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祠堂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泉州市洛江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8671
颗粒名称: 第二节 祠堂
分类号: K928.75
页数: 3
页码: 602-604
摘要: 本文介绍了泉州地区的一些历史文物保护单位,包括蔡襄祠、虹山彭氏家庙、罗溪金谿黄氏大宗祠、杏宅郭氏家庙、颖川罗溪赖氏宗祠、刘氏家庙、凤栖杜氏宗祠、贞义姑祠和霞井延陵宗祠等。
关键词: 文物 古建筑 祠堂

内容

蔡襄祠 (见第二十六篇文化旅游体育第二章第一节景点与景区)
  虹山彭氏家庙 位于虹山乡白凤村,北宋年间始建,历经千年沧桑,屡圮屡修。占地面积200多平方米,硬山式燕尾脊五开间三进深闽南传统古建筑风格,坐申向寅,状若双凤。1992年,由旅居印度尼西亚侨亲彭基成鸠资18.5万元再次重修。依古制,宗祠正厅神龛供奉虹山彭氏列祖列宗,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和八月十五如期举行春秋祭祖大典。
  罗溪金谿黄氏大宗祠 位于罗溪镇双溪村东头崎,明正统五年(1440年)始建,民国12年(1923年)混成旅长陈国辉率部入罗溪,宗祠罹难于兵灾。后乡彦族贤鸠资重建。1993年,印尼族亲黄奕聪返梓,捐资47.8万元人民币翻建。该宗祠占地1200多平方米,三进歇山式砖木、石结构,祠宇立于金谿之畔,被载入《泉州名祠》《侨乡名祠》。
  杏宅郭氏家庙 位于洛江区万安街道杏宅村,明中叶始建,清康熙九年(1670年)修,民国36年(1947年)前辈乡老一度修葺,扩建正厅中落。1997年,春议筹重修,夏告竣。家庙为三进二天井、双护厝,清代风格建筑,占地700多平方米。步入家庙,宽敞开阔,柱联布列,匾额高悬,保存伊斯兰教古阿拉伯文字、花纹石雕数件。祠宇规模宏大,木砖石艺精湛,是泉州东门外著名的回族宗祠。
  颖川罗溪赖氏宗祠 位于罗溪镇柏山村赖厝街。明朝嘉靖至万历,赖毅庵次子赖虹山任广西思明府同知,赖南溪长子赖克绍任浙江省遂安县知县。毅庵、南溪把所居之屋拆而建祠,奉赖允用为百代不迁之祖,而以孟、促配焉,春秋匪懈享祀不忒崇先德也,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倭寇乱,焚掠郊野延及祠宇,寇退复营旧基,而年久倾圮,至明崇祯六年(1633年)百、思、惕复旧址再建祠。后匪患祠废。清康熙十四年(1675年),再建祠。1995年,重新翻建,占地300多平方米,祠后添建一座3层文史楼,耗资近百万元。
  刘氏家庙 位于万安街道桥南社区桥南街391号。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始建。清末民国初重修、1997年再次重修。现庙保存清代格局,带有明代遗风。庙坐东南向西北,占地面积约356平方米,建筑面积220平方米。庙面阔三间,进深二间,悬山顶、穿斗式结构。大厅悬挂着“文化大革命”后复制的“祖孙进士”“翰林”“提学”“父子进士”等明清科举牌匾23块;照墙上嵌有《名谏清卿》的御赐匾额,其传记见于《明史》《泉州府志》《晋江县志》志等史乘。庙原敬奉南宋抗金英雄刘锜、明代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刘麟长、少卿刘宏宜、青川留守刘光鼎等刘氏先祖。2001年6月,泉州市政府公布为第五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凤栖杜氏宗祠 位于马甲镇新民村。现存杜氏宗祠,坐北朝南,规模宏大,三进两落五开间,木构架古建筑,门庭潇洒,殿宇峥嵘,青石红砖,古朴庄重,乃典型闽南“皇宫起”之样子。此间虽历经数代,兴废不一,然叠有修建,故建筑保存基本完好。杜氏祠堂有楹联曰:“武库家声远,瀛州世泽长”。“武库”者,乃1700多年前,西晋开国大功臣杜预将军之谓也。史载,杜预博学多才,文韬武略,日理万机,为朝野叹服称羡,尊其为“杜武库”;“瀛州”者,为1300多年前,大唐帝国开国时,太宗最倚重的宰相杜如晦之谓也。李世民曾为全国最佳名士设文学院,凡获此荣誉者,美称为“登瀛州”,其中最著名的是所谓十八学士,都是天下羡仰的大名士,且以杜如晦为首,故人们将高居魁首的杜如晦称为“杜瀛州”。宗祠大门两旁有对联曰:“城南谱牒无双派,郡北簪缨第一家”。城南,乃指汉朝首都长安城之南,杜陵邑多达官,堪称高门显第之大;郡北簪缨当指温陵之北凤栖杜氏,世代英才辈出。诸如,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杜氏祖姑五世杜应楚赴京会考,进士及第,官至南昌知府;次如,清道光三年(1823年),癸未科会试中式进士。第十二世杜中士,号蕉林,钦点翰林院庶吉士,官升御史,任浙江督粮道,诰授中宪大夫。
