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献杯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德化县志》
唯一号: 130330020230000041
人物姓名: 苏献杯
人物异名: 字:瑞传
文件路径: 1303/01/object/PDF/130310020230000002/001
起始页: 0827.pdf
时代: 民国
出生年: 1887
卒年: 1959
籍贯: 德化县
亲属: 苏伟民;苏德民

传略

苏献杯,字瑞传,德化大铭乡联春村人。生于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祖上数代种田,家境清贫。父茂,望子成龙,勉强送献杯兄弟进私塾读书。 光绪二十八年,献杯16岁,为避匪乱远渡马来亚彭直凉,初到时,地无人烟,一片林海,其地宜种植橡胶树等热带作物,苏献杯立志开拓,经营数载遂成小康。后接其家眷及其兄长一家到马来西亚团聚,时逢清末民初,家乡屡受兵匪骚扰,民生拥敝,相率南渡者多达百余人。苏献杯一一给予安排就业,或出资帮助成家。由于侨民骤然增多,通力合作,大片荒芜的直凉土地逐渐被开辟改造成人烟稠密的商埠,苏献杯成为直凉埠的开山祖。英政府和彭亨苏丹为表彰其开辟直凉埠功绩,授予太平局(J、P)荣誉。1938年,苏献杯为直凉埠交通运输的发展和工商业的繁荣,建议英政府开辟自直凉至淡马鲁公路,英政府准许并委托献杯承包,公路修成,惠及全埠,深受侨众称赞。 1920年,得侨众拥护和支持,苏献杯倡建华侨学校与华侨会馆。并担任侨校董事长兼会馆主席。1938年,德化县城西门的龙津桥被水冲毁。苏献杯在南洋募集万余元,交建桥董事王成举带回,建成德化县第一座水泥钢架新桥。 1912年苏献怀结婚,妻陈从娘,生于劳工家庭,勤俭持家。婚后,苏献杯与兄分家,自立门户,在南洋致力于橡胶、咖啡等种植业,至1935年拥有橡胶园300多英亩、咖啡园30余英亩、甘密间种树胶园80余英亩,还设立橡胶加工厂,成为当地唯一的实业家,被举为淡马鲁福建中华商会副会长、淡马鲁福建会馆副会长,英政府举他为淡马鲁橡胶执照局参议。 当开辟直凉埠之时,苏献杯献资创办直凉侨校、德化同乡会会馆以及其他地方的侨校、会馆等公益事业。历任文德甲中华学校建委会会长、马六甲德化会馆名誉总理、直凉侨校董事长、直凉德化会馆会长。1927年英政府特举他为淡马鲁县参议员,1935年被当地苏丹国王册封为彭亨太平局绅。 苏献杯为祖国的独立、富强、民主进步作了大量工作。1928年5月“济南惨案”发生,他大力揭露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暴行,激励华侨投入爱国运动,还发动募款赈济受害难胞,被直凉埠华侨推举为“济南惨案”募捐长后与侨领陈嘉庚先生组织的“山东惨祸筹赈会”紧密合作。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爆发,苏献杯义愤填膺,立即与陈嘉庚先生配合,支持祖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分头发动直凉埠华侨成立“直凉华侨筹赈祖国难民委员会”,被举为主席。次年,南洋各属华侨在陈嘉庚先生带领下,“南洋各属华侨筹赈祖国难民代表大会”成立“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简称南侨总会),他被选为执行委员。自己捐资.倡募,他认为“没有祖国就没有华侨,要保侨家就要先保卫祖国”,并宣传抵制日货。 苏献杯重视祖国文化,富有民族气节,认为旅居外国,自己子弟要学外文,也应学习国语,先后于1930年送长子苏伟民回国就读厦门集美中学,毕业后返马彭亨州任教。又于1939年送次子苏德民就学国立中山大学,并鼓励他留在祖国参加抗日工作。 苏献杯一生生活简朴,凡事身体力行。他经常与橡胶园工一起劳动,虚心向工人学习,尊称工人为师傅.在经营种植业中,他早出晚归,偕长子苏伟民参加各种种植橡胶劳动,因此很快成为一位橡胶种植专家,把自己大片像胶园,嫁接上从巴西引种的良种,终成为一位务实的实业家。他尝言:办事业要身体力行,不知其中的艰难,何得以改进操作和从中掌握经营管理技术? 1941年12月,苏献怀因一向爱国急公好义而不遗余力,日本侵略军占领马来亚时,因为他是爱国侨领而对他拘捕,并施以酷刑,致成终生残疾。1959年逝世,享年72岁。

知识出处

德化县志

《德化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本书以概述、大事记作为新志卷首,而后分三十六篇,全面记述德化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和自然地理等方面的历史和现状,翔实地记载德化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参与现代中国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记载推动德化历史进程最重要、最具决定性意义的重大事件;记载前仆后继、艰苦奋斗、辛勤创业的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

阅读

相关专题

会长
职位
副会长
职位
副会长
职位
参议
职位
名誉总理
职位
董事长
职位
会长
职位
参议员
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