小组,10月,成立中共德化县三班、霞碧、南埕、佛岭、赤水、美湖、大铭、溪洋、汤头、上涌等10个公社革委会党的核心小组。并于1971年8月后,各公社先后成立中共委员会。 1976年10月后,全县设17个公社(乡)党委会,1个镇党支部,下辖190个大队党支部。 1978年10月,浔中镇党支部改为党委会。1980年4月浔中镇改名城关镇党委会,同时更名为城关镇人民公社党委会,下辖5个街党支部。1981年11月随着地名更改,原中共佛岭、双汉、溪洋、割坑及城关镇人民公社委员会,分别改为:国宝、春美、桂阳、葛坑及龙浔镇人民公社委员 会。1984年10月,全县政社分开,18个人民公社改为18个乡镇,分别建立乡镇党委会。

知识出处

德化县志

《德化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本书以概述、大事记作为新志卷首,而后分三十六篇,全面记述德化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和自然地理等方面的历史和现状,翔实地记载德化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参与现代中国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记载推动德化历史进程最重要、最具决定性意义的重大事件;记载前仆后继、艰苦奋斗、辛勤创业的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