  贞义姑祠 位于马甲镇新民村祖厝自然村,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始建,民国25年(1936年)杜氏海内外宗亲捐资重建,1982年再修建,保持清代风格,祀贞义姑。贞义姑,姓杜名晦(1445—1515),为奉母抚弟及侄,矢志终身不嫁。祠坐西北向东南,占地面积520平方米,建筑面积410平方米。硬山顶,穿斗式结构。梁架间悬挂“文魁”“进士”“父子明经”等多方匾额,为杜氏小宗祠。附属文物有“孝节坊”。2001年6月,泉州市政府公布为第五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霞井延陵宗祠 霞井吴氏建有新、旧二祠,分别为明、清古建筑物。旧祠建于明崇祯年间(1628—1644年),位于祈山村园内厝,二落九架,宫殿式造型,面积200多平方米。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建新祠,位于洋坑村军园埔,二落十三架,宫殿式造型,面积300多平方米。该族侨胞吴庆星捐资300多万元进行重修。宗祠在新祠原址重建,2000年5月破土兴工,2001年8月告竣,坐北面南,大门正中楣上,悬挂“霞井吴氏宗祠”6个镏金大字。东边护厝是先辈务农的生产和生活用具展览室,展品400件,教育后辈瞻前顾后,忆昔抚今,珍惜现在,开创未来。西边护厝前面是办公室和接待室,后面有教室和贮藏室各1间。霞井吴氏宗祠大门前双狮踞守,配有三个石埕。大门石埕正前方竖立旗杆,凡逢国家节日或祭祀大典可举行升国旗仪式。祠宇周围遍种花草树木美化环境。祠宇右边建有篮球场,场边有戏台,是宗族举行文体活动场地。
  暗林林氏宗祠 位于马甲镇溪林村,与溪林小学毗邻。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始建,为上下两落(两进),建筑面积210平方米,经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清咸丰十年(1861年)、清宣统二年(1910年)四次整修。2001年,翻新重建。其建筑款式,坐向依旧,为二进深五开间,歇山式砖混瓦木结构。仅东西两厢各加宽1米,建筑面积251.21平方米,祠埕铺石板材,外加围墙。现仅存原武魁匾额1块。
  龙楼苏氏祠堂 位于马甲镇美楼洋(现马甲供电站新址),清乾隆二年(1737年)兴建。据族谱记载:其形胜景,后者有丰山古院为屏风,环其前者有马夹巨溪为玉带而凌云插天,观音金马则从若,或曰“飞凤落洋”、或曰“出水莲花”。祠堂坐丙向壬兼己亥,是一座二进古建筑,上进九架二梁,中厅阔深各4.63米,高4.55米,东西两廊二架四石柱,以挡风雨,下进四架“倒吞门路”,门前石埕深一丈三尺五寸,天井平坦出,水口自辛入转癸出乾,作三井注气制作,如此盖因龙大穴小,体制宜然。厅中原悬挂有状元、进士、文魁、武魁、榜眼等字匾(牌)。1958年,被拆毁平整为田地,今被马甲供电站征用。文献可考,而无祠可观。
  罗溪尤氏宗祠 位于洛江区罗溪垵内村,存有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十一月十九日冬至祭文一篇。20世纪90年代初,海内外宗亲重修。1992年动工,按原基原向,全面整修,改为石砖木结构。宗祠坐西向东,依山而筑,背靠香炉山,前望玉叶寨,两进两厅六房一天井布局。横宽17.6米,纵深21.5米,总建筑面积378.4平方米。厅堂正中神主龛,两边墙壁为二十四孝图,厅口石柱对联:“沈系垵籍祖德佳声远,水源木本宗功世泽长。”宗祠正门上方嵌有“尤氏宗祠”青石横额,两侧门柱石刻对联:“沈水流芳声祖德,炉峰拔萃誉宗功”。前有祠埕500平方米,兼作篮球场用。

知识出处

泉州市洛江区志

《泉州市洛江区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记述尽量上溯事物发端,下限断至2007年,记述断限内洛江区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内容包括:自然环境与保护、人口与计划生育、城乡规划建设、经济总情、工业、农业、国内商贸服务业、对外经贸、金融、经济综合管理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泉州市
相关地名
洛江区
相关地名

相关作品

虹山彭氏家庙
相关作品
杏宅郭氏家庙
相关作品
刘氏家庙
相关作品
凤栖杜氏宗祠
相关作品
贞义姑祠
相关作品
霞井延陵宗祠
相关作品
暗林林氏宗祠
相关作品
龙楼苏氏祠堂
相关作品
罗溪尤氏宗祠
相关作品