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其矫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晋江市志(1988-2007)下册》
唯一号: 130330020230010146
人物姓名: 蔡其矫
文件路径: 1303/01/object/PDF/130310020230000015/001
起始页: 0512.pdf
时代: 当代
出生年: 1918
籍贯: 晋江市
亲属: 蔡钟泗

传略

蔡其矫(1918—2007),民国7年(1918)12月11日出生于现晋江市紫帽镇园坂村。父亲蔡钟泗16岁到印度西亚(简称印尼)谋生,后成为当地富商。蔡其矫6岁入私塾,9岁即随家人到印尼泗水,入泗水小学读书。民国18年(1929)冬,蔡其矫独自乘船回国,先后在厦门、泉州读书。 民国21年(1932)“一·二八”淞沪抗战后,蔡其矫参加自发组织的抗日宣传队,到南安和惠安一带宣传。民国22年(1933)至民国24年(1935),蔡其矫先后在泉州培元中学、上海泉漳中学、暨南大学附中学习。民国26年(1937)夏,中学毕业,蔡其矫回晋江老家。是年11月,蔡其矫又与全家返回印尼。 民国27年(1938)1月,蔡其矫怀着对抗日救国的满腔热情,瞒着家人偷偷出走,从印尼泗水,经新加坡、仰光、香港、汉口到南昌。5月,他在南昌集合约好的抗日救亡朋友辗转到达延安,6月,他在陕北公学华侨训练班学习,7月,被分配到海外工作团任秘书,后到河南确山新四军第四支队任宣传干事,做部队宣传工作,11月,因病回延安,考入鲁迅艺术学校文学院第二期。 民国28年(1939)7月,蔡其矫转入由延安陕北公学、鲁迅艺术学校等四校联合成立的华北联合大学。民国29年(1940)1月,在华北联合大学加入中国共产党。民国29年(1940)至民国33年(1944),历任晋察冀边区华北联合大学文学系教员、军区政治部抗敌剧社文学辅导员、河北涞源县委机关通讯干事。民国34年(1945)8月,参加北方分局党校整风学习。民国37年(1948)8月至1949年10月,历任晋察冀军区作战处军事报道参谋、华北联合大学文学系教员、中共中央社会部一室一科军政组长。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蔡其矫用手中的笔创作了大量反映抗曰民族气节的诗篇和歌词,其中《乡土》和《哀葬》获晋察冀边区诗歌奖第一名和第二名。其反映我军抗日将士们英雄气概的诗歌《肉搏》是蔡其矫的成名作,至今仍为朗诵会上的保留节目。他创作的歌曲《子弟兵战歌》被晋察冀边区指定为部队必唱歌曲;他所创作的《兵车在急雨中前进》,被全国著名诗人、文学评论家、报告文学作家徐迟称之为解放战争中的优秀之作。 1949年10月至1952年8月,蔡其矫任中央人民政府情报总署东南亚科科长。1952年8月至1957年11月,他任中央文学讲习所教员、教研室主任。蔡其矫分别于1954年和1956年两次到东海舰队和南海舰队采风体验生活,创作大量反映我国海防建设和水兵生活的诗篇,并收录在《回声集》《回声续集》和《涛声集》中,被评论家称之为“海洋诗人”。1957年12月至1958年7月,蔡其矫任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宣传部长。1958年12月起,蔡其矫历任福建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名誉主席、顾问等职,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1958—1959年,蔡其矫先后发表《把心交他带去》《农村水利建设山歌》《长江水利工作者的愿望》《长汀》《宁化》《九鲤湖瀑布》等诗作。1962年后,蔡其矫从事自由诗、民歌体和古典诗词研究。他从祖国传统的诗歌以及民歌中汲取营养,接收中外诗歌的多种表现手法,注意题材和形式的多样化,成为福建省文联专任作家。20世纪60年代和20世纪70年代,他系统地撰写反映福建的历史、人文、地理、艺术和民情风俗的诗歌,并发表在《福建集》和《祈求》《双虹》《迎风》等诗集中,为引领福建的诗歌创作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蔡其矫曾在中国作家协会文学讲习所任教,为全国许多作家授课,都有所创见。 1992年起,他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6年7月,被省文联授予福建省首届文艺家成就奖称号。 蔡其矫因病医治无效,于2007年1月3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9岁。

知识出处

晋江市志(1988-2007)下册

《晋江市志(1988-2007)下册》

出版者:海峡文艺出版社

本书分为九卷,内容包括:劳动与社会保障、华侨与港澳台事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教育、科技、文化、体育、卫生、民族宗教、民间信仰、民俗、放言、街道、镇、人物、荣誉榜等。

阅读

相关专题

教员
职位
通讯干事
职位
教员
职位
军政组长
职位
科长
职位
教员
职位
主任
职位
宣传部长
职位
副主席
职位
名誉主席
职位
顾问
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